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俠亦醫丁濟萬(上)

2021-02-26 孟河丁氏醫訊

 何時希(1915-1997),名維傑,號雪齋,為自南宋以來嫡傳八百四十多年的江南何氏世醫第二十八代傳人。其幼承家學,考入私立上海中醫專門學校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並先後拜於程門雪、秦伯未等多位名醫門下學習,能博採眾方而不囿於一家。

 何時希於上海中醫專門學校學習時,丁濟萬任學校院長,何氏對其敬重尤深,寫下二十餘首小詩緬懷丁先生,取名《亦俠亦醫丁濟萬》,原文如下: 

亦俠亦醫丁濟萬

何時希

讀《左傳》「鄭伯克段於鄢」章,可知古代國權的傳授,其固定方式是傳於長子,是不可改變的「權位」制度。但長子早死,是否可以傳於次子呢?不。按法當傳於長子之子,在禮謂之 「冢孫」、「承重孫」,次子是不能染指的。所以會造成許多像「鄭伯克段」的那樣官廷悲劇。士大夫、小百姓的爭奪遺產亦無莫不然。

丁甘仁先生20世紀在上海為孟河派一代醫宗,他出生於江蘇常州孟河地區,「孟河出名醫」見於記載,是民間公認的,主要有馬培之、費伯雄、巢嵩山三派。丁甘仁學於費而婿於馬,故奄有兩派內、外、喉科之長。少年時寓醫於蘇州一段時期,得以廣交當地葉天士、薛生白等派的溫熱名家、吮啜其精華而廣其學識。以後到上海,又投人安徽名醫汪蓮石門下學傷寒之學,與惲鐵樵、程門雪等為同門,程年最少,以後拜丁為師,小師弟拜大師兄學藝,是過去通行的。

甘仁先生成為上海第一流名醫後,創設中醫專門學校、女子中醫學校〈雖僅辦一班,但開了風氣,蘇州王慎軒於1926年亦踵起而辦蘇州女科醫社)、中醫廣益醫院,這在上海是創舉,是得力於當時相與比肩的名醫夏應堂之臂助。

甘仁長子因病早故,濟萬為長孫,甘仁先生偏愛之,令其隨侍在側,診所在今鳳陽路人和裡,傾心授學,故其所得為獨多。次子仲英則別居福州路中和裡,與濟萬各立門戶,亦早著盛名了。

濟萬先生也是我的老師,他生於1902年,於1963年歿於香港。今緬懷其事數十則,簡為「本事詩」廿餘首,復自為之注以明之。其中多涉當時醫界、政界、軍界、伶界等等勾心鬥角,或矛盾,或統一,或利用,錯綜複雜,難以想像的大小事跡。至今回憶,亦為咄咄稱奇,或且失笑,雖時過境遷,或可資為談助。

                 丁濟萬先生像

(一)

未冠年少早成名①,小帽瓜皮一色清,

著力春風桃李茂②,羨他種杏更繁榮。

注①:丁老先生的遺像,我見到的是脫帽略有禿髮,為《中醫專門學校第一屆畢業生紀念刊》中所印。不知他診病時是否戴帽,其次子仲英先生是戴帽的,濟萬先生體貌頎長,兩鬢留髮,常戴瓜皮小帽,他體本不瘦,所以更見修長。在十幾歲已能診「小號」(老丁先生門診費是一元二角,濟萬小號僅二角) ,病者熟見他隨祖父身旁學習,也信得過他,所以廿歲以前已小有名聲。說起瓜皮緞子帽,本是當時普通款式,夏天有藤裡的紗質,春夏則為布裡的緞質,冬日則緞質絮棉,偶然也有烏絨的,比較少見。

