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西津古渡,宛若一幅千年畫卷,在江濤帆影的映襯下風韻依舊

2020-12-20 揚州大哥

寫在前面的話——

鎮江西津古渡,位於市區內的雲臺山下,是依附於山腰棧道而建的一處歷史遺蹟。西津渡古街是鎮江文物古蹟保存最完好的地區,是鎮江的歷史文化名城「文脈」所在。

鎮江西津渡,曾叫「蒜山渡」。三國時期,諸葛亮和周瑜曾在山上共同謀劃抗拒曹操而得名算山,後來諧音為蒜山。唐代叫「金陵渡」;直到宋代才改為「西津渡」。西津渡的名字含義明確——「西」表明方位,位於城西;「津渡」即為渡口的意思。

古渡殘陽,昔日的醉人畫面依稀尚存,充滿了現代感的新西津渡已成為鎮江旅遊的地標......  

坐船從「鎮揚汽渡」上岸後,登著自行車沿平坦的「長江路」一路往東騎行,不遠處就是著名的金山寺。從金山公園到西津渡很近,大概只有1.5公裡。

發現今天的金山寺公園很熱鬧,大門口處擠懣了身穿黃褐色服裝的和尚,還有尼姑。

瞧:這位頭髮早已經花白了的和尚,正心無旁騖地專心擺弄著手機。

悄悄湊上前一瞧,我去!人家正在發微信呢。  

這邊更開眼了——瞧:路邊一輛小車開過來,兩個和尚尼姑說笑著開門登車。

此時此刻,金山古寺大門前,明媚的陽光下,一片佛門子弟與人間世俗和諧相處的氣氛。

此情此景,不由人感慨百端:現今眼目下,滾滾紅塵早已經吹進了清靜的千年佛門。  

西津渡到了,原先滾滾江水就從這塊巨石旁流過。

清代以後,由於江灘淤漲,江岸逐漸北移,渡口遂下移。當年的西津古渡,距現在的長江江岸已有300 多米距離。  

遊人到西津古渡,若沒有一定的歷史和地理文化知識,也應請一名導遊進行講解。不然,遊玩西津古渡的意義便會大打折扣。

因為,眼前除了一條石板古街、眾多仿古店鋪、飛簷雕花客棧、一座元朝的古塔......還有一些洋人留下的老房子,還有幾隻不怕生人的貓狗,你可能什麼也沒看到。

於是,不明就裡的你,便會追問——

萬裡長江在哪?說好的古渡口又在哪?

不就是古渡口嗎?不就是留下幾首古詩詞嗎?

萬裡長江的大小渡口多了去啦,憑什麼就應該這個渡口最有名氣?  

讓歷史往前翻——鎮江西津古渡的重要性,直到東晉南遷,才開始體現出來。當年,中原戰火瀕繁,大批北方難民逃往江南。其中有個叫祖逖的好漢,率親族宗黨幾百家一同南遷。祖逖後來被朝廷任命為徐州刺史,但沒人沒錢沒裝備,就是個光杆司令。朝庭發給他一千人的食糧和三千匹布,讓他自己渡江去招募軍隊。

對此,祖逖不畏艱難,從西津渡出發了。船行至長江中間,面對浩瀚江水,他敲著船槳說:「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

他的意思是說,如果不能收復中原,我就不再回來了。這便是著名的典故「中流擊楫」。

其發生地,就在鎮江的西津渡。  

西津渡的渡江航線形成很早。宋代,這裡是抗金前線,韓世忠曾駐兵於此抗禦金兵南下。千百年來,發生在這裡的重要戰事有數百次之多。三國時期,這裡曾駐有孫權的東吳水師;唐代以後這裡更是專門派有兵丁守衛巡邏。  

宋熙寧元年(1608)春,大睡治家、詩人王安石應召赴京,從西津渡揚舟北去。舟抵瓜洲時,即景抒情,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詩——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從三國時期開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長江渡口。自唐代以來便是漕運重鎮,交通咽喉。西津渡做為當時鎮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當年,著名詩人陸遊途經西津渡,曾目睹渡口大批船隊每日運送上千士兵到對岸揚州的壯觀景象,為此感嘆不已。  

