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勤儉節約、珍惜糧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就有「粒粒皆辛苦」的詩文傳唱至今。
近日教育部發布通知,印發《教育系統「制止餐飲浪費培養節約習慣」行動方案》。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各高校、中小學食堂杜絕餐飲浪費,培養節約的好習慣。其中還明確要求:城市中小學校要在每個學段至少安排一次農業生產勞動,農村中小學校要因地制宜開展種植養殖體驗,支持大學在食堂建立育人實踐基地。讓學生切身感受食物的來之不易。
近四十年以來,我國改革開放取得了豐碩成果,人民生活條件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糧食富裕的同時,浪費現象也是日趨嚴重。當代年輕人沒有經歷過農業生產勞作,不知道農民種地的辛苦,不知道糧食的來之不易,尤其是從小生活在城市的中小學生,根本沒有接觸過農業生產勞動,致使五穀不分,四體不勤,珍惜糧食也僅僅是停留在課本上。
這次教育部的發文,讓學生們親自參與農業生產勞動,不僅能深刻體驗其艱辛,更能使課本上學到的知識通過實踐而愈加印象深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真正體會到珍珠為寶,稻米為王,存糧如存金,有糧不擔心。
但是,對於大城市裡的中小學校,遠離農田菜地,要組織安排農業生產勞動,還是會有很多的不便,除了部分學校有多餘的空置用地外,幾乎都需要「遠赴」郊區才能開展。
這勢必就會需要一定的費用支出,最終的壓力可能會轉嫁到學生家長身上。
上有好的政策,卻總有歪嘴和尚念歪經,做成了變相旅遊,成了他們的生財之道。譬如,當今各中小學校每個學期都有的春秋遊(現在改叫「遊學」、或 「研學旅行」),其目的是讓學生在自然輕鬆的旅途中拓寬視野,提升見識,完成學習。強調以學為主,邊遊邊學,寓教於樂。這本是極好的事,卻被大多數學校作為創收項目在做,比如小學生一個一日遊的活動,正常旅行社的成人報價是100,那學校收費一般就是200左右,且不說小學生無論是身高還是年齡都處於景區免票或優惠票的範疇,單從人數上來說,上千人的學校,這麼大的量,團購不應該是更優惠嗎?而出境研學價格更是高得離譜,往往會高出正常旅行社報價上千甚至上萬不等。這其間學校與研學機構之間的灰色利益鏈大家都是心知肚明。
當代生育率斷崖式的降低,人口減少,跟教育相關的高支出也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好的政策萬不能成為某些人斂財的護身符,也不要讓勤儉節約的初衷變成了另一種浪費。
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在校內進行,也可以將此項活動安排在寒暑假當作社會實踐進行,大部分的學生都是來自農村,完全可以在寒暑假期間進行農業生產勞作,這樣既達到了學習的目的,又實實在在的減輕了農村家庭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