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麻城文化叢書》】系列三:豐紅梅/用文化點燃教育的火把

2020-08-17 櫻子漫筆
  • 【我與《麻城文化叢書》】系列三:
  • 用文化點燃教育的火把
  • ——《麻城文化叢書》讀後感
  • 文/豐紅梅

《麻城文化叢書》的誕生,我不是參與者,卻是見證者,也是最早的讀者。

這都是因為與金老師的緣分。早在2010年,我因一篇小文《簡單生活》得到金老師的肯定,從而受到他多方鼓勵和教導,便尊他為師,有空常去他那裡坐坐。加上當時在教育局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工作,傳立文化教育促進會資助貧困大學生時,我就被教育局領導指派參與了入戶調查、資金發放和與受助學生座談等一系列活動。因私人感情和工作的緣由,我與金老師接觸的機會比較多,近水樓臺先得月,因此,《麻城文化叢書》誕生的背景、編寫的過程我是第一見證人,徵求意見稿、定稿、成書,我是第一時間拜讀,就連最後捐贈給各學校的書本也是我跟傳立文化教育促進會一起送上門的。所以,對《麻城文化叢書》的熟悉和珍視,除了編撰者們之外, 我算是最有感受的人了。

就像傳立文化教育促進會的出資人程遠忠先生說的那樣:「《麻城文化叢書》是一項造福子孫的世紀性工程,不僅在於這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工作,更在於它對於教育當代和後世麻城子弟的意義。」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以為然。文化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力量。特定時空中的文化構成了文化環境、文化氛圍,對生存於其中的人產生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發揮著強大的教育作用。鄭重建先生撰寫的《山陽< 禮記>,麻城<春秋>——明清時期麻城人文生態狀況探秘》一文,探討了明清時期,地理環境並不優越、交通相對閉塞、生活相對貧窮的麻城成為文化名區,教育強縣的原因:一是民間重視文化教育的歷史傳統,二是林立的書院營造了研學的環境,三是群起的名師著述累累。我想,《麻城文化叢書》的出版不僅是對麻城文化的整理、篩選和保存,更重要的是喚起廣大民眾對文化教育的重視,創建良好的文化教育環境和氛圍,從而培植更多的英才。

近幾年,我調到了基礎教育科負責基礎教育工作。在倡導傳統文化教育,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背景之下,我再次翻看這套叢書,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對本地文化的挖掘,其實就是最寶貴的教育資源。「愛祖國必須愛家鄉,愛家鄉必須了解家鄉」,可是,在本年度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過程中,我們發現只有5%至30%的小學生對家鄉的歷史文化、名人名勝有一定的了解。程遠忠先生說:「麻城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和山川風物,對於每一位麻城人的精神發育和成長都有著母乳般不可替代的滋養作用,是我們人格成長過程中的第一滴乳汁。」那麼,如何萃取本土文化的營養,滋養每一位麻城學子,當是我今後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

帶著這些憂慮和思考,《麻城文化叢書》確實給了我許多啟迪。麻城山水秀麗,人文蔚起。「麻城風景名勝」一文從「花縣」溯源到三臺八景、奇山秀水,向我們全方位的介紹了麻城的生態自然和人文景觀。《蘇東坡與陳季常》《毛玠定居麻城的前前後後》《從耆英堂到三老堂》等名人舊事不僅留下許多趣談,也為當地的風景增添了不少人文內涵。還有《麻城明清科舉人物》《麻城英豪傳略》《麻城近現代人物》三本書,更是拂開歷史的煙塵,為我們生動的描摹了一個個鮮活的面容。在以鄉土鄉情、市情縣情為主的校外研學活動中,這些都是我們正準備開發的綠色文化課程、紅色文化課程、 傳統文化課程的寶貴資源。

麻城這片古老的土地,湧現出許多各領風騷的傑出人物,也發生過不少光照歷史的重大事件。只要你翻開這套叢書,總會被其中的某個人或某個故事所打動,他們的身影雖然已經湮沒在歷史的長河裡,但他們的精神就像一顆顆在長空中亙古閃耀的繁星,其光芒無論穿越多少時空,都會在某個夜晚照亮我們的眼眸。

