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幾天,很多人的朋友圈
突然都被一部潮汕電影刷屏了
這部《爸,我一定行的》
(潮汕話「爸,我硬虎直個」)
已於8月24日正式上映
先來看下預告片
溫情版▼
搞笑版▼
青春期的惹是生非
不甘平凡的叛逆成長
老父的訓斥與叮嚀
街坊四鄰的七嘴八舌
繁華的大城市和古樸的家鄉
還有功夫茶、英歌舞等潮汕印記
……
如果你是潮汕人,
總有一些片段會讓你感到「扎心」
這部電影目前正在上映
有潮汕人講
將真實的生活拍成電影
觀影后的思考反而增多
1
很多人以為這是一部校園青春片,其實不是的。這是一部關於青年奮鬥和父子親情的電影,講述了一對潮汕父子的衝突和羈絆,從誤解對立到互相支持和解,以及兒子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成熟的故事。故事很平淡,甚至有些俗套,但也足夠真實。
此外,影片還對潮汕文化多有展現,包括習俗(如功夫茶、英歌舞)、場景(村裡的伯公廟、「下山虎」老厝等)、美食(如牛肉火鍋、腸粉)等等,帶有濃濃的鄉土氣息。潮汕在電影裡不只是背景板,每一個潮汕符號,都是支撐起影片脈絡不可或缺的部分。
影片深層次的精神內核在於,揭示了潮汕年輕人的人生之問:是循規蹈矩,走父輩選好的路,還是追求自我,走自己想走的路?是留在家鄉的溫室裡,平平淡淡過一生,還是不畏艱險,外出打拼,為未來搏上一搏?
這兩個問題,很多人仍在尋找答案。
如果你是潮汕人,不論你來自城市還是鄉村,不論你在家鄉長大還是在外地長大,不論出身於怎樣的家庭,相信這部影片的情節、場景、人物,有很多地方會讓你感慨「我也遇過這種事」,「我家也是這個樣子」。
2
關於取景,影片中大部分場景發生在潮汕鄉村。為了讓大多數潮汕人都找得到共鳴,劇組在潮州、汕頭、揭陽、汕尾跑了很多個村子,最後選定的取景地,在汕頭潮陽區、潮南區的金灶、關埠、和平、峽山,包括東溪村、花園村、宮山村、柳崗村、玉浦村等。
聯排的下山虎老厝、村口的伯公廟、溪邊的老榕樹、市井氣息十足的街市、還有過節時的煙火、英歌舞隊伍等等。這些村莊和場景組合起來,就成了影片中典型的潮汕村莊以及鄉村生活。
影片中除了鄉村,另一個重要場景就是校園,這是在汕頭潮陽區潮師高級中學取景的,校服則來自潮陽區黃圖盛中學。
3
影片中人物的表演相當出彩。據介紹,全片有超過2000名潮汕人參演,幾乎所有角色,都是在普通潮汕人中「海選」出來的,他們都是第一次面對電影鏡頭。但他們的表現並沒有拖後腿,鄉裡的「刺流仔」、大媽、紡織廠的小妹,每一個都非常逼真,讓人倍感親切。
影片的「跑龍套」裡面,還有幾位家喻戶曉的潮汕老戲骨來客串。他們雖然大多已不再年輕,甚至不再是潮汕人記憶中的模樣,但仍然奉獻出「老戲骨」水準的表演,成為整部片的演技擔當!
