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大學是知識傳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國際交流的基地。清華大學是踐履這五項職能的標杆,可謂「五項全能」。
前不久,北京開「兩會」,有人提出「恢復建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提議,引發網友關注。
我曾經在高校任教,學院領導很重視網站建設,首頁上將清華大學做了友情連結。以為這樣做,才顯得網站有檔次。
清華大學,簡稱清華,誕生於1911年,依託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建立,因坐落於北京西北郊的清華園而得名。初稱「清華學堂」,是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翌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5年設立大學部;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遷回北京清華園原址。
但凡事涉清華,就容易被公眾關注。清華對於國人而言,已經不僅僅是一所學校,它是一尊文化偶像。
魯迅先生在《我觀北大》中說:「北大是常為新的。」而清華則是守舊的。
清華的守舊,以國學研究院為代表。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和趙元任四位教授,是清華研究院(1925-1929,主任是吳宓,因只開設了國學一門,又稱為「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四大導師,他們被戲稱為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的「四大名旦」。
梁啓超、王國維們成就了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的一段佳話。「四大名旦」時期的清華,人才濟濟,時人視為學術聖地。
據王國維之女王東明在《王國維家事》一書中回憶,四位導師中,陳寅恪到校最晚。
2015年12月,我曾經在浙江海寧市見過王國維先生(1877-1927)的曾孫王亮博士。那是在一個王國維美育教育思想學術研討會上,由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嘉興市美學學會主辦。
我的發言:
1.教育的第一義
王國維先生認為,教育的第一義是公益。他與教育學和美育,是一個很重要的學術史課題。
2.「內因」
對王國維先生影響很大的兩個人:羅振玉(1866-1940,他的親家)和王乃譽(他的父親),他們舊學根底很深,這些,對於王國維做國學研究而言,都是「外因」。存在於王國維自身的矛盾才是「內因」。王國維從事教育學研究的時候,他才20多歲,最易於接受新知。
內因,是學理方面的,不是外力的牽扯,也不是清廷這些政治性因素,而是學術性的因素導致王國維這個有留(東)洋經歷的人,轉身大做國學。原因何在?
3.「下延式」
王國維主張教育發展「下延式」的觀點,這種主張,是科舉思路,和新潮不符。王國維不同意西學以及西學入華「上延式」的教育發展方式,他想做的是「下延式」的教育發展路子。王國維先生認為,優先發展高等教育,辦好大學,再去促進初等教育。同時,辦好大學,還可以不用辦留學教育,省了很多外匯。
4.新與舊
在王國維那一代學人身上,新、舊之間的緊張一直存在。
這種時代變化及其學人理論中所表現的矛盾性,暗示出他已經意識到在對待教育學這一領域上所遭遇的困境:思與行,如何和解?繼承和創新這個大課題面前,教育機構主要的任務是普及文化和文化傳承,教育學學術研究的主要任務是修身和社會創新。看上去,與王國維自我定位於人生發展並不矛盾,可他選擇了文史之學這條人文學術道路。
5.王國維不善交際的性格做社會科學有障礙
王國維是「大學者,小丈夫」。
人文學術和社會科學,國學和教育學,畢竟不同。人文知識分子和社會科學家不同,前者,更適合王國維這位不善交際之人。
所以,教育家讓交際能力強、口才好的陶行知去做,才合適。
1.教育學
王國維是中國最早的教育刊物《教育世界》(羅振玉創辦於上海)的主筆。
《教育世界》雜誌僅僅維持了不到3年,其間刊載了近100篇關於日本學制的文章,內容涉及大學、中學、小學、師範教育等等。作為《教育雜誌》的編輯,王國維翻譯和創作了教育學方面的一些論著。
2.文學
王國維著有《<紅樓夢>評論》、《宋元戲曲考》、《人間詞》、《人間詞話》等。《人間詞話》中的「三境界說」,享譽文壇。
3.歷史學
文史不分家,王國維被譽為「新史學的開山」。他提出「二重證據法」,將地下出土的證據和文字證據結合,來尋求歷史真相。他在漢晉簡牘、敦煌文書文物和古代北方民族、遼金元研究等方面成就最為卓著。
4.哲學
王國維早年追求新學,接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王國維很佩服叔本華的哲學,並應用在《紅樓夢》研究中。
他還翻譯康德、尼採的著作,發表在《教育雜誌》上。
5.語言學
文字訓詁學是清朝人做得很棒的學問,王國維繼承了清學傳統。王國維是「甲骨四堂」之一,他對甲骨文的研究有了新突破,就是將歷史研究和語言學研究相結合。
王國維寫了《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殷周制度論》、《殷虛卜辭中所見地名考》、《殷禮徵文》以及《古史新證》等,他將地下的材料甲骨文同紙上的材料中國古典文獻對比來研究,用新出土的甲骨卜辭補正了文獻記載的錯誤。
清華大學是王國維最後的人生驛站。
「好花從泥土裡出來。」這是魯迅先生在《未有天才之前》一文中說出的名言,他指出:「做土要擴大了精神,就是收納新潮,脫離舊套,能夠容納,了解那將來產生的天才」。
1927年6月2日,清華大學教授王國維自沉昆明湖,屍體撈起,口鼻有泥。留下遺書,其中第一段: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我死後當草草棺殮,即行槁葬於清華塋地。
王國維之死,是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的一道血痕。如果王國維是一朵「鮮花」,清華大學是「泥土」嗎?還是一潭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