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智淵,從一篇文章開啟,去了解一位中師生

2020-08-09 小桔燈

今天,是2020年8月7日,一場大雨,洗去了連日的酷熱。

秋天來了。


寫下這個題目,冒然提到這位魏智淵老師的名字,是因為今天有幸在一本名為《逝去的芳華—一代中師生的記憶》書,看到魏智淵老師的文章《一代中師生的夢想與憂傷》。


因為一直關注中師生群體,讀過許多中師生題材方面的文章,如謝新茂老師在文章《初中畢業上中師:教育之大幸與個人之不幸》。如周碧華老師的文章《中師生,中國騰飛的「墊腳石」》。

這個秋日,讓我作為讀者,有時間細細的一遍一遍的閱讀魏智淵老師的文章《一代中師生的夢想與憂傷》。從中又讀出許多的感動。

文章說,中師生,仿佛一代教師的精神胎記,讓許多人無論天南海北,都能夠從對方的身上認出自己。

文章說,邁出校門的中師生命運立刻發生了分化,一些有背景的人邁入了官場,後來許多人迅速升遷,「先據要路津」,比例極小的人從中師直升入師專或者師大(我們一級學生,升入師大的不過一兩個人),更多的人撒向鄉村――那時候進城是很難的,必須有相當硬的背景。這些在鄉村裡遊蕩的中師生,有多少人關注過他們?明白他們內心的不甘,理解他們孤寂的靈魂?

文章說,這是一批最優良的種子,也有一些人不甘心,繼續朝前走,走到很高很遠的地方。但絕大多數人被折斷了翅膀,再也飛不高了。

文章說,正因為有這一批人的存在,中國的基礎教育才不至於太糟糕。正是這一批人,現在挑起了中國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小學教育的重擔,他們幾乎都是農村基礎教育界的骨幹力量。正是這一批人的存在,讓許多學生在多年以後,還能夠在記憶中留存幾位教師的鮮明形象。

文章說,夢想,憂傷,掙扎,折翼,一路跌跌撞撞地走來,懷揣著飛翔的願望,卻怎麼也飛不高,怎麼也飛不出中師生的宿命,而轉眼間就朝中年走去。一代教師有一代教師的夢想與憂傷,當初不是我們選擇了中國教育,而是中國教育選擇了我們,這是時代之殤,而任何個人,永遠是大時代中的小人物而已。

文章說,中師生這一頁遲早要翻過去的,不妨以平常之心,淡然一些也努力一些,給中國教育留下一些模糊的背影,至於湮沒或者流傳,那又有什麼重要的呢?


之於全國400萬中師生,每一個人心中都有這種頻率相同的感覺,都有類似的觀點和描述,大家在許多文章中都曾讀過,但是,作為中師生的一員,每一次閱讀如上面內容的歷史沉澱下來的記憶,我都會太多的感動,太多的去注視說出這種感覺的人。

寫作《初中畢業上中師:教育之大幸與個人之不幸》的謝新茂老師,寫作《中師生,中國騰飛的「墊腳石」》的周碧華老師,他們都是中師學校的老師。寫出振聾發聵,力挺中師生的文章,是他們愛才、惜才的為師之心。

而出自中師生之手的文章,更是萬千中師生心中積聚的真情實感。

魏智淵老師是1973年生人,早年畢業於陝西乾縣師範學校。

在網絡上,筆者搜索到魏智淵老師的個人簡歷,內容簡單:

魏智淵,男,1973年生,新教育研究中心成員,曾用鐵皮鼓作為網名和筆名。陝西乾縣人,曾就讀於陝西省乾縣師範學校,陝西鹹陽教育學院,畢業於陝西省教育學院,歷任小學、初中、高中教師,2006年加盟新教育實驗,現為新教育實驗教師專業發展項目主持人,新教育實驗網絡師範學院教務長。

在魏智淵老師的文章《我的成長之路》中,大致了解到他的早期人生經歷:師範畢業之後去小學校教書。然後到陝西鹹陽教育學院進修地理專科學歷,然後又到陝西教育學院進修中文本科學歷。

文章《我的成長之路》中,魏智淵老師說到自己是那一年陝西省成人高考中文專升本考試,全省第一名。

在1990年代,教育學院是承載多少中師生夢想的地方。魏智淵老師全省第一名的成績,已經讓筆者在心裡對其才識有了一個定位。他一定是一個學霸。

我也有過教育學院讀書的經歷,年代相近,我們班的第一名,考研考博,現在已是體制內頗有實權的人。

網絡的便利,讓我找到了魏智淵老師的博客,在2016年的一篇博文《成人受縛於體制,孩子受縛於考試》中,魏智淵老師說:

「我和姐姐都是中師生。當年,姐姐抗拒上中師,但最終還是被迫上了。我成績也很好,姐姐鼓勵我讀高中,但最後父母改了我的志願,我沒反抗,也上了中師。沒反抗的原因,是內心深處厭倦了學習。

「後來,一批成績不如我們的(當年不夠中師或中專線,成績處於中上遊的)上了大學,當我在山村學校「守墓」(我所在的學校是乾陵內的陵區學校,裡面沉睡著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時,那些人已經在一線城市打拼,過上了另一種生活。然後,從一個山村小學教師,變成鄉村初中教師,再變成縣中教師,每一步都很辛苦。學歷文憑、小縣城的人際關係……成為縣中骨幹教師時,我已經處於中師生命運的頂端了。」