注②:濟萬在老丁先生謝世後,繼為中醫專門學校副校長,以後改組為上海中醫學院(1931年),他就任為院長時,僅廿六歲。當時學校規定,學生三年級時開始半天臨床,四年級就擇校中師長進行拜師,即是由諸家教課而改為接受一家之言(與近日研究生的學制相似,由博返約,「兼擅難美,獨學易精」,本是好事,但局於宗派之中,處於一家屋簷下生活,是否枯燥些,這又當別論,姑不研討)。濟萬是院長,又是丁派之長孫,當然桃李盈門了。所以他門診桌旁是「一色清"頭戴瓜皮小帽的門弟子,長短肥瘦,煞是好看。我在校時是穿西服的,自列程師門雪門牆,見師戴小帽很好看,遂與另一同學也起而效顰,但戴上之後,覺得高低總不合式,兩人常是相視而笑,攪了程師的門診,以後就還我本來面目,光著頭顱,不復戴之,而丁門弟子則幾乎以瓜皮小帽為標識,為服制。

 

(二)

屈指傷寒丁與程,淵源葉薛出吳門①,

兼擅祖傳喉外術②,兩行弟子照睛明③。

 

注①:上海民間流傳的「傷寒證」,可謂合於《內經》:「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難經》:「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溼溫、有溫病、有熱病。」這個範疇,凡是較長時間發熱不退的,皆謂之「傷寒證」,與仲景《傷寒論》中六經傳變的傷寒不同。北方氣候乾燥凜冽,以傷寒、中風為多;而南方則因風土關係,以潮溼熱邪為多。所以從明吳又可以後,迄於吳門的清葉天士、薛生白的一段時期,約在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中葉,溫熱學說由萌芽而至於鼎盛。特別是溼溫一證的理論與治療,通過吳門諸先輩結合當地風土的特異,和其所得的經驗,而闡揚光大之,成為專門學說。吳有性著寫《溫疫論》時,因當時身處北京(他原是浙江震澤人),所遇溼溫較少,因而著筆不多,所以南方診治溼溫傷寒,還應以吳門派為依歸。當時上海地區善治溼溫者,以丁仲英、丁濟萬、程門雪等為著名,均由丁甘仁而體溯吳門葉、吳者。

注②:丁甘仁是兼擅孟河費、馬兩家內、外、咽喉三科之長,曾刊有《白喉總表抉微》一書。但以後朱氏喉科漸以專科聞名於滬西。丁氏內科的業務則佔為絕對優勢,僅與九畝地夏氏分庭抗禮;再一點則是白喉血清針劑的進口,見效敏捷,也奪了中醫之席,故丁氏晚年就放棄診治這類「走馬看白喉」的風火症了。濟萬秉其祖傳,內科為主,也兼治些喉、外科小症。

注③:濟萬診室是三大間的廳堂,他的診桌設在右楹,中左都是病人的候診處。庭以花崗石砌,右廊角是掛號處。他在右廂房另設拔號門診,所謂「拔號」者,診金倍之,則後來者可以提前看病,初為病重者設,繼則為豪勢持介紹信者、有財力者得佔先之權。拔號診完,然後診普通號,兩行門弟子前班侍坐於長桌(兩張「八仙桌」拼成,鋪以白布),後班學生則伺立於坐者之後。當時上海中醫學院每屆學生,大都自二、三十名至五、六十名,而諸生趨之若鶩,幾乎全班學生列入丁門,其籍貫遠自兩廣、東北,近至浙蘇皖贛,當然以江南為多。其中高矮、男女、纖秀、豪獷、肥瘦不一,坐者立者分列兩行.頗有五湖四海,三山五嶽之概。絳帳春風,培育出不少能夠教學、治病的人才,屈指算來,他們不但已成拱之良材,年高者恐已八十餘歲,弱者也當五六十歲了。我忝為中間人物,既是老丁先生再傳弟子,又為上海中醫學院的園丁,歷十餘年之久,曾以口沫沾濡了千餘人,比之程、丁兩師略感安慰者,能又親眼看見我的第四代弟子畢業,走上社會為人民服務。幾年前曾在紀念老丁先生的學術討論會間,有我親曾教學的弟子,成行而來握手。「面目依稀似相識,聞名(同學們自報姓名)恰是數年親」,都說「先生容顏未改少年時(我二十五歲始至母校教《金匱》課,又於其他兩校教《金匱》及《傷寒》課。母校《金匱》課每周5小時,《雜病》課實即《金匱》之後半部,每周4小時,每班上課四學期,與諸生相聚約有360小時之久),只是青鬢換了白銀絲」。可喜他們已是有名的教授和主任等高資歷了,我哪能不老?他們踏著我走過的足跡,繼續走在教學、診療、科研、著述的道路上,而且走得比我更好,使我在軒眉快慰之餘,不禁赧顏慚愧,會當振長鬣而奮蹄,不敢自放也。

