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被入職」凸顯信息保護緊迫性

2020-08-13 環球網

來源:中國教育報

聽說同學「被入職」,查詢後發現自己也「被入職」。日前,中國青年報和澎湃新聞等多家媒體報導了陝西、江蘇、重慶等多地大學生通過個人所得稅APP查詢,發現自己「被入職」的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和高校師生的廣泛關注。是什麼原因導致大學生「被入職」問題頻發,又如何杜絕此類問題值得深思。

近年來,部分企業違法冒用在校大學生身份信息從事虛假申報,藉此偷稅逃稅已屢見不鮮。早在2018年9月,新華網就報導過2600餘名學生「被入職」的問題。「我目前還是在校學生,卻在個稅APP上查詢到工作工資記錄!」「顯示我這三個月的工資有一萬多呢,去哪兒了,我沒見到呀?」這是近期多名大學生通過個稅APP查詢到自己「被入職」時的驚嘆。從事件本身來看,導致現象頻發的原因並不是單一的,除涉事企業外,稅務監管部門、高校和學生本人都有可能存在過錯或不足;但追本溯源,其關鍵還是在於學生個人身份信息洩露。

為滿足高校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學生的大量信息被學校招生辦、就業辦、學生處、教務處和院系等多個部門掌握,任何一個部門、一個環節出現紕漏都可能導致學生信息洩露和被利用。要想最大限度杜絕大學生「被入職」,就需要在「斬斷源頭」上下功夫,從學生信息的管理使用層面和技術維護層面加強信息安全監管,同時還要不斷加強學生信息安全教育,切實有效保障學生信息安全。

從學生信息的管理使用層面思考,目前許多高校沒有成熟的學生個人信息收集、利用和保管制度,存在信息傳輸密鑰隨意轉借、個人信息文件隨意傳輸、存儲學生信息的行動裝置隨意放置等隱患和漏洞。同時,教育工作者的職業素質也良莠不齊,部分教師缺少信息安全意識,將學生信息在網絡空間隨意轉發;更有甚者充當起了倒賣學生信息的「內鬼」。為此,學校應當在建立健全學生信息使用和管理制度上下功夫,可通過建立與學生信息安全相關的內部審批、監督檢查和責任倒查制度,對學生信息的使用方式、使用範疇和使用人員進行明確規定,形成保障學生信息安全的約束力量和制度屏障。

從學生信息的技術維護層面思考,校園網絡已成為黑客攻擊的重要目標,加強高校信息安全技術維護已是當務之急,早在2017年5月,新華網就曾報導多所高校校園網出現勒索病毒。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網絡運營者應當採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確保個人信息安全,防止出現信息洩露情況。高校必須要在技術層面履行對學生信息的安全管理義務和責任,在網絡信息安全維護上加大資源和經費投入,通過配備Web應用防火牆、入侵防禦系統、網絡加密和定期檢查清理廢棄域名及無效連結等措施提升網絡安全等級和信息防護等級,以對抗各類技術層面的信息安全威脅。

從加強學生信息安全教育層面思考,在個人信息倒賣案件不斷高發的背景下,仍有部分學生置若罔聞,身份信息隨意告知他人、身份證件隨意轉借他人、隨意登錄不明來源網站和APP的情況普遍存在,等到上當後才追悔莫及。為此,高校應當加強信息安全和防詐騙的課程或教學內容設置,通過列舉常見的信息洩露途徑和危害,教育引導學生了解個人信息安全知識,掌握信息安全防護技能。總之,杜絕學生「被入職」,關鍵環節在於保護個人信息,需要在規範信息採集、使用和保管等措施上做文章,也需要在提升學生安全意識上下功夫,以此形成合力,確保實效。

(作者系西安科技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教師)

