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文化叢書》的誕生,我不是參與者,卻是見證者,也是最早的讀者。
這都是因為與金老師的緣分。早在2010年,我因一篇小文《簡單生活》得到金老師的肯定,從而受到他多方鼓勵和教導,便尊他為師,有空常去他那裡坐坐。加上當時在教育局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工作,傳立文化教育促進會資助貧困大學生時,我就被教育局領導指派參與了入戶調查、資金發放和與受助學生座談等一系列活動。因私人感情和工作的緣由,我與金老師接觸的機會比較多,近水樓臺先得月,因此,《麻城文化叢書》誕生的背景、編寫的過程我是第一見證人,徵求意見稿、定稿、成書,我是第一時間拜讀,就連最後捐贈給各學校的書本也是我跟傳立文化教育促進會一起送上門的。所以,對《麻城文化叢書》的熟悉和珍視,除了編撰者們之外, 我算是最有感受的人了。
就像傳立文化教育促進會的出資人程遠忠先生說的那樣:「《麻城文化叢書》是一項造福子孫的世紀性工程,不僅在於這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工作,更在於它對於教育當代和後世麻城子弟的意義。」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以為然。文化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力量。特定時空中的文化構成了文化環境、文化氛圍,對生存於其中的人產生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發揮著強大的教育作用。鄭重建先生撰寫的《山陽< 禮記>,麻城<春秋>——明清時期麻城人文生態狀況探秘》一文,探討了明清時期,地理環境並不優越、交通相對閉塞、生活相對貧窮的麻城成為文化名區,教育強縣的原因:一是民間重視文化教育的歷史傳統,二是林立的書院營造了研學的環境,三是群起的名師著述累累。我想,《麻城文化叢書》的出版不僅是對麻城文化的整理、篩選和保存,更重要的是喚起廣大民眾對文化教育的重視,創建良好的文化教育環境和氛圍,從而培植更多的英才。
近幾年,我調到了基礎教育科負責基礎教育工作。在倡導傳統文化教育,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背景之下,我再次翻看這套叢書,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對本地文化的挖掘,其實就是最寶貴的教育資源。「愛祖國必須愛家鄉,愛家鄉必須了解家鄉」,可是,在本年度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過程中,我們發現只有5%至30%的小學生對家鄉的歷史文化、名人名勝有一定的了解。程遠忠先生說:「麻城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和山川風物,對於每一位麻城人的精神發育和成長都有著母乳般不可替代的滋養作用,是我們人格成長過程中的第一滴乳汁。」那麼,如何萃取本土文化的營養,滋養每一位麻城學子,當是我今後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
帶著這些憂慮和思考,《麻城文化叢書》確實給了我許多啟迪。麻城山水秀麗,人文蔚起。「麻城風景名勝」一文從「花縣」溯源到三臺八景、奇山秀水,向我們全方位的介紹了麻城的生態自然和人文景觀。《蘇東坡與陳季常》《毛玠定居麻城的前前後後》《從耆英堂到三老堂》等名人舊事不僅留下許多趣談,也為當地的風景增添了不少人文內涵。還有《麻城明清科舉人物》《麻城英豪傳略》《麻城近現代人物》三本書,更是拂開歷史的煙塵,為我們生動的描摹了一個個鮮活的面容。在以鄉土鄉情、市情縣情為主的校外研學活動中,這些都是我們正準備開發的綠色文化課程、紅色文化課程、 傳統文化課程的寶貴資源。
麻城這片古老的土地,湧現出許多各領風騷的傑出人物,也發生過不少光照歷史的重大事件。只要你翻開這套叢書,總會被其中的某個人或某個故事所打動,他們的身影雖然已經湮沒在歷史的長河裡,但他們的精神就像一顆顆在長空中亙古閃耀的繁星,其光芒無論穿越多少時空,都會在某個夜晚照亮我們的眼眸。