 

(三)

程門立雪滿師時,  承命當筵拜丁宜,

謂是丁門同學夥①,多師轉益是我師②。

 

注①:我於19歲拜程門雪先生為師,當時拜師禮節,總須絳燭雙燒,清香一炷,紅氈鋪地,一跪三叩首,方能認為入門弟子。次年畢業於上海中醫學院,又次年乃懸壺應世,事實上我輪流在廣益中醫院、同仁輔元堂為幾位臨床老師代診已五年矣。

「滿師」酒席設於小南門「群學會」,程師所邀同道前輩及父親的親友來祝賀者,不下百餘人。「滿師酒」也有禮節,一般是業師獨踞中席,程師主張中間設兩席,程左而丁先生居右,要我即席認濟萬為師。我猶豫難定,蓋今天是滿師,而同時再拜一師,似因前師之不足,而再求師,恐受醫界議論。程師則說是他提出的,決無可議之理。於是向丁三揖而稱師,闔座稱賀,丁師亦屢為引滿。事後程師告我:程門弟子不多,孤立少助,而丁門弟子最多(中醫學院四年級學生大都拜為師,前後不下千人也),丁又豪邁多義氣,拜之可得助力雲。故丁先生是我當眾所拜之第二師。

                    丁濟萬處方

注②:我在校肄業時,婦科是秦伯未先生所授,秦面目蒼黑,笑口常開,談笑風生,聽課毫不沉悶(秦外貌不如陸士諤圓面銀髯,亦巧言善辯,但陸遜秦之出言風雅,而皆能吸引人),以其和靄可親,我乃常去其家請益。

我自幼便喜學女科,18歲時請同學徐培譯刻了「療芳齋」 一印,以志向學之願。程師與我初衷不謀而合,亦勸我宜專女科,他的門診雖多女性,但多屬一般調理,故又介紹了蔡、沈兩師。

我幼年聞於先祖:我的六世祖書田公女科最精,但因鄉間舊俗輕女,如調理雜病、經帶產病,皆不輕求醫,必待胎、產後崩之危及生命者,始被重視。上海江灣有蔡氏者專治女科,亦有子弟來學,程師以蔡香蓀先生相介,則正是學於書田公之江灣嫡派,敘行輩亦堪為我師也(蔡師待人肫摯,當另文談之)。以後又拜識了(首府衙門、老道前街沈氏女科)芝九先生,頎瘦疏髯,有仙風道骨之姿,以善用當歸生薑羊肉湯為程師激賞,對《葉氏醫案》及《內經》亦富心得,讀其札記可以證之。最後我為「寧波老宋家"之婿虞佐唐先生代診年許,危難重症,得其指點,能收立效,既聞其道亦即吾師也。

 

(四)

煙霞氣味不同人,噓吸清和倍長神①,

滿堂候診渾忘倦②,梵唱、皮黃調格新③。

 

