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王國維論畫,詞話三重境界以外的書畫多重境界

2020-12-14 陳克斌書畫

大咖論畫一一王國維

人生三重境界以外的多重境界

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國楨,字靜安,亦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諡忠愨。漢族,浙江海寧人 。先生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很高聲譽的著名學者,一般歸結為民國時間段,可謂文人清骨之典範。

先生《人間詞話》中人生三重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讓人回味悠長。

先生書法好。他的著作多用毛筆書寫,行草瀟灑流暢、樸拙俊拔。小楷行雲流水、飛龍走蛇。甲骨文字很少出尖露鋒,技巧嫻熟,筆隨意轉,具呈逆回之勢,致使點畫起訖自有圓起方收之狀,文字結體與線條充滿天真爛漫,舒展自如,奔放流暢的特點。

先生的畫,現世的少,論畫較多。他1908年作的《中國名畫集》序。見的很深,為後輩論畫者所不及,節錄如下:

「繪畫之事,由來古矣。 六書之字,作始於象形;五服之章,輝煌於作會。楚壁神靈,發纍臣之問;宋舍眾史,受元君之圖。漢代黃門,亦有畫者,殷紂踞妲己之圖,周公負成王之像,遂乃懸諸別殿,頒之重臣。魏晉以還,盛圖故事,齊梁以降,兼寫佛像。爰自開天之際,實分南北之宗。王中允之清華,李將軍之刻畫,人物告退,而山水方滋。 下至韓馬、戴牛、張松、薛鶴,一物之工,茲焉託始。荊關崛起,董巨代興。天水一朝,士夫工於畫苑;有元四傑,氣韻溢乎典型。勝國興朝,代有作者,莫不家抱鐘山之璧,人握赤水之珠,變化擬於鬼神,矩鑊通於造化。陳之列肆,非徒照乘之光;鴻之

巾箱,恆有沖天之氣。今夫成而必虧者,時也;往而不復者,器也。江陵末造,見玉軸之揚灰;宣和舊藏,與降幡而北去。文武之道既盡,昆明之劫方多。即或脫墜簡於秦餘,逸焦桐於爨下。然且天吳紫鳳,坼為牧豎之衣;長康探微,辱於酒家之壁。同棌玉石,終委泥塗。又或幸遘收藏,並遭著錄,而蘭亭繭紙,永昭陵;爭坐遺文,莞分安氏。中郎帳中之帙,僅與王郎同觀:博士壁中之書,不許晁生轉與。此則叔疑之登龍斷,眾議其私;陽虎之竊大弓,當書為盜者矣。

平等閣主人英英如雲,醰醰好古,慨橫流之洞,懼名跡之榛蕪,是用盡發舊藏,並徵百氏。琳琅輻湊,吳越好事之家;摹寫精能,歐美發明之術。八萬四千之寶塔,成於崇朝;什一千百之菁英,珍茲片羽。冀以永留名墨,廣被人間。

懿此一舉有三美焉。夫學須才也,才須學。是以右相丹青,坐臥僧繇之側;率更翰墨,徘徊索靖之傍。近世畫師,罕窺真跡,見華亭而求北苑,執婁水以覓大痴,既摹仿之不知,於創作乎何有。今則摹從手跡,集自名家,裨我後生,貽之高矩,其美一也。且夫張而必弛者,文武之道;勞而求息者,含生之情。然走狗鬥雞,頗乖大雅;彈棋博鏨,易人機心。若夫象在而遺其形,心生而無所住。則豈有對曹霸、韓幹之馬而計馳騁之樂,見畢宏、韋偃之松而思棟梁之用。會心之處不遠,鄙吝之情聿銷,誠遣日之良方,亦息肩之勝地,其美二也。三代損益,文質殊尚,五方懸隔,嗜好不同,或以優美、宏壯為宗,或以雅、簡易為尚。我國繪事自為一宗,繪影繪聲則有所短,一丘一壑則有所長。凡厥反唇,育由韞櫝;今則假以印刷,廣彼流傳。賈舶東來,慧光西被,不使蜻蜓島國獨輝日出之光,羅馬故國專稱美術之國,其美三也。

小有搜羅,粗諳鑑別,睹茲盛舉,頗發幽情,索我弁言,貽君小引。翼夫筆精墨妙,隨江漢而長流;玉躞金題與崑崙而永固。」

一個把畫史講得如此透徹的學者,其畫如何?有待後續研究。

歲已亥之冬,十二月十五日於迪化烏魯木齊客舍,陳克斌!

