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的西南部,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海棠香國」,這是一座歷史的文化名城。在公元1743年以前,這座城市還有另外一個古老的稱呼「嘉州」,只是隨著歷史歲月的變遷,當代人只記得它的最新名稱「樂山」。歷經3000多年的文明延續,人們常說「食在四川、味在樂山」,巴蜀文化中樂山美食的「麻辣鮮香」可謂是獨樹一幟,百餘多種小吃,還有著名的「樂山大佛」,奠定了樂山的美食地標基調。但是,這座有著千年大佛守護三江文明的樂山,人們卻忘記了保留至清代的「海棠香國」的稱呼,究竟是從何而來?
唐宋時期的古嘉州
在唐宋以前,西南地區未曾得到統治者的重視,雖說早在公元561年,樂山就被設立為平羌縣,但是這裡樂山真正發展起來,還是要從隋唐說起。在隋唐五代時期,遠離中原戰爭的樂山沒有遭受到大規模戰亂的破壞,這使得百姓生活相對平穩的樂山,在唐代時期進入了一個繁榮發展的時期,據《新唐書》記載,地處青衣江、岷江、大渡河,三江匯流的古嘉州(樂山),因盛產木材,水運四通八達,逐步發展為整個川西地區的造船中心。
《舊唐書》:嘉州犍為郡,中。本眉山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麩金、紫葛、麝香。戶三萬四千二百八十九,口九萬九千五百九十一。縣八:有犍為、沐源、寺莊、牛徑、銅山、曲灘、陀和、平戎、依名、利雲、溶川、羅護、柘林、大池、雞心、龍溪、賴泥、可陽、婆籠、馬鞍、始犁、峨眉等二十二鎮兵。龍遊,緊。平羌,中下。有鐵,有關。峨眉,上。有金,有鐵。夾江,上。有鐵。玉津,中。綏山,中。久視元年析置樂都縣,尋省。有綏山。羅目,中。麟德二年開生獠置,以縣置沐州。高宗上元三年州廢,縣亦省,儀鳳三年復置,來屬。有峨眉山。犍為。中。本隸戎州,高宗上元元年來屬。
發展至宋代,造船業的發展帶動了水運貿易的繁榮,據《嘉定府志》記載,向來物產豐富的嘉州,其商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宋朝初年,經官府漕運運送的布匹有上百萬匹之多,每年來往嘉州的商船更是絡繹不絕,為此,宋朝廷在嘉州設立了向過往船隻徵稅的稅收機構。此時,文人墨客筆下的嘉州,皆是一派「日暮津亭閱過船」、「吳帆蜀楫過如織」的熱鬧景象,由此可見宋朝年間嘉州的航運之盛。
元明清時期的嘉州
再來說說,元明清時期的樂山,又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嘉州再南宋末期,由於地控三江的戰略地位顯赫,因此經歷了40多年朝代更迭之際的戰亂,南宋軍隊與蒙軍多次在嘉州開戰,據文獻資料顯示,處在戰略制高點的樂山城,基本上每四年就會被元兵攻打一次,連年不斷的戰亂,讓樂山經濟、文化方面損失慘重,但是頻繁的戰亂,又加強了樂山的政治地位。所以,元朝建國後依然按照宋朝舊制,將樂山設立為嘉定府,這個地處川西南邊地的小城,在元軍平定嘉定後,城市、經濟在朝廷的重視下,得到快速修復。
明清年間,嘉州在川西地區仍然保持著僅次於成都的重要地位。明代在嘉州建立了川西南驛道網,這個北至成都,南至宜賓,西至雅安,西南至西昌,以嘉州為中心的驛道網成行,明朝進一步加強了川西南地區的水路交通,朝廷也可以通過這條驛道網,遏制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只可惜,在明朝末年長年限於戰爭內亂的嘉州,又一次成為了明天政權反覆爭奪的焦點。
《明史》中記載:嘉定州元嘉定府路。洪武四年為府。九年四月降為州,以州治龍遊縣省入,直隸布政司。東有三龜山。又有九頂山。大江在城東,亦曰通江。又西有陽江,即大渡河,自峨眉縣流入,經城東烏尤山下,合於大江。又西南有青衣水,至城西雙湖,與陽江合。東南有金石井巡檢司,後廢。北距布政司二百六十裡。領縣六。
