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林正韻中標記,入聲派入了平上去聲,入聲字在填詞時怎麼用?

2021-02-07 老街味道詩詞
前言

前幾天看到網友提了一個問題:在詞林正韻中,有入聲派入平上去聲的劃分,入聲字在填詞時怎麼用?

從這位詩友提供的圖片中可以看到,有入聲拍入平聲、入聲派入上聲。因此被搞糊塗了,入聲到底要怎麼用呢?

一、入聲派入三聲

我們常說的古韻,是指作詩用的《平水韻》和填詞用的《詞林正韻》,古韻有平、上、去、入四聲。

今天普通話也有四聲,但是與古韻不同,普通話1、2聲都是平聲(陰平和陽平),3聲類似於上聲,4聲類似於去聲。

但是古韻中的入聲消失了。

因為古韻中的入聲,分別進入了普通話的平聲(1、2聲)、上聲(3聲)和去聲(4聲),這就是入派三聲的意思。

例如杜甫的《秋興八首》詩云: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這首詩中,有峽、接、菊、一、急,五個今天發平聲的字,在古韻中都是入聲字。

這就是說,這五個入聲字被派入了平聲。所以我們按照普通話來吟詠這首詩,就會覺得平仄不協調。

又如這首詩中的「玉」,今天是去聲(4聲),「尺」今天是上聲(3聲),在古韻中這兩個字都是入聲。

杜甫這首詩中,可以看到入聲字分別派入了平聲、上聲和去聲。

二、《中原音韻》

上面解釋了什麼是入派三聲,那麼詩友看到的《詞林正韻》中為什麼會有標註入派三聲呢?

平水韻是宋朝的,而《詞林正韻》是清朝人根據唐宋詞的押韻情況在平水韻的基礎上編撰的。

入派三聲發生在由宋入元後。在元代周德清編撰的戲曲(北曲)曲韻專著《中原音韻》中,可以發現入聲在北方已消失。此時的入聲字已經分別進入了其他三聲。

在《中原音韻》的【齊微】韻部中,可以看到特意標記出來的變化。

1、入聲作平聲:

實十什石射食拾蝕直擲疾嫉集寂夕值侄秩習席襲荻狄敵笛及極惑逼賊

2、入聲作上聲:

只質炙七戚織汁 漆刺匹 劈僻吉擊激 棘戟急汲給 筆北室失識

3、入聲作去聲:

日入覓 墨立粒笠歷蜜密 厲瀝力慄靂 易逸譯驛溢 鎰

可以看出,元朝的發音與今天還是有些不同,例如室,元朝是上聲(3聲)今天是去聲(4聲)。射、寂等今天是去聲(4聲),元朝作平聲。

總之,宋朝以後,入聲在北方方言中消失,進入了其他三聲(普通的4種聲調)。

三、填詞時怎麼押韻?

關於填詞的押韻,要從下面幾個方面去分類,就不會犯糊塗。

1、新韻與古韻

首先,填詞與入派三聲無關。現代人填詞要麼用新韻(基本就是普通話押韻)。要麼用古韻,即平水韻或者詞林正韻。

詞林正韻幾乎是平水韻的鄰韻合併版,使用並不複雜,所以我一向建議填詞不要用新韻。

2、換韻與不換韻

還要知道的是,詞的押韻有換韻和不換韻的區別。

換韻的詞牌例如菩薩蠻、虞美人等。《菩薩蠻》:

持杯欲勸春光住,東風挾雨偏吹去(仄韻)。去住本無情,幡平心未平(換平韻)。

心平何易得,夢遠并州北(換仄韻)。不覺酒樽空,年年此恨同(換平韻)。

不換韻的詞牌如玉樓春、一剪梅、滿江紅等。是否換韻,要根據詞譜的要求。

3、平聲獨用

不換韻的詞牌,平聲一定是獨用的,不可與其他三聲混押。例如《一剪梅·說南宋》:

試問歡娛能幾何,昨日笙歌,今日笙歌。賠錢割地罷兵戈,昨日求和,今日求和。

夢裡春光苦不多,今日消磨,明日消磨。夢回荊棘臥銅駝,今日山河,明日山河。

4、入聲獨用

不換韻的詞牌,押韻的時候,入聲也是獨用的,不可與其他三聲混押,例如這首《酹江月·次韻文天祥金陵驛中言別》:

