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敗醬草為主藥的常用方劑

2020-12-27 尋醫問藥

敗醬草為敗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花敗醬、白花敗醬的全草。性微寒,味辛、苦,能清熱解毒排膿,活血消癰。

敗醬草主治急性闌尾炎、胸腹疼痛、產後腹痛、疔瘡癰腫、丹毒及疥癬等。現代研究表明,敗醬草對葡萄球菌、鏈球菌等有抑制作用,並可抗病毒;能防止肝細胞變性,舒通門靜脈循環,加速肝細胞再生。下面介紹幾個以敗醬草為主藥的常用方劑。

治急性闌尾炎方

敗醬草、苡米各30克,附子、大黃各9克。水煎服,每天2劑。

治急性黃疸型肝炎方

鮮敗醬草50克,茵陳、溪黃草、車前草各30克,水煎服。每天1-2劑。

治產後腹痛(劇痛)方

敗醬草30克,當歸、赤芍各10克,川芎、乳香各9克。水煎服,每天1-2劑。

治瘡癤癰腫、丹毒、疥癬方

取鮮敗醬草50-100克,鮮蒲公英50-100克。共同洗淨搗爛,外敷患處,每天2次。

治腮腺炎、乳腺炎方

鮮敗醬草50-100克,鮮一點紅(羊蹄草)50-100克,鮮蒲公英50-100克。將三者一同洗淨搗爛,外敷患部,每天2次。

治痢疾方

鮮敗醬草100克,鮮白頭翁50克,黃連15克。水煎服,每天2-3劑。

治咽喉腫痛方

敗醬草、崗梅根各30克,牛蒡子9克,銀花15克,連翹12克。水煎服,每天1-2劑。

敗醬草鮮品可作野菜食用,對預防瘡癤及各種皮膚病頗有幫助。因本品性寒,故脾胃虛寒或腹痛腹瀉者應當少食或不食。

相關焦點

  • 中藥敗醬草最全用法!
    莊緒華等用敗醬草10 g,仙人掌30 g,芒硝5g,土大黃10 g,冰片5 g,青黛10 g。水煎液溼敷獲得滿意療效。2.2 鼻竇炎    鼻塞、黃涕、頭痛,中醫稱為「鼻淵」。西醫認為,多為化膿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的鼻竇炎。藥理研究表明,敗醬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駱洪道 用蒼耳子散加重敗醬草用量,治療鼻竇炎,藥症合拍,可提高療效,縮短療程。
  • 枸杞在常用方劑中的配伍應用
    近代醫家張錫純稱其為「滋補肝腎最良之藥」。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枸杞子水提物有降低血壓、抑制心臟、興奮腸道等擬膽鹼作用,具有降血脂、降血糖、保肝、抗脂肪肝作用,其提取物能延緩衰老。我們收集了含有枸杞的歷代方劑100餘首,對枸杞的功效和配伍特點做了整理和研究。1 與熟地配伍枸杞與熟地配伍最為多見,枸杞甘平能補腎益精,熟地黃功能養血滋陰,填精益髓,二者相須為用,增強補益腎精之效。
  • 方劑還在死記硬背?更好的學習辦法在這,一起來看兩味藥配伍常用小方100例
    記憶力最強的人,恐怕也難背熟,縱使能背七百方,也只佔中醫方劑百分之一,如《普濟方》就有六萬餘方。背方,如果不理解方劑的精神實質,也是背死方子,沒有作用的。古代的醫生,並不見得都是靠死背方子來治病的。如《傷寒論》、《溫病條辨》等書,其中的方子除了繼承前人的經驗方外,大部分都是他們自己創造的,古人可以這樣做,我們更應該做得到。
  • 敗醬草品種淺析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科技的進步,利用敗醬草特殊的藥用功能,以敗醬草為配方的中成藥的不斷問世,使其用量大增,在用量加大,野生資源不斷減少的情況下,敗醬草供需矛盾加劇,使價格節節上揚,敗醬草將成為新的亮點;為有效的緩解供需矛盾,敗醬草家種勢在必行;時下正是敗醬草種植季節,發展敗醬草是擴大收入,提高經濟的有效路徑,有條件的地區可大力發展
