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元代建造的昭關石塔(網絡圖片)
深秋之際,筆者前往鎮江這座長江南岸之古城參觀遊覽,其中對西津渡景區印象頗深。
「不來西津渡,不算到鎮江」。西津渡古街位於鎮江城西雲臺山麓,是依附於破山棧道而建的一處歷史遺蹟。街長雖不到千米,但存有自唐宋以來的青石街道、元明的石塔、晚清時期的樓閣,皆別具風情,西側小碼頭街仍保持?唐宋風韻,漫步其間,大有穿越時空之感。
因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六朝時期(西元三世紀初到六世紀末),西津渡過江航線就已固定。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時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從這裡登岸的。千百年來,發生在這裡的重要事件不勝枚舉,西元六八四年,唐高宗李治駕崩,武則天稱帝,徐敬業、駱賓王在揚州起兵討武,兵敗後,徐、駱等於西津渡渡江,「奔潤州,潛蒜山下」;宋代,名將韓世忠曾駐兵蒜山抗禦金兵南侵。歷史上,鎮江曾先後稱為朱方、谷陽、丹徒、京口、南徐、潤州。
西津渡依山臨江,風景峻秀,李白、孟浩然、張祜、王安石、蘇軾、米芾、陸遊、馬可.孛羅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並留下了許多為後人傳誦的詩篇。其中以宋王安石應召赴京,從西津渡揚舟北去,舟次瓜洲時,即景抒情,寫下的《泊船瓜洲》最具盛名,詩曰:「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而唐代詩人張祜的《題金陵津渡》亦膾炙人口:「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洲。」
西津渡,三國時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後才稱為「西津渡」。這裡原先緊臨長江,滾滾江水就從腳下流過。清代以後,由於江灘淤漲,江岸逐漸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腳下的超岸寺旁。當年的西津古渡現在離長江江岸已有三百多米距離。
西津渡古街上的英國領事館舊址,目前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八六五年,雲臺山下沿江一帶被劃為英租界。清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年)在這裡修建了英國領事館。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年),由於英國人無端毆打中國小販,鎮江民眾憤而焚燒了領事館,後清政府賠款於一八九○年重建。領事館舊址現為鎮江博物館。館內珍藏?不同時代的文物三萬餘件/套,如西周時的鴛鴦尊、春秋時的雙螭首三輪銅盤、東吳時的青瓷罐、唐代的「論語」玉燭、宋代的影青雕塑孩兒瓷枕、禹跡圖碑、絹本南京府縣地圖、金棺銀槨、元代的青花瓷器、明代的《杏元雅集圖》等等稀世珍寶。
此外,古街上的五十三坡、元代建造的「昭關石塔」、建於宋代的觀音洞和待渡亭等景點無不記錄?西津渡的久遠歷史。
英國華裔女作家韓素音評價說:「漫步這條古樸、典雅的古街道上,彷彿是在一座天然歷史博物館內散步。這才是鎮江旅遊的真正金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