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宮舊書店繁華不再 專家建議:復建舊書交流區

2020-12-20 江蘇頻道

原標題:莫非舊書店真成了行將消失的文化風景?

顧客同行自發買書捐款

朝天宮木屐巷東口「二陶書店」店主突然離世,留下困窘之中的妻子和三個孩子。周圍的人紛紛出手援助,幫忙賣書和捐款。

二陶一家的命運,令人唏噓。可如若不是二陶,我們可能很難將目光聚焦到這三兩間破矮的舊書店。在前天的採訪中,二陶的一位書友蔡定宏說,以二陶為代表的舊書古玩賣手是一幫很重要的人物,他嘔心瀝血只是為了生計,可是如果沒有他們這些人,古文化的傳承可能就要缺角了。

2月24日,已經有不少聞訊的市民趕來打聽二陶的事兒,買走兩三本書、一件古玩或捐出點心意錢。人來得不少,屋裡屋外都圍得滿滿兒的,不過,即便這樣,也未必就能救得了二陶一家,更不能阻止這個行業的沒落。

朝天宮曾經的繁華

有近千家書店書攤

南京的古玩市場,數朝天宮人氣最旺。曾經朝天宮的周末,凌晨三四點就熱鬧起來,人們稱之為「鬼市」。這「鬼市」的歷史到底有多久?現在已經很難考證。南京文史學者薛冰說,在朝天宮賣舊貨的習慣應該是始於明代,因為在萬曆年間顧起元的筆記中就有「金陵市合月光裡」的記載。這裡的繁華延續了數百年,到民國時候,漢中路到朝天宮一帶,一度成為南京最大的古玩交易集散處,後來古玩交易仍集中於莫愁路、朝天宮西街、堂子街。

「文革」時期大規模的「破四舊」令古玩交易再無藏身之所,直到上世紀70年代後中期,一些舊貨古玩的交易才漸漸「轉正」。薛冰說,他仍能記起位於朝天宮的舊貨市場,而那時候,每逢周末,攤販在附近一帶,夜裡出來擺攤,清晨收攤,這從早到晚的,人流不息,特別熱鬧。

而到了上世紀80年代後期,朝天宮的周邊逐漸形成了一個全國聞名的舊書跳蚤市場,恰逢周六日時候,各地的舊書販子和古玩賣家都集聚到此地,嚷嚷著叫賣起來。後來呢,攤位越擺越多,也由原來在朝天宮的外圍逐漸擴張到了欞星門內。直到1997年,為了加強市場監管,搭建起了鋼架的大棚,分為東區和西區,而最繁華的時候,門面、櫃檯、流動攤子,算下來能有近千家。

然而,曾經風生水起的南京舊書業,曾經讓幾輩人投入淘書淵海的朝天宮舊書店、舊書攤,如今正悄悄淡出人們的視線。「2001年市容整頓,白天不讓擺攤,書市就又變成凌晨經營。」薛老回憶,再後來到了2009年左右,朝天宮不再允許擺攤,舊書市場輾轉到倉巷,就已經沒了當年的盛況。

