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猛增「書法學」專業,喜耶?憂耶?
熊建勇 美術報
高考一結束,關於填報自願的信息就火了。 這不,日前,某媒體以「15所高校新增書法學專業,畢業生平均月入近8000」為題,吸引了不少愛好書法的考生和家長的眼球,其前景無不讓考生和家長憧憬著「詩和遠方」,然而文末留言區的幾十條留言,卻充滿著對畢業後「苟且」生活的憂慮。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恐怕不單是書法教育,也是整個高教專業設置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在大學本科教育已基本由研究型轉向應用型的當下,大量增設「書法學」專業,究竟是真實的社會需求,還是虛假的泡沫化需求?
書法學專業考試資料圖(來源網絡)
網絡上曾經流傳一個段子:高曉松說,北大清華的學生如不好好學習,本科畢業後也就只能如藍翔技校一樣;而藍翔技校校長則對他的學生說,你們如不踏實學習技術,那畢業後與北大清華又有什麼區別?這雖是網絡調侃,但卻說明研究型人才和實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是不一樣的。北大清華現本科畢業即就業的已越來越少,大多數都選擇了國外國內的進一步深造。而藍翔技校則以技能學習,以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專業技術操作人才為主。所以,本科及以下學歷當以實用性應用性為主,這或當是高教專業設置的一個原則。
近些年,大學專業的設置基本上是跟在經濟發展的後面亦步亦趨。經濟虛熱,專業設置也虛熱,特別是經濟、文藝類,反正也不需要理科那些實驗室, 所以就容易設置,也不乏考生。當年在外貿熱、金融熱之下 ,各大學沒個國際貿易和金融學專業,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大學。而今,在書法已基本退出日常書寫及實用領域的情況下,以實用性為主導的本科教育,卻讓「書法學」逆勢上揚,其依據何在?這究竟是鍵盤要消亡了,還是今後高考一律要加試書法呢?
二、把書法列在「藝術學」項下,作為一個獨立的本科學科門類,這是否妥當, 是否科學,值得商榷。
國粹書法究竟該屬於文史類還是藝術類,書法究竟是傳統文化學識的外在表達,還是一種藝術技能的高度純化,是至今尚在爭議的問題。如今的書法,因其視覺藝術特點和當今書法家大多出身於美術行當,所以「書法」大多與國畫一起,列在各大學藝術學院內,其學科設置則列在「藝術學」項下,稱之為「書法學」。
大家都知道,書法專業教育是伴隨改革開放出現的。以前,書法就是文化人的必修課,管你文科理科,你總得把用於表達你思想或科研成果的文字寫出來,不僅要寫得易識,並力求好看些,所以並無書法專業這回事。只是在美術學院的國畫專業有書法課程及要求,而這也是基於國畫的「書畫同源」之說,作為美術作品的配套產品而存在的。搞國畫的藝術家,你得把字寫得與畫相配才行啊。可20世紀大家公認的10大書法家中,于右任等都不涉及畫作,而搞畫的齊白石、吳昌碩等又都堅稱其藝術門類中,書法最好。且平時文化交往中,書法也因其應用廣泛而受到文人學士的熱烈追捧,且日益成為一個人有無文化的基本判斷,所以,把書法獨立出來,成為一個專業的藝術門類,將其進一步發揚光大,似屬必然。
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藝術碩士主題書法創作十人展
於是,隨著中國書法家協會的建立,為進一步增強書法的文化地位和藝術地位,少數藝術院校在原有教學資源的基礎上,單獨設立了「書法學」專業碩士博士學位,也培養出了一批書法家和書法學者。所以,「書法學」作為一個專業,在藝術類、師範類和綜合性文史類大學培養一批碩士、博士等中高端專業人才,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但最近這10餘年來,將這「書法學」泛化為普通大學的普通本專科專業,似乎要批量生產出一批又一批專門寫字(書法)的普通勞動者,就很難讓人理解和接受,有讀者批評為「一哄而起,誤人子弟」,不是沒有道理的。
三、在藝術類大學畢業生就業前景一直不好的社會大背景下,過份誇大「書法學」的就業前景,是一種對考生,也是對社會的不負責任。
據近幾年的大學生就業情況報告,繪畫等「藝術學」類專業一直排在倒數後幾位。其實,國畫、油畫作為主要的視覺藝術種類,不管怎麼樣說,其就業前景都好於書法,如今其就業形勢尚不如人意,真不知學書法的就業前景好,平均月收入達8000元的所謂「大數據」判斷是怎麼得來的。
中國美術學院2020畢業展
觀點:
一定不是好事,誤人子弟。
《薛宣林:唯有賦予了文字以審美元素和個性特色,才是書法藝術。》
書法(書藝):是指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一種藝術形式(薛宣林定義)
薛宣林:我對書法藝術的定義,已經說了。不再改變和發表新的觀點。
所要強調的是,語言文字符號的字,如歷朝歷代規範的字,都不是藝術。如秦始皇規範的小篆 , 規範的隸書、楷書、魏體的字 ,中國的這些字與埃及金字塔的字 ,英文字母的字一樣,都是語言文字符號, 是交流的工具,不是藝術。
唯有賦予了文字以審美的元素和個性特色的文字才是書法藝術。如王羲之 、張旭 ……米芾 …… 林散之……等等。
現在智慧機器人書法、繪畫機器人已經研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