《「治行天下第一」的廉吏劉訓》中記載了一個有關「劉訓與偷兒」的故事,新婚之夜,有小偷鑿壁穿穴欲行偷盜,被劉訓發覺, 他悄然披衣躲在鑿開的牆洞邊,抓住偷兒的頭髮,取燈一照,發現竟然是鄰居。劉訓不僅並未聲張此事,反而給了他一些錢財,勸他從此好好持家過日子。事後無論家人如何追問,劉訓至死也沒有說出偷兒的名字,就連與他恩愛一生的夫人喻氏臨終前相問,訓公也只是勸慰夫人道:「如今夫人快要離開人世了,又何必非要知道小偷的名字呢!」後來,劉訓逝世以後,有一鄰人哭得非常厲害,哀痛之情勝過劉訓家人。此人原本因家貧行為有些無賴,後來勤勞持家,漸漸富裕起來,眾人便猜測此人可能就是當年的偷兒。劉訓可謂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典範。俗話說,「只有節儉可以培養廉恥,也只有寬恕才可以做到仁德。」德行成就的關鍵就在「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但往往我們原諒自己很容易,原諒別人很困難,而更難的是,在包容的同時,還能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別人。

《明代麻城漕運改折》裡的主人公喻儀只是一個普通的秀才,其長相和才學皆平平,但在漕運改折這件發生在明代的麻城重大事件中,他疏財仗義,一諾千金,以萬千民眾之疾苦為己任,不勝不休,其行為和品行卻是極不普通。像他這樣散儘自己錢財為公眾辦事, 吃虧不一定討好,一條道跑到黑的「傻瓜」,只怕是早已瀕臨絕跡。就像周宏禴評價的那樣:「世之人席厚積營子孫計,即豪而賢、則飾居室、選聲妓以自娛。況喻生家不豐,而出其多半,以佐公家之急。業已為百世之利矣。」世上的精明人多是厚積錢財,為子孫安排,為自己享樂,只有喻儀這樣「冒傻氣」的人才能守著自己的承諾,不計成本的付出。正如十大感動中國人物叢飛,在他37歲的短暫人生中,進行長達11年的慈善資助,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先後參加了400多場義演,收入並不豐厚,但他資助了183名貧困兒童,累計捐款捐物300多萬元。

《萬裡長徵糧草官》中講述了這樣一件感人的事跡:在攀爬雪山的長徵路上,一位紅軍戰士身上只披條草袋,背著一隻大鍋,一步一喘,艱難地行進著。總指揮徐向前見了,立即發了火,這麼天寒地凍的,怎麼不給這個背鍋的炊事員發棉衣呢?他喚來連長責問, 並命令他立即找來司務長。連長報告道:「徐總指揮,他就是司務長,他的棉衣臨出發時脫給房東老鄉穿了。」這位正派的糧草官就是出生在麻城乘馬崗李家窪小楊畈的肖永正,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無私和奉獻。

最值得一提的是《平民縣長鄭賢文》一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離我們的生活最近的長者,說起來我跟他還有過一面之緣。2011年的一天,金老師帶著傳立文化教育促進會的幾位常務理事到教育局 商談大學生資助一事,我參與接待。金老師介紹他退休前是縣長,但看起來面善得很,一點架子也沒有,開會時一直笑眯眯地坐在一邊聽大家講話。後來我去華師讀書,跟傳立文化教育促進會的工作聯絡少了,在這期間,鄭縣長不幸因病去世,我也就沒機會再見到他。直到讀到這篇文章,我才知道這是一位多麼可敬的長者。記述他的文章中寫了這麼一件事:因鄭縣長家地勢較低,一逢暴雨天,雨水便會倒灌進屋內,一位鄰居兼朋友家裝修時,順便幫他家一樓鋪了地板磚,鄭縣長如數付了款,但這位朋友晚上來訪,留下一封密封的信,裡面裝了五千元。鄭縣長不僅當夜奉還,事後還寫了一封「降格信」,稱他們的關係從此應由朋友降為一般的鄰居。這種「不近人情」的舉動,常人確實難以理解,但正如他自己在信中說的那樣:「得不義之財,在我一生中還未有過,我雖窮,可我感到自樂,我很想保持這些特點。」鄭縣長一生堅守原則的端正品行,真正體現了「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公僕風範。

書中還有無數這樣令人感動的人和事,兩彈一星功臣彭桓武、 麻城初級中學教育的奠基人汪子弼、忠誠義士梅之煥、梅國楨…… 他們把「氣節」作為自己做人的準則,超越生與死的界限,用生命承擔使命。從他們骨子裡散發出的「不屈」與「堅毅」,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堅守,一種對於「氣節」與「擔當」的堅守。他們展現出來的捨生取義的高尚「氣節」,要讓多少今人為之汗顏。