《「治行天下第一」的廉吏劉訓》中記載了一個有關「劉訓與偷兒」的故事,新婚之夜,有小偷鑿壁穿穴欲行偷盜,被劉訓發覺, 他悄然披衣躲在鑿開的牆洞邊,抓住偷兒的頭髮,取燈一照,發現竟然是鄰居。劉訓不僅並未聲張此事,反而給了他一些錢財,勸他從此好好持家過日子。事後無論家人如何追問,劉訓至死也沒有說出偷兒的名字,就連與他恩愛一生的夫人喻氏臨終前相問,訓公也只是勸慰夫人道:「如今夫人快要離開人世了,又何必非要知道小偷的名字呢!」後來,劉訓逝世以後,有一鄰人哭得非常厲害,哀痛之情勝過劉訓家人。此人原本因家貧行為有些無賴,後來勤勞持家,漸漸富裕起來,眾人便猜測此人可能就是當年的偷兒。劉訓可謂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典範。俗話說,「只有節儉可以培養廉恥,也只有寬恕才可以做到仁德。」德行成就的關鍵就在「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但往往我們原諒自己很容易,原諒別人很困難,而更難的是,在包容的同時,還能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別人。
《明代麻城漕運改折》裡的主人公喻儀只是一個普通的秀才,其長相和才學皆平平,但在漕運改折這件發生在明代的麻城重大事件中,他疏財仗義,一諾千金,以萬千民眾之疾苦為己任,不勝不休,其行為和品行卻是極不普通。像他這樣散儘自己錢財為公眾辦事, 吃虧不一定討好,一條道跑到黑的「傻瓜」,只怕是早已瀕臨絕跡。就像周宏禴評價的那樣:「世之人席厚積營子孫計,即豪而賢、則飾居室、選聲妓以自娛。況喻生家不豐,而出其多半,以佐公家之急。業已為百世之利矣。」世上的精明人多是厚積錢財,為子孫安排,為自己享樂,只有喻儀這樣「冒傻氣」的人才能守著自己的承諾,不計成本的付出。正如十大感動中國人物叢飛,在他37歲的短暫人生中,進行長達11年的慈善資助,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先後參加了400多場義演,收入並不豐厚,但他資助了183名貧困兒童,累計捐款捐物300多萬元。
《萬裡長徵糧草官》中講述了這樣一件感人的事跡:在攀爬雪山的長徵路上,一位紅軍戰士身上只披條草袋,背著一隻大鍋,一步一喘,艱難地行進著。總指揮徐向前見了,立即發了火,這麼天寒地凍的,怎麼不給這個背鍋的炊事員發棉衣呢?他喚來連長責問, 並命令他立即找來司務長。連長報告道:「徐總指揮,他就是司務長,他的棉衣臨出發時脫給房東老鄉穿了。」這位正派的糧草官就是出生在麻城乘馬崗李家窪小楊畈的肖永正,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無私和奉獻。
最值得一提的是《平民縣長鄭賢文》一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離我們的生活最近的長者,說起來我跟他還有過一面之緣。2011年的一天,金老師帶著傳立文化教育促進會的幾位常務理事到教育局 商談大學生資助一事,我參與接待。金老師介紹他退休前是縣長,但看起來面善得很,一點架子也沒有,開會時一直笑眯眯地坐在一邊聽大家講話。後來我去華師讀書,跟傳立文化教育促進會的工作聯絡少了,在這期間,鄭縣長不幸因病去世,我也就沒機會再見到他。直到讀到這篇文章,我才知道這是一位多麼可敬的長者。記述他的文章中寫了這麼一件事:因鄭縣長家地勢較低,一逢暴雨天,雨水便會倒灌進屋內,一位鄰居兼朋友家裝修時,順便幫他家一樓鋪了地板磚,鄭縣長如數付了款,但這位朋友晚上來訪,留下一封密封的信,裡面裝了五千元。鄭縣長不僅當夜奉還,事後還寫了一封「降格信」,稱他們的關係從此應由朋友降為一般的鄰居。這種「不近人情」的舉動,常人確實難以理解,但正如他自己在信中說的那樣:「得不義之財,在我一生中還未有過,我雖窮,可我感到自樂,我很想保持這些特點。」鄭縣長一生堅守原則的端正品行,真正體現了「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公僕風範。
書中還有無數這樣令人感動的人和事,兩彈一星功臣彭桓武、 麻城初級中學教育的奠基人汪子弼、忠誠義士梅之煥、梅國楨…… 他們把「氣節」作為自己做人的準則,超越生與死的界限,用生命承擔使命。從他們骨子裡散發出的「不屈」與「堅毅」,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堅守,一種對於「氣節」與「擔當」的堅守。他們展現出來的捨生取義的高尚「氣節」,要讓多少今人為之汗顏。
在大力弘揚「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麻城文化叢書》就像一座含金量豐富的礦藏,處處閃耀著精神的光芒。感動金老師懷著對莘莘學子的殷切之心,以70多歲高齡擔綱主編了這套叢書,感謝編者們的辛勤付出,在繁浩的文化長河中為我們精心採擷了一大批藝術瑰寶。正像這套叢書在前言中所說的那樣,若能將《麻城文化叢書》打造成鄉土教材、傳世讀本,惠及麻城的萬千學子,才是發揮了它應有的價值。我想,作為一名教育人,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要用文化來點燃教育的火把。因為,這既是傳立文化教育促進會的宗旨,也是金老師對我的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