經歷了明末戰亂,嘉州城終於在順治十八年年迎來了再一次的重建。清朝初年,由於「湖廣填四川」這場移民活動的進行,讓原本人口稀少的樂山,其人口和耕地情況快速超過了明代水平,農業經濟得到迅猛發展。
清朝年間,嘉州也逐步成長為手工業、商業的重要原產地。史料記載,嘉州是清朝年間鹽業、茶業、蠶絲業的大宗出產地,許多詩詞都反映了這一事實,比如「婦女禮蠶男祭蠟」,這首詩就是形容加州白蠟和蠶絲遠近聞名的盛況。經歷了清代重建,樂山在川西南地區重要地位逐步加強,與前朝相比變化極大。
康熙年間遊歷至此的文人方象瑛在《使蜀日記》載道:「樵樓榜曰『海棠香國』,所謂海棠無香,惟嘉州獨香也。」「海棠香國」的匾額便也長久掛在樂山城樓,清末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劉光第還曾經親眼所見,不知這海棠花語;「遊子思鄉、離愁別緒、溫和、美麗、快樂。」是否也曾經影響過這一代烈士呢?
被人遺忘的海棠香國
經濟的繁榮昌盛,自然會帶動文化的發展,開篇所提到的樂山有「海棠香國」這一盛名,自然與其經濟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唐人在《酉陽雜俎》中記載:「嘉州海棠,色香並盛」;宋朝年間《廣輿記》一書中這樣寫到:「海棠,嘉州出者香」。這兩個時期,確實都奠定了蜀中境內樂山海棠的盛名,但是唐宋年間,人們只將嘉州稱為香城,還未曾有海棠香國一稱。因為嘉州海棠香國的稱號,其實最早出現於明萬曆39年間的《嘉定州至》一書。
書中記載:「甘棠樓,知州鍾振題『海棠香國』於此」。
此後,嘉州才正式有了海棠香國的說法。
遙想當年的海棠香國,花開時節的嘉定城中,該是何等美景?古嘉州的春天一到,官民同樂一同賞花,這其樂融融的場景,讓文人墨客順理成章的流連花下,曲水流觴、落英繽紛之間,提筆寫下「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的海棠花開的美景。關於樂山的海棠花,還有不少令人動容的文人墨客的故事,據說,北宋的著名文人蘇軾,回到家鄉守孝三年時,他經常在閒暇時間前往樂山遊玩,這位大學士很喜歡古嘉州的海棠花,他陶醉痴迷到什麼程度呢?原來蘇軾害怕海棠花凋謝太早,他總會在夜晚親自掌燈,對這一些及早飄落的海棠花瓣憐香惜玉,蘇軾《海棠》一詩中「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就反映了他對嘉州海棠的憐愛之情。
除了蘇軾以外,曾擔任過四川宣撫史的詩人陸遊,也對古嘉州的海棠有著深刻感情。那時他在嘉州攝理政事,最先讓他對這座城市產生感情的,便是滿城飄香的海棠花。閒來無事之際,陸遊總在郊外驛館中欣賞開的火紅的海棠花,這些生命力旺盛的海棠,讓身在異鄉的他想起了他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建功立業的抗金夢。近代文人郭沫若,對於自己老家的嘉州海棠,更是情有獨鍾,他在歌頌家鄉樂山時,寫下了「海棠香國荔枝灣,蘇子當年寓此間」的句子,以此來展現火火紅紅的海棠花,讓整座嘉州城飄香萬裡,體現整座嘉州城文化深厚的古韻。只可惜,曾經以海棠花榮耀於世的嘉州,隨著海棠花的消失,隨著昔日嘉州盛景的不再,人們早已經忘記了樂山「海棠香國」這一稱呼,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喚起人們對於古嘉州的遙遠記憶。
(感謝閱讀,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參考資料:
《嘉州海棠與海棠香國》
《唐宋時期樂山城市的發展及文化特色的形成》
《元明清時期樂山城市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