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不承認「一中」,許多臺灣人在澳大利亞職場受挫

2020-12-12 觀察者網

「臺灣人」在澳大利亞的大陸企業求職,因不承認「一個中國」被開除的越來越多了,有當事人「憂心忡忡」向《紐約時報》表示擔心,稱臺灣和澳大利亞「共享的價值」受到影響。

該報2月19日刊出題為「對北京『不忠』,『臺灣人』在澳大利亞職場受挫」的文章(作者 許秀中DAMIEN CAVE),文章稱,每年有超過1.2萬名持打工度假籤證的「臺灣人」來到澳大利亞,他們許多人不得不在大陸企業中「討生活」,而在澳大利亞的大陸人自2006年至2016年間翻了一番,總數達「臺灣人」的十倍強,而且很多是企業主,很容易讓「臺灣人」感受到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

這些「臺灣人」為此期望澳大利亞政府能「主持公道」。

觀察者網摘編該文如下:

在澳大利亞雪梨一家燒烤餐館,楊雅婷工作的第二個星期,一位客人問她是否是「中國人」,她回答,「不,我是『臺灣人』。」

隨後,她從中國大陸來的老闆再也沒有排過她的班。

另一名女子段曼姿說,她的測試來得竟然更快:當她第一天在雪梨市郊一家火鍋餐廳上班時,她的經理在對講機上用普通話問她,「臺灣是不是中國的?」

「當然不是,」她回答。

半小時後,她被解僱了。

段曼姿(《紐約時報》圖)

《紐約時報》對此評論稱,中國的強勢早已在澳大利亞敲響警鐘。政府官員警告,「北京幹涉澳洲內政」的程度遠遠超過公眾認知。但是楊小姐、段小姐以及很多其他人的事例,顯示了中國民族主義也在影響著私人企業。在一些案例中,這些中國私人企業被控「歧視」。

澳大利亞的《公平工作法》明文規定,僱主不可因「政治觀點、國家出身或社會根源」而歧視一名員工或潛在員工。但很多「臺灣人」卻對此無能為力。

「這種情況變得越來越明顯了,」香港浸會大學的臺灣社會學家李耀泰說。他曾研究過赴澳的中國移民和他們的工作環境。「中國民族主義在抬頭,但是澳大利亞政府並沒有什麼重大的相應措施;一切都很含糊不清。」

解僱段曼姿的雪梨餐廳「胡同涮肉」(《紐約時報》圖)

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幾乎沒有其他國家像澳大利亞得益這麼多。今年已經是澳大利亞的經濟連續第27年增長,不曾衰退。很大程度上,這都是仰仗於中國的貿易和投資。

但是跟著中國資金一起來的還有中國移民。在過去十年裡,數十萬中國大陸移民定居澳大利亞。他們中的許多人帶來了生意點子,但也帶來了強調中國統一的觀念,把臺灣視為一個1949年叛出的省份。

同時,中國政府正在強化對不承認「一個中國」政策的個人或企業的「打擊」,許多海外華人在個人層面上自覺擔起了相似的打擊任務。

他們的努力讓人覺得中國無處不在:對於任何自認為是「臺灣人」,支持「臺灣獨立」,甚至曾因「疏忽」將臺灣稱為「國家」的人來說,中國的意識形態像是永不散開的霧霾,已經變成一種威脅性極強,並絕不鬆懈的存在。

在澳大利亞,來自臺灣的服務業工作者、專業人士和學生都講到,與大陸同事或朋友聚會時,會默認大家立場一致,認為中國和臺灣是同一個國家,反對意見並不受歡迎。

「即使非常『親臺』的人也不想公開讓別人知道,」35歲的「臺灣學者」黃呂琛說。他去年協助組織了雪梨臺灣日嘉年華會。「自我審查是真的存在。」

一些臺灣人解釋說,大多數民族主義的中國人都是「玻璃心」,另一些人說,也有許多臺灣人認為臺灣是大陸的一部分。基於大陸能夠帶來的經濟利益,良好的兩岸關係十分必要。

「談政治對生意不好,」65歲的「臺灣人」郭忠和說。他是雪梨北部一家餐館的老闆。「大家的情緒都會變得很激動。」

居住在澳大利亞,但在中國大陸出生的人口增速極快——自2006年起增長了一倍,於2016年達到51萬人——與此同時,在澳臺灣人口一直在大陸人口的十分之一弱左右徘徊,「不平衡」由此出現。中國大陸企業主可以很容易地讓臺灣務工人員感到脆弱和被排擠。

