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 指出辛棄疾和韓玉填詞的押韻問題

2020-12-16 老街味道

前言

昨天在寫《人間詞話裡那些莫名其妙的名字(2):湘真、半塘、疆村、竹垞》時,發現王國維有這麼一段話很有玄機:

[十七]稼軒《賀新郎》詞:"柳暗凌波路。送春歸猛風暴雨,一番新綠。 "又《定風波》詞:"從此酒酣明月夜。耳熱。 ""綠""熱"二字,皆作上去用。與韓玉《東浦詞》《賀新郎》以"玉""曲"葉"注""女",《卜算子》以"夜""謝"葉"食""月",已開北曲四聲通押之祖。

王國維說「已開北曲四聲通押之祖。」這句話說了什麼意思呢?我們先看看辛棄疾和韓玉的這幾首作品就明白了。

一、辛棄疾《賀新郎》《定風波》

1、《賀新郎·柳暗凌波路》[宋] 辛棄疾

柳暗清波路。送春歸、猛風暴雨,一番新【綠】。千裡瀟湘葡萄漲,人解扁舟欲去。又檣燕、留人相語。艇子飛來生塵步,唾花寒、唱我新番句。波似箭,催鳴櫓。 黃陵祠下山無數。聽湘娥、泠泠曲罷,為誰情苦。行到東吳春已暮,正江闊、潮平穩渡。望金雀、觚稜翔舞。前度劉郎今重到,問玄都、千樹花存否。愁為倩,麼弦訴。

宋人填詞還是用詩韻,上去是可以通押的,清朝戈載就根據宋人用韻的情況,歸納編撰了《詞林正韻》,其中第四部合併了詩韻的語、虞、、遇四個韻部,

我們細細看一下辛棄疾這首詞的韻腳:路、【綠】、去、語、句、櫓、數、苦、暮、渡、舞、否、訴。會發現【綠】這個字很扎眼,喜歡作詩填詞的朋友對於這個字很熟悉,因為【綠】這個字是最常見的入聲字之一。而入聲字在作詩填詞時和其他三聲(平上去)是完全不可以通押的。

但是,辛棄疾這首詞卻是入聲韻與上去韻通押的。而且王國維還點出了辛棄疾的另一首詞也有這種現象,就是《定風波》

2、《定風波·金印累累佩陸離》辛棄疾

《定風波》這個詞牌與《賀新郎》不同,賀新郎不換韻,而定風波是一個換韻的詞牌。

押平聲韻:金印累累佩陸離【離:第三部】 ,河梁更賦斷腸詩【詩:第三部】 。換仄聲韻:莫擁旌旗真箇去【去:第四部】 ,何處【處:第四部】。 押平聲韻:玉堂元自要論思【思:第三部 】 。換仄聲韻:且約風流三學士【士:第三部】 ,同醉【醉:第三部】春風看試幾槍旗【旗:第三部】 。 換仄聲韻:從此酒酣明月夜【夜:第十部】 ,耳熱【熱:第十八部】 。那邊應是說儂時【時:第三部】。

定風波押平聲韻是一個韻部,另外有六句換仄聲韻,每兩句為一組,這一組自己要相互押韻,例如第3、4句的韻腳:去、處屬於一個韻部;第6、7的韻腳:士、醉屬於一個韻腳。

但是在第9、10句出現問題了,夜和熱不是同一個詞韻的韻部,一個第十部一個第十八部;在詩韻中也不是一個韻部,夜屬於去聲【禡】部,而熱是入聲字,屬於入聲【屑】部。無論是作詩還是填詞,入聲都是獨用的,不和上聲、去聲通押的。

所以王國維特意點出,辛棄疾在這兩首詞中,把"綠""熱"二字當作上聲、去聲一起使用了

"綠""熱"二字,皆作上去用

但是這種通押的現象不僅僅在辛棄疾的詞中出現,王國維還點名了韓玉的兩首詞。

二、韓玉 《賀新郎·綽約人如玉》 《卜算子》

韓玉,字溫甫,南宋詞人,本是金人,紹興初挈家南渡。著有《東浦詞》,世人又稱其"韓東浦"。我們是不是可以看出韓玉和辛棄疾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呢?這個老街先不說破,大家可以想一想。

1、《賀新郎·綽約人如玉》

我們先看看韓玉的《東浦詞》中的兩首詞,第一首《賀新郎·綽約人如玉》:

綽約人如【玉】。試新妝、嬌黃半綠,漢宮勻注。倚傍小闌閒佇立,翠帶風前似舞。記洛浦、當年儔侶。羅襪塵生香冉冉,料徵鴻、微步凌波女。驚夢斷,楚江【曲】。春工若見應為主。忍教都、閒亭邃館,冷風悽雨。待把此花都折取。和淚連香寄與。須信道、離情如許。煙水茫茫斜照裡,是騷人、九辨招魂處。千古恨,與誰語。《賀新郎·綽約人如玉》

