春節前,在北京做國際教育投資的朋友Danny告訴我,他們有個有趣的國際學校選址基本原則:即如果一個地方沒有星巴克門店,基本上不考慮選擇建國際學校。
對國際學校選址,他們有兩個重要指標,一是消費能力,二是國際教育消費意識。國際學校要辦到什麼層次,則要看當地學生的學業水平。
Danny談到的這個投資理念引起我的極大興趣,於是近期宜校將全國星巴克門店與全國國際學校(含國際部)分布進行了統計比較,數據比對結果顯示,這一投資理念真的挺有道理。
宜校調研人員從星巴克官網上查到,截至2019年2月份,星巴克在中國大陸地區的門店總計為3668家。而中國大陸地區的國際學校、國際部,宜校統計下來,目前總共為1090所。門店與學校數量的比值為3.4。
數據:星巴克門店數量與國際學校數量正相關
各省市區的學校與星巴克門店數量情況見下表。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到的一個明顯規律是:星巴克門店越多的省市區,相對應的是國際學校數量也越多。星巴克門店數量最多的省市區是上海,國際學校數量最多的省市區是廣東省。但考慮到廣東是個大省,下面有廣州、深圳等兩個一線城市,以及佛山、東莞等諸多強市,其總體國際教育水平與上海仍然有差距。
西藏則是中國大陸唯一一個沒有國際部學校和星巴克門店的省市區。
為何星巴克門店的分布會與國際學校分布高度契合?
從發展歷程來看,星巴克於1999年1月開始進入到中國,這個時間段也正好是中國國際教育起步階段,換句話說,星巴克的發展歷程本身跟國際學校就很類似——即起步比較晚,但發展迅速。
更重要的是,星巴克所針對的客戶人群與青睞國際教育的家長契合度很高。一個城市星巴克門店越多,意味著這個城市潛在的國際教育需求人群越多,同時也具備相應的國際教育消費能力。
由此可見,分析星巴克在全國的分布,確實能夠為國際學校選址提供參考與借鑑。
分析:一線城市與二三線城市具體情況
接下來,我們聚焦一線城市情況,具體數據見下表。
在四個一線城市當中,無論是國際學校還是星巴克門店數量上,差異都很大。在國際學校數量上,上海和北京差不多是深圳和廣州的兩倍。但在星巴克門店上,上海是北京、深圳、廣州總和還多。
雖然中國大陸首家星巴克是落戶在北京,但快速發展的城市是上海。上海作為商務城市,國際交流頻繁,無論是國際學校還是星巴克數量都超過了政務城市的北京。
深圳和廣州在學校和門店數量上相差並不大,但這兩個城市的特性卻差異比較大的。尤其是深圳作為移民城市,學位歷來緊缺,對教育的需求更大於廣州。
分析完一線城市,我們再來看二三線城市。具體數據見下表。
如果單從國際學校數量來看,蘇州僅次於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遠超江蘇省會城市南京,這在國內是個很獨特的現象。而在星巴克門店上,蘇州在二三線城市當中,低於杭州,位於第二位。杭州乃至浙江經濟發達,星巴克門店量頗多,但為何國際教育水平卻落後於江蘇,這當然是有原因的。
一個省市區的國際教育發展水平,除了和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緊密相關外,還跟當地國際教育政策有關。浙江對國際學校、國際部有核心課程教學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國際學校的建立,也使得大批浙江學生外流到上海、蘇州、深圳這些區域就讀國際學校。
與周邊的上海、江蘇相比,浙江的國際學校有比較大的差距。但宜校調研發現,浙江尤其是杭州的國際教育市場卻很發達,這是一個非常具有發展潛力的區域。
結論:最值得考慮建校的十個城市
前面提到根據星巴克門店發布情況來為國際學校選址提供參考,為此我們將星巴克門店數量與國際學校數量的比值作為建校值,這個值越大則意味著當地越有價值建國際學校。
從數據來看,杭州高居首位,杭州現在僅有25所國際學校,這個數字遠低於上海,甚至還不如蘇州。杭州經濟發達,又有阿里巴巴系列大公司存在,當地具備大批有實力支付高額國際教育費用的家庭。
上海和蘇州的國際學校數量雖然不少,但仍然有發展空間。武漢、西安、成都是中西部最具有建造國際學校價值的三大城市。
佛山當地經濟發達,歷來具有出國留學的傳統,國際學校也具有比較大的發展空間,但佛山和廣州接壤,會面臨廣州國際學校的強勁競爭。
受公立高中不可以辦國際項目政策的影響,廈門的國際教育在這幾年處在低谷和轉型發展期間。但廈門具備深厚的對外交往底蘊,是福建最具有活力的城市,國際教育空間很大。
從這些數據我們可看到,國際教育呈現出很典型的馬太效應,區域差異極其懸殊。中西部很多城市雖然學校數量不多,但由於當地需求不強,其實已經飽和。而像上海、蘇州、深圳這些地方,雖然現在有比較多的國際學校,但仍然具有比較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