上文提到的段曼姿,就是曾經被《環球時報》報導過的Winnie,在1月9日被解僱當天,她在臉書上用她在澳大利亞常用的名字Winnie發帖,點出這家餐廳的名字「胡同涮肉」和當時的經理「哈總」。這個帖子迅速躥紅,她的故事也變成了一起公眾事件。

大陸媒體《環球時報》在次日發表文章問它的讀者:「大陸網友們,這事,你怎麼看?」

然後,編輯不留餘地地補充道,《環球時報》「想去雪梨,給『哈總』點個讚!」

雪梨的查茨伍德區很受中國移民的歡迎。這裡在中國大陸出生的人口達到約51萬,自2006年起增長了一倍多。(《紐約時報》圖)

十餘家大陸媒體轉載了這篇文章。

幾天後,涉事餐廳老闆在新浪微博上表示,「能來咱鋪子裡站一站的人,那是緣分人;能到咱鋪子裡坐一坐的人,那是瞧得起咱的人;能到咱鋪子裡吃飯的人,那是照顧咱的人。」

這條微博的評論區充滿了讚美和表示會前來就餐的承諾。

在上周的午餐尖峰時段,這家餐廳內人滿為患。

被問到關於段曼姿的離開,一位年輕的經理說,「公司說這件事情我們不回應。」

29歲的段曼姿在採訪中說,社交媒體也有很多評論很支持她。

「大家都有相似的經歷,」她說。

很多來自「臺灣」的務工人員描述過相似的經歷,他們中大部分人都是持打工度假籤證的年輕女性。

每年,超過一萬兩千名打工度假籤證持有者從「臺灣」來到澳大利亞。眾所周知,這一人群往往屬於工資達不到最低標淮的弱勢群體。

澳大利亞公平工作調查專員(Fair Work Ombudsman)已經在評估對各類僱主的處罰力度,重點保證這一群體可以拿到合法工資。

然而,一位公平工作調查專員的發言人說,該組織還未採取任何手段來制止因政治觀念造成的,對來自臺灣或其他地區務工人員的歧視。

澳洲臺灣同鄉會的林柏梧和很多其他來自臺灣社區的人都認為,澳大利亞必須為解決這個問題作出更多努力。

林柏梧在雪梨一間充滿了簡體字招牌的商場裡稱,這些企業在幫中國大陸抹去臺灣和澳大利亞「共享的價值」。

相關焦點

  • 要正式承認臺灣?!澳大利亞又要作死了!
    免責聲明:文章來源於觀察者網,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以作處理。本聲明未涉及的問題參見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當本聲明與國家法律法規衝突時,以國家法律法規為準。 在企圖利用本國華裔「以華制華」後,澳大利亞政客又妄想打「臺灣牌」。
  • 澳大利亞一錯再錯,澳議員瘋狂叫囂:承認臺灣
    據海峽導報12月17日報導,因為澳大利亞商品近日對華出口屢屢受挫,澳大利亞執政聯盟昆士蘭自由國家黨(LNP)國會議員克利斯坦森瘋狂叫囂,澳大利亞應該著眼所有貿易和外交手段來終結與中國大陸持續存在的爭端,
  • 澳大利亞政客又開腦洞:我們乾脆承認臺灣為「國家」算了
    (觀察者網訊)在企圖利用本國華裔「以華制華」後,澳大利亞政客又妄想打「臺灣牌」。近期,外媒頻繁炒作「中國將全面禁止澳煤炭進口」話題,引起澳政府不安。為此,澳大利亞昆士蘭自由國家黨(LNP)議員克裡斯滕森(George Christensen)15日接受採訪時竟建議稱,政府應該通過所有的貿易和外交途徑來結束兩國持續爭端,包括考慮「正式承認臺灣」。在談及原因時,克裡斯滕森聲稱:「中國最不想見到,澳大利亞這樣的國家正式承認臺灣是一個『國家』……中國如果要來硬的,那澳大利亞也可以。」
  • 蔡英文再受挫,這回真被「孤立」了
    除此之外,劉和平還認為,RCEP的落實,將會讓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受挫。川普變相推動RCEP,中國誠心被多方看到 RCEP協定在 7年前就已經開始籌備,為何會歷經多年才成功籤署?因為美國一直不間斷的從中作梗。美國推行的「亞太再平衡」戰略與TPP協議,是RCEP最大的競爭對手,甚至能成為RCEP籤署路上最大的剋星。
