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來,55歲的張阿姨遇見一件怪事,兩條小腿上無緣無故地起了紅色疹子,不痛也不癢,本以為只是單純天氣太熱惹的禍,張阿姨沒太在意。
沒想到過了幾天,這紅疹子不見消退,反而蔓延到雙手背上。張阿姨覺得很奇怪:我這究竟是怎麼了?
張阿姨是一位繼發性癲癇的患者,她向接診的長沙市第三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段現來說起了自己四肢起紅疹的事,引起了段現來的注意。
一個月前,張阿姨曾因癲癇控制不佳而加用了抗癲癇藥物拉莫三嗪。排除其他可能導致過敏的緣由後,段現來推斷張阿姨應該是因為吃抗癲癇藥物拉莫三嗪過敏了!
「拉莫三嗪過敏可能在發生在用藥1周甚至3~6個月,初次使用該藥物的病人往往容易忽視。像拉莫三嗪這樣的芳香族類抗癲癇藥物導致的過敏問題如能進行相關基因的檢測,將對病人合理用藥起到很大的指導作用。」段現來向張阿姨解釋道。
段現來建議張阿姨先停用拉莫三嗪,並請藥學部對張阿姨抗癲癇藥物相關基因進行檢測。基因檢測結果顯示,張阿姨HLA-B*1502結果是陽性的。
長沙市第三醫院藥學部主任李昕介紹人類白細胞相關抗原(HLA)的某些基因型,可能與芳香族抗癲癇藥物過敏有關;攜帶這些基因標記的患者服用該類藥物時,發生抗癲癇藥物超敏反應症候群的風險將會大大增加。李昕解釋:「而HLA-B*1502位點陽性的患者可以對卡馬西平、奧卡西平及拉莫三嗪等藥物高度敏感,因此HLA-B*1502基因檢測陽性患者是不建議使用卡馬西平、奧卡西平、拉莫三嗪、苯妥英鈉等芳香族抗癲癇藥物的。」
根據基因檢測結果調整抗癲癇治療方案後,張阿姨的皮疹也逐漸好轉了。
段現來表示,對於像張阿姨這樣需要使用芳香族抗癲癇藥物的患者,提前進行基因檢測篩查,將減少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
「目前藥學部已經開展了8類藥物相關的基因檢測,只需1-2毫升血液標本,幾小時後即可得出與患者所用藥物密切相關的基因表達情況,為患者提供精準治療。」 李昕介紹,以基因檢測為基礎的精準醫療已經成為各個疾病領域的研究熱點,在癲癇領域也不例外。
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臨床醫生可根據患者的基因型資料,「量體裁衣」式地對患者進行合理用藥,以提高藥物的療效,降低藥物的毒副反應,同時減輕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
通訊員王陽洋 瀟湘晨報記者梅玫
來源:瀟湘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