相關焦點

  • 舊書店「貓膩」不少 新書充作舊書賣
    舊書雖舊,但只要內容好,就像一壇壇陳年老酒,依然能得到讀者的喜愛。將舊書打折出售,店家既獲取了利潤,讀者也「變廢為寶」獲得所需要的精神食糧,可以說是兩全其美。  老城、西工的一些舊書店大都掛出了「舊書,打二至五折」的招牌,店內顧客盈門。
  • 南京地理第5期丨倉巷:曾經的東吳糧道,曾經的華東舊書一條街……
    老地圖中的倉巷明清繁華街市在明朝,南京朝天宮是皇室祈福的道場和節慶前文武百官演習朝拜天子禮儀的場所,地位尊崇無比。朝天宮之名,就由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御賜,取「朝拜上天」「朝見天子」之意。緊鄰朝天宮的倉巷,地位自然非同一般。
  • 朝天宮的八爪金龍--古宅重重書香溢溢的南京倉巷
    八爪倉巷倉巷位於南京市秦淮區朝天宮正南,因直通苑倉得名 又叫將軍倉巷,如今為南京文玩市場所在,古宅重重,書香溢溢。如今沒有了文人學子的夫子廟,唱的仍是文化大戲,賣的卻幾乎和文化無關,再沒有什麼閒地方來擺那些如廢紙般的破舊書籍,這舊書市場自然也挪了地方。新時代學子云集的南京大學當是首選,朝天宮南的倉巷也佔盡地利人和之便。
  • 一家開了70年的舊書店,93歲舊書店主寫給妻子和生活的情書
    這就是我今天要向您推薦的《今日店休:93歲舊書店主寫給生活的情書》。作者叫坂本健一,這位九十歲的老人,是日本大阪舊書店行業的一個傳奇人物。1923年,坂本健一出生在大阪一個貧困家庭。在散發著濃厚的浪漫和文藝氣息的父親的感染下,坂本從小就喜歡讀書和繪畫。
  • 廈門老牌舊書店面臨困境 晨光舊書店盼愛心人士加盟
    晨光舊書店擺滿了舊書  父親一生與舊書打交道  陶先生的父親,也就是晨光舊書店創建人、1933年出生的陶培慶十幾歲到親戚家的書店當學徒,後來在廈門新華書店工作,並組建了舊書部。  為了讓舊書能繼續給讀者提供精神食糧,陶培慶夫妻倆用自家的房子,在開禾路口的門市房開起了晨光舊書店。許多讀者紛紛感慨:「幸好舊書沒有消失,你們一定不要關店!」  放棄好工作接手舊書店  「幾年前,父親身體不好,他談起讓我接手晨光舊書店的想法。」陶先生早年曾留學日本,回國後在廈門一家國企工作。
  • 滬上舊書業「換一種活法」:所有人都是舊書經營者
    上海博古齋執行董事胡建強哀嘆過這個城市舊書店的消失,但也深信這個行業不會就此消亡:「舊書店沒有了,這個城市就完了。因為舊書店是一座城市文脈的傳承與延續。」他說得沒錯,只是舊書店和那些相伴左右的人們如今都躲進了網際網路這處「避風港」。  網際網路提供的豈止是喘息的機會,簡直可以說是拯救了舊書業,使其重新煥發了生命力。實體舊書店被擠到邊緣,於是網上售賣舊書成了當前舊書業最大的出路。
  • 晨光舊書店一年內遭四次「砸場」
    開得好好的書店,一年之內竟四度遭人「砸場」——昨天,本報第9版《晨光舊書店面臨停業危機》一文關注有「廈門最後一家舊書店」之稱的晨光舊書店最近的遭遇,引起了廈門文化界的廣泛關注。晨光舊書店面臨停業危機 一年內已被"砸場"四次  自上世紀90年代,廈門新華書店取消古舊書業務之後,廈門的舊書業便一直不景氣,晨光舊書店更是目前廈門僅存的一家持照的合法舊書店。文史專家洪卜仁是那裡的常客,他和晨光的創辦人陶培慶從解放前就有交情,「找他淘了大半輩子的書。」  面對晨光的現狀,洪卜仁焦急又痛心地說:「房產有糾紛,就按照法律程序走,怎麼能用非法的方式相逼?」
  • 滬最大國有舊書店不改初衷 網絡時代舊書「醇香」也能吸引讀者
    在實體書店經營困難的今天,這家隱藏弄堂深處的滬上最大國有舊書店,靠著良好的服務和優質的舊書,在書店行業中獨樹一幟。   舊書四五萬本本皆齊整   上世紀九十年代,新文化服務社在長樂路上開了第一家店。隨後,又於2000年搬到了瑞金二路410弄內。跟著箭頭指示走進弄堂,一番尋找之後才能發現服務社不起眼的大門。
  • 大學與舊書店
    作者:一灣灣流水 店鋪:一灣灣流水的書攤來源:孔網app動態 大學與舊書店應該是唇齒相依、相知相守的一對,大學旁邊沒有書店點綴,如同大樹不長葉子,還有啥活著的意義呢?一般收舊書的就那些收破爛的,書的最後歸宿就是收購站,結局可能就是紙廠裡變紙漿了,有沒有好書成紙漿不好說,但確實有賣舊書的到那兒去「搶救」圖書,對此應給予理解和讚賞。
