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去海邊旅遊的時候,會發現很多地方都會有一座燈塔。其作用顯而易見,就是在夜晚時分亮燈,為海上航行的船隻指明方向。而隨著旅遊景點的不斷開發,一些燈塔已經慢慢成為了景點的一部分,很多遊客都會慕名前去打卡。但其實,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燈塔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比如說這樣一個存在了120年的海邊燈塔,要向內陸轉移,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呢?原因令人無奈。
大家都知道,丹麥是北歐五國之一。其國土的大部分位置都被海洋包圍,只有南邊極少部分地區與德國接壤,所以丹麥也算得上是一個海島國家。在丹麥的日德蘭半島,其懸崖邊上,有一座古老的燈塔,叫做魯布熱格努德燈塔。這座燈塔已經存在了120年,高23米,重約1000噸。在1990年首次被點亮的時候,距離海岸線約200米。
但是由於受到海水的不斷衝刷,海岸線向內陸退去,導致燈塔距離海岸只有6米的距離。而為了避免這座燈塔被衝入海中,當地不得不將其向內陸轉移。但是對於搬遷這樣一座重1000噸,位於60米懸崖上的燈塔來說,顯然難度還是比較大的。
但是,和燈塔被衝進大海相比較而言,拆除重置雖然冒險,卻非常值得一試。而且對於當地的環保人士而言,這座白色方形燈塔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相當於國寶級的雕塑。所以當地政府願意,耗費522萬來保留燈塔。不僅如此,周圍的兩個小鎮的居民也紛紛自掏腰包為此行為買單。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燈塔的轉移工作便開始進行。他們在燈塔周圍布置了鐵軌和車輪,然後將燈塔移到輪滑刀片上,穿過沙丘,將其移動到距離海岸80米的安全的位置。
這件事情看起來非常簡單,但是實際做起來卻是非常震撼的。以至於當地不少居民甚至趕來排隊,見證這一時刻的誕生。而現在這座燈塔又重新對外界開放,成為了當地一個新的地標。
對於120年的海邊舊燈塔整體搬移,當地居民排隊見證,場面太震撼,你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如果你喜歡這類文章,歡迎關注「旅之藝」!
(文章圖片均來自網絡,若侵權,可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