  • 不承認「一中」 臺灣在國際上處處碰壁
    2016.3  •非洲甘比亞與中國大陸恢復外交關係,該國於2013年11月與臺「斷交」  2016.4  •臺灣代表團出席「鋼鐵部門產能過剩及結構調整高階會議」時被逐出場  •臺「漁業署」官員無法參加聯合國糧農組織漁業委員會會議  2016.9  •國際民航組織拒絕臺灣以觀察員身份參加大會
  • 敏感時刻,澳大利亞議員叫囂:「正式承認」臺灣
    中國與澳大利亞在近期的爭端不斷,起因是澳大利亞政府片面地追隨美國政策,對中國的內政指手畫腳,對中國政府實施的政策進行抹黑。 加之近期大陸方面社交媒體上,一位青年畫家將澳大利亞軍方在阿富汗虐殺平民的事件以漫畫的形式展現,令澳大利亞政府惱羞成怒,雙邊關係更是進一步惡化。
  • RCEP成功籤署,蔡英文再受挫
    美國內政混亂,促使RCEP順利籤署成功,美國破壞的秩序,有望重新建立這次RCEP之所以順利籤成川普「功不可沒」,經貿合作夥伴從美國的所作所為,看到了美國的「不靠譜」,認為中國才是最佳的合作夥伴,因此才讓中國有了籤署RCEP的機會。
  • 澳大利亞議員叫囂:反制大陸,正式承認臺灣
    澳大利亞執政聯盟昆士蘭自由國家黨(LNP)國會議員克利斯坦森聲稱,澳大利亞應該著眼所有貿易和外交手段來終結與中國大陸持續存在的爭端,包括考慮「正式承認」臺灣。多家臺媒今日援引天空新聞網報導,克利斯坦森宣稱,「中國大陸正在透過我們殺雞儆猴,以嚇唬其他國家。」
  • 澳議員叫囂:「反制中國大陸,並正式承認臺灣」
    而且直到現在,仍有部分澳大利亞政客絲毫沒有悔改之意,依舊熱衷於做美國的「反華」急先鋒。而在近期,一些澳大利亞政客的行為愈發放肆,甚至聲稱要「反制中國大陸」,並「公開承認臺灣地區」。據臺媒12月17日報導,有澳媒指出,澳大利亞執政聯盟昆士蘭自由國家黨國會議員克利斯坦森於近日公開叫囂稱,澳大利亞目前應該考慮用所有外交和貿易手段來解決與中國大陸持續存在的爭端,包括考慮「正式承認臺灣地區」。克利斯坦森表示,中國大陸現在想要通過懲罰澳大利亞來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
  • 澳議員:如果中國想採取強硬手段,澳大利亞也可以承認臺灣
    文\白山隨著中澳貿易關係的逐步惡化,澳方甚至試圖在政治層面對中國「下手」,並發表「如果中國想採取強硬手段,澳大利亞也可以承認臺灣」的荒謬言論,可笑之極。據悉,中澳貿易關係在澳大利亞的「一意孤行」之下變得不容樂觀,尤其是國內煤炭出口產業遭遇重創後,澳方便開始了一系列的「反擊」活動,利用本國華裔「以華制華」,尋求「五眼聯盟」的幫助,最近,澳大利亞政客又想出打「臺灣牌」,稱「考慮正式承認臺灣」,試圖以外交手段來壓制中國,並發表了各種抹黑中國的言論。
  • 澳大利亞議員叫囂:用所有貿易和外交手段反制中國並正式承認臺灣
    澳大利亞執政聯盟昆士蘭自由國家黨(LNP)國會議員克利斯坦森聲稱,澳大利亞應該著眼所有貿易和外交手段來終結與中國大陸持續存在的爭端,包括考慮「正式承認」臺灣。他也提到聯邦參議員卡納凡所提出的建議,即對中國大陸亟需的澳大利亞鐵礦徵稅,並拿這筆稅收來補貼遭北京貿易制裁手段波及的產業。克利斯坦森囂張表示:「我們有許多政治手段可以運用。」「中國大陸最不願見到的,是像澳大利亞這樣的國家正式承認臺灣為『國家』。
  • 多個國家承認「一中」原則,拒絕臺灣?
    民進黨當局想讓臺灣地區參加這次的世界衛生大會,美國也從中「協助」臺灣地區,最終世衛組織成員國卻拒絕了這一請求,民進黨當局並未得逞。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部門成員國拒絕了美國提出的這項呼籲,臺灣地區將不被允許參加世界衛生大會。