在大力弘揚「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麻城文化叢書》就像一座含金量豐富的礦藏,處處閃耀著精神的光芒。感動金老師懷著對莘莘學子的殷切之心,以70多歲高齡擔綱主編了這套叢書,感謝編者們的辛勤付出,在繁浩的文化長河中為我們精心採擷了一大批藝術瑰寶。正像這套叢書在前言中所說的那樣,若能將《麻城文化叢書》打造成鄉土教材、傳世讀本,惠及麻城的萬千學子,才是發揮了它應有的價值。我想,作為一名教育人,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要用文化來點燃教育的火把。因為,這既是傳立文化教育促進會的宗旨,也是金老師對我的殷切希望。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火把節裡的憶生思熟
    它停留在有九叉枝的樹上,別人用竹竿去趕;媽媽的心眼好,媽媽擺好有三庹長的桌子,鴿子睜開了眼睛,我們和鴿子一樣,喝著媽媽潔白的酒啦。在藏族婚禮上唱的歌基本上是歌頌新郎新娘父母。親戚、媒人以及新郎家的房屋建築,此外引人注意的就是對瓷器的歌頌。
  •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出版 用中英雙語傳播中國文化
    4月21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中英美三國教育專家和翻譯專家聯袂編寫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出版座談會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該叢書是國內首套用中英雙語學習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系列圖書。值此"4.23世界圖書日"來臨之際,這套獻給青少年和英語愛好者的用雙語學習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力作正式與讀者見面了。
  • 上海展示廉政文化建設成果:編撰80萬字預防文化叢書
    上海集中展示廉政文化建設成果   編撰80萬字預防文化叢書   正義網訊(記者 林中明)「反腐敗治本之道不僅在於構築完善的法治體系,還需要注重廉政文化的弘揚和培育。」4月15日,上海市檢察院、上海市松江區檢察院與上海人民出版社共同在松江區方塔園預防職務犯罪警示教育基地舉辦「上海預防文化系列叢書」首發式和預防宣傳教育成果展。
  • 300多年歷史的永和山前村火把節 前晚再度點燃
    4000多人同祈福 人數創歷年之最  晉江新聞網2月7日訊 5日晚,4000多名男女老少聚集在晉江永和鎮山前,共同迎接村裡延續了300多年的傳統民俗節日——火把節。他們舉著火把或高香在3公裡長的環村路巡遊,祈求新年平安健康、幸福吉祥、興旺發達。
  • 樂學教育品牌群全面升級,用教育點燃青少年文化自信
    在10月14日下午舉辦的「樂學江蘇 五城聯動」品牌升級發布會暨樂學南京黨建揭牌儀式上,樂學教育集團董事長曹允東對樂學教育未來的發展表示出強烈的信心和欣慰。活動當天,樂學江蘇南京、無錫、蘇州、常州、徐州五城分校的校長、樂學大語文總監劉靜鋒、鳳凰街道辦領導代表,以及教育人士、媒體代表也共同出席了活動。
  •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研究叢書(英文版)」在倫敦發布
    當地時間3月12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和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在倫敦國際書展上舉行了「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研究叢書(英文版)」首批新書全球發布儀式。新書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王柯平的《和諧》,中國社會科學院趙汀陽的《天下》,中國人民大學袁濟喜的《興》,北京師範大學方維規的《文明》。
  • 《佛山歷史文化叢書》(第五輯)首發 萃聚歷史文化菁華
    佛山日報訊 記者黃碧雲報導:昨日,《佛山歷史文化叢書》(第五輯)暨佛山歷史文化叢書中英文版(第一輯)舉行首發式,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李政華出席活動。李政華代表市委、市政府對《佛山歷史文化叢書》(第五輯)和叢書中英文版(第一輯)的出版表示祝賀。
  • 用中英雙語傳播中國文化
    21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中英美三國教育專家和翻譯專家聯合編寫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出版座談會在京舉行。該叢書是國內首套用中英雙語學習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系列圖書。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火把節不止跳舞!來看看你錯過了什麼?
    當地1300餘民眾在公路上點燃火把火光型如巨龍盤旋以此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楚雄:彝繡秀場彝繡是西南地區彝族人民流傳千年的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的針線、技巧、特色鮮明的配色方法等都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結晶作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彝繡精巧的做工、獨特的紋樣吸引了無數遊客