注①:「嘯傲煙霞,當時吸食鴉片煙者之雅稱也。鴉片煙市上大體分為雜土、川土、雲土、度土等類。雜土夾以泥沙土皮(指罌粟花之皮梗根殼等渣滓雜質,濾去雜質頗費工夫),色黑,只有焦臭之味,貧苦者得之尚如「續命膏」也。四川產者味亦不香,服此兩種煙者,大都形顏黧黑,鳩容鵠面,面無人色。雲南產者得氣比川產為醇,據云其花五色繽紛,有大如盤者,名為罌粟,故能吸此種煙,已為中、上層人物,在旁聞之,也覺香氣氤氳,不甚可厭也。程師常服之,吾亦噓吸於中久矣。據云川土每兩三四元,雲土每兩五六元,程師日量一兩許,須耗六七元雲。至於「度土」出於印度,乃上等煙,達官富商有力者始能服之。過去杜月笙儲此極多,教其京戲之老伶工苗勝春,每月得熬成之膏汁二兩相贈,常舉以傲人也。丁師則必服度土以長精神。試思每晨九時即門診,診約百餘人。午飯後稍睡,以四時出診去,多至三十餘家,以十一時歸為常,吸菸畢,吃夜宵,或且有事、有客,不有如許興奮劑,能有此精神乎?平心論之,以常人日進之營養言,決不能對付如許思維所需。度土聞須百元一兩,少亦六七十元,約雲土之十倍侶也。太師母(馬培之的孫女)掌握之,亦不令多吸,日凡三盒,所謂「盒",以牛筋或象牙為之,有蓋而形圓,一盒可抽五六筒。過去程師課丁師之子景春及席德治(師母之弟),率以夜間出診後去,吸度土一盒後,乃授課雲。言菊朋、譚富英等到上海演出,遇重頭戲如「失、空、斬」等,常就之索度土,能得食此者親友中不多也。度土不特價昂人不能勝,且不易得,惟法租界「三大亨」及其他有特殊勢力於「搶土」勾當者,乃能常服之。濟萬與杜月笙有交誼,即如華界警察局、租界工部局、特工人物,其最高頭目大都為其病家,故能源源得度土而不憂匱乏也。

             丁濟萬與其太太合影

注②:常診一元,拔號倍之,然「拔號"者多,汽車塞街巷,介紹信滿面前,如此等人,病雖不太劇,而陪笑容、耗口沫多,拔號者視滿堂平常診號為平常人,不體恤而絮絮不休,丁師亦以為苦也。然而診普通號便捷如流水,口誦而心維,藥味常五六味一報,脈案則四句連誦以為常,生徒非手快耳熟者不敢承。丁師有天賦之捷才,常診第三人脈,聞問第二人症狀,而口朗誦者則第一人之方案也,其有條不紊如此。吾嘗問何以能此,曰扼要耳。

注③:濟萬開藥方,必高聲朗誦,令兩旁門人皆能抄方,費力殊多,用心良苦。因其曾學京劇於南方教師楊月樓(與北方武生宗匠楊小樓之父同名)、嚴保福,嗓音天賦甚佳,又有乙凡音(「乙凡音」內行稱為「黃音」,即簡譜中之「7、4 」兩音,皆半音也,最難唱得準確。凡學戲而不備乙凡音,例不能唱,因為無一戲、無一段唱腔沒有半音也) ,且能正確而善用之。佛家有「梵唱」,如「放焰口」等大佛事,中座大和尚所誦經用乙凡音處更多,謂之「梵唱」。目今我們在印度歌曲中尚可聽到此種音樂旋律。濟萬所開藥方一般都在百字左右,不知他從何悟得此種皮黃與佛調的融合。最妙者,他在呻吟思考時,則拖長腔,聽者為之點首。他唱方時皆以此種聲調出之,故當病人枯坐候診時,聽之可以忘倦。有時門弟子代診,因無此聲樂根基,出口無音樂氣味,聽者為之生疲。濟師雲沒,此調真成絕唱矣。

                     

(五)

美傳千載有陶朱①,治病多方致富無②,

股票行情也入藥,  滿堂掩口笑葫蘆③。

 

