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了這樣一種說法:「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這就是當代文學史上有名的「境界說」,它不但涵蓋了學術方面的問題,也延伸到了如何提升人生境界的問題上來。
具體說來就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為第一境,語出晏殊的《蝶戀花》(也稱作《鵲踏枝》)。大意是:昨天夜晚時分,刮來一陣猛烈的秋風,使得碧綠的樹葉凋零殆盡,我獨自登上高樓,眺望著漫漫的長路,心中頓生迷惘和悽涼之感。這句詩表面上是在說時序的交替,景物的變化,本質上是寫人事的滄桑。王國維藉此來感嘆世事的變幻無常,也意在說明做學問和成大事業初期的迷茫。
再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為第二境,語出柳永的《蝶戀花》。說的是縱然衣帶漸漸地寬鬆了,但是他仍舊不後悔,為了追求伊人的芳心,即使容顏變得憔悴,他也甘之如飴。並且,「伊人」也可以指自己心中的志向或是理想,兩者皆是令人念念不忘的東西。在這裡,王國維正是想藉此說明一個人可以為了心中的理想而默默奮鬥,不辭勞苦。
另有,「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為第三境,語出辛棄疾的《青玉案》。詞句大致是說:本是元宵佳節,遊人遍地,此時華燈初上,我千遍萬遍地尋覓心中的理想人選,可怎麼也尋覓不到。就在我猛然回頭之際,發現我要找的人就在燈火暗淡的地方。王國維巧妙地運用了該詞的意境,表明人只要朝著明確的方向去努力,就會有出乎意外的收穫。
總之,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的這三個境界需要依次去經歷,即先經歷迷茫,再心懷無畏,最後執著前行。那麼,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做人,終能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