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農村老話有啥講究,有人就不看內容回了三字「窮講究」,字字扎心,也有的說成了封.建迷.信,這不能完全說錯,但也不是絕對的呀,老話的出發點大部分還是希望傳遞給後者有用的經驗,只不過很多老話在歷史的傳承中,後人理解上,出了點偏差,例如正月理髮,存在很多不利於老舅的段子。像「臘月不搬家,正月不理髮」該怎麼去理解呢?
臘月不搬家:從古至今,搬家並不是小事,特別是以前,但凡搬家的,多數是出於躲避戰.亂、瘟.疫、飢餓等等,反正肯定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那種狀態,如果選擇臘月搬家,到處都是食物缺乏,豈不是得挨餓?
今天也不適合臘月搬家,首先天氣冷,手腳不靈活,容易磕碰,有安全隱患,當然,這不是主要問題,主要問題是臘月太忙,生意最好做的是臘月,得忙著賺錢。臘月馬上就要過年,得忙著準備過年年貨,過年紅包錢等等。臘月也是農村酒席最多的一個月,吃酒席都忙不過來,哪有空搬家?
你看,如此一解釋沒有半點迷.信吧?這臘月不搬家,就是在告訴大家,時辰選的不對,容易遭累挨餓。這句老話具有的比喻意義是,人要審時度勢,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才能事半功倍。
正月不理髮:臘月不搬家,大家可能還是按規矩流傳著,可正月不理髮,傳著傳著就變了味,現在很多農村人把這句話看成是針對老舅的,說正月剪頭髮,老舅得遭殃,這話怎麼來的呢?得從清.朝說起,1644年,清.朝頒布剃髮令,「留頭不留髮,得按滿族人的髮型來剃」,這之前,漢人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成年後就不能剪頭髮了,剃髮令一出,很多人思念舊制,舊朝,就在正月裡不剪髮來表達這種情懷,又不敢公然對抗清.朝,於是,「思舊」就成了「死.舅」,也就有了這句話流傳下來。古人的本意表達的是思念之情,傳著傳著,反而成了對舅舅不利了,這就有點瞎.扯了。
到了今天,正月不理髮還有沒有道理呢?首先思念「舊朝」這種情節是肯定沒有了,但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起碼從理髮價格來講,平日裡20的,正月得50,剪不起,特別是咱們有年前剃頭的習俗,這正月裡頭發還沒長,也沒有必要剪,所以正月不剪頭髮,也符合實際情況。
春節老話還有哪些講究呢?我們也一起來看看:「臘月二十四,撣(dan)塵掃房子」意思是臘月二十四這天,得打掃房子衛生,這個風俗,據《呂氏春秋》記載,最先開始於堯舜時代,歷史極為悠久。其用意就是把一切窮運、晦.氣掃地出門。
「貼春聯,倒貼福字」,過年家家戶戶都有貼對聯貼福字的習俗,福字得倒著貼,寓意福到。對聯可別貼反了,讓人笑話,方法很簡單,橫批起頭那個字在哪邊,哪邊就是上聯,區分上下聯就認最後一個字,是「平」聲的就是下聯,例如「日子紅火騰騰起,財運亨通步步高」,此處「高」為「平聲」也就是第一聲,所以是下聯。
過小年,就是臘月二十三,民間祭灶之日,有「二十三,糖瓜粘」的說法。別歲,除夕前的一天,古人也有走親訪友的風俗,這叫別歲。吃餃子,北方人年三十餃子不能少,餃子有「交子」諧音,年三十的轉鍾,屬正子時,又是新舊年交替,取「更歲交子」之意,吃餃子就是寓意平安過年。
總結:農村春節流傳著很多的俗語和老話,有很多的講究,這些講究有個共同點,皆在表達對新的一年中的美好期盼,過個好年,平安是福。關於春節還有很多講究,歡迎大家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