這個愛說閒話的大叔是「水雞兄」李樹浩,今年已68歲。▼
時光飛逝,他帶給我們笑聲的這些角色,一眨眼已經過去快20年了。
《夏雨來》裡的龜蛇龍▼
《七十二家房客》裡的橄欖福▼
喜劇演員蘇細珍,飾演「刺流仔」的母親,是一個吵架從不輸人的中年婦女。▼
蘇細珍仍活躍在熒幕前,情景喜劇《厝邊頭尾》裡,蘇細珍飾演鳳姐。▼
一口潮普的老校長是陳錦標演的,他已經80歲了。▼
很多人可能對他沒什麼印象,其實家喻戶曉的小品《個銀兩粒》裡配角就是他。▼
但他的搭檔,主角「個銀兩粒」的扮演者林俊龍,已於去年因尿毒症去世,享年54歲。
只有一句臺詞的潮劇名家方展榮,也已經70高齡,但聲音依舊洪亮。▼
他在潮劇舞臺上演過許多膾炙人口的角色。比如《柴房會》的丑角李老三▼
除了幾位老戲骨之外,片中最出彩的還有主角之一的老父,他精彩的表演讓人很難想到他竟是一位素人演員。
老父的演員名字叫鄭鵬生,是劇組發動所有親戚朋友「海選」來的。他本來在潮陽做豬肉丸和麻葉,靠小生意撐起家庭,與電影裡的人設很像。經過一段時間在劇組的觀察和學習,他達到了專業演員的水平,貢獻了最深沉最感人的一個角色。不論是教訓兒子的怒火、語重心長的叮囑、還是為兒子前途的操心,都完美詮釋了一位樸實隱忍的潮汕老父,相信很多人都能從他身上看到自己父親的影子。
4
這部電影的主創都是潮汕籍的年輕人。導演藍鴻春,汕頭潮陽人,2009年從華南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在鳳凰衛視從事過6年的編導工作,一直想要製作一部潮汕題材的電影。
藍鴻春▼
2012年曾有一部潮汕話電影《鮀·戀》在省內高校和網上大火,上線首日即突破20萬點擊量。藍鴻春就是《鮀·戀》的監製。而真正把拍攝一部院線電影的想法提上日程,則是在藍鴻春與鄭潤奇相識之後了。
鄭潤奇(369)▼
鄭潤奇,汕頭潮陽人,他是本片的編劇和主演,自己演自己,他有個綽號叫369,於是主角也叫369。之所以他的綽號叫369,是因為他自小就是潮汕笑星趙曙光的粉絲,而趙曙光除了飾演著名的夏雨來,另一個知名角色就是潮汕版《七十二家房客》裡的警察369。
趙曙光飾演的369▼
鄭潤奇嘗試了很多職業之後,也走進了表演行業。他的本業與電影裡一樣,是一個拍潮汕話搞笑視頻的網紅。他也一直有拍攝潮汕題材電影的想法。
藍鴻春和鄭潤奇,兩人都懷著對潮汕本土文化的創作熱情,相識之後一拍即合,說幹就幹,拍出了這部片。
電影的主題曲《老父你食未》是樂隊「玩具船長」的作品,玩具船長目前被公認為潮汕最好的樂隊,主要成員來自汕頭南澳島。當藍鴻春和鄭潤奇找到他,表示希望他為電影創作主題曲時,他卻說:「早就寫好了。」
李奕瀚▼
原來,此前李奕瀚曾創作了一首名為《老父你食未》的潮語歌曲,歌詞是汕頭濠江區旅遊局局長楊育挺紀念去世的父親寫下的,由樂隊成員黃澤森演唱,講述的正是兒子對爸爸的感激、歉疚和愛意。藍鴻春聽了當即表示,「那首歌簡直是為電影量身定做!」於是就有了這首感人至深的電影主題曲。
《老父你食未》的MV▼
老一輩潮汕藝人已漸漸老去,年輕的他們接過了潮汕文化的接力棒。
5
從預告片刷屏,到上映後突破1000萬票房,這部反映潮汕文化的電影,最近一直是潮汕人朋友圈裡的熱點話題。上映三天,你走進電影院看了這部片子了嗎?看了的朋友,對這部電影又有怎樣的看法呢?
不少潮汕的朋友表示,這部為潮汕人定製的電影的確很有潮汕情懷,看完有滿滿的回憶感。
@BlackSwan:第一部在影院裡哭淚崩的電影,全程笑點密集,粗話接地氣張嘴就來,街坊鄰居們角色代入感強大,中後段淚點煽情,從爸爸在手機寫出「兒,你忙不忙」這幾個字開始,就讓人止不住的一把鼻涕一把淚!潮汕歌曲穿插其中,歌舞增光添彩,還反映了潮汕孩子的一種成長曆程。
@努力的蝦米醬:一個字:勁!溫暖感人、接地氣、濃濃的潮汕風情……我看到最後是直接在電影院飆淚了!那麼真實,就好像是發生在我身邊一樣。原來,我們潮汕的父親都一樣,拼搏,努力,堅韌,一輩子都是為了子女,想到自己的老爸也是如此。電影裡的老爸,真的演得特別棒!整個過程,笑出聲,也流出淚。作為潮汕人,真的覺得很自豪!只想說,潮汕人,硬虎直!膠己人,必須支持!
