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最厲害的還是這位北大教授

2020-12-13 錢江晚報

出身偏僻鄉村

卻心懷「追星」夢想

送星上天

成了他奮鬥的事業

曾奔赴南極科考

曾遠渡重洋求學

選擇紮根祖國大地

助力北鬥、研發載荷

探索無限宇宙

《星空日記》的現實版

正在他的身上上演

近日,國際日地物理委員會

將2020年度傑出科學家獎

授予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宗秋剛教授

這是國際日地物理委員會的

最高獎項

宗秋剛教授是

該獎項的首位華人獲獎者

一起來看宗秋剛教授的

「追星」之路

仰望天空,他走出鄉

宗秋剛在江西的一個小村落長大。年幼時,宗秋剛便要放牛、幹農活,承擔很多家務。回想起米飯加兩罐鹹菜便足以對付一個星期的中學時光,宗秋剛仍有許多感慨,「對比一下,現在的條件確實好太多了」。

年少時,日子過得清貧,卻並不覺苦,現在回憶起來,宗秋剛腦海中滿是「小時候,家鄉的天特別藍,每到晴朗的夜晚都能看見美麗的銀河」。

自小喜歡仰望星空的宗秋剛,踏踏實實地走著求學路。「那個時候千軍萬馬只有一條路,高考上大學你才能找到工作,你才能有個新的機會改變原來的生活軌道,所以所有的人都很用功。」秉承著樸素而堅定的信念,宗秋剛拋卻一切雜念,刻苦學習,「我當時也是天天刷題,除了做題沒有別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蒸蒸日上,萬千有志青年滿懷理想和豪情,掀起了學物理的浪潮。多次跳級的宗秋剛,15歲時考進了四川大學的原子核物理專業。

大學畢業後宗秋剛選擇前往中國科學院空間物理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實現了從核科學向空間物理學的「跨界」。從此開始,他便在空間物理領域不斷求索,不斷開拓著學科前沿。

奔赴南極,他追求廣闊宇

24歲時,宗秋剛獲得了一次去南極考察的機會。

宗秋剛在南極考察的時候正值太陽活動劇烈的時期,是考察空間天氣效應的最佳時期。但又正值南極極夜,宗秋剛還記得,當時放眼望去「哪裡都是黑的」,甚至心裡還會嘀咕「沿著這些海冰是不是能走回去,走回國呢?」這些極端的條件下,宗秋剛覺得自我調節非常重要,「在那個地方會有一個放大的效應。受教育的人能夠更好地自我調節,不然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宗秋剛笑談:「那個時候的好處吧,就是你可以(在南極)看到各種自然奇觀;壞處就是通訊的頻段老是不知道飄到哪去了,所以你可能說兩句話,那個信號就沒有了,跑了。」

在這段近乎「與世隔絕」的時光中,宗秋剛並不寂寞,反而自得其樂。那段時間裡,在反覆看過僅有的幾盤錄像帶後,他發覺相較於娛樂和社交,他更喜歡看書和科學觀測,它們能使自己獲得知識。

在他看來,狂歡是一群人的寂寞,寂寞卻是一個人的狂歡。藉助讀書和科研,宗秋剛進入「閉關修煉」模式,世界雖是天寒地凍,但他的大腦中卻燃燒著思想的熊熊烈火。

在德國,他結下一段燕園情

1994年,宗秋剛通過學者交換計劃前往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深造。在這一科學殿堂,他開啟了自己的「開掛人生」。在和世界最頂尖的教授學者的交流中,他意識到自己在空間物理學領域的造詣還遠遠不夠。

於是他把相關的書籍都找來,反覆咀嚼、不斷思考,直到形成自己的理解。他拋棄了一切娛樂,在德國鄉村的研究所埋頭苦讀,鑽研學術和修習德語兩頭並進。沒有塵世的喧囂,不牽掛世俗的柴米油鹽,雖居於他鄉一隅,每日思考的卻都是自己的日月星辰。

宗秋剛在辦公室

也正是在德國,他與當時在同一研究所做訪問研究的北大地空學院塗傳詒教授(現為北大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相識相交。作為所裡的兩位中國學者,他們在繁重的科研工作之餘,擠出時間在每周日下午散步聊天。宗秋剛說,每次和塗老師的交流,都能讓自己有所收穫。

