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屆中師生,一個學校一個老師,度過永生難忘的日子

2020-12-22 騰訊網

按:2020年6月,我們開啟了《中師生》閱讀漂流活動,大家一起閱讀曹清萍老師的長篇小說《中師生》,後來,又加入劉鵬飛老師的《我們曾是中師生》一書的閱讀漂流。如今,在這「《中師生》閱讀漂流群」中,已有190多位中師生朋友,20多位中師生正在和完成了對中師生圖書閱讀。今天,我們來分享文忠友老師的讀後感。

原題:讀《我們曾是中師生》有感

作者:文忠友

我們是一代八零後中師生,98屆最後一屆分工。雖然文憑很低,但我們是智商和情商極高的一批人,由於分工到單小,一個學校一個老師。枯燥無味的日子讓我永生難忘。我自學完專科、本科,後來被逼無賴,考起公務員離開山村,進了城。

初中畢業,我們就跳出了農門,告別世世代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不用再把豆大的汗珠摔在黃土地上,一摔幾瓣。那時候,我們是中師生,我們驕傲。拿到通知書的那一刻會惹來全村父老鄉親羨慕的目光。於是,左鄰右舍,親朋好友會逼著父親請客,演電影。那時候,在村裡演電影可不得了,那是全村人的狂歡夜,大人小孩都是要早早的在熒幕下佔座位的。

歲月荏苒,八零後的中師生像星星一樣散落在農村最基層的中小學成了模範和骨幹。最優秀的一批人,最先高分勝出的一批人,在社會的幾乎是最底層固守著清貧,默默地奉獻著青春。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感嘆過我們的命運,我們是折翼的雄鷹,本應鷹擊長空;我們是被困的鯤鵬,本應鵬程萬裡,卻被困守在三尺講臺的方寸之地。

三年的中師生活我們學到了什麼?

三年的中師生活我們學到了什麼?知識嗎?才藝嗎?技能嗎?

中師生,在中國一個特殊的時代,一群特殊的群體,專家給我們設置的課程極不成熟。我們的課本大多是高中知識,但比普通高中的內容簡單。最要命的是我們沒有英語課,這成為同學們以後深造的最短的短板。我們中雖有考研考博的,但屬於鳳毛麟角。因為英語,我們要付出的努力是其他人的十倍,二十倍還多。

曾經不甘平庸,曾經自學英語,曾經背過英語詞典……諸多的努力終究沒有敵過基礎的薄弱!遺憾伴隨終生,曾經多少夢裡,重回教室,重新拿起課本,重新燃起希望……夢醒了,是無邊的黑暗與絕望。寫到此處,胸中已洶湧,眼裡已淚奔……

在才藝方面,琴棋書畫,我們都有涉獵,我們樣樣都會,樣樣不精。

在技能方面,我們又學到了些什麼呢?口語交際始於課本,止於課本;教育心理,從第一頁翻到一百頁,找來找去,還是那麼空洞。如何組織課堂,如何與學生溝通,如何設疑提問,如何評價批評表揚等等,這一系列的專業性技能都要靠我們自己在實踐中摸索,在工作後繼續學習。

在摸索中前行,幸好我們的悟性極高,素質極強,責任心極重。一些人可以鄙視我們的知識,但卻不可以鄙視我們的學習能力;可以看不起我們的文憑,卻不可以小瞧我們的努力。

三年的中師生活我們留下了什麼?學到的高中課本知識,一點點淡忘;學到的才藝,羞於人前展示;學到的技能,微不足道,三年的中師生活我們到底留下了什麼?

那時候,我們不是高中生,我們就不必當考試的機器,我們不必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他人事,同學之間有更多的交往。

那時候,我們不是大學生,我們更小,更青澀;更真,更純潔,更愛做夢,更浪漫;更相親相愛,更抱團。

寢室裡八個人,如果有一個人請假,全寢室的人都會覺得跟少了點啥似的。哦,明白了,經過大家的一番感嘆,原來我們是少了八分之一。

臨畢業的那天晚上,我們把四張上下鋪並在一起,我們幾乎談了個通宵。在自己寢室裡,我們甚至不害羞地說將來要成為兒女親家。如果將來生了孩子就叫「思某某」,比如,我們的四號說,將來她生了孩子就叫「思利紅」。雖是哈哈一笑,卻是情義無價!

明年,明年就是我們的二十年之約。每一次的聚會,都是那麼激動,沒有寒暄,沒有客氣,沒有扭捏和矯情,眼前的美食誰也顧不上吃,聊天是我們的主旋律。

三年了,我們到底留下了什麼?情誼!

三年同窗,一世情!