@犬樹牲TK:寫實的小鎮題材,故事完成度較高,前前後後講得通,其中有關潮汕習俗的鏡頭都帶得很自然,不是生硬的文化宣傳片。這是一部搞笑片,搞笑的套路適用於各種文化裡的人,也是一部親情片,父子關係和個人成長的主題應該是能引起不少人的共鳴,讓人產生觸動。
電影講出了潮汕人的拼搏精神,年輕人看了很有動力。
@外省仔:那個父親,有著那一輩潮汕人所有的特點,年輕時拼搏過,風光過。只是每個時代成功的畢竟都是少數,而不幸失敗的,就成了裡面的老父。可就算是賣腸粉,他也依然起早貪黑,支撐起一個家甚至一個家族,其拼搏精神與那些成功人士是共通的。
@瑩:潮汕人的經商智慧全世界都知道,這部影片與其說是電影,更像是紀錄片,講述著一個普通潮汕家庭的故事,我就是一個潮汕人,我丈夫也是潮汕人,兩人相依相偎,在廣州拼搏,不忘的是保持潮汕人的精神和情懷!
@張旭:潮汕人遍布全中國、全世界。後生仔看了真的會有動力,沒有夢想,何必遠方,願我們一起努力。
但也有不少觀眾覺得,除了潮汕情懷,這部電影的剪輯、製作還是有明顯不足。
@、哲:內部點映看的,學生作品的感覺,而且還不算優秀的學生作品那一類。
@Oasis:比預計的要言之有物,至少沒有一味地陶醉在造作浮誇的表演之中,但要想被稱為一部合格的院線片,還是顯得小打小鬧,乏善可陳。在煽情的把握上有點不知節制,仔細一想,這可能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吧,好在父親這個角色是活的,不動聲色的形象容易被理解和認可。我更渴望的是《似水流年》裡那樣讓人惋惜的鄉愁,而不是高舉著族群的大旗喊著「我來自潮汕」的口號,太具煽動性了。
@Heytina:五味雜陳,滿是希望去看了這部打著「首部」、「潮汕」標籤的電影,支持膠己人,但是看完之後,我仿佛在看萬二之首視頻,低俗,大屏幕頻繁爆粗,果然之前好友質疑這部戲編劇的文化底蘊,打著讓潮汕文化走出去的名義,拍了這部垃圾,白費了大家支持潮汕電影的一片真心,這是一部圈錢之作吧?
說到潮汕文化,還有更值得深挖的東西可以表現,這部電影還沒完全展現。
@我們存在過:說到潮汕,說到潮汕文化,女性絕對有更值得深挖的東西可以表現,而不是這部電影裡僅僅出現的兩分鐘「長舌婦」形象和吵架鬥嘴的日常。對不起,我真的無法推薦。
@OLL:不必踩入泥地,可也無需高捧上天。對於我來說,一部片子並不能表達出我想要的情懷,它只是帶有潮汕標籤的一個作品而已,榮譽感、集體感等等附帶而來的元素都是集體式自嗨,希望大家理智一點。
@tinjoa:真的很質疑這部戲編劇的文化底蘊,打著「讓潮汕文化走出去」的旗號,卻成就了一部圈錢之作。希望它不要成為潮汕電影的壞榜樣,潮汕文化很多,也真心希望能夠向外傳播潮汕文化,至於這部電影,消費了大家支持潮汕電影的真心。
除了以上,也有觀眾說出了更深的思考。
@林倫倫:潮汕三市仍然還是沒有大工業汙染的「適合人居"的「慢城」:空氣好、水質好、菜好、工夫茶好,但缺乏的就是像深圳人那樣的激烈競爭的意識,看不到的就是像廣州人那樣的步頻很快的腳步,還有稍缺一點海納百川的大格局和氣度。從特區創立到如今,從文化的角度講,「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潮汕還是那個潮汕」。於是,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潮汕的一些優秀企業家放棄家鄉這種優哉遊哉的「優越環境"而自願到深圳或者珠三角甚至長三角去參與激烈的競爭,去艱苦拼搏。
@郭劍鳴:潮汕在現代文化發展中,一直將文化發展的重心放在傳統文化和地方文化上,而沒有以汕頭特區成立為契機,與時俱進地推動潮汕文化的嬗變,催生出特區文化來。我輩潮汕「膠己人",卻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零時區與東八時區:三面背山,一面靠海,這種封閉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但這是歷史的選擇,而不是潮汕人的選擇。在這樣一個尤為注重多神崇拜、血脈傳承的傳統守舊地區,ta更像一個圍城,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回去。可調詭的是,但凡有人闖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其實誰也不用羨慕誰,每個個體都終將在曲折中走向自己的道路。
你去看了這部電影了嗎?
來說說你對這部電影的看法吧!
-THE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