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與起因】
1985年3月28日,睢寧縣城西小學第一篇學生習作《哈哈》在《作文周刊》上發表,給學校作文教改帶來濃濃的春意。在慶祝該習作發表周年之際,學校將3月28日定為 「作文節」,並成立「花蕾文學社」(2010年更名為「童心視界文學社」)。
一路走來,城西小學立足「營造書香校園 書寫詩意童年」的辦學思路,一批批語文教師課內拓展想像空間,創設靈性閃動的習作舞臺,課外引領學生深入社會體驗生活,開展豐富多彩的習作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被中國教育學會命名為「生活作文課題研究基地」,而基於「兒童視角下的本真表達」提煉出的「小作文」也成為該校的辦學特色和品牌,被譽為睢寧教育的「四朵小紅花」之一。
近年來,城西小學小作文特色在黨建引領下煥發出勃勃生機,建立了小作文黨性教育實境課堂等,營造了紅領巾心向黨、在黨的指引下詩意氣質、底蘊深厚的校園文化,促進學生更好地成才、成人。
【理念與做法】
一、以黨建示範點創建為契機,打造特色育人環境
建立小作文黨性教育實境課堂,每周開設一次,輔導老師均為黨員語文教師,對學生進行愛國、愛黨以及家鄉新變等習作引導,促使學生學黨史、知黨恩、跟黨走;建立小作文特色長廊,以作文節吉祥物「芽芽」的不同生長狀態為主題,同時展示學生的優秀習作,懸掛「小作文之星」,在學生的心中種下習作的種子;建立小作文特色展室,展出30多年來小作文發展的歷程和豐碩成果,定期充實、組織師生參觀,彰顯了濃濃的習作文化,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精心打造紅領巾書吧,豐富閱讀體驗,促使學生傳承革命精神和經典文學素養,茁壯成長為社會主義接班人。
二、夯實「兩本書」工程,為寫作打下堅實基礎
「兩本書」工程是學校多年來堅持夯實小作文特色建設的基礎工程,即認真寫好一本書——日記、精心編好一本書——摘抄。中年級以循環日記和循環摘抄為主要形式,高年級以個人日記和個人摘抄為主要形式。語文教師對於這「兩本書」會定時批閱、指導,學校會定期檢查、評比,並開展優秀作品展示活動,進而形成高效的讀書交流和習作練筆系統。
三、舉辦作文節系列活動,助推品牌快速發展
每年3月舉行盛大的作文節開幕式,以手捧「小作文」正在茁壯成長的卡通形象——竹筍「芽芽」為作文節吉祥物,激勵孩子們從春天出發,拿起手中的筆,用一顆詩意的童心,描寫出最真最美的文字。開幕式後,有序開展習作教學研討、圖書跳蚤市場、踏青採風、習作比賽等系列活動,並將優秀學生習作進行結集和展示,引導孩子們用文字點亮自己、溫暖心靈、揮灑智慧、綻放精彩。此外,邀請家長參與「芽芽的夢想」等活動,使家長廣泛了解學校的小作文歷程和豐碩成果,參與小作文品牌建設,從而對孩子的未來充滿美好的憧憬。
四、打造小作文基地研發團隊,加強課程建設研究
2019年,城西小學「兒童視角下的本真表達實踐研究」項目榮獲睢寧縣「學南通創新型實踐項目一等獎」,被徐州市首批創新型實踐項目批准立項,經驗在全縣範圍內進行交流。項目研發團隊由呂秀麗、夏麗、顧茂強等黨員教幹教師組成,力求突破教材瓶頸,深入研究數位化、體驗式、鄉土化的黨性作文教育資源體系。如:開展習作課研討交流,切實提升習作教學效果;組織文學社成員赴課外實踐基地採風,增強體驗,豐富寫作素材;開設閱讀、口頭作文、寫話、寫作等社團,為學生提供個性的習作學習輔助。
五、學科融合展示,延展特色項目成果
將寫作滲透到各個學科,開展了數學、英語和科學小論文比賽,音樂學科寫唱童謠、美術學科文配畫等活動,引導學生寫科學觀察日記等。此外,圍繞小作文設計製作了「芽芽」抱枕、襯衫、絲巾、鑰匙扣、書包、筆、書籤等文創產品,獎勵給習作發表或獲獎的學生,讓習作之花芬芳滿園。
【成效與啟示】
用閱讀潤澤心靈,用習作編織夢想。目前,該校已成功舉辦作文節33屆,師生在各級各類報刊發表習作、相關論文及習作獲獎1000餘篇,走出了一條通向素質教育的成功之路。2019年,城西小學先後承辦了全縣教育系統黨建示範點建設觀摩、常規管理「校校行」示範學校觀摩等活動,吸引了縣人大代表、啟東教育代表團等蒞臨調研、參觀和指導,獲得了各級領導和家長們的高度讚揚。尤其是小作文實境課堂、小作文文創產品深受大家喜愛,以小作文特色教育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已經彰顯。
文化需要積澱,發展需要傳承。睢寧縣城西小學還將進一步夯實黨建之基,立足課堂內外,積極探索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有效路徑,進而對小學作文教學形成輻射引領,成就一定的社會影響力,更好地為師生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