王國維像
手稿
信扎

相關焦點

  • 追隨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的足跡,探密《人間詞話》的境界之美
    早就聽說過《人間詞話》在詩詞批評史上的盛名。年前逛書店的時候,無意在書架上看到了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便買了下來。當時一併買回來的還有《閱微草堂筆記》、《浮生六記》、《鏡花緣》、《傳習錄》等,同屬古代文學大類。近日閒來無事,閱讀了這本意境優美的《人間詞話》。
  •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境界說」
    清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了這樣一種說法:「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這就是當代文學史上有名的「境界說」,它不但涵蓋了學術方面的問題,也延伸到了如何提升人生境界的問題上來。
  • 人間詞話中境界有什麼內涵,寫詩如何有境界?王國維給出4條建議
    今日繼續王國維《人間詞話》之品讀。王氏論詩詞,力主「境界說」,其所謂之「境界」,既指詩詞作者對世態人情體悟之深淺,天人宇宙感想之狹闊;又指詩文本身意境之渾融,文辭之天然真摯,寫情命意之動人,故於作者可稱為「格調」,於作品可視為「神韻」。
  • 王國維:用三大境界凝聚出人生感悟,《人間詞話》值得一讀再度
    王國維,字靜安,清末光緒三年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府海寧州城。他的家族世代都是書香,家學很淵博,他的父親王乃譽是宋安化郡王三十二世裔孫,攻書畫、篆刻、詩古文辭,博涉多才,著有遊目錄八卷,古錢考一卷及其他文稿,題畫詩、畫粕等數卷,這對他的成長和人生道路的選擇影響甚大。
  • 那年今日 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
    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摘自他的作品《人間詞話》,他從古人描寫兒女私情的詩句中提煉出「懸思——苦索——頓悟」,用以表現治學三境界,把詩句由愛情領域推繹到治學領域,賦予其深刻的內涵。《人間詞話》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王國維《人間詞話》精解(一)
    在基本特徵上同王國維關於意境的認識區別並不大。我們再來看王國維關於「境界」的規定,在這第一則詞話中王國維並沒有直接從概念上來界定什麼是他所謂的「境界」,而是講詞有境界後會出現這樣一些特徵:①成高格。即可以形成比較高的思想情調,其實質則是高邁的人格與清新自然的文格相統一的美意境界。誠如陳鴻祥所說:「『有境界』之詞必須『自成高格』。
  • 兩個大師的人生三境界之論,來思考的你的人生境界
    關於人生的境界的討論,自古眾說紛紜,但最出名的還是王國維和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的三重境界之論。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如此品詩詞|朋友圈刷屏「三境界說」,成就王國維,因一事太打臉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慚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歐陽永叔)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辛幼安)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 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參透論詩為人的三重境界,卻以悲劇收場是為何
    導語:王國維:(1877-1927)清末著名學者,初名國禎,字靜安,浙江海寧人。以他的《人間詞話》最為著名,在戲曲研究方面也有很重要的貢獻,他所的《宋元詞曲考》被譽為「戲曲史研究上一部帶有總結性的巨著」,是我國近現代交替時期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
  • 沈鵬:談王國維「治學三境界說」與書法學習
    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歐陽永叔)。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辛幼安)。此第三境界也。」
  • 《人間詞話》:藝術作品的「境界」應該如何體現?
    經過兩個多月的兜兜轉轉,我們終於來到了這裡,實在是不容易,我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目的就是為了弄懂《人間詞話》。我們從《人間詞話》出發,經歷了叔本華、康德、休謨、柏拉圖,最終又將回到《人間詞話》。現在我們對叔本華的「審美直觀」已經不再陌生,當我們在欣賞一首詞、一幅畫、一件藝術品的時候,突然就離開了被時空和因果律束縛的世界,擺脫了意志的支配,進入到了理念世界,這是一個」境界「。按照《人間詞話》的話來說:」詞以境界為最上。又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 練拳的「三重境界」,快來看看你在哪一重?