除了學術交流,二人還會就國內外熱點問題展開辯論。宗秋剛回憶道,「塗老師聊任何一個事件都想著做一個物理上的模型,認為要依靠這個模型來考慮這個具體事件是不是真的,是不是可靠的」。宗秋剛說,和塗老師的辯論絕非單純的聊天,「他這不是聊天就完事了,你跟他結論不一樣,他回去查證據,下回再來。這不是一個回合就完事了,得一回回地接著來,直到這件事情有一個了結。」回想起這段「唇槍舌劍」的時光,宗秋剛總覺自己受益匪淺,「塗老師是讓我最受益匪淺的前輩科學家之一」。

在北大,他開闢科研新天地

正是因為被北大學術魅力所吸引和塗老師相交多年的情誼,宗秋剛選擇到北大任教。彼時我國在地球科學領域與西方發達國家尚有不小的距離,國內的客觀條件也比不上西方。但宗秋剛懷抱著建設祖國的理想,毅然回國。

在北大,宗秋剛帶領團隊研發了我國第一代能量粒子探測器——北大成像電子譜儀。這一探測器搭載在我國北鬥系列導航衛星上,實時監測著地球空間輻射環境的動態變化。談起自己的研究成果,宗秋剛老師用手機等電子設備進行了類比:「太空中的高能帶電粒子,特別是電子,很容易穿透普通衛星表面薄薄的蒙皮,到達衛星內部並沉積。久而久之,這些沉積的電子達到臨界狀態,就會導致衛星自燃。就像如果有電子進入我們手機裡頭的半導體材料,時間一長堆積得多了,就會以放電的形式把手機燒壞。我做的工作就是儘可能為衛星預警那些『電子殺手』。」宗秋剛領導的這項工作,為保證我國衛星的安全,降低「電子殺手」帶來的損失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宗秋剛展示研究成果

隨著中國空間科學領域的快速發展,宗秋剛認為,雖不敢稱全面接近歐美,但在某些細分領域我國已有超越歐美之勢。宗秋剛希望有更多的目光能投放到科學研究領域,他強調,「我們應該更加重視科學(研究),要和別人在同一起點上做同一件事情,比拼一個高低。」

正因如此,他一直心繫著國內學術期刊的成長。「我們要辦成世界級的」,他堅定地說,「雖然還有蠻長的路要走,但我們要讓學術刊物獨立於任何機構以外,把數量和質量都提升上去。」

在談及自己獲得的國際日地物理委員授予的傑出科學家獎時,宗秋剛老師展現出了成竹在胸的氣度,「現在我們中國走向世界了,我們工作也被世界所承認」。數十年的艱苦求學、後起的追趕乃至超越,漫漫科研路上的艱辛都被宗秋剛用一笑帶過,「很多人一起努力,趕上來,做出成績,應該是不容易的」。

國際日地物理委員會(SCOSTEP)傑出科學家獎章

在燕園,他為科研輸送新血液

科學事業的繁榮離不開年輕力量的注入,宗秋剛深諳此理。他認為,大學的教育模式不能延續中學模式,而應該「讓學生走向開放的知識,讓學生儘可能地獨立思考、判斷是非」。

2015年,他被評為北京大學第二十屆「十佳教師」;2019年,他獲得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十佳教師」稱號。在北大的十餘年裡,宗秋剛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教學理念。他為了拉近和同學們的距離,一直追逐著時代潮流。這種嚴謹踏實的教學風格和親切幽默的人格魅力的「反差萌」,廣受同學們的好評。

宗秋剛老師認為僅憑一次兩次的階段性測試很難判定一個人聰明與否或是好壞。「你很難證明你比較聰明,但是你可以證明你足夠努力。」他認為,作為教師,與其去衡量學生的聰明程度,他更願去教導學生用功和努力,「我多費點功夫多用功,這是看得出來的」。

宗秋剛參與的部分學術交流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是有宗秋剛這樣的科研前輩一路領航,後輩學者才得以在風浪中站穩腳跟,劈波斬浪,不斷在科學前沿開拓新的疆域。

願更多北大人追隨宗秋剛老師的腳步,懷著一顆赤子心,投向一片科研土。

宗秋剛獲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2018年VikramSarabhai金質獎章

國際日地物理委員傑出科學家獎

國際日地物理委員會(SCOSTEP)傑出科學家獎(SCOSTEP Distinguished Scientist Award)每兩年頒發一次,每次頒給一位科學家,是國際日地物理委員會的最高獎項。2020年度SCOSTEP傑出科學家獎授予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宗秋剛,以表彰其在空間能量粒子加速機制和統一空間等離子體中基本磁性結構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並高度評價其為空間物理學做出的貢獻。宗秋剛教授也是該獎項的首位華人獲獎者。