歷經了1300多年的歷史興衰,這裡逐步形成了繁華的西津渡商業文化街市。清末以後,由於河勢的變遷,國勢的衰敗,西津渡不僅退出了津渡功能,繁華的街市,同時也失去了昔日的輝煌。

建國前後,一些單位進駐這片街區,開廠辦校,興建廠房,街區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壞。但是它活化石般的風貌卻得以基本完整地保存了下來。西津渡古街的文化內涵在於它的津渡文化、宗教文化和民居文化。 

唐代詩人張祜,夜宿西津古渡小山樓,登樓眺望長江,感慨之下信筆寫下《題金陵渡》——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洲。」

詩中的「金陵渡」,就是西津古渡。此詩至今讓人回味回望,遊子的心情總是這樣惆悵濃烈。  

西津古渡依山臨江,風景峻秀。李白、孟浩然、張祜、王安石、蘇軾、米芾、陸遊等歷史名人,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並留下了許多為後人傳誦的詩篇。

元朝時,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 波羅從揚州到鎮江,也是在西津渡登岸。  

待渡亭,是一座暗紅的亭子。在我看來,這一座待渡亭便是前世今生的紅塵擺渡——渡的是來來往往的塵緣與劫;遠遠地來,開悟地去。

傳說當年乾隆皇帝也曾經在這座待渡亭裡停留。大臣們怕皇帝寂寞無聊,特地備下漁具讓皇帝釣魚消遣。那天乾隆皇帝的運氣好得出奇,頻頻有魚兒咬鉤,所以收穫頗豐,乾隆爺自然十分開心。

原來手下人暗中在水下布下一張大網,網裡放了一大群魚,乾隆一而再再而三地得手就不足為怪了。  

當年,王安石在南京為官,過江去看朋友。青衣布帽,安靜地坐在待渡亭裡,眼望著浩浩長江,詩情湧上心頭——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清代詩人於樹滋所寫的詩,更道出了西津渡口終日人來舟往的繁忙景觀——

糧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濱。

穩渡中流入瓜口,飛章馳驛奏楓宸。

西津渡古街全長約 1000 米,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整條街隨處可見歷史蹤跡,是鎮江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脈」所在。白牆黑瓦朱窗,珍藏著古渡多少動人的故事。至今仍能清晰地看到沿街的「民國元年春長安裡」,「吉瑞裡西街、「德安裡」等題額。

據老人們回憶,過去,短短的幾百米長街道上有各式店鋪150多家。林林總總的店鋪,再加上救生會和救火會,簡直就是一個完整的小社會。

由於這裡的重要性,民國時期這裡還曾設立過一個警察分局。

青石板路面上那深深的車轍足以證明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當年的繁華。那錯落有致的小樓、翹閣飛簷、窗上的雕花……無不娓娓訴說著「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滄桑。

走在這條被車輪磨礪出深深印轍的青石板路上,耳邊仿佛傳來了千年的歷史回聲,令人不禁激發出無限的思古之幽情。  

不僅如此,西津古渡還是宗教與世俗、人文與自然的和諧交融,本身就是一部令人玩味無窮的歷史長卷。古街上由東向西的四道券門石額上的題刻就是我們明白無誤的提示。題刻分別是:「同登覺路」、「共渡慈航」、「飛閣流丹」、「層巒聳翠」。無疑,呈現的是原汁原味的歷史風情和風貌。  

過街的元昭關白石塔,就矗立在通道的上方,讓所有從它身下魚貫而入的人們心生敬畏,700年的風雨滄桑寫就了它在江南地區獨一無二的地位。

昭關石塔高約5米,分為塔座、塔身、塔頸、十三天、塔頂五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是我國惟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過街石塔。

我從它身軀下經過,心中默禱對家人和自已的祝福。  

全國唯一保存完好的跨街石塔,其正式名稱叫:昭關石塔;又因其外形像一隻瓶子,又稱「瓶塔」,建於元末明初。石塔臺座的東西兩面橫額上有相同的刻字,左右分別鐫刻著丹徒、鎮江的知縣、知府等題名。它橫臥在小街中間,給這條臨江古鎮增添不少古樸的雅趣。

