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是中國土生土長的花木,早在公元前就有種植,但名稱卻模糊不彰。
《詩經》記載的「甘棠」、「棠棣」,《說文解字》解釋的「棠」,都不是現在所說的海棠,而是棠梨、杜梨。漢代辭賦中,出現了一個冷僻的稱呼「柰(nài)」,它與杏、李、枇杷等果樹相併列,據考證,它是薔薇科蘋果屬植物,似應就是海棠。
但是「柰」這一名稱並沒有叫響,而且這個字又被假借為奈何的「奈」,原先的「柰」很快銷聲匿跡。可以說,從秦漢到魏晉六朝,海棠一直沒有暢行的名稱,真是無可奈何啊!
「海棠」一詞,口語的實際稱謂不知始於何時,但文獻的記載起於唐代,命名者叫賈耽。
賈耽(730—805),滄州南皮(今屬河北)人,唐德宗時當過宰相,官夠大的,但政績平平,遠不如地理學方面的貢獻大。他研究地理,順便關注花卉,撰有《百花譜》。《百花譜》第一次使用了「海棠」的稱謂。他為何這樣命名?「棠」字好理解,它出現在《詩經》中,大名鼎鼎,正好借舊啟新;但為什麼要冠以「海」字?原因想來可能有二:
第一,故鄉心態。賈耽是滄州人,滄州東近渤海,西漢及隋朝又屬於渤海郡,拈出「海」字,弘揚桑梓。當然,也有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認為凡帶「海」的植物都是從海外引入的,但這並非鐵律,專論海棠的古代典籍多認定它屬土著而非舶來。
第二,語詞誇飾。「海」在唐代,已有比喻意義表示人或事物眾多。海棠樹宜於群植,其花朵多且密,用「海」來形容恰如其分。
總之,賈耽把「海」與「棠」捏合起來取了個好聽的新名字,很快被廣泛認可,從此海棠就有了「身份證」而名聲遠揚!中唐,特別是晚唐,詩題已開始屢屢出現「海棠」一詞。
從語音的角度看,「柰」低沉、短促,的確不大合適;而「海棠」則宏亮、悠揚,琅琅上口,易於傳播。
然而唐代只是完成了取名的使命,對海棠的品種分類卻沒有研究。
宋代,海棠的種植和研究突飛猛進,裡程碑式的出現了兩部專著:北宋沈立的《海棠記》,南宋陳思的《海棠譜》。
沈立(1007—1078),歷陽(今安徽和縣)人,在宋真宗、仁宗、神宗三朝當過水利職官,是水利專家,與蘇軾有詩詞唱和,撰有治理黃河的名著《河防通議》(可惜已失傳,現存2 卷本,為元代人所整理改編)。他興趣廣泛,還著有《名山記》《都水記》以及《海棠記》。《海棠記》是中國第一部海棠專著,其中記錄了一個重要史實:「嘗聞真宗皇帝御製後苑雜花十題,以海棠為首章,賜近臣唱和,則知海棠足與牡丹抗衡而可獨步於西州矣。」這段話透露了三個信息:一,宋代皇帝高度重視海棠;二,唐代牡丹鼎盛,至宋代除梅花外,海棠也大幅上位,與前二花漸成鼎足之勢;三,海棠在四川、陝西等西部地區最為繁盛——西州,指陝西地區(如《戰國策·韓策》:「昔者秦穆公一勝於韓原而霸西州,晉文公一勝於城濮而定天下。」),也指巴蜀地區(如《後漢書·廉範傳》:「範父遭喪亂,客死於蜀漢,範遂流寓西州。」),泛指中原以外的西部地區。
陳思,生卒年不詳,南宋理宗時曾任國史實錄院官員,編刻《寶刻叢編》(金石文字著作)《海棠譜》等。《海棠譜》三卷,上卷記海棠的品種、故實、栽培方法,中下二卷錄唐宋諸家題詠海棠之作。很多亡佚、散失的海棠資料,都幸賴此書而保存下來。《海棠譜》明確記載了海棠的一個品種,它多生長在江浙地區,花柄細長如絲且下垂,所以叫「垂絲海棠」。南宋詩人洪适、範成大、楊萬裡等人,都有題為《垂絲海棠》的詩作。尤其是楊萬裡的七律,首二句就說:「垂絲別得一風光,誰道全輸蜀海棠。」這是為垂絲海棠鳴不平的,意思是說:垂絲海棠也很美,誰說它不如「蜀海棠」(四川出產的海棠)。這句詩反過來理解,恰好可以印證當時人們的普遍心理是認可「蜀海棠」乃海棠之極品。那麼,這個區別於垂絲海棠的「蜀海棠」是何許名堂?