作者單位:雲南省昭通市師專學校,

相關焦點

  • 中師生,一個應該永遠被銘記的群體
    現在總是說初始學歷歧視,一個本科非985、211學校畢業的學生,即使考上了名校的研究生,也總是被人看不起。而只要本科上了名校,就一輩子臉上有光,因為,初始學歷代表了一個人的基本素質。從這個邏輯上講,其實最有資格進行學歷歧視的,是中師生。
  • 20年前的中師生,一個應該永遠銘記的群體
    許多人聽聞以後趨之若鶩,都想伸手抓住這一個香餑餑,但是其極低的錄取率也因此淘汰了不少人。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便能看出,那些被錄取進入師範學校就讀的學生那一定都是鳳毛麟角,專業素質極其過硬。由於中師生的難考,考上的學生就猶如一個村的狀元。全村全鄉的人都會跑來為其慶賀,突如其來的聲名遠播讓那一個時代淳樸的民心並沒有因此膨脹,反而更添一份使命感和責任感。這些中師生經過4年的學習後,都會被分配到各鄉村的普通中小學教書,而這一教就是十幾年,甚至一輩子。
  • 如何陪孩子度過一個難忘的六一兒童節
    2020年的六一兒童節即將到來,大家要怎麼與孩子一起度過這個節日呢?這一天,老師會安排組織一天的遊園活動,爸爸媽媽會給我們準備好看好玩的禮物,陪著我們度過這愉快的一天。現在回想,歡度六一兒童節已經是許多年前的事情了,我也從一個懵懂的孩子成為了一個媽媽。六一兒童節成為了一個我想要精心準備,給我的孩子留下難忘回憶的節日。
  • 讓我們共同努力一起度過這美好又難忘的的日子
    我們老師都要時刻注意學生的舉動,避免他們做些危險的事和受傷。今天上午,一位小女生在打鬧時,不小心摔傷了膝蓋,被我們發現後就立即給她做了傷口處理。小心地給她消毒,消毒時會有疼痛的感覺,但孩子在我們的鼓勵下,很堅強地忍住疼痛,安安靜靜地讓我們處理傷口。
  • 致敬一代中師生,我們要做一個自媒體
    你可能不知道「中師生」,但是,並不影響在你的身邊有許多曾經「中師生」身份的人,他可能是你的親戚,更可能是你的小學或中學老師。 這是一個400多萬眾的群體,也是一個走進歷史故事,可能幾十年後,就被人們逐漸遺忘的歷史現象。這一群體,沒有為我們國家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卻用一代人的青春與人生託起了中小學教育發展的希望。
  • 圓夢之旅:一個中師生的高考夢
    一代中師生的芳華,已是歷史的印記。芳華已逝,青春不再。八十年代的中師生是農村教育的奠基者,他們把青蔥歲月全部奉獻給了農村教育事業。「高考」這個詞語於這代中師生是遙不可及的夢,是一生都解不開的結和痛。當年我們以拔尖的分數進入中師學習,畢業後承擔起了學校教育的大梁,在上世紀我國處於轉型期的那個年代承擔起了教書育人的責任。難忘的中師情結,一段永遠的回憶。
  • 第三次戰役,讓他永生難忘
    第三次戰役,讓他永生難忘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10.24 星期六 1950年12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發起抗美援朝戰爭第三次戰役,孟慶賢參與其中,這場戰役讓他永生難忘。「戰役是在1950年的除夕發起。當時,我們的心情很複雜,一邊是喜慶的除夕,一邊是炮火連天的戰場。 」孟慶賢告訴記者,「我相信,我們的奉獻與付出,是為了祖國的同胞們今後能度過每一個和平快樂的新年! 」孟慶賢與戰友們在戰場奮力搏殺。
  • 王開東:中師生,一代人的夢想,一代人的憂傷
    不妨以曹勇軍先生為例,曹老師一開始也教初中。後來初中生源太多,高中吸納不了,於是就有了戴帽子中學。我問曹老師,何為戴帽子中學?原來就是初中學校選拔優秀老師,在初中校園中執教高中課程,相當於一個校中校。曹老師就是從戴帽子學校中脫穎而出的,後來上了高中學校。
  • 中師生,是一本書,是一個自媒體,更是400多萬教育者曾經的身份
    這篇文章的原題《一代中師生,撐起了中國中小學教育的大半個天空》,在被《教師報》、《教師博覽》待轉載後,被江蘇的一位中師生朋友轉載,因當時馮小剛的電影《芳華》熱播,他改文章名為《一代中師生的「芳華」》。一個應景的題目,更為觸到全國400多萬中師生的內心柔軟處。文章全網閱讀達到千萬,在這樣一篇文章的召集下,有幾千名中師生匯集而來。
  • 羅玲:我驕傲,我是一名中師生
    在這個特殊的節日裡,想起了一個特殊的群體——一代中師生。如今30多年過去了,他們怎麼樣了?上世紀的80、90年代,國家為了緩解中小學校師資嚴重缺乏的問題,出臺政策,從初中畢業生中選招優秀畢業生到中等師範學校,給個城市戶口,學習三年後,回到鄉村學校當老師。