注①:戰國時,越國範蠡滅吳後,不願為官,變名陶朱公,去而經商,積攢巨萬,可稱為中國善於商業管理的祖先。

注②:在30一40年代,上海名醫每天診務收入,在十兩黃金(因斯時幣制萬變,大數字都以黃金計算)左右者,屈指不過五六輩,但他們不自滿足,都想經商致富,如朱子云、嚴二陵開藥廠,「三結義弟兄」做股票(「三結義」見於後文)。濟萬師既做股票,又開藥廠。最可惜者長子景春,由程門雪每夜教讀,已琢磨成器,因所開藥廠由他管理,某日騎自行車赴廠,被卡車撞死,丁師中年喪子,慘痛可想。程師亦心血徒勞,痛哭失聲,為之輟診數日,由我為之代診雲。

注③:濟萬經營股票,某日行情大跌,在門診桌上聞此消息,精神挫傷,不覺失常,於處方時高唱「景福三十六,新光四百八」,連續數遍,病者以為此語對彼所言,初猶唯唯諾諾,門人執筆不能書,候診病人為之滿堂大笑,濟萬乃覺。此次大約折閱甚巨(景福襪衫廠、新光內衣廠兩家股票,當時號為熱門者)。我想那天情況,應當說名醫是十分狼狽的,名醫做股票並不犯法,但不可把股票行情帶到門診桌上,寫入藥方之中,這是人命關天之事,若群起而譁之,則非道歉不可,總是他人緣好,一笑了之,沒有什麼吵鬧,這張藥方學生開不出,就談不到誤人生命了。拿現在話來說,也只是思想不集中,工作不負責耳。

丁濟萬(左)與其助手(右)在診所合影

 

(六)

初生之犢猛於虎,老夫掀髯笑不如。

診室階前崩角謝,成名溫熱奠基初。

 

註:丁氏祖甘仁公在世時,診所在鳳陽路人和裡(原名白克路珊家園) ,老丁先生門診一元二角,出診隨路遠近,在八元至十六元之間。而濟萬則於下午自看小號,僅二角耳,小先生終遜於老先生,初起業務亦平平,羽毛未豐,亦必然有此階段。忽一日,有貧苦人慕丁家傷寒之名,其病危急,家在閘北,且不能行,老先生出診十餘元,病者一二元且不能辦,故惶哭於堂前。濟萬聞之心為惻然,慨允免費前去出診。於是足履釘靴,手一油布傘(六七十年前尚無膠鞋皮靴,若綢布鋼骨之傘,稱為洋傘,國內只有桐油抹布之竹骨傘,及布鞋抹桐油,底有鐵釘之釘靴耳。雨止則釘靴結帶而掛於傘上,負之而行,此為常見事,若今人見之,豈不群嗤為「鄉兄"乎) ,跋涉雨濘而去出診,病已極危,絕症迭見,若稍保身價之醫,無不卻步者。濟萬初生之犢不畏虎,死馬且作活馬醫,為之悉心診察,處方與之,是在丁家溫熱法中,可不假苦索者。藥價甚昂,病家除叩謝外,又以無力措藥資而環泣。濟萬秉家傳照顧貧病之存心,囑其至某藥肆免費取藥,藥資記入丁府帳上。且謂此乃一服「扳藥」(「扳藥」雲者,南方俗語,謂乃救死回生,在此一舉之藥) , 服之能醒,得汗,則明日再來邀診,如「扳不轉」則敬謝不敏矣。

及明日,丁氏正在家應診時,此病家數人環跪於階下,叩首而言日:「先生救命之恩,敬來叩謝,其病熱得汗而退,甦醒且思食矣。'一劑起沉痾,丁氏亦心喜,遂連續為之免費出診送藥,以至於愈。老丁先生聞之,問所用藥,則色然而喜曰:「孺子膽大心細,他日必成名醫」。於是病家相傳,小先生是活仙人。目見者,耳聞者,百口如碑,遠近就診者日益增。此蓋老丁先生弄飴之際,自有心傳,吾蓋聞老友顏君言之,為丁氏三世之交也。