文章來源:北京大學新聞網、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官網、北京大學空間物理與應用技術研究所等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看北大教授「追星」!
    這是國際日地物理委員會的最高獎項宗秋剛教授是該獎項的首位華人獲獎者一起來看宗秋剛教授的「追星」之路宗秋剛在辦公室也正是在德國,他與當時在同一研究所做訪問研究的北大地空學院塗傳詒教授(現為北大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相識相交。
  • 厲害!惠州這位學霸被北大錄取
    厲害!惠州這位學霸被北大錄取! 今日惠州網 今日惠州網微信號 jinrihuizhouwang 功能介紹 惠州城市門戶網站今日惠州網的官方微信。 好消息,好消息!灰色T恤配黑色短褲,一幅黑邊板框眼鏡架在鼻梁上,這位身高1米8的大男孩陽光帥氣。英智告訴記者,17日一大早,剛在家中吃完早餐的他,突然接到班主任電話,打趣說他要成為屠呦呦和鍾南山院士的校友了,他才知道自己成功被北大醫學部錄取。
  • 翁帆嫁給楊振寧教授,而這位北大才女嫁給自己的老師,網友:很值
    翁帆嫁給楊振寧教授,而這位北大才女嫁給自己的老師,網友:很值 一個女人最幸福的事莫過於嫁給了真正的愛情,汕大才女翁帆和北大才女田曉菲,都嫁給了屬於自己的愛情,這2位才女都嫁給了比自己年紀大很多的教授,由於和伴侶之間在年齡的隔閡,對於她們所收穫的愛情也是頗受爭議和質疑。
  • 高考前被清華北大等6所名校同時錄取 這位成都高三男生:我被更厲害...
    林澤祥,這位陽光、健談,一直吐槽自己「很慫」的男孩卻已經收到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復旦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錄取通知!這位新加坡籍的男孩初中就讀於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初中畢業以優異成績獲得特等獎學金升入該校高中,高中成績年年名列前茅,並榮獲成都市三好學生。最終他通過了6所大學測試,被全部錄取。
  • 北大美女教授,拒美國百萬年薪回國,北大學生——美、溫柔、耐心
    在學校學習生活是枯燥而乏味的,學習之餘大家對於學校內的校花校草之類的關注也比較多,然而在北大最受歡迎的卻是一個老師,為什麼?因為她是北大的美女教授,天生麗質難自棄,自帶耀眼的光環,走到哪裡都是最閃亮的存在。什麼樣的人可以在大學中做教授?
  • 這位北大教授,想做個語言學的麥田守望者
    「隨性」地選擇了專業後,汪鋒心裡還是有些不安,一個選擇下去,大學四年可能都要和語言學相伴了。好在系裡組織了師兄師姐到昌平園來和大家聊天,穩定軍心,從選課到未來出路都有涉及。,開設語音學系列講座,極大推動了中國語音學的快速發展,2010年又被授予北京大學名譽教授。
  • 變形計追星女孩陳思媛長大了,上北大後,如今美成這樣!
    變形計播出這麼多季,相信有很多參加變形的孩子都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說說變形計裡面的追星女孩陳思媛,她出身城市,但家庭並不富裕,父親是開公交車的,早出晚歸,工資不高。而這個女孩卻一年花幾十萬去追星,完全不顧父母感受,讓人覺得既氣憤又惋惜。
  • 這位考生其他科考了滿分,數學卻考了0分,北大不收清華破例錄取
    後來,胡適離開了中國公學,前往北京擔任北京大學文學院的院長,而吳晗跟隨老師一同北上,可是胡適是院長,吳晗還是學生啊,即便胡適是北大文學院院長,也無法破例收吳晗進北大當學生。
  • 北大老教授,這種人如果掌權,比貪官汙吏危害更大
    北大有許多名師和教授。其中就有一位名叫錢理群的老教授,他在北大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凡是上過北大的學生都知道錢教授,錢教授講課能夠深入人心,並且生動形象,讓人一聽便知他所講的是什麼內容。正因為如此,錢老才受到了許多學生們的喜愛,在北大評選最受歡迎教師的時候,錢老也是成功上榜。錢理群老先生是北大的一名優秀的教授,同時他也十分關注我國的教育發展問題,他指出的問題十分的犀利和精闢。錢理群教授可以說是批判中國當代知識分子的代表。
  • 這位北大女教授才是真正的女神,堅毅勇敢地追求夢想,能力超強
