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規定「中小學校將安排農業生產勞動」,你覺得好嗎?

2020-09-17 覺醒的父母

01

近日,教育部印發《教育系統「制止餐飲浪費 培養節約習慣」行動方案》,要求「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田間地頭和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等場所,廣泛開展實踐體驗活動並形成制度,城市中小學校要在每個學段至少安排一次農業生產勞動,農村中小學校要因地制宜開展種植養殖體驗,支持大學在食堂建立育人實踐基地。通過社會實踐、勞動體驗,讓學生切身感受食物的來之不易,真正形成尊重勞動和愛惜食物的思想意識。」

教育部的這個規定,我覺得非常好。

別說城市的孩子,就算是農村的孩子,現在也很少參加田裡勞動。

每個孩子從小都會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有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經歷的孩子並不多。

紙上得來終覺淺,我們可以在課堂上對孩子進行愛惜糧食的教育,現代的技術手段也可以通過視頻展示從糧食生產到收穫的全過程,但學生沒有身臨其境,無法體會真正的勞動是什麼樣子。

讓孩子們走向田間地頭,親身體驗農業生產的過程,有助於他們對勞動的理解。


02

在小說《白鹿原》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由於大旱,白鹿原上糧食絕收,要用布匹去山裡換糧食。

白嘉軒是村裡最大的富戶之一,家裡其實不缺糧,但仍然讓兩個兒子跟著長工鹿三去山裡背糧。

鹿三說,您的二兒子可以去,三兒子還太小,來回好幾百裡路呢!

白嘉軒冷冷他說:「要是從場裡把糧袋子挪到屋裡,我就不讓他去了,就是圖了這個遠!讓他跟你跑一趟有好處,他們兄弟倆也就知道糧食是個啥東西了……」

鹿三老婆非常感慨,說,你看人家財主咋管教後人,咱們還嬌慣自己的孩子不敢讓他背糧呢!

七天之後,糧食背來了,小兒子孝義一進門,就撲通坐到地上起不來了。

白嘉軒逗兒子說:「三娃子你這下知道啥叫糧食了嗎?」

孝義苦笑著說:「爸呀,我日後掉個饃花花兒都拾起來吃……」

這一趟「勞動教育」,讓孝義明白了太多道理。


03

去年春天,霍啟剛和郭晶晶夫婦就帶著孩子,去農村體驗了一次插秧,讓孩子領悟農民伯伯的辛苦。

霍啟剛在微博中說,現在的孩子們成長在幸福的時代,沒餓過肚子,挑食和浪費變成了習慣,他們更需要知道食物從哪兒來,學會珍惜,學會知足!

生在富豪之家的霍啟剛,居然有這樣的認識,對孩子從小進行勞動教育,我們普通人家的孩子,更應該如此。


04

當然,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不僅限於農業生產,應該包括方方面面,比如做家務,比如打短工,比如其他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讓孩子上廚房做幾次飯,體會一下又熱又嗆又累的感覺,就知道可口的飯菜是怎麼做出來的。

讓孩子打掃一次垃圾,就會知道亂扔垃圾給清潔工帶來多大不便,讓孩子去馬路上清理一次口香糖,自己扔的時候就會知道注意。

自己也出去送幾天外賣,就不會再罵外賣小哥送得慢。

而且,這些勞動不僅是一種思想上的教育,也是綜合技能的培養。

一個從來沒有拿過炒勺,沒有加過油鹽醬醋的孩子,往油鍋裡打個雞蛋嚇得亂跑的孩子,不可能從容操作實驗室裡面的試管儀器。

經常用菜刀切菜的孩子,也有助於在實驗臺上使用手術刀。

為什麼總有人說現在的孩子是高分低能,還不是因為除了學習以外實踐活動太少!