  • 傷寒論中十大常用調節人體氣機升降出入的方劑
    傷寒論中十大常用方劑傷寒論中100多個方子中,複雜方劑並不多。包括金匱五味藥以下的佔了大部分。甚至三味以下的方劑還不在少數。在這110多個方劑中,很多至今在臨床中仍頻繁應用。甚至婦幼皆知,比如小柴胡湯,大名鼎鼎,舉世聞名。為什麼,傷寒論中的一批經典方劑能夠流行至今,甚至,給人的感覺,其應用範圍還不斷擴大。原因何在?我認為,臨床上至今常用的傷寒論方劑中最大特點是,這些方劑無一不是著眼於調節人體整體的氣機升降出入。
  • 只有四味藥的方劑,卻是胸膈脹悶,不欲飲食的特效藥
    當今社會,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每天行色匆匆,不是擔心前程,就是擔心職位,成家前擔心找不好自己的另一半,成家後有了小孩,又擔心孩子的學業,孩子大了,自己的父母已年過古稀,父母的身體健康又成了擔心的問題,生活的壓力一直跟著自己,這難免給自己的心理造成很大的負擔,這時候有些人承受不住這些壓力,身體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毛病,特別是情緒失調,五志過極的現象就會發生,今天我介紹的這個方劑就與情緒有關
  • 常見的中藥方劑有哪些?這5類中藥方劑,多了解有好處!
    中藥方劑是中醫使用藥物進行治療的主要處方,在發現疾病並且對疾病進行分類和診斷的時候,就需要使用這些處方來規劃藥物的使用。中醫方劑並非是一成不變的,但是在調整方劑使用的時候,要以這一種方劑為主來進行配伍,常見的幾種中藥方劑都是在治療疾病的時候的主要處方。
  • 常見的中藥方劑有哪些?這6類中藥方劑,多了解有好處
    中藥方劑是中醫使用藥物進行治療的主要處方,在發現疾病並且對疾病進行分類和診斷的時候,就需要使用這些處方來規劃藥物的使用。中醫方劑並非是一成不變的,但是在調整方劑使用的時候,要以這一種方劑為主來進行配伍,常見的幾種中藥方劑都是在治療疾病的時候的主要處方。常見中藥方劑都有哪些?
  • 傷寒論中十大常用調節人體「氣機升降出入」的方劑
    本文即為作者就學習傷寒論方劑的思考總結。傷寒論中十大常用方劑傷寒論中100多個方子中,複雜方劑並不多。包括金匱五味藥以下的佔了大部分。甚至三味以下的方劑還不在少數。在這110多個方劑中,很多至今在臨床中仍頻繁應用。甚至婦幼皆知,比如小柴胡湯,大名鼎鼎,舉世聞名。為什麼,傷寒論中的一批經典方劑能夠流行至今,甚至,給人的感覺,其應用範圍還不斷擴大。原因何在?我認為,臨床上至今常用的傷寒論方劑中最大特點是,這些方劑無一不是著眼於調節人體整體的氣機升降出入。
  • 傷寒論中十大常用調節人體氣機升降出入的方劑!
    本文即為作者就學習傷寒論方劑的思考總結。傷寒論中100多個方子中,複雜方劑並不多。包括金匱五味藥以下的佔了大部分。甚至三味以下的方劑還不在少數。在這110多個方劑中,很多至今在臨床中仍頻繁應用。甚至婦幼皆知,比如小柴胡湯,大名鼎鼎,舉世聞名。
  • 你知道「墓頭回」就叫敗醬草麼?
    敗醬草為敗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花敗醬、白花敗醬的帶根全草。敗醬草出自《神農本草經》,又有龍芽敗醬、澤敗、鹿醬、「墓頭回」之稱,在無數中草藥名字中,「墓頭回」的名字十分奇特,意從墓頭返回之意,其實該藥的命名還真有這個意思。相傳有一位走方郎中手拿搖鈴雲走四方給人治病。當他走到一個村莊時,恰逢一家人辦理喪事,眾人正抬著棺材往墳地走。
  • 方劑的組成原則與變化
