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
知識1:人物介紹及評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後改為仲晦,號晦庵,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理學思想的集大成者,神話起源說的代表人物,世尊稱為朱子。
知識2:著作
《四書章句集注》《近思錄》等。
知識:3觀點
1.論教育階段
朱熹把一個人的教育分為小學(8~15歲)和大學(15歲以後)兩個階段。小學教育內容的重點是「教事」,大學教育內容的重點是「數理。
2.「朱子讀書法」
朱子讀書法是古代最有影響的讀書方法論,為宋代理學家朱熹的學生匯集他的訓導概括歸納出來的,共六條。具體內容如下:
(l)循序漸進,包含三個意思:一是讀書應該按照一定次序,前後不要顛倒;二是應根據自已的實際情況和能力,安排讀書計劃,並切實遵守它;三是不可囫圇吞棗,急於求成。
(2)熟讀精思。朱熹認為,讀書既要熟讀成誦,又要精於思考。
(3)虛心涵泳。所謂「虛心」,是指讀書時要虛懷若谷,靜心思慮,仔細體會書中的意思。所謂「涵永」,是指讀書時要反覆咀嚼,細心玩味。
(4)切己體察。朱熹強調讀書必須要見之於自己的實際行動,要身體力行。
(5)著緊用力。包含兩方面的意義:一是讀書必須抓緊時間,發憤忘食,反對悠悠然;二是必須抖擻精神,勇猛奮發,反對松松垮垮。
(6)居敬持志。所謂「居敬」,就是讀書時精神專注,注意力集中。所謂「持志」,就是要樹立遠大的志向,並要以頑強的毅力長期堅持。
3.對「不憤不啟,不排不發」進行解釋
朱熹對孔子提出的「不憤不啟,不排不發」做出了這樣的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
4.提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的說法
我國古代的孔子善於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以發揮他們各自的專長。朱熹把孔子這一經驗概括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這是「因材施教」的來源。
5.談論「課程」
朱熹在《朱子全書·論學》中多次提及課程,如「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小立課程,太作功夫」等句。這裡的課程已含有功課及進程之義,這與我們現在許多人對課程的理解有相似之處。
知識4:真題示例
1.(2015·陝西單項選擇)關於教育的起源一直是眾說紛紜,其中,我國古代的朱熹所持的觀點是【 】
A.神話起源說
B.生物起源說
C.心理起源說
D.勞動起源說
2.(2017·河南單項選擇)「虛心涵泳」是朱熹的讀書法,此處的「涵泳」是指讀書時應【 】
A.細心玩味
B.融會貫通
C.敬守此氣
D.收斂此心
3.(2016·可南單項選擇)「憤」「排」二字源自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根據朱熹的解釋,「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就是【 】
A.憤
B.啟
C.性
D.發
4.(2017·陝西單項選擇)宋代朱熹在《朱子全書·論學》中寫道:「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小立課程,大作功夫」。這裡的課程指的是【 】
A.功課與進程
B.功課
C.教學進程
D.學習進程
【參考答案】
1.A【解析】朱熹是神話起源說的代表人物。
2.A【解析】所謂「涵泳」,是指讀書時要反覆咀嚼,細心玩味。
3.A【解析】朱熹對孔子提出的「不憤不啟,不排不發」做出了這樣的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排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
4.A【解析】朱熹在《朱子全書·論學》中多次提及課程,如「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小立課程,大作功夫「等句。這裡的課程已含有功課及進程之義,這與我們現在許多人對課程的理解有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