05

值得注意的是,規定雖好,重在落實,千萬不要流於形式。

勞動這種事,幹得多了才是鍛鍊,是教育,如果只是淺嘗輒止,很可能變成快樂的遊戲。

比如農民在大棚裡採摘蔬菜水果是勞動,但去裡面採摘1個小時,可能只是旅遊項目。

在田裡插秧割稻很辛苦,拿鐮刀割幾米拍幾張照片走人,那只是在作秀。

所以學校在安排這些勞動的時候,一定要合理安排,合理規劃,回歸勞動的本意。

如果我們的中小學生從小都能補上勞動這一課,對他們的成長,絕對大有好處。

相關焦點

  • 教育部規定「中小學校將安排農業生產勞動」,好
    《教育系統「制止餐飲浪費 培養節約習慣」行動方案》,要求「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田間地頭和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等場所,廣泛開展實踐體驗活動並形成制度,城市中小學校要在每個學段至少安排一次農業生產勞動,農村中小學校要因地制宜開展種植養殖體驗,支持大學在食堂建立育人實踐基地。
  • 今後城市中小學校將安排農業生產勞動。你會大力支持嗎?
    9月16日,教育部:城市中小學校將安排農業生產勞動。對此,你對學校放下課本,走上農田勞動的中小學生持什麼態度呢?記得七十年代,我讀初中,高中時,天天早上在學校上課,下午到附近農村參加生產勞動。那時提倡思想紅,成績還是次要的,而且所有畢業生都得上山下鄉參加農業生產勞動。
  • 城市中小學校將安排農業生產勞動,農村孩子呢?
    近日,教育部印發了《教育系統「制止餐飲浪費 培養節約習慣」行動方案》,要求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田間地頭和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等場所,廣泛開展實踐體驗活動並形成制度,城市中小學校要在每個學段至少安排一次農業生產勞動,農村中小學校要因地制宜開展種植養殖體驗,支持大學在食堂建立育人實踐基地。通過社會實踐、勞動體驗,讓學生切身感受食物的來之不易,真正形成尊重勞動和愛惜食物的思想意識。
  • 中小學校安排農業勞動是堂好課程
    ,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田間地頭和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等場所,廣泛開展實踐體驗活動並形成制度,城市中小學校要在每個學段至少安排一次農業生產勞動,農村中小學校要因地制宜開展種植養殖體驗,支持大學在食堂建立育人實踐基地。
  • 教育部通知:要求學校改進菜品口味,中小學安排農業生產勞動
    9月16日,教育部要求學校食堂改進菜品口味的消息引發關注。 教育部辦公廳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部屬各高等學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學校印發《教育系統「制止餐飲浪費培養節約習慣」行動方案》。
  • 城市中小學校將安排農業生產勞動,研學旅行有望迎來「井噴」?
    近日,教育部引發《教育系統「制止餐飲浪費 培養節約習慣」行動方案》,按照要求,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田間地頭和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等場所,廣泛開展實踐體驗活動並形成制度,城市中小學校要在每個學段至少安排一次農業生產勞動,農村中小學校要因地制宜開展種植養殖體驗,支持大學在食堂建立育人實踐基地。
  • 城市中小學校安排農業勞動:你支持嗎?
    近日,教育部印發《教育系統「制止餐飲浪費 培養節約習慣」行動方案》。按照要求,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田間地頭和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等場所,廣泛開展實踐體驗活動並形成制度,城市中小學校要在每個學段至少安排一次農業生產勞動。教育部的這一文件引發了社會的廣泛熱議,那你支持嗎?我持謹慎態度。
  • 教育部安排中小學校參與農業生產勞動,讓年輕人學會尊重糧食
    未來農業發展離不開年輕人,為培養學生對我國農業產生熟悉感和認知感,以&34;為口號鼓勵各個學校動員學生前往各地的試驗基地進行農業勞動體驗,每一學期一次,有利於學生發展身心,提升個人動手能力。安排中小學校對接農業勞動生產的好處每學期一次的務農有利於降低大眾對農業的牴觸心理看多了書本上的&34;,習慣了乾淨舒服的都市生活,大眾對我國農業發展始終帶有一定的偏見性,實際上我國現代農業正處於蓬勃發展時期,目前非常需要務農人才的加入,將農田放入到大眾視野中能有效降低人們的牴觸心理
  • 學生安排農業生產勞動,莫讓形式大於目的,杜絕糧食浪費的好辦法
    「光碟行動」是提倡節約糧食、杜絕浪費的行動,經過了這麼多年,真正地實現了光碟了嗎?其實是沒有的。這主要是人們沒有認識到糧食的重要性、沒有體會到糧食的來之不易。要實現真正的節約糧食,就必須讓節約糧食成為潛意識。
  • 中小學校被安排農業勞動,初衷良好,但家長態度唏噓:現實不允許
    9月16日,教育部出了通知,要求城市中小學校要在每個學段至少安排一次農業生產勞動,農村中小學校要因地制宜開展種植養殖體驗一天1440分鐘,勞動時間才佔了不到1%,跟美國孩子差距達到6倍,難怪連教育部都看不下了,要親自出來整改,但每學段安排一次農業生產勞動,其效果真的能達到他們想要的嗎?也許現實遠沒有那麼簡單。