秦淮煙雨,洗不清舊日、六朝風物。燕子歸來追憶處,王謝誰家殘壁。囹圄懷鄉,扁舟去國,遺恨何時雪。新亭垂淚,九州餘幾豪傑。

曾是鐵馬金戈,雄依天塹,欲千軍齊發。萬裡澄江東逝遠,贏得落霞明滅。詠志敲壺,題詩尋槊,白了衝冠發。故人長別,愁心還寄明月。

5、上聲去聲可以混押

填詞的時候還要注意一個細節,平、上、去、入四聲中,平聲獨用,入聲獨用,但是上聲和去聲是可以混押的,例如這首《摸魚兒 》 :

悵西園、夜來風雨,匆匆花落無計。題詩桐葉今何處,往事盡隨流水。渾忘記、燕子入誰家,春草池塘翠。一霄無寐。算有限光陰,無涯愁思,疏影笛聲脆。

珠簾外,猶恨釵盟鈿誓,芙蓉又見並蒂。雙鴛不解遊人意,攪了一池萍碎。心似寄,鹹陽道、酸風眸子天公淚。休辭沉醉。嘆歲歲楊花,總無人惜,零落從教墜。

水,是上聲,計、翠等韻腳是去聲。

四、入聲與上去混押

入聲獨用,是押韻基本規則。但是在南宋,也能看到很少的入聲與上去通押現象。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評價說,這是開了元曲的先河:

[十七]稼軒《賀新郎》詞:"柳暗凌波路。送春歸猛風暴雨,一番新綠。"又《定風波》詞:"從此酒酣明月夜。耳熱。""綠""熱"二字,皆作上去用。與韓玉《東浦詞》《賀新郎》以"玉""曲"葉"注""女",《卜算子》以"夜""謝"葉"食""月",已開北曲四聲通押之祖。

所謂北曲四聲通押,就是和今天的現代詩一樣,1、2、34聲部分隨便押韻。例如《歌唱祖國》這首歌中:

一條大河波浪寬(平韻),風吹稻花香兩岸(仄韻)...看慣了船上的白帆(平韻)。

王國維舉例的辛棄疾這首《賀新郎·柳暗凌波路》,應該押上去韻,卻混入了入聲韻「綠」:

柳暗清波路。送春歸、猛風暴雨,一番新【綠】。千裡瀟湘葡萄漲,人解扁舟欲去。又檣燕、留人相語。艇子飛來生塵步,唾花寒、唱我新番句。波似箭,催鳴櫓。黃陵祠下山無數。聽湘娥、泠泠曲罷,為誰情苦。行到東吳春已暮,正江闊、潮平穩渡。望金雀、觚稜翔舞。前度劉郎今重到,問玄都、千樹花存否。愁為倩,麼弦訴。