在狹窄的小街上,來往行人每從塔下經過,便經歷一次頂禮朝拜。  

西津古渡是長江之「子」,它誕生在長江與運河交匯處的黃金水道上,被稱為 「江南第一渡」,有著獨特的地理位置。古時渡口檣帆如林,渡人南來北往,積澱了深邃的文化內涵和豐厚的歷史遺存。

......過往的歷史煙雲已散盡,西津渡的渡口功能也漸漸消失。

如今,古渡不再,但西津渡承載的歷史與厚重的文化,卻燦燦永存。  

臨古街的山坡上,有一座紅色的磚瓦建築,這就是鎮江「英國領事館」舊址。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朝被迫與英國籤訂了《中英天津條約》,鎮江闢為通商口岸。1864年英國開始在雲臺山上建築領事館,1888年初,鎮江洋捕毆斃華人,群眾憤怒焚毀了領事館及巡捕房等。1889年清朝賠償重建,於1890年竣工。現存舊址就是當時重建的建築。

此時,高高的石階上鐵柵欄門緊鎖,人去樓空。三層小樓的建築風格與古街建築有著明顯不同,不知道樓內又是怎樣的一番天地?

真想進去看看。  

飛濺的思緒跟著腳步走進了深遠巷子,心隨每塊青石板回到千年以前。感覺不是行走在古渡的街道,而是在一座天然的歷史博物館裡散步。從英國領事館舊址側面的石階上去,在兩面深灰色牆形成的甬道裡走,時光就這樣悄悄地切換了。沿著一段石階拾級而上,腳下便是有名的五十三坡。當初它是通向渡口的唯一通道。  

古街上的建築多為明清時期的遺蹟。靠近頭道券門的木結構店鋪已經適應了現代商業氛圍,成為了當地古玩字畫的交易場所,熱鬧的休息日,店鋪連同券門外的階梯都成了市場。

平常日子裡則人跡寥寥,惟有店鋪門口的竹椅、木凳和時不時竄出的京吧狗......透露出寧靜中的生機。  

沿山道繼續下行,穿過一片老式建築,便出現了一片高聳壁立的石崖——這就是蒜山石崖。當年,石崖之下即為滾滾長江,石崖也成了扼守江岸的屏障。

這個山坡上的臺階,連通了西津渡的山坡上的小碼頭街和山坡下的老碼頭文化園。  

明清以來,隨著長江地理環境的改變,西津渡的渡口功能逐漸削弱了,但它的歷史風貌卻得以保存下來。進入老碼頭文化園,街道很安靜。沿著小路前行,窄窄的小路兩邊是高的灰牆。

路邊的酒吧,舊瓶裝新酒,舊的環境裡經營外來形式的業務,結合得很好。最顯眼的就是這個戲臺了,據說定期還有演出。  

西津渡是一個「黃金點」。一條青石徑,兩串紅燈籠,鋪成開一路人間煙火。明清的遺存風格,兩層閣樓玲瓏精緻,雕梁畫棟。古水井、青苔痕,庭院深深。

鱗次櫛比的小商鋪,飄出一股醋味,一抹茶香,一陣酒氣。封火牆錯落高聳,青藤蔓纏纏綿綿,老人在街邊讀著報,貓和狗嬉戲打鬧,穿著紅背心的姑娘們笑聲如鈴……

瞧——惟妙惟肖的「小媳婦騎驢進金山寺上香」的雕塑  

身板兒結實的船夫塑像——  

瞧:這個推小車的人和小車是雕塑,前面的階梯和小巷則是一幅畫, 效果極為逼真。  

千年沉醉於滾滾紅塵之中的西津渡,得益於百年前長江地理變遷的驚濤駭浪,江灘淤漲,岸逐北移至300米之外。從此,走出了車水馬龍的喧囂......