  •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研究叢書(英文版)」在倫敦書展發布
    當地時間3月12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和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在倫敦國際書展上舉行了「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研究叢書(英文版)」首批新書全球發布儀式。新書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王柯平的《和諧》,中國社會科學院趙汀陽的《天下》,中國人民大學袁濟喜的《興》,北京師範大學方維規的《文明》。
  • 吳雙英:《文化中國叢書》與大專家寫小書
    叢書內蘊深厚,語言生動,知識準確,圖文並茂,大師們以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語言娓娓道來,孩子們在博大浩瀚的中國文化中得以吸其潤澤、修其自身。《文化中國叢書》在文化名家和中學生之間,搭建起一座聯通的橋梁,在人文讀物中不可多得,是一套普及中國文化知識的百科式人文叢書,一套旨在提高中學生全面素質的高品質文化讀本。叢書大力傳播中國文化,也是中國文化對外宣傳的名片,外國朋友了解中國文化的萬花筒。
  • 《海派文化叢書》英文版編譯啟動
    早報訊 由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上海大學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和上海翻譯家協會共同發起的英文版《海派文化叢書》項目日前在上海大學啟動。
  • 《歷城歷史文化叢書》首發式在濟南舉行
    為進一步推動歷城歷史文化研究、傳承發展,助力「文化歷城」建設,12月16日下午,第二屆歷城歷史文化研究與傳承研討會暨《歷城歷史文化叢書》首發式在濟南市歷城區舉行。來自山東大學、山東省圖書館、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濟南市社科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齊聚交流,為歷城歷史文化的發展和新時代歷城文化的傳播出謀劃策。
  • 火把節為什麼在中國如此盛行?不同民族的火把節又有什麼特點呢?
    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對原有文化產生了新的衝擊,這個傳說便在最大限度上將火把節的來歷闡述的清楚一些,也是最接近火把節根源的一個傳說。火把節的諺語也有著重大文化信息。雲南大理、昆明、曲靖都有著不同的傳說,但是火把節的來源也是展示了火把節具有著深厚的文化積蘊。
  • 佛山歷史文化叢書中英文版第一輯出版
    佛山歷史文化叢書中英文版第一輯《中國佛山功夫文化》《中國佛山龍舟文化》近日由廣州出版社出版。叢書中英文版是佛山歷史文化叢書的衍生出版物,在佛山歷史文化叢書已出版書目的基礎上重新整合資源,編輯出版適合國際傳播並能代表佛山文化的中英文雙語讀本。
  • 好未來:用科技點燃改變教育生態的「火把」
    西夏區是寧夏人工智慧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縣(區),西夏十小是該區第一批試點校,這裡的紙筆智慧課堂和「樂外教」AI課堂都是好未來耗時數月做的智慧教育項目。如今,這個團隊正努力用自身的科技優勢,點燃改變教育生態的「火把」,助力西北教育步入「雲端」。「『網際網路+』是國家戰略,『網際網路+教育』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在京出版
    4月21日,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中英美三國教育專家和翻譯專家聯袂編寫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新書發布會。
  • 《佛山歷史文化叢書》(第五輯)首發,叢書中英文版(第一輯)面世
    圖/佛山日報記者周春攝李政華代表市委、市政府對《佛山歷史文化叢書》(第五輯)和叢書中英文版(第一輯)的出版表示祝賀。他強調,佛山歷史文化叢書編輯出版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文化事業,我們要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筆寶貴財富,佛山要全力以赴持之以恆地推進。
  • 火把燃燒異彩紛呈——盤縣彝族火把節
    彝族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民族風情濃鬱,文化內涵厚重。傳統節日以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最為隆重,彝族人民稱之為「過大年」,已歷時數千年,沿襲至今。以後每逢這一天彝族人民都會點燃火把,聚在一起歡慶他們的傳統節日。以寨為單位,殺牛宰羊敬奉神靈,燃起火把、相親聚會來慶祝喜獲豐收,意為「驅邪除害,五穀豐登,保生靈平安」,以示眾人團結一心,共同防禦自然災害。搭設祭火臺,舉行送火儀式,祈求祖先和菩薩,賜給子孫安康幸福和人間豐收歡樂。
  • 2019中國西昌·涼山彝族傳統火把節|洛古波 看滿天星鬥落人間
    星落人間的狂歡   「星落人間·火舞彝寨」原生態火把狂歡活動,通過火的起源(祭火)、火的故事(傳火)、火的狂歡(送火)三個部分,用取火畢摩祈福儀式、原創歌舞表演、大合唱、煙花秀等表演活動來展現火把節的由來、歷史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