    「藥有個性之專長,方有合群之妙用」 第一節方劑的組成原則 方劑組成的基本結構要求:主次分明,全面兼顧,揚長避短,提高療效。 第二節方劑的變化 因病、因人、因時、因地制宜——「方之精,變也」 一、藥味加減的變化:指在主病、主證、基本病機及君藥不變的前提下,改變方中的
  • 雖然只有四味藥,卻是「燥溼運脾,行氣和胃」的常用方劑
    臨床常用於治療慢性胃炎、消化道功能紊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屬溼滯脾胃的患者。其方劑組成為蒼朮(去黑皮,搗為粗末,炒黃色)120g,厚樸(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90g,陳橘皮(洗令淨,焙乾)60g,甘草(炙黃)30g。本方為散劑,若用湯劑,可按上述用藥比例使用。平胃散是燥溼運脾的代表方,同時又是一個基礎方。
  • 藥知道|中藥成藥的命名智慧
    | 全文約1200字,閱讀約需2分鐘| 中藥成藥和方劑的命名中蘊藏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方劑名稱與中藥成藥是承載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藥劑型有40餘種,常用的劑型有丸、片、膠囊、合劑(含口服液)、顆粒、糖漿、煎膏、膏藥、酒、散、酊、茶、栓、氣霧、
  • 【連載】漢唐方劑講解HT-99——斑龍丸
    鹿茸現在可採到但效果不佳了,都是人工餵養的了,而現在虎骨一點也撈不到了,虎骨是治療治萎證最好的藥,萎證就是全身肌肉萎縮無力,癱瘓在床走不動路,全身肌肉塌陷。但現在這藥沒有了,這斑龍丸就是用鹿茸鹿角制出來的,唯有班龍頂上珠,就是說唯有鹿茸它才能補厥下海底陰,就是說傷精之症的,用鹿茸可以把他能養過來。
  • 第三章:方劑的分類
    《普濟方》、清.張璐著《張氏醫通》、《蘭臺軌範》等亦是按病證分類方劑。   另唐.《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清.《古金圖書集成.醫部全錄》以臟腑身形分類,亦可歸類於按病證分類方劑。宋.《三因極-病證方論》則以病因分類方劑。  《五十二病方》記載了52類疾病,醫方283首,涉及內、外、婦、兒、五官等科。但組成簡單,用量粗略,部分病名、藥名已無從查考,現已不具有臨床指導意義。
  • 【連載】漢唐方劑講解HT-65——膀胱結石及尿道炎
    特別是小便帶血的,我給大家推薦一味藥,就是叫做白茅根,這個白茅根這味藥用起來特別好,一方面它有止血清熱利小便的作用,同時它也是根,也具有補其精氣就是利小便而不傷精氣,要用到這樣的藥。尿道炎這種症狀基本上是以溼熱為主的,這種情況要進行清其熱利其小便,要禁用一切的熱藥,就是說這個溼熱要禁用一切的熱藥,要以清利法為主,但在清利法的同時要多喝水,要養護好胃氣,這就可以了,很快就可以治療。在治療結石的裡面所用到的一味主要的藥----滑石,只有用滑石,所有的一切的東西都能夠滑利出來,並且它也是通利小便的。
  • 焦樹德:幾張化痰、攻痰方劑的應用與辨別
    方中以半夏燥溼、降氣、調中、利痰為主藥;氣滯則生痰,故用橘紅行氣和中為輔藥;溼盛則生痰,故以茯苓利溼為佐藥;更以甘草和中健脾為使藥,加生薑之辛,以助陳、夏之利氣化痰,加烏梅與甘草酸甘合化生陰,以防燥藥之過燥。共成和中行氣、化溼除痰之劑。中醫認為痰之本為溼。溼聚而停留則為水,溼不能氣化則為飲,飲似痰而稀,可因氣化不利而停滯,溼受氣火之灼,可被煎灼變稠而為痰。
  • 【中藥方劑】百合固金湯
    【方劑名】百合固金湯,出自《慎齋遺書》  【組成】百合一錢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