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2020年6月,我們開啟了《中師生》閱讀漂流活動,大家一起閱讀曹清萍老師的長篇小說《中師生》,後來,又加入劉鵬飛老師的《我們曾是中師生》一書的閱讀漂流。如今,在這「《中師生》閱讀漂流群」中,已有190多位中師生朋友,20多位中師生正在和完成了對中師生圖書閱讀。今天,我們來分享文忠友老師的讀後感。
原題:讀《我們曾是中師生》有感
作者:文忠友
我們是一代八零後中師生,98屆最後一屆分工。雖然文憑很低,但我們是智商和情商極高的一批人,由於分工到單小,一個學校一個老師。枯燥無味的日子讓我永生難忘。我自學完專科、本科,後來被逼無賴,考起公務員離開山村,進了城。
初中畢業,我們就跳出了農門,告別世世代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不用再把豆大的汗珠摔在黃土地上,一摔幾瓣。那時候,我們是中師生,我們驕傲。拿到通知書的那一刻會惹來全村父老鄉親羨慕的目光。於是,左鄰右舍,親朋好友會逼著父親請客,演電影。那時候,在村裡演電影可不得了,那是全村人的狂歡夜,大人小孩都是要早早的在熒幕下佔座位的。
歲月荏苒,八零後的中師生像星星一樣散落在農村最基層的中小學成了模範和骨幹。最優秀的一批人,最先高分勝出的一批人,在社會的幾乎是最底層固守著清貧,默默地奉獻著青春。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感嘆過我們的命運,我們是折翼的雄鷹,本應鷹擊長空;我們是被困的鯤鵬,本應鵬程萬裡,卻被困守在三尺講臺的方寸之地。
三年的中師生活我們學到了什麼?
三年的中師生活我們學到了什麼?知識嗎?才藝嗎?技能嗎?
中師生,在中國一個特殊的時代,一群特殊的群體,專家給我們設置的課程極不成熟。我們的課本大多是高中知識,但比普通高中的內容簡單。最要命的是我們沒有英語課,這成為同學們以後深造的最短的短板。我們中雖有考研考博的,但屬於鳳毛麟角。因為英語,我們要付出的努力是其他人的十倍,二十倍還多。
曾經不甘平庸,曾經自學英語,曾經背過英語詞典……諸多的努力終究沒有敵過基礎的薄弱!遺憾伴隨終生,曾經多少夢裡,重回教室,重新拿起課本,重新燃起希望……夢醒了,是無邊的黑暗與絕望。寫到此處,胸中已洶湧,眼裡已淚奔……
在才藝方面,琴棋書畫,我們都有涉獵,我們樣樣都會,樣樣不精。
在技能方面,我們又學到了些什麼呢?口語交際始於課本,止於課本;教育心理,從第一頁翻到一百頁,找來找去,還是那麼空洞。如何組織課堂,如何與學生溝通,如何設疑提問,如何評價批評表揚等等,這一系列的專業性技能都要靠我們自己在實踐中摸索,在工作後繼續學習。
在摸索中前行,幸好我們的悟性極高,素質極強,責任心極重。一些人可以鄙視我們的知識,但卻不可以鄙視我們的學習能力;可以看不起我們的文憑,卻不可以小瞧我們的努力。
三年的中師生活我們留下了什麼?學到的高中課本知識,一點點淡忘;學到的才藝,羞於人前展示;學到的技能,微不足道,三年的中師生活我們到底留下了什麼?
那時候,我們不是高中生,我們就不必當考試的機器,我們不必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他人事,同學之間有更多的交往。
那時候,我們不是大學生,我們更小,更青澀;更真,更純潔,更愛做夢,更浪漫;更相親相愛,更抱團。
寢室裡八個人,如果有一個人請假,全寢室的人都會覺得跟少了點啥似的。哦,明白了,經過大家的一番感嘆,原來我們是少了八分之一。
臨畢業的那天晚上,我們把四張上下鋪並在一起,我們幾乎談了個通宵。在自己寢室裡,我們甚至不害羞地說將來要成為兒女親家。如果將來生了孩子就叫「思某某」,比如,我們的四號說,將來她生了孩子就叫「思利紅」。雖是哈哈一笑,卻是情義無價!
明年,明年就是我們的二十年之約。每一次的聚會,都是那麼激動,沒有寒暄,沒有客氣,沒有扭捏和矯情,眼前的美食誰也顧不上吃,聊天是我們的主旋律。
三年了,我們到底留下了什麼?情誼!
三年同窗,一世情!
作者單位:雲南省昭通市師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