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日,教育部印發《教育系統「制止餐飲浪費 培養節約習慣」行動方案》,要求「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田間地頭和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等場所,廣泛開展實踐體驗活動並形成制度,城市中小學校要在每個學段至少安排一次農業生產勞動,農村中小學校要因地制宜開展種植養殖體驗,支持大學在食堂建立育人實踐基地。通過社會實踐、勞動體驗,讓學生切身感受食物的來之不易,真正形成尊重勞動和愛惜食物的思想意識。」
教育部的這個規定,我覺得非常好。
別說城市的孩子,就算是農村的孩子,現在也很少參加田裡勞動。
每個孩子從小都會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有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經歷的孩子並不多。
紙上得來終覺淺,我們可以在課堂上對孩子進行愛惜糧食的教育,現代的技術手段也可以通過視頻展示從糧食生產到收穫的全過程,但學生沒有身臨其境,無法體會真正的勞動是什麼樣子。
讓孩子們走向田間地頭,親身體驗農業生產的過程,有助於他們對勞動的理解。
02
在小說《白鹿原》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由於大旱,白鹿原上糧食絕收,要用布匹去山裡換糧食。
白嘉軒是村裡最大的富戶之一,家裡其實不缺糧,但仍然讓兩個兒子跟著長工鹿三去山裡背糧。
鹿三說,您的二兒子可以去,三兒子還太小,來回好幾百裡路呢!
白嘉軒冷冷他說:「要是從場裡把糧袋子挪到屋裡,我就不讓他去了,就是圖了這個遠!讓他跟你跑一趟有好處,他們兄弟倆也就知道糧食是個啥東西了……」
鹿三老婆非常感慨,說,你看人家財主咋管教後人,咱們還嬌慣自己的孩子不敢讓他背糧呢!
七天之後,糧食背來了,小兒子孝義一進門,就撲通坐到地上起不來了。
白嘉軒逗兒子說:「三娃子你這下知道啥叫糧食了嗎?」
孝義苦笑著說:「爸呀,我日後掉個饃花花兒都拾起來吃……」
這一趟「勞動教育」,讓孝義明白了太多道理。
03
去年春天,霍啟剛和郭晶晶夫婦就帶著孩子,去農村體驗了一次插秧,讓孩子領悟農民伯伯的辛苦。
霍啟剛在微博中說,現在的孩子們成長在幸福的時代,沒餓過肚子,挑食和浪費變成了習慣,他們更需要知道食物從哪兒來,學會珍惜,學會知足!
生在富豪之家的霍啟剛,居然有這樣的認識,對孩子從小進行勞動教育,我們普通人家的孩子,更應該如此。
04
當然,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不僅限於農業生產,應該包括方方面面,比如做家務,比如打短工,比如其他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讓孩子上廚房做幾次飯,體會一下又熱又嗆又累的感覺,就知道可口的飯菜是怎麼做出來的。
讓孩子打掃一次垃圾,就會知道亂扔垃圾給清潔工帶來多大不便,讓孩子去馬路上清理一次口香糖,自己扔的時候就會知道注意。
自己也出去送幾天外賣,就不會再罵外賣小哥送得慢。
而且,這些勞動不僅是一種思想上的教育,也是綜合技能的培養。
一個從來沒有拿過炒勺,沒有加過油鹽醬醋的孩子,往油鍋裡打個雞蛋嚇得亂跑的孩子,不可能從容操作實驗室裡面的試管儀器。
經常用菜刀切菜的孩子,也有助於在實驗臺上使用手術刀。
為什麼總有人說現在的孩子是高分低能,還不是因為除了學習以外實踐活動太少!
05
值得注意的是,規定雖好,重在落實,千萬不要流於形式。
勞動這種事,幹得多了才是鍛鍊,是教育,如果只是淺嘗輒止,很可能變成快樂的遊戲。
比如農民在大棚裡採摘蔬菜水果是勞動,但去裡面採摘1個小時,可能只是旅遊項目。
在田裡插秧割稻很辛苦,拿鐮刀割幾米拍幾張照片走人,那只是在作秀。
所以學校在安排這些勞動的時候,一定要合理安排,合理規劃,回歸勞動的本意。
如果我們的中小學生從小都能補上勞動這一課,對他們的成長,絕對大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