這首詞的韻腳除了「綠」,都是上聲或去聲:路、去、語、句、櫓、數、苦、暮、渡、舞、否、訴。

辛棄疾當然知道,【綠】這個字是入聲字,但是他把這個入聲字和上去字在一起混押了。

結束語

我們現代人學習填詞的時候,不要效仿辛棄疾的《賀新郎·柳暗凌波路》,還是按照大多數宋詞的方式押韻。

不換韻詞牌,平聲、入聲都獨用,上去混用。

換韻的詞牌,就按照詞譜對於換韻的要求作即可。另外,還有一種叶韻的押韻方式,即同韻部中,平仄不同,例如書、數。這種在詞譜中也會有標註。

@老街味道

觀宋填詞187|宋度宗昭儀王清惠,填詞引文天祥汪元量唱和

相關焦點

  • 學習詩詞創作必須搞懂入聲字,古韻入聲相當於新韻什麼聲?
    永明體詩人沈約、王融等人研究的規則確定,四聲分為平、上、入、去,例如媽、馬、罵就是平、上、去三聲。這三聲,相當於新韻的一聲二聲、三聲、四聲。但是入聲字,在新韻中已經沒有了。例如:石、集、叔、法、闊這些古代的入聲字,在新韻中已經分別歸入了新韻的四聲:一、二、三、四聲。
  • 中華新韻總表(含入聲字分類)
    韻母相同,自然同韻,同身等韻就更是理所當然的了。       3.平仄區分的原則——只分平仄,不辨入聲       每個韻部中發音為陰平、陽平的字,即為平聲字;發音為上聲、去聲的字,即為仄聲字。不再區分入聲字。       這樣,每個韻部實際上自然分成了平聲、仄聲兩個部分。用入聲韻的詞牌曲牌,用新韻時改用仄聲。
  • 【詩詞格律與寫作】四聲、入聲辨別
    梁武帝曾經問朱異:「你們這幫文人整天在談四聲,那是什麼意思?」朱異趁機拍了一下馬屁:「就是天子萬福的意思。」天是平聲,子是上聲,萬是去聲,福是入聲,平上去入就構成了古漢語的四聲,上、去、入又合起來叫仄聲。在這四聲中最成問題的是入聲,那麼什麼是入聲呢?
  • 用平水韻和詞林正韻作詩填詞難嗎?唐詩為什麼符合宋朝的平水韻?
    有朋友提了幾個問題:請問老街,那個平水韻的韻部是怎麼看的?能不能寫一篇關於讀懂韻書的文章?對了,還有中華新韻,詞林正韻。如何用平水韻寫近體詩?前言題主提出了好幾個問題,關於中華新韻、平水韻、詞林正韻我以前簡單說過,我以自己的體會說一下平水韻和詞林正韻的使用,一家之言必有偏頗,詩友若有不同意見,歡迎指正。如果只想了解怎麼使用平水韻和詞林正韻,第一段和第二段可以略過。
  • 入聲字探析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提到了平仄和入聲字,那麼,什麼是平仄,什麼又是入聲字呢?首先,我們來看一段視頻,看看東南大學的王步高教授是怎麼講的。
  • 那些基礎的詩詞常識:入聲釋疑
    代漢語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其中入聲比較特別,很多詩詞愛好者對其不了解,甚至感到困惑。還有一些反對新韻的作者認為去掉入聲,似乎就斷了格律詩詞的傳承。那麼究竟什麼是入聲呢?本文試從入聲的本質、演變和韻書規定等角度進行闡釋,希望對正確認識和對待入聲有一定幫助。
  • 現代詩論 《詞林正韻》考 作者:李尚一
    即由《平水韻》的106韻(其中平聲30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歸納為十九個韻部,其中平、上、去三聲為十四個韻部,入聲為五個韻部,計十九個韻部。這就是戈載所說的「取古人之名詞參酌而審定」,其實就是依據《平水韻》並參酌著名詞作改編歸類而已。既然「取古人之名詞參酌而審定」,這就說明在這之前唐宋詩人填詞沒有一個是按《詞林正韻》填寫的。
  • 「入聲」消失的遺憾,須知「詩詞抒寫豪壯感情者,宜用入聲韻部」
    平仄的分類是陰平陽平歸入平聲,其餘聲調比如上聲、去聲、入聲不管陰陽都是仄聲。但是現代普通話只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中古漢語發音的入聲消失了,原來的入聲字被分別改成普通話的四個聲調裡,包括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
  • 這些常用字,在古代竟然都是仄聲,原來他們都是入聲字
    第二句的「期」與第二句的「兒」怎麼不押韻呢?還有著名的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不過這首詩從小我們就會學到,小時候教課的老師會告訴我們這裡的斜,讀音發作「霞」。其實斜和家是古韻裡同一個韻部的字,屬於平水韻【下平六麻】;上面那首《江南曲》也是押韻的,第二句的「期」與第二句的「兒」在古韻裡也是一個韻部【上平四支】。
  • 填詞押韻有什麼講究?記住這5種韻格就明白了