  • 上海:菜市場樓上的舊書店
    7月13日,一名讀者(左)走進復旦舊書店。在上海楊浦區政肅路一家菜市場的樓上,有一家專門經營舊書的書店,67平方米的空間外加半環繞的閣樓上,近五萬本各類書籍將必要通道以外的所有空間佔滿,空氣中瀰漫著舊書特有的氣息。書店的主人是來自江蘇鹽城的張強夫婦。從2002年開店至今,這家只出售舊書的書店靠著愛書人的口耳相傳,漸漸有了點名氣。
  • 還原朝天宮歷史格局,將朝天宮商業區搬到堂子街
    金陵晚報記者 姚媛媛  金陵晚報報導南京作為歷史古都,南京的博物館太少,日前,民主促進會南京市委向市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提交提案,建議以朝天宮為藍本,打造一個全新的文博展示中心,並建議把朝天宮的商業規劃放在堂子街,還原重現朝天宮的歷史格局。
  • 英國小鎮海伊的舊書店:「策劃」出來的舊書之都
    英國小鎮海伊的舊書店:「策劃」出來的舊書之都 海伊小鎮鬧獨立是假,要做專賣舊書的「王國」是真。這一折騰,小鎮不僅從此名揚天下,成了「舊書之都」,而且布斯本人也真的成了「書鎮的國王」。  我是在好多年前從朋友那裡聽到這則故事的。當時我們一塊在琉璃廠的中國書店「掏書」,聊天的話題自然都和書有關,不知他從什麼地方看到了這條消息,便當作奇聞講給大家。
  • 「一期一會」第四期 I 復旦舊書店
    漫步在這裡,隨手拿起一本舊書,翻動著舊書特有的暗黃內頁,再抬頭看看樸素的環境,嗯,有那味兒了。 這裡便是復旦舊書店。>, 歷史學系教授顧雲深的「讚賞復旦舊書店之堅守精神」, 中文系教授陳尚君的「舊書是個大學校」。
  • 朝天宮瞻園兩大景區將擴容
    南京日報報導 (記者劉曉)昨天,本報報導了朝天宮、瞻園環境綜合整治改造工程即將啟動的消息,記者從有關部門進一步獲悉,根據初步方案,朝天宮西側將復建清代卞公祠,瞻園內將部分恢復明代徐達王府花園舊貌,為城南這兩處國家4A級景區增添文化韻味。據悉,改造方案將廣泛徵求專家市民意見後進行完善。
  • 漳州七旬老伯的「舊書情結」:讓好書不被當廢品賣
    鄭德鴻 攝    鄭亞龍的舊書店收藏有許多不同年代的舊書,這本《康熙字典》就是其中之一。 餘丹 攝   中新網漳州6月19日電 (餘丹 鄭德鴻)「這是漳州城內最後一家舊書店了,為了那些熱愛收藏舊書的老顧客,我也要一直堅守下去」。
  • 廈門舊書店無人看管隨性給錢 生意卻比以前更好
    集美舊書店是間10平方米的鐵皮屋。記者 崔易 攝記者發現,店內舊書多而雜,不僅有期刊雜誌、文學讀本、兒童讀物、教科書等大眾讀物,還有不少《廈門漁業志》、《美國市民與禁酒》、《北洋畫報廣告研究》等學術研究類書籍,甚至關於農業養殖技術的舊書也能在此找到。除此之外,這裡的舊書,時間跨度也很大,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版的書籍,也有近幾個月的期刊,運氣好的話,還能淘到幾本絕版或限量版書籍。
  • 大學旁的舊書店有哪些?
    ✍編者按:九月,大學校園不再沉寂,學生們終於迎來了「開學季」。
  • 舊書都去哪裡了 南航學生告訴你
    「你能不能接受使用舊書,用舊書用的多麼?」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6名學生走訪了南師、南大、南財、南審、南農等多所高校,發現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接受舊書,而相較於大二、大三,大一學生使用舊書的較少。
  • 你看,上海這家舊書店讓光陰在故紙堆中開出了花
    小朱書店小朱書店的門面 郭新洋小朱書店被譽為「上海規模最大、藏書最多、品種最全的民營舊書店」。經營書店的「小朱」就是朱鳳濤,他的父親朱相春,「小朱」之子朱俊峰,三代人都與舊書行業結下了不解之緣。無論新書舊書,版本優劣,他不太挑剔,儘量入庫,遠到金山青浦,也曾南下福建。朱鳳濤這樣形容:看到幾十年前的舊書,就像看到老友一樣,就想把他請回來,哪怕虧本也好,欲罷不能。小朱收來一捆捆舊書 郭新洋今年疫情期間,書店無法開業,收購舊書的業務卻格外繁忙,資金周轉的問題凸顯,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