 

(七)

仲子家孫初名揚①,拚將餘力育三郎,

娛晚忙歸敦厚裡②、可憐季子忒郎當③。

 

注①:甘仁先生傳家之法,有他一套:他到滬第一次設診是在福州路中和裡,他把次子仲英帶教好了,就到鳳陽路人和裡帶教長孫濟萬。在他漸有成就之際,他娶妾生子涵人,就把他帶到人和裡,而讓濟萬看小號,已露促其獨立門戶之計劃,最後則離開人和裡,而在敦厚裡(在鳳陽路黃河路口)應診專其餘力以教幼子了。

注②:老先生在中和裡、人和裡是比較嚴肅的,及到敦厚裡,則老人溫柔鄉裡,自堪娛其晚年了。

注③「三郎郎當」是唐明皇西逃,楊貴妃已死,在劍閣聽雨,聽得簷鈴丁當作響,問之左右,伶工黃幡鋽曰:鈴言三郎郎當也。三郎是唐明皇自稱李三郎,郎當者撩倒之意。

這位丁季子涵人先生我會過一次,也沒招呼,是在程師門雪處學習之時,他新續了弦,有些想振作,夫婦約定求程師代擬廣告詞,涵人逕入煙室,斯時先生正自狂抽過癮,準備出診之時,他一進門就說,讓我抽一口,就佔了榻不起來.程師說鵲巢鳩佔,所來何事?卻說等妻來說,仍不讓榻,程師為之狼狽不堪。看他是這樣委瑣、與濟民、濟華等氣派不同,遑論仲英先生。

