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使命的公眾號』
致力於中醫尤其是中醫民間的成長和傳承
每天陪伴中醫人成長
第 1694 期
作者 / 龍一梅 王榮 牛陽 寧夏醫科大學中醫學院
編輯 / 段瑞 ⊙ 校對 / 張芊芊
本文內容摘自國家正規醫學圖書、雜誌、報刊等,文底有具體來源出處。文章標題為原標題、文中內容提取。無絲毫誇大、誘惑、違背客觀事實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內容,無絲毫惡意煽動、混淆、誤導用戶等內容。一切均為原文展現,追求真實、可靠、權威。可根據來源出處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枸杞子為茄科植物寧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的乾燥成熟果實,回藥名為「忽咱則」(阿語音譯)。其性味甘、微溫,歸肝、腎、肺經,功能滋補肝腎、明目、潤肺,主治肝腎虧虛,頭暈目眩,目視不清,腰膝酸軟,陽痿遺精,虛勞咳嗽、消渴引飲等證。近代醫家張錫純稱其為「滋補肝腎最良之藥」。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枸杞子水提物有降低血壓、抑制心臟、興奮腸道等擬膽鹼作用,具有降血脂、降血糖、保肝、抗脂肪肝作用,其提取物能延緩衰老。我們收集了含有枸杞的歷代方劑100餘首,對枸杞的功效和配伍特點做了整理和研究。
1 與熟地配伍枸杞與熟地配伍最為多見,枸杞甘平能補腎益精,熟地黃功能養血滋陰,填精益髓,二者相須為用,增強補益腎精之效。清代楊慄山指出,枸杞「以其味重而純,故能補陰,以其陰中有陽,故能補氣,陰滋則血盛,氣足則陽旺。……故用以佐熟地最良,其功聰耳明目,益神魂添精髓,強筋骨,補虛勞,止消渴」。例如左歸丸中枸杞子補腎益精,養肝明目,增強熟地滋腎益精之功。右歸丸中枸杞子配伍熟地黃、山萸肉、山藥共同滋陰益腎,養肝補脾,填精益髓,並取「陰中求陽」之義。
2 與菊花配伍枸杞子補腎益精、養肝明目,菊花甘苦而涼,祛風解表而有清肝明目之功,二者配合,枸杞子補肝益精而治本,菊花清熱平肝而治標。一補一清,標本兼顧。常用於肝腎不足,視物昏花,兩目乾澀疼痛,或迎風流淚,頭暈,腰膝酸痛;或肝陽上亢、肝風上擾而見兩目昏暗、視物模糊不清、頭目眩暈等證。另一方面,枸杞子性微溫,久服則有溫燥之嫌,配伍甘苦微寒之菊花則無此弊端。常用方劑如杞菊地黃丸、《局方》菊睛丸等。
3 與人參配伍人參甘、微苦,微溫,功能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神農本草經》稱其有「明目、開心益智」之效,枸杞為多汁多液之品,二者配伍,不但生津液、補精血,且增強了明目之力。人參屬陽,枸杞屬陰,二者配伍,既入氣分,亦入陰分,則精生而氣旺,氣旺而神昌,且無偏勝之憂。《醫方考》指出:「人參善於固氣,氣固則精不遺,枸杞善於滋陰,陰滋則火不洩」。常用方劑如龜鹿二仙膠、贊化血餘丹等。
4 與當歸配伍5 與菟絲子配伍枸杞子、菟絲子三者畢可平補腎中陰陽,且皆能明目,為腎虛目暗常用之藥,菟絲子與沙苑子偏於補腎中之陽,兼能澀精止遺,枸杞子滋補腎陰之功勝於助陽,且能補血兼有潤肺之功,三子配伍則既補腎陰也補腎陽,且能增強明目之效,可治療肝腎不足,目暗不明,頭暈等證。常用方劑如歸腎丸、七寶美髯丹等。
6 與山藥配伍7 與黃精配伍黃精甘平厚膩,既能補中益氣,又能養陰益精,為氣陰兩補之品。《本草便讀》謂「此藥味甘如飴,性平質潤,為補養脾陰之正品。」枸杞與黃精合用,補陰之中又有補陽之力,補氣之中具填精之功;且黃精多入脾而補後天,枸杞多入腎而助先天,故有先天後天並補、氣血陰陽兼顧之妙。可用於肝腎不足、精血虛少,頭暈心悸,病後體虛,精氣兩虧等證。常用方如延齡長春丹、烏須固本丸等。
8 與龍眼肉配伍二者均為甘平滋補而藥力平和之品。但枸杞子長於補益肝腎,且滋腎養肝之中兼益腎陽,龍眼肉功專補益心脾,滋養營血,兩者合用,共奏滋陰養血、寧心安神、益智駐顏之效,且有氣血兼顧,陰陽並蓄之特點。常用於年老體弱、病後失養之心悸、健忘、失眠、煩躁、頭暈、倦怠乏力、腰酸腿軟等證。常用方如《攝生秘制》杞圓膏、八仙長壽酒等。
9 與車前子配伍10 與白芍配伍11 與生地配伍生地黃甘苦而涼,有清熱涼血,生津潤燥之效,《名醫別錄》謂其「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枸杞與生地黃均為多汁液之品,皆善於滋補肝腎陰液,潤肺養胃,二者配伍,滋陰養血生津而柔肝,補肝體,育陰而涵陽,可治療胃陰不足或肝氣橫逆犯胃之胃痛,潰瘍病及慢性萎縮性胃炎而見口乾、舌紅苔少,脈弦細者。常用方如石斛夜光丸、延齡固本丹等。
總之,①枸杞藥性平和,具有良好的滋補肝腎之功,但是單味使用力量較弱且治療範圍有限,常須配伍其它補滋補肝腎之品同時使用。正如陳士鐸所說:「枸杞子力微,與地骨皮均非君藥,可為褊裨之將」。(本文由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整理校對編發)②枸杞具有明目之功,其根本原因在於補肝腎之精,肝開竅於目,肝腎同源,肝腎之精足則目有所養。誠如《本草匯言》所云「枸杞善能治目,非治目也,能壯精益神,神滿精足,故治目有效」。③枸杞為純補之藥,無祛邪作用,故體內有實邪者須與祛邪之藥配伍使用,以防止氣機阻滯和閉門留寇。並且,其配伍利水滲溼之藥如車前子、茯苓等可增強其補益肝腎之力。
提示:轉載請註明來源 「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
I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摘自《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0年第8期第847-848頁。○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與我們聯繫,立即刪除。I 投稿郵箱:445288908@qq.com
I 注意警示:本平臺所發的全部文章僅為普及中醫知識,僅供專業中醫人士思路參考學習,不作為處方,不構成任何之建議、推薦或指引。請勿盲目試藥,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辯證使用。本平臺所發的全部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推薦閱讀
更多精彩優秀內容請關注在歷史文章裡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