這首詞押韻上去韻:注、舞、侶、女、主、雨、許、與、處、語,但是中間夾雜了兩個入聲字:玉、曲。剛才說過,在填詞時,入聲獨用,不可平上、去通押。所以王國維說韓玉在這首《賀新郎》中:

以"玉""曲"葉"注""女",

這裡多說一句,作詩的時候,平聲、入聲當然都是獨用的,上聲與去聲偶有通押現象,但是極少極少;不過填詞時不同,上聲和去聲是允許通押的,而且極為普遍。但是入聲和平聲依然是獨用。

另外,大家要明白在換韻的詩詞中,同一組韻也是重要遵循這個規則的。例如上面舉例的辛棄疾《定風波》。

2、《卜算子·楊柳綠成陰》

我們再看看韓玉的另一首《卜算子·楊柳綠成陰》

楊柳綠成陰,初過寒食節。門掩金鋪獨自眠,那更逢寒夜。強起立東風,慘慘梨花謝。何事王孫不早歸,寂寞鞦韆月。

卜算子這個詞牌有四個韻腳:節、夜、謝、月,這裡又出現問題了,夜、謝是去聲,都屬於【禡】韻,而節、月屬於入聲,韓玉又把不可通押的入聲、去聲混用了。

不過,這裡還有一個有趣的插曲,王國維說:

《卜算子》以"夜""謝"葉"食""月",

意思是第二句最後一個字是:食,而不是節,但是老街味道看到的這首詞是「初過寒食節」,結尾是「節」而不是「食」。

欽定詞譜中卜算子有7體,第二句◎●○○▲,第四個字都是平聲,而「食」也是一個入聲字,並不符合聲律,或者韓玉把食當作平聲用了?或者王國維看到了另外一個版本,最後二字是「寒食」?

三、平、入獨用,上、去通押

從齊梁時期沈約等永明體詩人出現以後,詩人們作詩都開始注意四聲:平、上、去、入。老街在上面說過,在不換韻的情況下,平聲和入聲永遠是單獨使用的。

1、入聲獨用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押入聲韻:絕、滅、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2、平聲獨用

李白《靜夜思》押平聲韻:廣、霜、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3、上聲韻的詩

上聲韻和去聲韻在詩中很少通押,也基本是獨用的,例如王維《鹿柴》押韻上聲:響、上。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讀作shǎng)。

4、換韻詩中的一組去聲韻

又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一首換韻的古風,最後四句是一組韻,押去聲韻: 去、路、處。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 ,雪上空留馬行處。

5、詩中的上去通押現象

詩中上去通押的現象極少,王力教授在《漢語詩律學》說上去通押「在盛唐以前幾乎沒有,直到中晚唐以後才較多一些」。例如杜甫的《石壕吏》中第5、6、7、8是一組韻:怒、苦戍。其中苦是上聲: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6、詞的上去通押是常態,但是入聲與上去通押極少見

押仄聲韻的詞中,入聲韻獨用,上去韻是可以通押的。例如嶽飛這一體《滿江紅》是押入聲韻的,絕對不會摻雜上聲和去聲韻: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欄 通:闌)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壯志 一作:壯士;蘭山缺 一作:蘭山闕)

辛棄疾的《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押的是上去韻:雨、去.......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簷蛛網,盡日惹飛絮。(怕 一作:恨) (無歸路 一作:迷歸路)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閒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四、入聲字的消失:入派三聲

南宋以後,入聲字派入了其他三聲「平、上、去」,例如食、石、集、叔等入聲成了今天的平聲字,入聲字「曲、法、谷」變成了上聲字,入聲字「玉、闊、 物」變成了去聲字。

在元曲中,「玉、曲」是可以和注、舞這些字通押的,都屬於《中原音韻》中的【魚摸】韻部。因此王國維說:

辛棄疾.....韓玉..........已開北曲四聲通押之祖。"

北曲就是指元朝後興起於北方的雜劇和散曲,元曲雖然有定格,但是比起近體詩和詞牌來說靈活得多,有些曲牌還可增句、加襯字、允許平仄通押。

結束語

老街在說到韓玉的時候,留了一個伏筆,說韓玉和辛棄疾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其實熟悉辛棄疾的朋友一定能看出來,這個共同點就是韓玉和辛棄疾原先都是金國人,兩個人都是在南宋紹興年間從北方南渡到宋朝任職。

金國人作詩、填詞甚至包括科舉考試,雖然都採用漢人的方式,但是生活中的語音或許和南方的漢人有些許不同,所以這兩個人會有入聲混用的現象。這是老街個人的猜測,沒有調查和研究,不必當真。