  • 魏智淵,從一篇文章開啟,去了解一位中師生
    》書,看到魏智淵老師的文章《一代中師生的夢想與憂傷》。寫作《初中畢業上中師:教育之大幸與個人之不幸》的謝新茂老師,寫作《中師生,中國騰飛的「墊腳石」》的周碧華老師,他們都是中師學校的老師。寫出振聾發聵,力挺中師生的文章,是他們愛才、惜才的為師之心。而出自中師生之手的文章,更是萬千中師生心中積聚的真情實感。魏智淵老師是1973年生人,早年畢業於陝西乾縣師範學校。
  • 中學生優秀作文集:「那句話,讓我永生難忘」
    打開人生的記憶盒子,放射出多姿多彩,豐富難忘的記憶與畫面。那一個人,那一句話,一個動作都會讓人永生難忘,那句話,讓我永生難忘……——題記陽光散落在帶有痕跡的木桌,落在一張粉色的卡片上,上面用清秀的字寫著:「願你像陽光,明媚不悲傷,——媽媽。」
  • 對李吉明同志「中師生幽靈說」的史辯性思考——兼談「中師生」歷史性概念
    編者按:偶然讀到李吉明老師(作者文中自稱曾是一名中師生和老師,如今的職業不詳,姑且稱其「老師」罷)這篇文章,很驚詫於一個曾經的中師生竟然把一代中師生比作中國基礎教育的「幽靈」!假如一所學校有如此高水平的校長或老師,則定能提高此一地域內整體教育的水平;假如一個家庭因為某一中師生的積極探索而孩子揚眉吐氣走向名校,就會有成千上萬的家長趨之若鶩紛至沓來;假如一個孩子走出了鄉村而有幸入得高校,則他(她)的弟弟妹妹、表兄弟表姐妹也很有可能廣受其益。會寧就有這樣無數的事例!會寧教育的精髓即在於此!
  • 八九十年代的中師生:中國基礎教育最優秀的一批教師
    這些負責人一致認為,這批中師畢業生,聰明,能幹,能夠迅速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一所鄉村小學只要去了一名中師生,就會立即推動整所學校教學質量的大幅度提高。其他的不說,就說普通話水平這一個顯性的事實。但凡八十年代中後期開始上小學的人,不管鄉村還是城市,其普通話水平比起他們的前輩,明顯高出一個檔次,這就是這批中師生的功勞。在此之前的民辦老師,基本上自己不會講普通話、更不會教普通話啊。
  • 曹振峰《中師生》連載(9):迎新年,學校舉辦一場大型文藝晚會
    按:中師生,用不竭的努力,為中國教育撐起天空。由陝西作家曹振峰創作的長篇小說《中師生》也已經完成,並在文學雜誌《陝北》上選載了8萬多字。曹振峰,陝西省榆林市佳縣人,中師畢業,後取本科,中學語文高級教師,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經曹老師同意,我們連載他的作品。全書近30萬字。長篇小說《中師生》在公眾號《中師生》連載 ,更多中師生體裁作品,一代中師生的家園。
  • 蔣曉英 ‖ 中師生,芳華無悔(三)
    而那時候的鄉村學校,教學資源大多緊缺,硬體與軟體與「配套」一詞幾無親緣關係,「湊合」一詞還能與此勉強沾點邊。從學校設置來看,除了一個片區有一所專門的獨立中學,其他各鄉的初中都合併在小學裡面,別號叫「戴帽初中」。
  • 《中師生》讀後:教書十年,考上公務員,我驕傲,曾是一名中師生
    按:2020年6月,我們開啟了《中師生》閱讀漂流活動,大家一起閱讀曹清萍老師的長篇小說《中師生》,如今,在這「《中師生》閱讀漂流群」中,已有60多位中師生預約閱讀,10多位中師生完成了閱讀此書。今天,我們來分享劉繼雄老師的讀後感。
  • 一個難忘的故事,一個難忘的老師 只因有你的諄諄教誨
    還記得你老師經典的口頭禪或招牌動作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那些學生時代老師愛說的口頭禪吧!今天體育老師有事,這節課我來上。上了大學你們就自由了。舉不舉手,這是一個問題沒人舉手是吧,那我點名了。誰不舉手我叫誰,那個舉手的紅衣服就是你。
  • 二十年前的中師生:當年引以為傲,如今也有苦衷
    所以,能夠考上中師的學生,往往是一個學校數一數二的尖子生。誰家要是有小孩考上了中師,那就是最光耀門楣的事情,不僅父母引以為傲,整個家族的親朋好友,都會前來祝賀,覺得臉上「有光」。學校也會在大門口張貼喜報,那些考上了孩子的名字,就成為鄉親們教育自家孩子最好的榜樣。中師生畢業的時候,也才十八九歲,看上去,還顯得有點「娃娃氣」。
  • 中師生,能成為厲害的奧數教練嗎?
    昨天,我發了一個信息,說,沒有讀過高中的人,能教高中嗎?因為我聽一位朋友說,他有一同學,98年中師畢業,自考專科、本科,自學英語,後考取廣西師大全日制研究生。現在省城重點高中教數學,奧賽教練,已送出多名清華北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