    在北大的校園裡不乏有很多優秀的老師,說到美麗優雅的女教授不得不提孫祁祥,她今年已經有六十幾歲,容貌依舊,優雅美麗,她的智慧和才華更是徵服了很多人,這才是一位真正的女神人物。1986年碩士畢業後留在蘭州大學做講師,她發現自己熱愛教育和科研,但同時發現自己才疏學淺還需要不斷進步,為了變得更加優秀,三年後又順利考上了北大攻讀博士。博士畢業的時候,她還獲得了「首屆北大研究生學術十佳」的榮譽,這份榮譽足以證明其專業能力,她的學術論文還獲得了業界的高度讚揚。讀博結束還獲得了留美深造的機會,讓她獲得了國際化視角,對以後的學術研究很有幫助。
  • 報考北大考古專業的女孩:追星,讓她成為最好的自己!
    她因為填報高考志願「北大考古專業」而引發全網熱議。網友們紛紛留言:考古專業太冷門啦;考古專業沒有「錢」途……面對網友們的質疑,這個心懷夢想的女孩說出了自己的初心:「自己從小就喜歡歷史和文物,受樊錦詩先生的影響,選擇報考考古專業。」
  • 這位高中生太厲害,北大惦記他3年,高中時就願降分來錄取他
    高考是一個讓人們永遠對它有希望的地方,而且是每個人都需要經歷的事情,而且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不管是好的分數還是不太好的分數都是人生必須經歷的一件大事。清華北大,是很多學生和家長夢寐以求的大學,學生們從小的時候就聽說:」長大之後我要考入清華北大學校」這也是我們從小就聽說的最多的大學,家長們對學生們說:考清華北大你們就厲害了。
  • 古人是如何追星的?手段比現代人還厲害
    二、古代瘋狂的「追星族」 現在瘋狂的追星族,密切關注著偶像的行蹤,時刻把偶像放在心上,「接機」就是一種最常見的追星行為。那麼在遙遠的地方古代,粉絲們是如何瘋狂追星的呢? 追星最能堅持的,應該數李白的「狂熱粉絲」魏萬了。
  • 交大女博士錢璐璐和北大王延軼誰更厲害?網友:四婚錢璐璐贏了
    那錢璐璐和王延軼到底誰更厲害呢?有網友認為在戀愛經歷上錢璐璐完勝王延軼,也有網友:錢璐璐雖然說是上海交通大學博士,還是加州理工大學副教授,但是錢璐璐已經是四婚了,而北大王延軼則是結過一次婚,肯定是王延軼比較厲害。
  • 北大這位博導,堪稱「未名湖炮王」了
    12月2日,北京大學數學中心助理教授、博導馮某被曝同時劈腿數人,插足本科生、出軌已婚女教授等……被網民封為「未名湖炮王」 帖子原發於北大BBS,很快擴散至微博、知乎等平臺。
  • 北大教授:大學正在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掌權危害更大
    說到北大,有很多優秀的大學教授,說到錢理群,相信沒有哪個北大學生不知道他,錢理群被北大的學生評為最受歡迎十大教授之一,錢理群是北大中文系的資深教授,他深受許多學生們的愛戴,錢理群1939年出生,退休前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也是博士生導師,而且是清華大學中文系的兼職教授,可以說錢理群很有本事。
  • 北大本科生考研雙非院校?這位北大本科生的經歷讓人唏噓不已
    前不久在百度貼吧爆出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有一名貼吧網友發帖稱自己是北大本科畢業生,但是考研想去考一所雙非院校的研究生。這個帖子發出來以後,許多人提出了自己的質疑,質疑樓主是來作秀的,他的本科肯定不是北大,北大的學生怎麼可能會考雙非院校的研究生呢?
  • 北大教授孟二冬——支教·治學·做人
    年近七旬的北京大學教授袁行霈先生冒著刺骨的寒風,來到北五環外一個北大教師住宅小區,探望與他相識相知25年的學生孟二冬。今年48歲的孟二冬是北京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黨員,前不久剛做完第三次食道腫瘤手術。
  • 這位海歸老師直接成為北大特聘教授,迎娶小14歲的學生,受到爭議
    比如這位海歸老師在回國任教的時候,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副教授,而來到北京大學任教的時候,直接成為北大的「長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這位從海外歸來的老師就是後來的武漢大學副校長舒紅兵院士,同時也是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所長王延軼的丈夫。
  • 匪夷所思,北大博士,985高校教授,去高中當普通老師!
    眾所周知,高中是學生求學生涯中「最辛苦」的階段。甚至在高三時期,說是「起得比雞早,睡的比狗晚」也一點都不為過。當然,在高中不僅僅是學生累,作為高中老師也並不比學生輕鬆什麼,而且需要承受的壓力,有的時候更要超過於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