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發《教育系統「制止餐飲浪費 培養節約習慣」行動方案》,按照要求,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田間地頭和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等場所,廣泛開展實踐體驗活動並形成制度,城市中小學校要在每個學段至少安排一次農業生產勞動,農村中小學校要因地制宜開展種植養殖體驗,支持大學在食堂建立育人實踐基地。通過社會實踐、勞動體驗,讓學生切身感受食物的來之不易,真正形成尊重勞動和愛惜食物的思想意識。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現在的城市中小學生有的五穀不分,韭菜麥苗分不清楚,一般都是「飯來張口」,食物都是現成的,不知道是如何加工,如何生產出來的,是時候需要補上這堂課了。
城市的孩子並不代表著嬌氣,只是因為所處環境到處是高樓大廈,沒有到農村進行社會實踐的機會。前一段時間我家大寶參加了一個幫農民收取蒜薹的志願服務行動,孩子幹勁十足,熱火朝天,特別想儘自己綿薄之力,也親身體會到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
想想那些常年彎腰勞作的農民,風吹日曬很辛苦,需要體力和精力上的長期堅持,勞動的鍛鍊也讓農民的身體素質比較強,能吃苦。
就拿看孩子這件事來說,城裡年輕的媽媽看孩子經常喊累,甚至崩潰,而對於有些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來說,因為年輕時經常幹農活,體力好,感覺看孩子卻很輕鬆。
那天陪二寶在公園裡,碰見一位姥姥看外孫,聊起天來:「說我們年輕那時候看孩子比現在忙多了,看好幾個孩子還得下地幹活,養牛養羊貼補生活。現在的年輕人多好啊,不用愁錢,看一個孩子還整天喊累。」
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更重視孩子的教育和陪伴,以前孩子大多都是放養,現在的孩子少,媽媽是親力親為,現在的寶寶也大都是高需求寶寶,喜歡粘著媽媽,媽媽腦力和體力上的付出都特別多,就感覺特別累。
只有經歷過苦,才知道甜的滋味,孩子可以說是整天呆在蜜罐罐裡,不知道吃苦是什麼滋味。去農村下地幹活,一是能認識「稻粱菽,麥黍稷」,而不是只在書本裡相識。二是能體會到身體上的勞累和疲憊,更加珍惜學校寧靜的學習環境,學會珍惜糧食,節儉不浪費,實行光碟行動。
平時孩子們即使不去田間地頭幹農活,也應該鍛鍊身體,增強體質,參加一些體育活動,如跑步、打籃球、踢足球、遊泳等等,增加體力,培養吃苦耐勞的品質,不至於參加一次農活,身體就承受不了。
歡迎關注胡蘿蔔媽媽育兒說,70後倆娃媽媽,大孩子小寶寶的育兒知識盡在這裡,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