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莫非舊書店真成了行將消失的文化風景?
顧客同行自發買書捐款
朝天宮木屐巷東口「二陶書店」店主突然離世,留下困窘之中的妻子和三個孩子。周圍的人紛紛出手援助,幫忙賣書和捐款。
二陶一家的命運,令人唏噓。可如若不是二陶,我們可能很難將目光聚焦到這三兩間破矮的舊書店。在前天的採訪中,二陶的一位書友蔡定宏說,以二陶為代表的舊書古玩賣手是一幫很重要的人物,他嘔心瀝血只是為了生計,可是如果沒有他們這些人,古文化的傳承可能就要缺角了。
2月24日,已經有不少聞訊的市民趕來打聽二陶的事兒,買走兩三本書、一件古玩或捐出點心意錢。人來得不少,屋裡屋外都圍得滿滿兒的,不過,即便這樣,也未必就能救得了二陶一家,更不能阻止這個行業的沒落。
朝天宮曾經的繁華
有近千家書店書攤
南京的古玩市場,數朝天宮人氣最旺。曾經朝天宮的周末,凌晨三四點就熱鬧起來,人們稱之為「鬼市」。這「鬼市」的歷史到底有多久?現在已經很難考證。南京文史學者薛冰說,在朝天宮賣舊貨的習慣應該是始於明代,因為在萬曆年間顧起元的筆記中就有「金陵市合月光裡」的記載。這裡的繁華延續了數百年,到民國時候,漢中路到朝天宮一帶,一度成為南京最大的古玩交易集散處,後來古玩交易仍集中於莫愁路、朝天宮西街、堂子街。
「文革」時期大規模的「破四舊」令古玩交易再無藏身之所,直到上世紀70年代後中期,一些舊貨古玩的交易才漸漸「轉正」。薛冰說,他仍能記起位於朝天宮的舊貨市場,而那時候,每逢周末,攤販在附近一帶,夜裡出來擺攤,清晨收攤,這從早到晚的,人流不息,特別熱鬧。
而到了上世紀80年代後期,朝天宮的周邊逐漸形成了一個全國聞名的舊書跳蚤市場,恰逢周六日時候,各地的舊書販子和古玩賣家都集聚到此地,嚷嚷著叫賣起來。後來呢,攤位越擺越多,也由原來在朝天宮的外圍逐漸擴張到了欞星門內。直到1997年,為了加強市場監管,搭建起了鋼架的大棚,分為東區和西區,而最繁華的時候,門面、櫃檯、流動攤子,算下來能有近千家。
然而,曾經風生水起的南京舊書業,曾經讓幾輩人投入淘書淵海的朝天宮舊書店、舊書攤,如今正悄悄淡出人們的視線。「2001年市容整頓,白天不讓擺攤,書市就又變成凌晨經營。」薛老回憶,再後來到了2009年左右,朝天宮不再允許擺攤,舊書市場輾轉到倉巷,就已經沒了當年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