宋、元文獻沒有解答;到了明代,才正式命名了蜀海棠的「學名」,叫「西府海棠」。這個品種樹形高大,枝條、花蒂、花朵都昂揚向上。明代文學家、史學家王世貞之弟王世懋(1536-1588),著有《學圃雜疏》一書,其《花譜》篇章說:「海棠品類甚多,曰垂絲,曰西府……就中西府最佳,而西府之名紫綿者尤佳,以其色重而瓣多也。」比王世懋稍晚一些的金石家、書法家顧起元(1565—1628),著有《客座贅語》,其第一卷《花木》列舉了二十多種園林上佳植物,其中就有西府海棠,並且把海棠分為六品:「第一為西府,第二為垂絲,第三為鐵梗(即貼梗),第四為毛葉,第五為木瓜,第六為秋海棠。西府則天姿國色,絕世無雙;垂絲則縹緲輕颺,風流自賞……」這表明,到明末,關於海棠品種的分類已細化定型,西府海棠名列第一。但是「西府」不像垂絲、貼梗那樣以花的形狀命名,它是什麼意思呢?
說來很複雜,眾說紛紜。
一種說法認為西府即官府,官府多栽此樹,故名西府海棠。但是西府有官府的意思是始自宋代,宋京城設東、西二府,東府政事堂掌管政務,西府樞密院掌管軍事。如果按此意命名,宋代就應流行開了,為何宋代文獻不見隻言片語?可見這種海棠樹與官府無關。而且唐宋詩文中多有描述,說此樹是尋常多見的行道樹,並非官府獨有,例如晚唐賈島即有《海棠》詩云:「昔聞遊客話芳菲,濯錦江頭幾萬枝。」
另一種說法認為西府是地名。何地?亦有分歧。有人說是晉代的歷陽(今安徽和縣),晉代確實曾在歷陽駐軍設鎮,因在建康(今江蘇南京)以西而稱西府。但是查史料,歷陽並無突出的海棠栽培史,況且那時候連「海棠」的名稱都沒有,何來「西府海棠」?另一個關鍵的否定論據是:北宋《海棠記》的作者沈立就是歷陽人,如果歷陽有這等好事,他能不記下來大力宣揚?
還有人說西府是寶雞(今屬陝西),更具體來說是其下轄的鳳翔縣。鳳翔,唐初為郡,唐肅宗時升格為府,因在關中以西,號稱西府。這個西府的歷史厚度和廣泛影響,要比歷陽大很多很多,造就了豐富的文化遺產,諸如西府秦腔、西府社火(臉譜工藝)、西府道情(民間說唱)等等。這裡也有悠久的海棠種植歷史,現今寶雞市的市花就是西府海棠。但是我仍然質疑西府海棠的「西府」指的是風翔。
為什麼呢?西府應是個大的地域概念,沈立的記載「海棠足與牡丹抗衡而可獨步於西州」,楊萬裡的詩句「垂絲別得一風光,誰道全輸蜀海棠」,是揭秘的基礎和關鍵。以洛陽為代表的中原地區,盛行牡丹;而西州(中原以外的西部地區,指川、渝、陝)則盛行海棠;西州的海棠,與江浙一帶的垂絲海棠不同,自具特色;西州哪個地方海棠最好?首先是四川、重慶,其次是陝西(清初《廣群芳譜》即說:「海棠盛於蜀,秦中次之。」)。所以,西府、西州、西蜀這三個概念要聯繫起來分析。
從唐宋到明清,西蜀的海棠一直蜚聲全國。唐代昌州(今重慶永川)號稱「海棠香國」,晚唐詩人薛能《海棠》詩說「四海應無蜀海棠,一時開處一城香」。南宋範成大《醉落魄》詞說「只為海棠,也合來西蜀」。大詩人陸遊,更是大量寫海棠詩,外號「海棠癲」,其詩屢屢盛讚西蜀海棠,例如:
「幽夢錦城西,海棠如舊時。」(《菩薩蠻》)
「千點猩紅蜀海棠,誰憐雨裡作啼妝。」(《春雨絕句》)
「蜀地名花擅古今,一枝氣可壓千林。」(《海棠》)
「西來始見海棠盛,成都第一推燕宮。」(《張園海棠》)
特別是陸遊晚年的《海棠歌》,更極力推崇四川南充、成都的海棠,甚至誇張說:在海棠面前,桃李就像奴僕,芍藥應當羞死。
鑑於此,甚至可以懷疑,西府海棠是不是最初就叫西蜀海棠,「蜀」與「府」音近,後來訛變為西府海棠。若非如此,試比較三者:西州雖能在地理上指代川陝,但缺乏文化內涵,而且容易使人聯想到西域(唐初曾在今新疆吐魯番一帶設置西州),給人以邊遠、荒涼的感覺;西蜀雖是海棠的大本營,但「蜀」在歷史上有割據、偏安、封閉的烙印,意蘊欠佳;西府既能在地理上涵蓋西州、西蜀,又能在政治、文化上寓意陝西,而陝西是周秦漢唐的根據地,代表著王朝正統、大雅正聲。因此,淘汰西州、西蜀而選擇西府,自在情理之中;西府海棠的西府,語意是複合的——地理上指西部地區,文化上聯結周秦漢唐文明。
這個曾被李清照擔憂風雨之後「綠肥紅瘦」的植物,漢代曾有暫用名「柰」,七八百年之後才有了常用名「海棠」,又七八百年之後才命名了位列第一的品牌「西府海棠」。花開花落幾千年,文化慢條斯理地浸潤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