燈紅酒綠的街道,把曾經的鄉愁羈旅,愛恨情愁都掛了起來,像紅紅的燈籠,照明的功能褪卻,裝飾的意味如火如荼。亭亭如蓋下,漢白玉的浮雕,記述西津曉渡;南來北往,影影綽綽,繁忙歸於靜寂,歸去來兮。  

漫步在初冬微風、安靜清涼的西津渡,遠處仿若有金山寺的梵音蕩漾而來,詩情畫意躍然心間。青磚黛瓦、石階巷道、屋宇閣樓、朦朧人影……

只餘下四個大字兒——安靜、簡約。  

這是旅舍,明清江南特色的民居,從門口的留言看,它很對背包客的胃口。  

漫步遊走在古街上,細細觀賞古街建築,大都為江南明清時代民居特色。磚木結構,飛簷雕花的窗欄多數油漆成朱紅色,給人以「飛閣流丹」的感覺。

層層深院,進進房屋,相互通連,又自成一體,鱗次櫛比。  

西津渡小碼頭遺址,有一處玻璃罩下不寬的路面,展現著鎮江千年路面的變遷。玻璃下,依稀可見昔日碼頭各朝代的路基,展現給遊人觀看。

歷代道路的路面,一層疊壓一層,像一本歷史書一樣,一頁頁地翻開。

千年路面透出一種滄桑,使人有「唐宋元明清,一路看到今」之感。  

徜徉在古意盎然的街區,仿佛閱讀一篇懷鄉的散文,恍若走進了多年繾綣在夢境中的家園。

千百年來,有多少遊人從這裡起程,揚帆去遠方,追尋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又有多少故人從這裡上岸,投進沉浸在甘甜芬芳的家鄉懷抱。  

今天的西津渡,也許還在等待。猶如隔壁金山寺裡,那個「許仙和白娘子」的美麗傳說。

它在清晨霧靄中,在炫目日頭下,在蒼茫暮色中,靜靜地等待——長江對岸,瓜洲古鎮裡的那位紅衣佳人,何時能夠渡江飄飄然而來.....

