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動查看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童兵、林涵.20世紀中國新聞學與傳播學·理論新聞學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145.
[2]方漢奇.近一個世紀以來的我國外國新聞史研究[J].國際新聞界,2009(1):91.
[3]周光明.包天笑與上海記者視察團訪日[A].近代新聞史論稿[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154-157.
[4]桑兵.提升孫中山研究的取徑[J].廣東社會科學,2003(3):93.
[5]陳寅恪.楊樹達論語疏證序[A].陳美延編.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C].北京:生活·新知·讀書三聯書店,2001:262-263.
[6]「考異」至少包括5種情形:1.前說有誤,排比史料可以糾正至當;2.未有成說,匯聚史料可以立說無礙。3.諸說並立,取比較近真之說其餘存異。4.諸說真偽正誤間雜,須相互參證,酌情條貫。5.實事往往無實證,須以實證虛,而不涉附會。各種情形,或分別,或兼具,須依據具體問題靈活運用,以便為編年排比連貫史料史事提供有力的支撐。本文涉及的主要是第2種情形。桑兵.提升孫中山研究的取徑[J].廣東社會科學,2003(3):94.
[7]王韜.漫遊隨錄·扶桑遊記[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176.
[8]陳玉蘭.近代通儒王韜研究中值得關注的一些問題—兼及《王韜全集》編纂的設想[J].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30.
[9]方漢奇.東瀛訪報記(上)[A].方漢奇文集(下)[C].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562-563.
[10]趙建國.分解與重構:清季民初的報界團體[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280.
[11]步陶.雜評二 實業團與記者團[N].申報,1917-12-01.
[12]柳斌杰主編.中國名記者(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7.
[13]倪延年.論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成果敘述體系[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122.
[14]天笑.記考察日本新聞記略後 二十年前之一回首[N].晶報,1937-03-04.
[15]中日記者之宴會[N].申報,1917-11-14.歡迎日本記者紀事[N].申報,1917-11-15.
[16]最終成行團員為:《申報》伍特公、張竹平,《新聞報》馮以恭(號鏡蓉),《時報》包公毅(號天笑),《神州日報》餘洵(號榖民),《時事新報》馮世德(號心支),《中華新報》張群(號嶽軍)、曾松翹,《民國日報》吳蒼(號葭生),《新申報》沈滔(號泊塵),《亞洲日報》薛德樹。報界赴日視察之籌備[N].申報,1917-11-17.上海新聞記者赴日團消息[N].申報,1917-12-01.
[17]報界赴日視察之籌備[N].申報,1917-11-17.
[18]大雄.東京朝日新聞社一瞥—東茗小品記之十六[N].晶報,1937-03-02.
[19]上海新聞記者赴日團消息(三)[N].申報,1917-12-10.
[20]上海新聞記者赴日團消息(四)[N].申報,1917-12-13.
[21]上海新聞記者赴日團消息(五)[N].申報,1917-12-14.
[22]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M].香港:大華出版社,1971:429-430.
[23]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M].香港:大華出版社,1971:443.
[24]包天笑編纂.考察日本新聞記略[M].上海:商務印書館,1918:1.
[25]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M].香港:大華出版社,1971:444.
[26]包天笑編纂.考察日本新聞記略[M].上海:商務印書館,1918:418.
[27]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M].香港:大華出版社,1971:439.
[28]包天笑編纂.考察日本新聞記略[M].上海:商務印書館,1918:1.
[29]包天笑編纂.考察日本新聞記略[M].上海:商務印書館,1918:2.
[30]包天笑編纂.考察日本新聞記略[M].上海:商務印書館,1918:2-3.
[31]李秀雲.中國新聞學術史(1834-1949)[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14.
[32]考察日本新聞記略[J].東方雜誌,1918(7).
[33]包天笑編纂.考察日本新聞記略[M].上海:商務印書館,1918:39-40.
[34]包天笑編纂.考察日本新聞記略[M].上海:商務印書館,1918:43-44.
[35]天笑.我與新聞界(續卷)[J].萬象,1944(5).
[36]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M].香港:大華出版社,1971:443.
[37]包天笑編纂.考察日本新聞記略[M].上海:商務印書館,1918:90.
[38]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M].香港:大華出版社,1971:444.
[39]徐寶璜.新聞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6:序1.
[40]徐寶璜.新聞學[M].北京:國立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1918:86.
[41]鄧紹根.中國新聞學的篳路藍縷: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229.
[42]包天笑編纂.考察日本新聞記略[M].上海:商務印書館,1918:77.
[43]徐寶璜.新聞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6:22.
[44]包天笑編纂.考察日本新聞記略[M].上海:商務印書館,1918:27-28.
[45]徐寶璜.新聞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6:82.
[46]包天笑編纂.考察日本新聞記略[M].上海:商務印書館,1918:33-34.
[47]戈公振.中國報學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245.
[48]戈公振.中國報學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251.
[49]戈公振編.新聞學撮要[M].上海:上海新聞記者聯歡會,1925:附錄42.
[50]方漢奇先生指出,《中國報學史》第二章的結論中「秦得天下」一段,除段尾十四字外,皆引用自1873年7月18日《申報》社論《論中國京報異於外國新報》一文,卻未註明。
[51]轉引自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1833-1898)[M].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4: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