  • 「城市中小學校將安排農業生產勞動」引熱議:切忌形式大於內容
    近日,教育部印發《教育系統「制止餐飲浪費 培養節約習慣」行動方案》,按照要求,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田間地頭和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等場所,廣泛開展實踐體驗活動並形成制度,城市中小學校要在每個學段至少安排一次農業生產勞動,農村中小學校要因地制宜開展種植養殖體驗,支持大學在食堂建立育人實踐基地。
  • 教育部發文:城市中小學需安排農業勞動。切不可做成變相的旅遊
    其中還明確要求:城市中小學校要在每個學段至少安排一次農業生產勞動,農村中小學校要因地制宜開展種植養殖體驗,支持大學在食堂建立育人實踐基地。讓學生切身感受食物的來之不易。當代年輕人沒有經歷過農業生產勞作,不知道農民種地的辛苦,不知道糧食的來之不易,尤其是從小生活在城市的中小學生,根本沒有接觸過農業生產勞動,致使五穀不分,四體不勤,珍惜糧食也僅僅是停留在課本上。
  • 「粒粒皆辛苦」,教育部:中小學安排農業勞動。回歸勞動本意
    近日,教育部印發《教育系統「制止餐飲浪費 培養節約習慣」行動方案》,按照要求,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田間地頭和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等場所,廣泛開展實踐體驗活動並形成制度,城市中小學校要在每個學段至少安排一次農業生產勞動,農村中小學校要因地制宜開展種植養殖體驗,支持大學在食堂建立育人實踐基地。
  • 教育部:中小學生要走向田間地頭,每學段安排一次農業生產勞動
    本次《方案》特別提出要求,要加大社會實踐體驗,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田間地頭和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等場所,廣泛開展實踐體驗活動並形成制度,城市中小學校要在每個學段至少安排一次農業生產勞動,農村中小學校要因地制宜開展種植養殖體驗,支持大學在食堂建立育人實踐基地。
  • 教育部制止餐飲浪費:城市中小學每學段至少安排一次農業生產勞動
    圖源:Photo by Charles on Unsplash芥末堆訊 近日,教育部印發《教育系統「制止餐飲浪費培養節約習慣」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規定城市中小學要在每個學段至少安排一次農業生產勞動
  • 教育部:城市中小學校要開展農業生產勞動,農村中小學開展種植養殖體驗
    光碟常態化,制定節約用餐規範,安排農業生產勞動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田間地頭和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等場所,廣泛開展實踐體驗活動並形成制度,城市中小學校要在每個學段至少安排一次農業生產勞動,農村中小學校要因地制宜開展種植養殖體驗,支持大學在食堂建立育人實踐基地。
  • 開展農業生產勞動,明確勞動教育目標,提升學生的生產勞動技能
    生產勞動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通過開展勞動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態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懂得勞動的偉大意義,養成勞動習慣促進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一、安排農業生產勞動的實質,形成尊重勞動和愛惜食物的思想意識。
  • 城市中小學將安排一次農業生產勞動,學生走向田間地頭,勞動光榮
    近日,教育部印發《教育系統「制止餐飲浪費 培養節約習慣」行動方案》,按照要求,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田間地頭和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等場所,廣泛開展實踐體驗活動並形成制度,城市中小學校要在每個學段至少安排一次農業生產勞動,農村中小學校要因地制宜開展種植養殖體驗,支持大學在食堂建立育人實踐基地。通過社會實踐、勞動體驗,讓學生切身感受食物的來之不易,真正形成尊重勞動和愛惜食物的思想意識。
  • 中小學安排農業勞動,城市孩子該「上山下鄉」再教育?
    ,城市中小學校要在每個學段至少安排一次農業生產勞動,農村中小學校要因地制宜開展種植養殖體驗,真正形成尊重勞動和愛惜食物的思想意識。紙上得來終覺淺,給中小學安排農業生產勞動和種植養殖體驗課,於民族、於國家、於社會、於個人,都是一項非常好的舉措
  • 安排中小學生下田勞動,意義何在?
    教育部面向全國,提出要求:中小學校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田間地頭,和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等場所,廣泛開展實踐體驗活動,並形成制度。城市中小學校要在每個學段至少安排一次農業生產勞動,農村中小學校要因地制宜開展種植養殖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