手扶欄杆,遠眺船帆,思緒如白雲蒼狗。人生代代無窮,皇帝妃嬪、達官顯貴、販夫走卒都在此千年唯一的渡口,苦苦淹留,江月年年相似。

相關焦點

  • 一片浮玉江中駐,看千年西津古渡——遊鎮江焦山、西津渡
    西津渡古街下午3:40來到 鎮江 西津渡西津渡古街是 鎮江 文物古蹟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區。西津渡原先緊臨長江,人們曾在此候船或登岸,清代以後,由於江灘淤漲北移,當年的西津古渡現在離長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離。
  • 尋味江南,遇見千年鎮江西津渡
    90後旅行,只為遇見:尋味江南,遇見千年鎮江西津渡鎮江西津渡位於鎮江城西的雲臺山麓,是依附於破山佔到而建的一處歷史遺蹟。西津渡古街是鎮江文物古蹟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區,是鎮江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脈」所在。關於西津渡最有名又最有爭議的一首詩來自唐代詩人張祜(hù)寫過一首《題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洲」。
  • 張祜《題金陵渡》中的鎮江:千年古渡口 一幢小山樓
    在鎮江西津渡的待渡亭對面,有一尊人物雕塑,他面目清癯,右臂微抬,滿目迷濛,好像在眺望著長江。他是誰?歷史上在西津渡留下足跡的大人物如過江之鯽,誰值得鎮江人為之刻碑立像?   一說起金陵,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南京,卻不知鎮江在唐代中後期也曾被稱為金陵。明林魁《金陵辨》中寫道:「唐人指京口曰金陵。」在鎮江西部的雲臺山麓,有一條有著千年歷史的古街——西津渡。在唐代稱之為「金陵渡」。
  • 鎮江西津渡:十字黃金水道上的"中國古渡博物館"
    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位於鎮江西部老城區,街區因渡而生,渡口歷史存續1400年,形成了渡口文化、救生文化、宗教文化、建築文化、西洋文化、商賈文化等主題鮮明、獨具特色、多元聚合的津渡文化。玉山大碼頭、救生小碼頭、歷代路面這些考古發現,探明了歷史上西津渡渡口的規模,充分論證了西津渡在中國歷史上作為交通樞紐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眼千年看鎮江
    鎮江有三怪,香醋擺不壞,餚肉不當菜,面鍋裡面煮鍋蓋。鎮江有三山,金山、北固山、焦山。鎮江有一渡,西津古渡。目前賢er遊玩過金山、北固山、西津渡,遺憾還未去過焦山,所以無法完整地推薦鎮江三山。這次給大家推薦我比較喜歡的兩處——北固山、西津古渡。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洲。
  • 鎮江西津渡\許揚
    圖:元代建造的昭關石塔(網絡圖片)  深秋之際,筆者前往鎮江這座長江南岸之古城參觀遊覽,其中對西津渡景區印象頗深。  「不來西津渡,不算到鎮江」。西津渡古街位於鎮江城西雲臺山麓,是依附於破山棧道而建的一處歷史遺蹟。街長雖不到千米,但存有自唐宋以來的青石街道、元明的石塔、晚清時期的樓閣,皆別具風情,西側小碼頭街仍保持?唐宋風韻,漫步其間,大有穿越時空之感。  因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六朝時期(西元三世紀初到六世紀末),西津渡過江航線就已固定。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時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從這裡登岸的。
  • 亦古亦今西津渡
    一個秋日的午後,信步走到鎮江西津渡,於濃馥的金桂馨香中,竟找到了些許久違的閒情逸趣。鬧中取靜,遐思邇想,細細尋思西津渡的衰而復興,深感其奧秘就在於其又新又舊、又古又今,亦中亦西、亦山亦水的絕佳組合,堪稱「古今、中外、山水」渾然一體匯聚於斯。   鎮江西津渡始建於六朝,因渡成街、因渡成名,渡連著街、街倚著渡。
  • 春風十裡,我在西津渡等你
    Warren Swire 1906年——1907年在江蘇鎮江拍攝的老照片大清末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政府被迫開放了長江流域的五座通商口岸,其中的一處,位於京杭大運河和長江交匯處。這裡,自古以來就是鎮江最繁華的市井,招呼著南來北往的商賈官宦、過客遊子;這裡,也曾是最繁忙的渡口,維繫著數代王朝經濟血脈的通和。這裡,就是千年古渡西津渡。
  • 霧失小山樓,月迷西津渡
    西津渡古街位於鎮江城西的雲臺山麓,是依附於破山棧道而建的一處歷史遺蹟。西津渡古街是鎮江文物古蹟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區,是鎮江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脈」所在。古街全長約 1000 米 ,始創於六朝時期,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建設,留下了如今的規模,因此,整條街隨處可見六朝至清代的歷史蹤跡。
