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老師的工作崗位上,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具備海外留學背景的老師更容易在職稱評定的過程中脫穎而出。尤其是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老師之中,大部分教授都有海外留學背景的經歷。一些海歸老師回到國內的頂尖大學之中,可以直接成為教授,而國內大學的學者通常要從講師開始做起。
比如這位海歸老師在回國任教的時候,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副教授,而來到北京大學任教的時候,直接成為北大的「長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這位從海外歸來的老師就是後來的武漢大學副校長舒紅兵院士,同時也是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所長王延軼的丈夫。
舒紅兵教授來到北京大學任教的時候,只有33歲,但是在生命科學專業領域的影響力已經基本奠定,可以說是一個年輕有為的青年學者。查看舒紅兵教授的教育履歷,我們可以發現他是通過一步一步努力實現當時的成績,本科就讀於蘭州大學生物學系,而那個時候的蘭州大學生物學系可是赫赫有名的專業。
後來的舒紅兵來到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從事細胞生物學的研究。獲得碩士學位之後,舒紅兵前往美國埃默裡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而後在美國猶太醫學研究中心及科羅拉多大學健康科學中心免疫學系擔任助理教授,並做到了副教授的位置。此時的舒紅兵獲得了北京大學的任教機會。
但是舒紅兵回國任教的時候,並沒有全職擔任北大的長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依然在科羅拉多大學擔任副教授。從這一點來看,國內大學教授的評價標準和國外大學教授的評價標準,存在一定的區別。在北京大學擔任特聘教授的舒紅兵,在同一時期的科羅拉多大學只是一個副教授。
差不多在舒紅兵教授回國任教的同一時期,王延軼進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開始本科階段的學習,而當時的專業老師之一正是舒紅兵。在王延軼從北京大學畢業之後,離婚的舒紅兵迎娶了比自己小14歲的王延軼,並前往武漢大學擔任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
在舒紅兵擔任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的時候,王延軼在丈夫任教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拿到了碩士學位,然後選擇來到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同時擔任武漢大學的講師,可以說是求學和工作兩不誤。而王延軼從武漢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很快從講師的位置升到了副教授的位置。
同時,舒紅兵在2011年的中科院院士增選過程中,競爭過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教授,清華的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教授,中科院的生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高福教授,成為了中科院的院士。身邊有了舒紅兵院士的支持,王延軼的提升進程繼續加快,用了8年時間,從武漢大學副教授做到了武漢病毒研究所的所長。
而舒紅兵也成為了現在的武漢大學副校長,還時常與王延軼一同發表重要的SCI論文。但是在王延軼陷入「雙黃連」的爭議漩渦之後,舒紅兵也因為夫妻二人相似的教育背景和相應的論文,而受到爭議。
對於舒紅兵對王延軼的幫助程度,以及其妻子王延軼是否有真才實學擔任武漢病毒研究所所長的問題,在沒有充分根據的情況,難以進行深入探討。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信現實會讓清者自清,也會讓濁者自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