相關焦點

  • 用「入職查詢」紮緊保護學生的籬笆
    為解決個別教職工性侵未成年人現象,最高人民檢察院會同教育部、公安部近期發布了《關於建立教職員工準入查詢性侵違法犯罪信息制度的意見》(以下簡稱《入職查詢意見》),為預防中小學校、幼兒園教職工性侵未成年人提供了較有效的解決路徑。
  • 緣何悄然「被入職」?有「內鬼」賣信息,一些企業藉此偷逃稅
    新華社北京8月6日電題:緣何悄然「被入職」?有「內鬼」賣信息,一些企業藉此偷逃稅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沒開始工作卻在個稅App上查詢到工資記錄!最近一段時間,有不少大學生發現自己莫名「被入職」。記者從國家稅務總局了解到,近期稅務部門與公安、教育等部門依法查處了一批冒用個人身份信息涉稅案件,涉及北京、河北、寧波、深圳等地多家企業和部分地區高校學生。
  • 這三類人員入職前應當進行性侵違法犯罪信息查詢
    最高檢第九檢察廳廳長史衛忠介紹,《關於建立教職員工準入查詢性侵違法犯罪信息制度的意見》規定對三類人員進行查詢:①中小學校(含中等職業教育和特殊教育學校)、幼兒園新招錄教師、行政人員、勤雜人員、安保人員等在校園內工作的教職員工,在入職前應當進行性侵違法犯罪信息查詢。
  • 最高檢:三類人員入職前應當進行性侵違法犯罪信息查詢
    9月18日上午,最高人民檢察院舉行以「入職查詢 讓孩子上學更放心」為主題的新聞發布會,發布《關於建立教職員工準入查詢性侵違法犯罪信息制度的意見》並通報有關工作情況,發布教職員工準入查詢違法犯罪信息典型案例,並回答記者提問。
  • 大學生悄然「被入職」?「內鬼」賣信息,而企業只需趁虛而入
    最近一段時間,有不少大學生發現自己莫名「被入職」。所謂「被入職」陌生企業,是指個人身份信息被某些企業盜用,進行個人所得稅虛假申報。不良企業用他人信息發一份虛擬工資,目的就是為了逃相關稅費。多人,至少有30多名學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入職」了公司。
  • 這三類人員入職需查性侵違法犯罪信息
    記者從最高人民檢察院獲悉:為加強對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源頭預防,近期最高檢與教育部、公安部聯合下發了《關於建立教職員工準入查詢性侵違法犯罪信息制度的意見》(以下簡稱《入職查詢意見》)。當前,各地的探索實踐證明入職查詢是行之有效的預防措施。基於行為性質和防範重點,《入職查詢意見》暫把查詢的違法犯罪信息限定為狹義的性侵行為:一類是因強姦、強制猥褻、猥褻兒童犯罪被作出有罪判決的人員,以及因上述犯罪被人民檢察院作出相對不起訴決定的人員。另一類是因猥褻行為被行政處罰的人員。
  • 學校保安入職前,要不要做性侵違法犯罪信息查詢?
    學校保安入職前,要不要做性侵違法犯罪信息查詢?2、高校學生大多已成年,校外培訓機構管理體制比較複雜,因此對高校和面向未成年人的校外培訓機構的教職員工、工作人員的性侵違法犯罪信息查詢,參照本意見執行。
  • 這三類人員入職前應進行性侵違法犯罪信息查詢!
    9月18日上午,最高人民檢察院舉行以「入職查詢 讓孩子上學更放心」為主題的新聞發布會,發布《關於建立教職員工準入查詢性侵違法犯罪信息制度的意見》並通報有關工作情況,發布教職員工準入查詢違法犯罪信息典型案例,並回答記者提問。
  • 這三類人員入職前應進行性侵違法犯罪信息查詢!
    9月18日上午,最高人民檢察院舉行以「入職查詢 讓孩子上學更放心」為主題的新聞發布會,發布《關於建立教職員工準入查詢性侵違法犯罪信息制度的意見》並通報有關工作情況,發布教職員工準入查詢違法犯罪信息典型案例,並回答記者提問。
  • 「新規」這三類人員入職前應進行性侵違法犯罪信息查詢
    最高檢:三類人員入職前應當進行性侵違法犯罪信息查詢  9月18日上午,最高人民檢察院舉行以「入職查詢 讓孩子上學更放心」為主題的新聞發布會,發布《關於建立教職員工準入查詢性侵違法犯罪信息制度的意見》並通報有關工作情況,發布教職員工準入查詢違法犯罪信息典型案例,並回答記者提問。
  • 大學生「被入職」一些企業藉此偷逃稅
    新華社北京8月6日電題:緣何悄然「被入職」?有「內鬼」賣信息,一些企業藉此偷逃稅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沒開始工作卻在個稅App上查詢到工資記錄!最近一段時間,有不少大學生發現自己莫名「被入職」。出現多起大學生「被入職」,企業藉此偷逃稅在國家稅務總局公布的案件中,北京某設計諮詢公司冒用高校25名大學生身份信息進行虛假申報,虛列人員成本45.26萬元,偷稅11.25萬元;寧波3家公司冒用779名大學生個人信息,虛假申報個人收入1962萬元,逃避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392萬元。重慶大學的茶茶就被一家公司入職了。