  • 與雅閣酒店集團一起相相約鎮江 採訪西津渡雅閣璞邸酒店
    最新添列的雅閣成員,是於今年6月底開業的西津渡雅閣璞邸酒店位於西津渡景區雲臺山下,力圖打造全國首家「渡口文化」的主題酒店。在酒店的咖啡廳,我們見到了酒店負責人齊總,溫婉的齊總身著紅色套裝,笑意盈盈地接受了我們的採訪。
  • 全國首家「渡口文化」主題酒店---鎮江西津渡雅閣璞邸酒店撼世登場
    一店一故事,住在時光裡  全國首家「渡口文化」主題酒店----雅閣酒店集團旗下鎮江西津渡雅閣璞邸酒店即將於2018新年伊始開業迎賓。酒店位於4A級旅遊景區----江蘇鎮江西津渡景區,以津渡文化為主體,依附於雲臺山麓,以平安和諧為核心價值的渡口文化與民國傳統風格的酒店建築群一起構成了西津渡雅閣璞邸酒店。酒店擁有150間/套各式風格客房,旨在打造「住的是酒店,品的是歷史,時光回溯,邂逅奇遇」的文化主題酒店。
  • 西津墅院 盛世榮耀
    豆置業以匠心致敬匠人,秉承匠心,以工匠精神,深耕鎮江18載,打造「紅 豆好房子「,以紅 豆和院國風墅院的匠心力作,獻禮鎮江,讓鎮江廣大」紅粉「充滿期待與嚮往。      和合天下,西津墅院。鎮江紅 豆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爽女士對紅 豆·和院這一「天地人和」極質作品進行了深度解析。
  • 江蘇鎮江:西津渡,千年時光已往矣,且留下風姿如舊時,歷史文化文物...
    宋代,這裡是抗金前線,韓世忠曾駐兵蒜山抗禦金兵南侵。西津古渡依山臨江,風景峻秀,李白、孟浩然、張祜、王安石、蘇軾、米芾、陸遊、馬可· 波羅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並留下了許多為後人傳誦的詩篇。 西津渡古街全長約 1000 米 ,始創於六朝時期,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建設,留下了如今的規模,因此,整條街隨處可見六朝至清代的歷史蹤跡。
  • 西津渡有多迷人?除了深厚的歷史底蘊,也不缺小資文藝,老少皆宜
    提到香醋、湯包,大家應該都會想到鎮江吧!鎮江是江蘇的一座城市,它的知名度雖然沒有南京和蘇州那麼高,但它也是一座歷史底蘊深厚的城市,曾經還做過江蘇的省會呢!到鎮江去旅行,不得不去遊玩的就是西津渡,就好像到了北京一定要去故宮,到了上海一定要去外灘一樣。西津渡是鎮江文物古蹟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區,也是鎮江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脈」所在。在去鎮江之前,我以為這是一個小眾的旅行地。
  • 最全達人探店攻略,帶你暢遊西津渡
    西津渡位於鎮江市區西北,北瀕長江、南臨寶蓋山、西起玉山大碼頭,中心軸線1800米。10月19日至20日,西津渡與攜程聯合招募了四位愛旅行愛攝影的達人,在這個金秋來到西津渡,覽景探店,訪古尋幽,探尋西津渡在千年歷史長河中留下的各色印記。
  • 雅閣酒店集團旗下鎮江西津渡雅閣璞邸酒店6月29日試營業與你相約
    ——雅閣璞邸酒店鎮江西津渡雅閣璞邸酒店  精品酒店純粹而精緻,私密而與眾不同,隱匿於城市喧囂之外,外圍景觀猶如山林間自然生就,在寬闊的觀景陽臺賞最美的山林和花園,享自然舒適的個性化服務,遠離喧囂與浮華,享受大自然的和諧與靜謐,一店一故事、一眼看千年,我們期待為特立獨行的您提供與眾不同的體驗。
  • 建築學家羅哲文親自命名的「中國古渡博物館」,真的不一般!
    西津渡位於長江下遊的鎮江市,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孫權遷到鎮江後,西津渡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成為戰略要地。西津渡是長江上最古老的渡口。北宋時王安石被召去北京,從這裡上船,在這裡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泊船瓜洲》。這個街區被稱為鎮江的「文脈」,因為它是鎮江文物古蹟最多的地方。
  • 神奇的「鎮江」之旅,不僅有美麗的神話傳說,還有讓人垂涎的醋!
    鎮江,一座嫉妒的城市。在這裡,聽聽神話的故事,「白娘子水漫金山」,逛逛西津古渡口,品嘗酸甜香醋和鍋蓋面.登金山金山,山不高卻名氣很大,曾被古人譽為「江南最有名的景點」。古代遊客站在山門向西望,卻見滾滾大江奔流而下,驚濤駭浪拍岸,遠處山巒起伏,連綿不絕,英氣胸中,更覺金山的「崇然天立鎮中流,雄跨東南二百洲」。遊西津古渡一眼看千年西津渡是一條充滿歷史痕跡的古代商業街,可以追溯到六朝時期。
  • 綿延千年古代水上救生事業:紅船與京口救生會
    這位江蘇 「老省長」記載的紅船實際上就是當年京口救生會的救生紅船,如今我們來到鎮江西津古渡石塔旁的清代「救生會」舊址,就能看到一艘複製的救生紅船。溯古追今,出沒江濤風浪的紅船和救生會見證了自宋代以來鎮江救撈事業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