@老街味道

人間詞話裡那些莫名其妙的名字(2):湘真、半塘、疆村、竹垞

讀不懂王國維人間詞話?先從永叔、小山、皋文這些名字認起

似花還似非花 言情與賦物 蘇軾宋徽宗告訴我們創作詠物詩詞的秘密

學習詩詞創作不可不知 李白「兩岸猿聲啼不住」的絕妙之處

相關焦點

  • 經典百書|王國維《人間詞話》的核心價值
    王國維《人間詞話》的核心價值—紀念《人間詞話》問世一百周年作者:廣州大學人文學院曾大興教授  王國維《人間詞話》的核心價值,可用三句話來概括:一是以「真」為特質的「境界」說,二是以進化論為基礎的詞史觀,三是以文學為本體的詞體觀
  •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為何覺得李清照是「詞別是一家」?
    王國維是近代詞學批評史上一位很有影響力的批評家,其聲名最顯赫的評論著作莫過於《人間詞話》。《人間詞話》形式上雖然採用的是詩話詞話的傳統模式,但它所建立的批評體系,但是卻有十分明顯的開拓性——不僅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論建構,而且幾乎使詞史上有成就的詞家以獨特而清晰的面目呈現在他所構建的批評格局中。
  • 王國維《人間詞話》精解(一)
    王國維國學根基深厚,胡適曾在自己的日記裡這樣寫:「現今中國的學術界真凋敝零落極了。舊式學者只剩王國維、羅振玉、葉德輝、章炳麟四人;其次則半新半舊的過渡學者,也只有梁啓超和我們幾個人。內中章炳麟是在學術上已半僵了。羅與葉沒有條理系統,只有王國維最有希望。」魯迅也曾在《不懂的音譯》一文中說:「中國有一部《流沙墜簡》,印了將有十年了。要談國學,那才可以算一種研究國學的書。
  • 詞之為體,要眇宜修 ——運城國際《人間詞話》課程
    這個過程實在是個很好玩的過程,我們共穿越了十五個詞人,六十多首詩詞,通讀了整本《人間詞話》。就像抖包袱一樣,孩子們不斷地發現著新大陸,眼看著自己的能力在變化,原來看著就發暈的《人間詞話》變得親切了,有些篇章竟然大家能背下來了,而且會用它去評判一首詞的高下了,大家不知不覺地會寫詞評了,會把詞改寫成詩了,最後竟然會填詞了……這是神奇的一學期,也是快樂的學習歷程。
  • 《人間詞話》:人間年年歲歲又何其相似
    朱光潛曾評價《人間詞話》:"近二三十年來,就我個人所讀過的來說,似以王靜安先生的《人間詞話》為最精到。" 王攸欣在《選擇、接受與疏離--王國維接受叔本華、朱光潛接受克羅齊美學比較研究》寫到:"王國維寥寥幾萬字的《人間詞話》和《紅樓夢評論》比朱光潛洋洋百萬字的體系建樹在美學史上更有地位。"
  • 「被發明的傳統」 ——《人間詞話》是如何成為國學經典的
    任訪秋寫道:「重內容而輕格律,這是新文學運動一個新的趨向,但王先生在十年前即有此見解,已不能不令我們欽佩他識見之卓絕了。」⑨根據相似的理由,另一位研究者吳文祺乾脆直接把王國維稱為「文學革命的先驅者」。⑩  無論是褒揚還是批評,兩派學者對下述問題的認識是一致的,他們都不把王國維視作中國傳統詩學的繼承人和捍衛者。
  • 深讀《人間詞話》:人生三大境界,看看王國維怎麼說,該如何領悟
    他在《人間詞話》一書中提出著名的「人間三境」理論,深受世人稱讚。《人間詞話》裡說:歡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 詞林正韻中標記,入聲派入了平上去聲,入聲字在填詞時怎麼用?
    前言前幾天看到網友提了一個問題:在詞林正韻中,有入聲派入平上去聲的劃分,入聲字在填詞時怎麼用?
  •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境界說」
    清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了這樣一種說法:「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這就是當代文學史上有名的「境界說」,它不但涵蓋了學術方面的問題,也延伸到了如何提升人生境界的問題上來。
  • 王國維:用三大境界凝聚出人生感悟,《人間詞話》值得一讀再度
    從小聰穎好學的王國維一邊接受私塾教育,一邊在在父親的指導下,博覽群書,對傳統文化的許多領域均有涉獵,並初步接觸到近代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維新思想。十六歲的時候,王國維入州學,參加海寧州歲試,以第二十一名考中秀才。
  • 朱光潛在《詩的隱與顯—關於王靜安的〈人間詞話〉的幾點意見》?