    我的師爺趙斌宗師曾經引用王國維的「三種境界」來比喻練拳的「三重境界」,我覺得很有意思,也很有道理,所以忍不住來多嘮叨幾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這樣寫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人間詞話十一則:境界說與傳統詞學的交叉
    這是王國維《人間詞話》的第十一則,在他的手稿中,原本是放在第四則的位置,緊承上一則。在他剛開始撰寫《人間詞話》的時候,常常將前人的一些觀點援引出來進行討論,進而表明自己的立場,後面將這一則放到這個位置,顯然是考慮到這一則的內容和境界說是有著相通之處的。
  •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為何覺得李清照是「詞別是一家」?
    墨醬對這一問題也作了一點功課,認為王國維之所以在《人間詞話》中對李清照隻字未提,原因大抵如下:首先,我覺得必須注意到一點,李清照對詞學有自己的一套理論,王國維也是如此。我們先看看李清照的詞學理論有哪些?李清照的詞學理論主要在她的《詞論》裡,北宋詞人,除了周邦彥,基本上都被她批駁一番,因為,李清照覺得「詞別是一家」。
  • 語文教學的第三重境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談到治學經驗,列出了三重境界,語文學習也遵循王國維所言的三重境界,三重境界層層遞進,就一個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而言,一般都會經歷教技巧、教文本、教素養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教技巧」,你常常能聽到:「記熟這8種開頭,教你輕而易舉寫出精彩文章」「掌握這3步寫作法,化腐朽為神奇」「如何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教你4個方法」……隨手打開網頁,輸入「語文」等關鍵詞,鋪天蓋地都是這種極具煽動性的廣告。教技巧的做法不能說絕對不好,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這些所謂的讀寫技巧,有可能暫時提高語文成績,但並不利於徹底解決語文學習之痛。
  • 電影《英雄》秦始皇關於劍的三重境界論,亦是教育境界論
    電影《英雄》秦始皇關於劍的三重境界論,亦是教育境界論!電影《英雄》中秦始皇曾說劍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手中有劍,心中亦有劍;>第二重境界,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第三重境界,手中無劍,心中亦無劍。作為教師,剛走上工作崗位、踏上三尺講臺的時候,我們總是藉助先進的教育技術裝備,藉助色彩絢爛、動畫豐富的多媒體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發興趣,總是藉助讓人眼花繚亂的教具來進行教育。這就是用「利劍」來演練功夫第一重境界,「手中有劍,心中亦有劍。」但看上去精美華麗,卻浮於表面。慢慢地,我知道了底蘊很重要,從容地上課,學生能有所得很重要。
  • 柳袁照:校長也有三重境界,我們在哪裡?
    不同的人理解一定不同,關乎到境界。不妨扯遠一點,禪宗有一個著名的三重境界說,即所謂的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即我們現在常說的,即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那麼,我們在校長的崗位上,應該怎樣理解這三種境界的意思呢?
  • 深讀《人間詞話》:人生三大境界,看看王國維怎麼說,該如何領悟
    王國維,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諡忠愨。我國近代享有國際盛譽的著名學者,近現代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學術巨子,國學大師。他在《人間詞話》一書中提出著名的「人間三境」理論,深受世人稱讚。
  • 宗喀巴大師劃分宇宙眾生為「三重世界」,對應修行的三種境界!
    ,我們比較熟知的是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的說法:「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在佛教修行中,也有「三境界」說,這就是由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融貫佛學經論要義,提出的「三士道」說!
  • 人生的三重境界,你到達了第幾個層次?
    枕邊一直放著著名的史學家、美學家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其中第二十六章有雲「古今之成大事業著、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