相關焦點

  • 德風堂丨于右任:一代宗師,才情萬丈,亦儒亦俠
    字誘人,筆名騷心,為近代史上享譽政治界、新聞界與藝術界的一代宗師。二十五歲時以「西北奇才」的姿態高中舉人。革命期間創辦《民呼報》《民籲報》《民立報》等,是為辛亥革命的先驅大佬之一。右老不僅才情萬丈,譽為民族詩人,推為詩宗,有《右任文存》《右任詩存》行世。
  • 國學大師文懷沙先生:亦狂亦俠亦溫文
    此道一以貫之,或許可被視為「情種」,我想亦無大礙,悲憫蒼生,獨憐世間尤物,云何不可?  可是,「大道甚夷,而民好徑」,當年老子之所以如此無奈,也是看透了雅俗之間的不平衡。羊腸捷徑廣受歡迎,康衢大道卻無人問津。黃鐘喑啞,瓦缶雷鳴,屈原類似的牢騷更多。「情種」容易看分曉,「聖哲」卻未必。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 【民族團結一家親】亦師亦友亦真情
    【民族團結一家親】亦師亦友亦真情 2020-10-10 21:2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詳解管家俠阿福,蝙蝠家族中的核心人物,蝙蝠俠的亦師亦友
    而不管是哪個平行世界,蝙蝠俠身邊永遠都少不了一個關鍵人物「阿爾弗雷德」,DC江湖人稱管家俠。最早誕生於1943年,僅僅比蝙蝠俠年紀小了兩歲。在40年代的蝙蝠俠,還是非常單純的一名偵探。在某一次一名中年人在破解了一個案件後進入到了韋恩豪宅,認識了蝙蝠俠,兩人成為了好友,為了能一起探案,這名中年人就舉薦自己成為蝙蝠俠韋恩的管家,開始了他們長達80年的邂逅。
  • 阿里、騰訊、平安「三馬同槽」:亦敵、亦師、亦友
    在這個三角關係圈裡,與其單純的稱三者是現實版「中國合伙人」,不如用「亦敵、亦師、亦友」的註解更為合適。  阿里巴巴藉助各金融機構的力量,其網際網路金融生態閉環初具規模,騰訊也在逐步加深向金融領域的滲透,從理財通到與國金證券合作,再到籌建深圳前海微眾銀行,也是風生水起。
  • 亦古亦今西津渡
    鬧中取靜,遐思邇想,細細尋思西津渡的衰而復興,深感其奧秘就在於其又新又舊、又古又今,亦中亦西、亦山亦水的絕佳組合,堪稱「古今、中外、山水」渾然一體匯聚於斯。   鎮江西津渡始建於六朝,因渡成街、因渡成名,渡連著街、街倚著渡。渡是浪漫的,目睹了太多的兒女情長、悲歡離合;渡更是歷史的,見證了大江大河裡的千帆競發、百舸爭流。「千年古渡、千年老街」,延續著鎮江的文脈。
  • 漢字探微(157):亦步亦趨——釋「亦」(上)
    (上)朱英貴  一、「亦」字小引有一個成語叫「亦步亦趨」,其中「步」就是兩腿交互向前穩健而行的意思,而「趨」則是向前小步快行的意思,「亦步亦趨」是說,你慢行我也慢行,你快走我也快走,你奔跑我也奔跑。 「亦」字的金文字形 從上面兩圖所羅列的數十個「亦」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來看,「大」字兩側的指示符號(一邊一點)大多位於人身軀幹的中部,有少數略微偏上或者略微偏下的,大多介於兩臂和兩股之間的腰部兩側
  • 亦師亦友更像「媽」
    >亦師亦友更像「媽」賀紅說,她和學生的關係——亦師亦友更像「媽」。「一方面,由學生進行自我管理、自我培養,另一方面,經常和科任老師交流班上存在的不足,對存在的不足及時溝通,尋找解決措施。」賀紅說,只要讓學生參與進來,班級管理並不難。疫情影響下,黔西南州教育局開通「金州空中課堂」直播授課,從而達到推進疫情防控、教育教學、學生備考「三不誤」。
  • 最好的夫妻關係:亦師亦友
    上一秒還紅著臉思念不休,下一秒就皺著眉唯恐避之不及。戀愛中的男女,就是這樣難懂。然而,比起步入婚姻殿堂之後的夫妻關係,男女朋友間的相處,完全就是小打小鬧。旁人得知這個消息時,往往覺得難以置信,他們只看到這對情侶表面上的合拍,卻看不到他們內在的問題和矛盾。其實,感情不是這麼簡單的,不是簡簡單單的天作之合,就能夠保證天長地久的。任何人,都是完全不同的個體,即使相似之處很多,也避免不了細節上的差異,這些差異再小,也是梗在心頭的刺。
  • 留守:一把雙刃劍,亦苦亦樂
    留守是一個傷感的字眼,他總是能夠刺痛我們的眼球,可是留守究竟亦苦亦樂,只有自己經歷了才會知道。留守大山的孩子,雖然生活艱苦,可是他們也會苦中作樂,童年亦苦亦樂也是因人而異。不是所有的留守兒童都是孤獨無助的。
  • 授業以德,亦師亦友——曹穎
