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秋日的午後,信步走到鎮江西津渡,於濃馥的金桂馨香中,竟找到了些許久違的閒情逸趣。鬧中取靜,遐思邇想,細細尋思西津渡的衰而復興,深感其奧秘就在於其又新又舊、又古又今,亦中亦西、亦山亦水的絕佳組合,堪稱「古今、中外、山水」渾然一體匯聚於斯。
鎮江西津渡始建於六朝,因渡成街、因渡成名,渡連著街、街倚著渡。渡是浪漫的,目睹了太多的兒女情長、悲歡離合;渡更是歷史的,見證了大江大河裡的千帆競發、百舸爭流。「千年古渡、千年老街」,延續著鎮江的文脈。而如今,千年古渡只能於暮色中的待渡亭上遙想:昔日長江與運河十字交匯的獨特區位,曾經使鎮江漕運在古代具有全局性影響。帆影遠去、滄海桑田……當歷史煙雲散盡,一切不在,唯獨生活還在。
徜徉於青石路面上,老街依舊氤氳著繁華的塵世煙火,那人聲鼎沸、熙熙攘攘,無不刻錄在斑駁的記憶苔痕上。這裡連片的民居不是粗糙拙劣的仿古建築,而是稍加修繕雕飾的老屋,盎然的古意瀰漫在街道弄堂裡,古老而不破敗,典雅卻又世俗,與流行的時尚元素有機交融,既是歷史的,又是現代的;既是文化的,又是商旅的。
「一眼看千年」。唐代的客棧、宋代的鐵柱宮、元代的超岸寺、清代的救生會……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終於登上唐代詩人張祜筆下的那座小山樓:「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州。」昔日羈客之旅愁,如今已是尋根之鄉愁。看著現代人穿梭流連於古街之中,頓覺世事滄桑、時空穿越。變的是風情和歷史,不變的是人情和生活。心底不禁喃喃自問「今是古耶、古是今耶」?
中外合璧,在這裡表現為既有元代藏傳佛教的昭關石塔,也有見證清末長江通商口岸的英國領事館舊址,因文化反差而無意間極大提升了美學品位和視覺衝擊。尤其難得的是,古街區北臨逶迤東去的滾滾長江,南倚碧靄蒼翠的雲臺山麓,漫步清晰可辨的青石古道,俯仰之間別有一番氣勢,讓人陡生「江山如畫、如畫江山」之喟嘆。
方寸之間的西津古渡,風雲際會這麼多可遇不可求的元素,實屬難得。更難得的是,不同文化並未造成光怪陸離,表面矛盾卻造就了深刻和諧。西津渡歷久彌新的獨特魅力或許正蘊藏於此。
本版製圖: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16年04月04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