    簡單來說,詞的韻格有平聲韻、有仄(上去)聲韻、有入聲韻,有換韻,有叶韻。在介紹填詞押韻的5個韻格以前,先簡單介紹一下填詞押什麼韻? 在這以前的人填詞是用詩韻,詞的押韻相對來說比格律詩寬鬆簡單得多,類似於古體詩的鄰韻通押。不過有的詩人填詞依然喜歡按照詩韻一韻到底,例如清朝顧太清這首《喝火令》,押詩韻《平水韻》的十三元,反而不符合《詞林正韻》的韻部,分別押了詞韻的第六、第七兩個韻部: 久別情尤熱,交深語更繁。故人留我飲芳罇。已到鴉棲時候,窗影漸黃昏。
  • 論入聲
    南朝文學家周顒與沈約最先注意到漢語有平、上、去、入四個聲調,後來隋唐時期的韻書(一種把漢字按照字音分韻編排的書)也都首先按四聲分卷,再在各聲之內分韻部。比如《切韻》四聲的首個韻目分別是「東」 「董」 「送」 「屋」,這四者被當成平上去入四聲相配的組合,但是《切韻》音系中「東」「董」「送」的韻基都是-uŋ,而「屋」的韻基是-uk,-k
  •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 指出辛棄疾和韓玉填詞的押韻問題
    宋人填詞還是用詩韻,上去是可以通押的,清朝戈載就根據宋人用韻的情況,歸納編撰了《詞林正韻》,其中第四部合併了詩韻的語、虞、御、遇四個韻部,會發現【綠】這個字很扎眼,喜歡作詩填詞的朋友對於這個字很熟悉,因為【綠】這個字是最常見的入聲字之一。而入聲字在作詩填詞時和其他三聲(平上去)是完全不可以通押的。但是,辛棄疾這首詞卻是入聲韻與上去韻通押的。
  • 近體詩詞入聲韻律之拙見
    比如,普通話就沒有入聲。入聲原是漢語五聲之一(即上平、下平、上聲、去聲和入聲),其聲短促,一發即收。而現代漢語發音規則居然因為作為其基礎的北京話沒有入聲而將其人為地強制性地捨棄不提了,結果普通話就只有了四聲(即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但讓人驚訝的是,雖然現代漢語在官方發音規則上摒棄了入聲,但在吳語、閩語、粵語、客家語、贛語、新湘語、徽語、晉語、江淮官話中均有入聲並且完整地保留下來了。
  • 辨別入聲字的幾種方法,挺好用的
    在創作或者讀古詩詞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如何辨別入聲字。因為在現代的普通話裡面,已經不存在入聲,相對應的字也被派入到其他三聲裡面。如果是入上聲、去聲當中,那倒無所謂,關鍵的是還有一些入到了平聲當中,這樣就有點麻煩了。
  • 零基礎學詩,四聲和入聲字
    他就說:四聲就是"天(tiān)子(zǐ)聖(shèng)哲(zhé)"這四字正好代表"平、上、去、入"四個不同的聲調。梁武帝就問:"為什麼不是天、子、聖、安"呢?周回答說,"天"是平聲,"子"是上聲,"聖"是去聲,而"哲"是入聲。剛好是四聲。"安"字是平聲,不是入聲字。
  • 漢語四聲「平上去入」是什麼?分辨古漢語平仄的方法
    但普通話依然可以分「平上去」三聲,只是和古漢語很不同。 眾所周知,普通話有四聲,其實,一聲、二聲都是平聲,三聲是上聲,四聲是去聲。普通話裡讀「一、移」這種平聲字是應該讀得平點,不應該有音階變化,很經常聽到有人把二聲讀成上聲的感覺,其實是不對的。「以」字用普通話讀三聲,即是上聲,讀起來有很強烈的音階變化,讀者應該能感受得出來。
  • 古詩詞中「斜」字究竟該怎麼讀?按平水韻、詞林正韻入哪個韻部?
    杜牧詩《山行》中「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字該怎麼讀?從格律的角度看,這首詩屬於仄起入韻七言絕句,押韻遵照平水韻平聲六麻,斜、家、花都必須押韻,但按普通話拼音,斜讀xié,與家jiā、花huā無法押韻。
  • 詩詞創作小知識 用新韻創作詩詞 碰到押入聲韻的詞牌怎麼處理
    現在的人學詩,可以使用新韻入門,然後再考慮以後是不是使用古韻。不過,使用新韻作格律詩尚可,用新韻填詞有點像懶人的作法了。因為詞韻本身就已經很簡單,沒有必要用新韻。另外新韻沒有入聲,似乎也做不了押入聲韻的詞。那麼碰到入聲韻的詞牌怎麼辦呢?
  • 入聲之美——河洛雅言吟唱《將進酒》
    4、入聲字。普通話是所有的字音長短一樣的,或者無所謂長短。古代是有長、中、短音的。吟誦的時候,韻字和偶位的平聲字是長音,入聲字是短音,其餘的字是中音。入聲字有頓挫之感,常用來表達痛苦、決絕、強調等意義。體會入聲字在詩中是怎樣運用的,對於體會詩歌的涵義非常重要。5、開閉口音。
  • 詭神詩話:《平水韻》並未收錄的字,該如何判斷平仄?
    《平水韻》是《廣韻》的一種略本,《廣韻》有206韻部,《平水韻》則有106個韻部,宋代以後,文人創作格律詩、古體詩、對聯等普遍運用《平水韻》來判斷平仄和押韻,不過填詞一般還是以《詞林正韻》為依據。《平水韻》收錄漢字為9504個,已經涵蓋了絕大部分常用漢字,就古詩對聯創作而言,《平水韻》能滿足絕大多數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