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文科狀元白湘菱以430分成為江蘇省高考文科狀元,但是她在此前的學業水平測試中政治與歷史兩門課考核中得到的成績是一個A和一個是B+。江蘇現行高考政策中,高考錄取不僅需要看高考成績,同時還需要滿足選測考試的標準。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對選測科目的要求是A以上,因此白湘菱沒達到清華、北大的錄取條件,為了保證規則的公平公正,清華、北大不能予以錄取。
江蘇文科狀元白湘菱
據白湘菱說,自己也沒想到歷史成績會是B+,雖然意外,但後來就釋然了。白湘菱的班主任老師也稱:白湘菱的選修科目在前面的考試中從來沒出現過意外。自己沒有預估到白湘菱的歷史科目會是B+。
也就是說,不論是老師還是自己,白湘菱歷史學科的學業水平測試成績都是一個「意外」。然而,在我看來,任何「意外」都是有原因的,只是當事人不願說或者沒有想明白而已。為了減少「意外」事件的發生,我們能做的就是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
具體在白湘菱的例子中,我們要吸取的教訓就是在平日就要打好歷史課的基礎。作為一名歷史老師,在日常教學中,常有個別學生歷史偏科,上課時講的再詳細明白,總是聽不懂。
後來,我總算想明白了,這些學生學習歷史除了學習態度因素外,主要是不理解歷史,只是一味地死記硬背。而如今的歷史考試死記硬背的內容是越來越少,靈活性、應用性越來越強,所以笨辦法是沒有多大用處的。
學習歷史除了多看歷史書、善於記筆記、掌握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略等常規的方法外,關鍵是要理解歷史,而理解歷史的關鍵我上課時經常強調的一句話是:通過人性理解歷史,通過歷史把握人性。
歷史是人創造的,我們了解人性也就理解了歷史,把握了歷史規律;理解了歷史,掌握了歷史規律,歷史知識的識記就容易多了,歷史題就容易做了。
有人就說了,人性是複雜的,怎麼把握呢?
這個其實並不難,人性固然複雜,但主要的特點就那麼幾條,掌握了如下幾條人性的特點,你就會發現,理解歷史很容易:
第一條是「性相近,習相遠」,古今中外的人性是相通的。所以,不論是學習古代史還是現代史,中國史還是外國史,人的行動的邏輯和歷史的規律基本都是一樣的,不要以為外國人和古代人離我們很遠,就覺得他們很神奇。
第二條是人是理性自利的動物,也就是西方經濟學中的「經濟人」假設。我們一定要記住任何人的大部分行為都是自利的,注意這裡的自利不是自私,追求自利的目標不代表就要侵害他人的利益。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就能理解歷史上和社會上的大部分現象。比如,在原始社會為什麼生產力發展以後公有制為什麼會被私有制代替?禪讓制為什麼會被世襲制代替?西周為什麼要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背後人們行為的目的不都是自利的嗎?這是古代的事情,現代中國的人民公社為什麼會失敗,包產到戶為什麼會成功,不也是同樣的道理嗎?
就是因為人是自利的,所以人往往是趨利避害,好逸惡勞的。人趨利避害就會喜歡獎賞懼怕懲罰,這就是法家理論的人性依據,也是管理和教育的依據。人好逸惡勞,所以世襲制度即使短期有效,長期總是失敗。歷史上西周的貴族制、魏晉南北朝的士族門閥、清朝滿洲權貴的衰落,「富不過三代」的根源都在於此。
第三條是「人即是天使又是魔鬼」,人性有善有惡。性善論和性惡論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一大課題,爭論不休。其實人性中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因為有善的一面,所以人類社會才有各種美好的事物,比如高尚的人格,對正義的追求,對真理的探索等;因為有惡的一面,人類社會才有很多的弊端和罪惡,比如社會的不公,人性的貪婪對自然的過度索取等。
所以,知道了人性,也就基本上理解了歷史。色彩斑斕的歷史就像一座人性博物館,既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複雜,也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良。既看到了人類的聰明智慧,也看到了人類的愚蠢自私。
朋友們,你們認為學好歷史的關鍵是什麼呢?人性是怎樣的呢?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