    朱光潛在《詩的隱與顯——關於王靜安的〈人間詞話〉的幾點意見》:「近二三十年來,就我個人所讀過的來說,似以王靜安先生的《人間詞話》為最精到。」王攸欣《選擇、接受與疏離——王國維接受叔本華、朱光潛接受克羅齊美學比較研究》:王國維寥寥幾萬字的《人間詞話》和《紅樓夢評論》比朱光潛洋洋百萬字的體系建樹在美學史上更有地位。
  • 《人間詞話》學習筆記
    寫在前面:這學期(2021春),在新網師選修了《人間詞話》,想跟著導師和眾學友把這本書讀透一些,能夠較為自由地領略詩詞意味,更好地引導學生欣賞民族的文化瑰寶
  • 《人間詞話七講》讀書做事等種種人生經歷的三個階段
    今天為你解讀的書本身就是一部說書稿,它就是葉嘉瑩的《人間詞話七講》。這本書從葉嘉瑩解讀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課堂講稿整理而來,所以比《人間詞話》本身更通俗易懂,也就更適合作為了解詞的入門讀物。在本的解讀中,我們可以在葉嘉瑩和王國維兩位先生的觀念碰撞裡體悟詞的妙處。
  • 人間詞話裡面的這些人物都是誰?淮海、小山、永叔、玉田、幼安
    今天我就把《人間詞話》中經常出現的幾個人物介紹一下。在這之前,我先把這幾個名字列舉如下,看看您認識幾個:永叔、同叔、小山、仇池、正中、端己....太白,這個不知道就不要看《人間詞話》了。範文正,範仲淹呀;夏英公,這個難一點,他叫夏竦(985年-1051年),北宋仁宗時的宰相。王國維說李白的《憶秦娥·簫聲咽》是千古絕唱,無人能比。
  • 《人間詞話》:藝術作品的「境界」應該如何體現?
    經過兩個多月的兜兜轉轉,我們終於來到了這裡,實在是不容易,我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目的就是為了弄懂《人間詞話》。我們從《人間詞話》出發,經歷了叔本華、康德、休謨、柏拉圖,最終又將回到《人間詞話》。《人間詞話》絕不是初高中語文老師口中說的那樣好懂,它背後有大量的哲學邏輯,如果太早的讓孩子接觸這本書,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我們對待經典作品,千萬不能只是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今天的內容將是「王庶文講壇」-《人間詞話》內容的最後一篇內容,希望這兩個月的學習對您有所幫助。
  •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1927年6月2日,國學大師王國維在頤和園投湖自盡,遺書寫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
  • 亦舊亦新:清華大學與王國維,「五項全能」的文化偶像
    「內因」對王國維先生影響很大的兩個人:羅振玉(1866-1940,他的親家)和王乃譽(他的父親),他們舊學根底很深,這些,對於王國維做國學研究而言,都是「外因」。存在於王國維自身的矛盾才是「內因」。繼承和創新這個大課題面前,教育機構主要的任務是普及文化和文化傳承,教育學學術研究的主要任務是修身和社會創新。看上去,與王國維自我定位於人生發展並不矛盾,可他選擇了文史之學這條人文學術道路。5.王國維不善交際的性格做社會科學有障礙王國維是「大學者,小丈夫」。
  • 隔與不隔 1 人間詞話為何說池塘生春草不隔 而謝家池上「隔」?
    前言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提到了「隔與不隔」的說法,我最早讀到這本書時,好半天沒有搞懂,什麼是隔?什麼是不隔呢?後來才明白,用最通俗的說法來解釋,容易看懂就是「不隔」,看著費解就是「隔」,但是「隔」有不同的「隔」,「不隔」也有不同的」不隔「。
  • 倚聲填詞的方法
    既然詞有「別是一家」之說,那麼倚聲填詞就不能與做詩一樣,也就是說,填詞必須考慮到詞的特點。在設題之初,須先擇詞調,誦而審之,以求其抑揚頓挫,與自己所思暗合,從而可以盡傾己言。選擇詞調的目的,就是為了「求音協」。分別是:擇腔、擇律、按譜、押韻。張炎在其《詞源》認為:「詞欲協音,腔不韻(和諧的氣度)則不作,律不應(呼應、合適),則不美。」
  • 追隨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的足跡,探密《人間詞話》的境界之美
    早就聽說過《人間詞話》在詩詞批評史上的盛名。年前逛書店的時候,無意在書架上看到了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便買了下來。當時一併買回來的還有《閱微草堂筆記》、《浮生六記》、《鏡花緣》、《傳習錄》等,同屬古代文學大類。近日閒來無事,閱讀了這本意境優美的《人間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