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蕩口華太師故事有所了解的人,會馬上想到唐伯虎點秋香,那麼,答案是這位曠達不羈的才子嗎?明代的蘇州,有四戶人家。這四戶人家後來在歷史上出名,都因為家裡的小孩。四個小孩,自小是這樣的——
甲:5歲能寫大字,讀書過目成誦,9歲能作詩,被稱為「神童」。
乙:性極聰穎,才鋒無前,16歲參加秀才考試,中了第一名。
丙:2歲還不會說話,不會走路,6歲仍站立不穩,9歲尚口齒不清。
丁:天性聰穎,少長文理,家裡連一本藏書都沒有,卻自幼無所不通。
乙:鄉試(省考)第一名,隨後捲入科場案,從此遊蕩江湖,成一代名畫家。
丙:一生九次參加鄉試,均落榜而歸,苦熬終成一代宗師,詩、文、書、畫俱佳,人稱「四絕全才」。
丁:26歲中進士,因貌醜不得入翰林,33歲病逝,詩寫得極好,被譽為「吳中詩冠」。時間終究抹平了童年的差距。四人皆各有所成,青史留名。出人意料的是,自小最笨的那一個,居然成就最大。這四個人分別是:他們,正是傳說中的「
江南四大才子」。按正史的叫法,是「吳中四才子」。明朝從厚德到萬曆幾十年間,蕩口的文化發展達到歷史的高峰,留下了許多文史佳話,詩文精品,以及名人翰墨。這些都與當時膾炙人口的吳中四才子——文徵明、祝枝山、唐伯虎、徐禎卿,有著密切的關聯。在這段時期,蕩口地區最主要的知名人物有翰林院學士華察、「真賞齋」華夏、西樓主人華世正,他們正好與吳中四才子同時代。據考證,華察(也就是華太師)生於1492卒於1574年、華夏約生於1498卒於1571年、華世正生於1482年卒於1566年,而唐寅,字伯虎,生於1470年卒於1550年、祝允明,字枝山生於1460年卒於1526年、文徵明則生於1470年卒於1559年;還有他的兩個兒子文嘉、文彭都與蕩口有著密切的往來。這些數據,順便告訴我們幾件事:祝枝山是「60後」老大哥,唐家霸王槍的傳人伯虎以及文徵明都是「70後」,而蕩口的這幾位包括華太師均是「80後」、「90後」——
如果華太師真的家裡有一個名叫秋香的妹子,那個時候唐伯虎已經是一個比華太師還大22歲的老人了——所以,「唐伯虎點秋香」這個故事聽聽就好了,實在不必當真。彼時,蕩口華世正(又名西樓主人)是一位以才藻見長、喜歡與當代名士結交的豪客,他無意於功名,甚至連家產的事也不聞不問,也許是從他的族弟華太師身上汲取了教訓。他的詩中常常流露出閒逸、淡泊的情趣,在題為《南濠題壁》的一首七絕中可以清楚看出他的思想:
瀟灑湖山指顧中,早花巖下見新紅。一杯安得常留我,消受窗前月與風。他無意功名、寄情山水的思想境界與吳中文人是很相近的,所以他們之間的交往就十分頻繁。
惠茶適刮所乏,領次知感使還草,奉覆石刻一冊, 不之為報也。善卿契家, 臘月既望,仙棹杭還,甚思一晤,不意耽也,承佳貺多謝,人還草草,謝覆不悉。善卿契家,承惠新秔,又領手帨之貺,何公意如此,感感謝謝。從以上三個手札,可以看出西樓主人與文徵明之間的交往已非泛泛,他們之間除了經常有詩文往來之外,還經常有相互饋贈,西樓主人送上蕩口出產的粳米,又或一幅頭巾,而文徵明則以石刻拓本相贈。即使兩地相隔,仍念念不忘。其實,文徵明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並不與人隨意交往。比如,文徵明與唐伯虎同年出生,兩人從16歲結交朋友,友情保持了一輩子。不過,兩人卻性情迥異:唐伯虎風流曠達,才氣逼人;文徵明老實本分,為人嚴肅。野史記載,有一次,江南四大才子在蘇州城外的一條船上飲酒聚會,唐伯虎事先為文徵明安排了一個蘇州名妓伺候。然而,名妓的突然出場,讓文徵明六神無主,謊稱有事,就要告辭。名妓笑盈盈上前牽住文徵明的衣袖,文徵明趕緊攏起衣襟,作勢要跳湖:那個時代的風氣,文人雅士總是和青樓雅事撕扯在一起,大家都習以為常,不僅不排斥,反而以風流韻事來抬升才子的身價。只有文徵明是個例外。離開京城那天,他寫了一首詩,興奮地宣告自己又可以在青山綠水間過閒適的生活了:圖中的這間草堂,地處幽靜,群山掩映,碧水潺潺,在茅屋裡有兩位衣冠整齊的男子,他們隔案對坐,眉眼清晰自然,似乎在評賞著案上的畫卷。兩人身旁的几案上分別陳列著一些古卷書籍以及鼎彝等青銅禮器,兩人身後還站著一位神情恭敬的童子。圖中的男子,其中一位就是被稱為「江東巨眼」的蕩口人華夏。在整個明代,他在蕩口興建的「真賞齋」都堪稱私人博物館中的翹楚,王羲之的書法、王維的畫、米芾的《雲山長卷》、趙孟頫的《黃庭經》……當年這裡的每一件藏品,拿到今天來都堪稱國寶。
(如欲了解真賞齋詳情,請關注「老蕩口」公眾號後,在後臺回復「真賞齋」)
根據記載,華夏是文徵明的摯友,文徵明也經常去真賞齋與華夏一起品茶論道。華夏偶然得到了一副王羲之的《袁生帖》真跡,就立即找來文徵明一同欣賞,後來文徵明還為此作詩一首講述這件事發生的始末。華夏還收藏了許多的夏商周三代的鼎彝,都是難得的精品。
在畫上面這幅《真賞齋圖》時,文徵明已經八十歲高齡。八年以後,在文徵明八十八歲高齡時,他又畫了第二版《真賞齋圖》。而晚年的文徵明,早已名滿天下,聲望極高,是蘇州乃至整個江南文壇的盟主。蘇州文氏家族,也因為文徵明這樣一位文化巨人的出現,而成功躋身世家大族。在他晚年,聲名如日中天,向他求取詩文書畫的王公貴族絡繹不絕。有明朝藩王直接給他送去古董寶玩,他看都不看,原封退回。但要是有鄰裡親友求畫,無論帶來多不值錢的土特產,他一概來者不拒,欣然磨墨運筆。
文徵明的一生,沒有唐伯虎的詩酒風流,大喜大悲;沒有祝枝山的憤世嫉俗,恣意張揚;他不像江南四大才子中的其他人,全然沒有天才屬性,僅靠著自己的勤奮、專注、模仿,以及上天眷顧的長壽,雖然走得慢些,最後卻取得了最大的成就。明代蘇州的這些名人對蕩口的青睞,歷時大約四五十年。我們可以想像,當年吳中文人乘船來到蕩口,在東沙涇鑑賞交流那些文化瑰寶,在湖橋西樓、鵝湖之濱飲酒賦詩的盛況,這些名震全國的文人墨客,使蕩口在當時江南乃至全國名聲大播,也為蕩口的歷史文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