  • 新規定:這三類人入職前要進行性侵違法犯罪信息查詢?你怎麼看?
    在職教職員工經查詢發現有性侵違法犯罪信息的,應當立即停止其工作,按照規定及時解除聘用合同。文章來源:最高檢網站、中國普法9月18日上午,最高人民檢察院舉行以「入職查詢 讓孩子上學更放心」為主題的新聞發布會,發布《關於建立教職員工準入查詢性侵違法犯罪信息制度的意見》,發布教職員工準入查詢違法犯罪信息典型案例,並回答記者提問。
  • 最高檢:入職校外培訓機構需接受性侵犯罪信息查詢
    9月18日上午,最高檢聯合教育部、公安部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關於建立教職員工準入查詢性侵違法犯罪信息制度的意見》,規定中小學校、幼兒園新招錄教職員工前,教師資格認定機構在授予申請人教師資格前,應當進行性侵違法犯罪信息查詢,對具有性侵違法犯罪記錄的人員,不予錄用或者不予認定教師資格。
  • 深圳新員工入職一周遭強姦,女性該怎麼保護自己?
    最近爆料的新聞事件是這樣的:深圳某公司,一個新入職的女孩子的入職一周後參加公司聚餐,席間喝醉了,然後被認識兩天的男同事乘其醉酒期間帶走並強姦。具體事情中間有很多過程,有興趣可以去百度查看,當然這個問題引起關注的一部分因素是這個女孩子是女同,所以在這個事情中,女孩子的(女)朋友也在發文和提供有關信息,具體現在進展好像強姦的男性已經被拘留,事件還在進一步處理。
  • 敦林團委組織開展團支部書記暨大學生「入職第一課」培訓
    為充分發揮敦化林業有限公司黨團組織對青年的引領作用,進一步提高團幹部工作能力,同時幫助新入職大學生了解林業、學習企業文化、明晰職責職能,更快適應工作崗位、融入工作環境,培植歸屬感與責任感,近日,敦化林業有限公司團委組織開展了團支部書記暨大學生「入職第一課」培訓活動。
  • 文物修復保護制度建設的緊迫性
    前不久,上海復旦大學古籍保護研究院邀請國內有關專家學者,以「紙質文物修復與保護社會化服務規範」為題,就文物修復行業規範和制度建設舉辦學術性會議。與會專家主要圍繞文物修復的制度建設、法律法規、行業規範、人才培養、技術特徵、仲裁機制、評估體系、入行要求、市場亂象、收費標準、配套設施、基礎服務、材料缺乏、社會保障、專利保護等問題展開探討。大家通過論證探討,希望將來能夠建立起一個健康有序、對行業發展有利的社會性公共機制。
  • 大學生「被入職」、「被就業」這種現象須從嚴治理
    最近一段時間,有不少大學生發現自己莫名「被入職」。記者從國家稅務總局了解到,近期稅務部門與公安、教育等部門依法查處了一批冒用個人身份信息涉稅案件,涉及北京、河北、寧波、深圳等地多家企業和部分地區高校學生。 據記者調查發現,大學生信息洩露多指向學校內部。
  • 常大懷德學院學生信息洩露新進展:兩嫌犯被採取強制措施
    常大懷德學院學生信息洩露新進展:兩嫌犯被採取強制措施  近日,位於江蘇靖江的常州大學懷德學院發生大規模學生信息洩露事件,引發廣泛關注,大量學生信息疑被多家企業盜用。目前,靖江警方已成立專案組立案偵查,已有李某、陸某2名涉案犯罪嫌疑人被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調查、詢問、取證等工作仍在進行中。
  • 人民日報海外版:個人信息保護不能「猶抱琵琶」
    人民日報海外版:個人信息保護不能"猶抱琵琶"日前,騰訊QQ宣布帳號註銷功能將在手機新版本中上線,引發網友熱議。人們感懷QQ所承載的青春記憶的同時,也在感慨網絡帳戶註銷之難何時才能真正解決?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用戶對於數據和個人信息安全的憂慮更勝以往。一段時間以來,手機應用過度索權、用戶隱私信息洩露等事件頻繁發生,凸顯出網絡數據安全的危機。事實上,對於這類行為,相關法律法規早有規定。《網絡安全法》明確指出,網絡運營者不得收集與其提供的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
  • 入職查詢制度出臺
    此外,由於高校的學生大多已成年,校外培訓機構管理體制比較複雜,因此規定,對高校和面向未成年人的校外培訓機構的教職員工、工作人員的性侵違法犯罪信息查詢,參照本意見執行。近年來,各地開展的入職查詢探索,一般採取由教育部門匯總人員信息,向當地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進行書面查詢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