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當心 這樣炒菜容易致癌
東方網1月10日消息:據《上海熱線》報導,家庭主婦或主夫們對於炒菜可謂是信手拈來,熟練地不得了啊。相信對於你的炒菜技術你的另一半估計也是相當膜拜的,那麼你有注意過你的炒菜方式嗎?不當的炒菜方式可致癌喲,今天小編就帶你了解一下炒菜方法不對致癌的知識。
健康生活
炒西葫蘆排致癌首位
研究顯示:零食類所含最高,平均達到每公斤680微克,其次是蔬菜及其製品,平均每公斤含53微克。炒菜時間越長、溫度越高,蔬菜釋放出的丙烯醯胺就越多,加入食用油炒和幹炒的檢測結果無異。
西葫蘆高溫加熱後釋放出的丙烯醯胺最多,平均每公斤高達360微克,僅低於零食類的薯片(680微克)和炸薯條(390微克)。
大蒜、洋蔥在高溫烹調後,平均每公斤分別釋放200微克、150微克丙烯醯胺,位列第二、第三名。
此外,空心菜(140微克)、燈籠椒(140微克)、茄子(77微克)、芥蘭(61微克)、絲瓜(60微克)、西芹(54微克)、芥菜(52微克)均進入前十名。
相比之下,生菜、菠菜、莧菜在炒制後,釋放出的丙烯醯胺較少,平均每公斤低於10微克。
蔬菜為什麼會致癌
含有天門冬醯胺和還原糖的食物,經過120攝氏度以上高溫炒制,會產生化學反應,形成丙烯醯胺。天門冬醯胺是天然的胺基酸,在豆類、蔬菜中的含量較高。不同蔬菜中天門冬醯胺含量不同,因此釋放出的丙烯醯胺會有差異。
含有碳水化合物和胺基酸的食物,經過120攝氏度以上高溫烹製後很容易發生此反應,釋放出丙烯醯胺。
口感上比較酸的蔬菜,如番茄等,較不易發生「美拉德反應」。
而口感上發甜的蔬菜,本身含糖就多一些,再加上酸度低,相對更容易發生此反應,比如西葫蘆、洋蔥等。
「丙烯醯胺」究竟是什麼?
它原被認為是工業化學物,高溫油炸、燒烤食物也會產生大量丙烯醯胺,這種物質很有可能致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已將丙烯醯胺列為第二類致癌物。此外,丙烯醯胺還會損害人體神經系統,攝入高劑量的丙烯醯胺會令人情緒低落,產生幻覺,甚至失去記憶。
炒蔬菜前別切太薄
平時做飯,很少人會將蔬菜在滾燙的鍋裡炒那麼久。六七分鐘就很容易把蔬菜炒焦,影響口感。而且,炒蔬菜時,多少會出些水,鍋內溫度會隨之降低,不易達到發生「美拉德反應」需要的高溫。
專家提醒:炒糊的菜不要吃,其有害物質會明顯增加。蔬菜不要烤著吃,烤後焦黃、變深、發黑的蔬菜,往往發生過「美拉德反應」,含致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