  • 欲和中國硬碰硬 澳大利亞政客提議正式承認臺灣
    中澳關係不斷惡化,在試圖利用本國華裔「以華制華」後,澳大利亞政客又想出打「臺灣牌」,以應對中國的反制。中澳關係不斷惡化,傳中國批准限制進口澳大利亞煤炭。(Reuters)12月15日,據澳大利亞「天空新聞」電視臺晚間節目談到了讓莫裡森(Scott Morrison)政府頭疼的中澳貿易問題,尤其是恐將遭遇重創的煤炭出口產業。早在10月份,有關「中國叫停澳煤炭進口」的消息被多家西媒報導,引起了澳政府官員的高度關注。
  • 臺灣人為什麼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就是啊,不管怎麼樣,你臺灣人總是中國人嘛,怎麼可以不承認呢?連祖宗都不要了?就算你反共,也不可以反對自己的國家啊。但是,臺灣人真的是數典忘祖嗎?先從英語的幾個單詞說起。語言裡有一個規律,大凡人們處理一個物件比較深入細緻,需要描述微妙細小的區別,那麼和這個物件有關的辭彙就比較豐富。
  • 澳大利亞開始勾搭臺灣了
    據澳媒報導,澳大利亞莫裡森政府為尋找替代市場,打起了臺灣當局的主意。澳前資源部長馬特·卡納萬(Matt Canavan)表示,澳大利亞應該計劃與臺灣達成自由貿易協定。近幾周,貿易部門官員與臺灣當局舉行討論如何促進雙方經貿往來的會議。
  • 職場曖昧司空見慣?近半澳大利亞人約會同事(圖)
    最新調查報告顯示,近半澳大利亞人自稱有與同事約會的經歷。   中新網11月20日電 據澳洲網報導,一家職業調查公司19日公布的最新調查報告顯示,近半澳大利亞人自稱有與同事約會的經歷,同時,過半受訪者曾與同事舉杯共飲。  不介意與同事分享個人生活  這份調查報告稱,在澳大利亞,絕大多數職場人士並不介意與同事成為網絡好友。
  • 為對抗中國,議員叫囂「正式承認臺灣」,澳大利亞邁出最危險一步
    臺灣問題涉及中國最重要的核心利益。然而澳大利亞方面已經有人動起了歪腦筋,試圖以此為切入點來與中國進行對抗。 澳大利亞人顯然對此頭疼不已,除了提出要向世貿組織臨時上訴機構進行上訴外似乎並沒有太多好的方法。但是在12月15日的一檔節目中,昆士蘭自由國家黨議員克裡斯滕森大放厥詞,稱莫裡森應當考慮任何方法來結束與中國的貿易爭端,包括正式承認臺灣為一個「國家」。
  • 外媒:蔡英文拒絕「一中」 陷入國際孤立
    原標題:境外媒體:蔡英文拒絕「一中」陷入國際孤立參考消息網1月15日報導境外媒體稱,臺灣駐奈及利亞「經貿辦事處」被要求摘牌更名,以及之前聖多美普林西比與臺灣「斷交」,表明拒絕「一個中國」原則的蔡英文當局在國際社會陷入進一步孤立。
  • 外媒稱反課綱若成功 臺灣將首承認慰安婦自願
    海外網8月4日電 臺灣課綱微調爭議持續延燒,據臺灣中時電子報轉引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稱,許多人擔心若「反課綱」運動成功了,臺灣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承認慰安婦是自願而不是被迫的地區。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4日凌晨赴臺當局教育部門門前探視抗議學生並席地而坐交流意見。
  • 間諜滲透大陸 臺灣不僅承認了還供出了幕後黑手
    報導同時披露,臺灣當局與澳大利亞也在持續接觸,不過跟印度一樣,雙方合作更偏向於軟性的情報合作,而非武器項目。路透社報導截圖  隨後澳大利亞政府發言人對此拒絕置評,不過澳大利亞學者警告稱,「直接與臺當局進行軍事合作,會讓澳大利亞非常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