    她對嚴謹治學,認真負責,以深厚的知識建立威信,以專業的素養影響學生,對學生們在專業學習上的懈怠和不認真她絕不遷就,用同學們的話來講「都怕她」,每次找她來看圖或是討論專業問題感覺都是在「過堂」。但是學生們偏偏又願意找她請教,因為對於這些專業上的疑惑和困擾,她說的最多的話就是:「我最關心的點是……」,總是會在最短的時間內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所在,讓大家在不知所蹤中找到方向,讓人信服。
  • 我為「鍵盤俠」說上幾句話
    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網絡世界亦如此。江湖上兵器十八般,無論短長,均需貼身肉搏,勝負一念之間。旁觀者眼花繚亂,揮舞者驚險異常,稍有不慎,就是身敗名裂,甚至喋血當場。我偷偷溜出「鍵盤俠」的隊伍,先去謀個飯轍。身上有了油煙氣,就少了江湖味。再回頭,看那些前僕後繼的「鍵盤俠」們,暗自感嘆。一些「鍵盤俠」,純屬無事生非。明明是個平民子弟,非要裝個公子哥。天天佯裝酒足飯飽,一把摺扇品評天下,玩的是個書生意氣,講究的是個揮斥方遒。這些人等,本性不壞,只是江湖上迷了眼,秦淮河裡翻了船。
  • 施一公撰文回顧與楊振寧近15年的交往:亦師亦友亦同道
    施一公:楊先生於我亦師亦友亦同道希望相約西湖大學十周年全文如下節選:一直以來,楊振寧先生在我的心目中都是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科學泰鬥,可望而不可及。1957年,他和李政道先生因為發現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也是中國人第一次獲得諾獎,讓全世界的華人都振奮不已。
  • 詩意華年,亦唯美亦繾綣
    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了一個值得你託付一生的人,你的心中一定會充滿幸福,一份遇見,一份心動,唯美了時光,而我,卻在此時此刻,遇見了你,遇見你是我今生的幸運,因為你給了我最美好的愛情,詩意華年,亦唯美亦繾綣,繾綣了流年,唯美了歲月,只因為你,給了我最真摯的幸福。
  • 亦師亦友 結隊前行
    餘強副校長和張靜主任也分別對師傅和徒弟進行要求:勤學習、帶好頭、亦師亦友,人人為師。
  • 亦師亦友——孟浩然與李白
    孟浩然比李白大12歲,對李白而言,他和孟浩然之間亦師亦友,既是老師,又是長兄,也是肝膽相照的知己。李白一生狂放,佩服的人不多,雖然孟浩然是一介布衣,沒有任何官職,但李白對孟浩然非常尊重,認為他是一個胸中具有大丘壑的人。
  • 詩意的上海鍋貼:如月如舟如耳 亦素亦葷亦美
    生煎倒有著名的大壺春,原來在漢口路四川路轉彎角子上,26路電車終點站。我工作的單位距離大壺春僅幾百米。不過我常常捨近求遠,跑到中央商場沙市路食攤去吃鍋貼。後來因動遷大壺春搬走了。據說牌子還在,但名氣沒有老早響了。小吃市場黑馬「小楊生煎」,開出了不少連鎖店,連上海最頂級的環球港也有其門店。鍋貼落在後面,至今沒有一個叫得響的品牌,更談不上連鎖經營了。
  • 朝陽區圖書館「亦讀亦思亦欣賞」青少年讀書節啟動
    朝陽區圖書館「亦讀亦思亦欣賞」青少年讀書節啟動 「小書友」評委組成員也在活動現場向小讀者們公布了「亦讀亦思亦欣賞」青少年讀書節的評選流程和參與方式啟動儀式之後,人稱「鐵馬姐姐」的憶空間老師曹雨捷主持了《舌尖上的清明上河圖》閱讀分享會。分享會現場氣氛活躍熱烈,歡聲笑語不斷,小讀者們在收穫知識的同時,更多的體會到了閱讀的魅力。鐵馬姐姐富有激情的講解,贏得了熱心家長和小讀者的陣陣掌聲。
  • 保亭兒童舞蹈拍攝:亦師亦友
    老師亦師亦友,不僅在舞蹈課程上幫助我們,還會在我們受到傷害的時候第一個出來保護我們,在難過自己不懂的時候,也會耐心的教導我們,指引我們。如果我們是趕路人,那老師就是我們的路燈。不求回報,默默地給我們照亮前方光明的道路。
  • 「亦真亦假」是在線教育的下一站
    拿教育來說,師生在線下教室中進行的教育過程已實施了幾千年,最講求「口傳心授」、拜師學藝,無非都是因為教學需要老師的指導才能領悟精髓、有隨時關注答疑解惑才會有穩步提升、有實踐才會有融會貫通。因而,簡單的連接並不解決問題,教學過程的場景化,教學行為的交互性、學習計劃的貫徹與實施,學習進度檢測、學習效果反饋等,才是教學邏輯的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