這樣的經歷,其實更多中師生都有相同的命運。


順著博客的介紹,我又找到了魏智淵老師的公眾號,從中了解到他的現狀,現在是山西運城的一所民辦中學校長,離開了體制,但是,依然鍾愛著教育的天空。

今天,是立秋的日子。

這個秋天的開始,我在網上了解到一位教師,一位曾經的中師生,一位對教育永遠執著的智者。雖然現在他還不認識我,但我相信我們有握手相識的一天。

相關焦點

  • 一篇文章,讓550名中師生關注了我們
    前天,我寫了一篇關於曹振峰老師長篇小說《中師生》一書的評論文章。對於經常寫自媒體的我來說,寫文章形成了一種習慣,成文快,沒有深度。讓我預想不到的是,此文章竟然在網絡上受到廣泛的傳播,閱讀量達到數萬,引得眾多的中師生參與評論。
  • 中師生,是一本書,是一個自媒體,更是400多萬教育者曾經的身份
    真是緣份,遂改名《中師生》。」說出這段話,原有一段背景:2018年,我寫的一篇文章《一代中師生的「芳華」》在網上被傳播。這篇文章的原題《一代中師生,撐起了中國中小學教育的大半個天空》,在被《教師報》、《教師博覽》待轉載後,被江蘇的一位中師生朋友轉載,因當時馮小剛的電影《芳華》熱播,他改文章名為《一代中師生的「芳華」》。一個應景的題目,更為觸到全國400多萬中師生的內心柔軟處。文章全網閱讀達到千萬,在這樣一篇文章的召集下,有幾千名中師生匯集而來。
  • 王開東:中師生,一代人的夢想,一代人的憂傷
    張先生閱讀這些人的文章,有一個驚人的發現,「受過從小學到大學的完整教育的人相對來說,總要溫和一些。比如何其芳要比林默涵講究學術性,李希凡比姚文元稍少攻伐氣。前幾天去安徽師範大學講課,偶遇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曹勇軍先生。飯席之間,說起了那一代中師生。那代中師生每個人都是人中龍鳳。聽曹先生說,他們上午上專業課,下午上書法和藝術,還有鋼琴、小提琴、舞蹈、繪畫、書法、長笛、二胡……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 對李吉明同志「中師生幽靈說」的史辯性思考——兼談「中師生」歷史性概念
    上篇 並將芳華守舊鄉 託身天使光我唐說明:本次討論主要圍繞一篇原創文章展開,作者李吉明,見「明說是非 」2018年01月29日《中師生,現代教育史上的「天使」和「幽靈」!》(二)·李吉明文章:我曾經看到過一篇文章,那裡有句話我特別喜歡:「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中師生在吐芳華。」我也是一名中師生,也曾有過自己的「芳華」。那時候,我愛自己的學生,愛自己的事業,也曾為鄉村教育改革披肝瀝膽、做出過貢獻,也曾不務虛功、成為了「全國優秀人民教師」。
  • 不能相信:我的一位中師生同學,帶著三個未成年孩子,去了柬埔寨
    一、前兩天,幾年不聯繫的同學阿立給我在手機上語音,要為我的自媒體寫一篇文章。我問:你現在還在杭州?他說:我在柬埔寨?我非常驚訝,問:在那裡做什麼?五、阿立在公司運營中,認識了現在妻子,一位非常賢惠的姑娘。後來,不知道阿立公司出了怎樣的變故,他將公司搬到杭州。在杭州,阿立一直做著怎樣的事情,我了解不多。後來見面,是專科畢業20年聚會時,他已有了兩個兒子。
  • 一位中師生的遭遇:教書26年,我的教師資格證去哪了?
    羅老師是一位雲南省的鄉村教師。1990年,羅老師初中畢業,考入雲南省一所中等師範學校讀書。1993年,羅老師從師範學校畢業,回到家鄉一所小學校教書,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作為全國400多萬中師生的一員,羅老師和許多同學一樣,紮根鄉村,堅守講臺,一幹就是26年。這26年裡,羅老師換了幾所學校,都一直在鄉村學校。他的職稱,在師範畢業時被定為小學二級教師,到2000年,自然晉升為小學一級教師,也就是中小學二級教師,屬於初級職稱。
  • 中師生,這裡應該有你母校?
    昨天,我們的《中師生》公眾號,開啟了一項新的活動:寫下你的中師母校名字。我們認為,中師生,歷史會記住,一代代人不能忘記。我們相信,中師生,是不容忘記的一代人,歷史會給一代中師生最高規格的評價。前一段時間,我們發表一篇文章,講到遲子建是一位中師生,其早年畢業於大興安嶺師範學校。
  • 20年前的中師生,一個應該永遠銘記的群體
    這個話題給佔據,想要不了解其中的緣由也難。這件事的起因是一名家長沒有檢查出孩子題目中的錯誤而使得老師在家長群中整個通報批評。這件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它足以引起人們對於現代教育事業的反思和探討。「中師生」的起因來於祖國的號召,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剛剛經歷過各種革命大洗禮的中國漸漸意識到越來越多人口的泱泱大國需要教育。
  • 《中師生》讀後:教書十年,考上公務員,我驕傲,曾是一名中師生
    按:2020年6月,我們開啟了《中師生》閱讀漂流活動,大家一起閱讀曹清萍老師的長篇小說《中師生》,如今,在這「《中師生》閱讀漂流群」中,已有60多位中師生預約閱讀,10多位中師生完成了閱讀此書。今天,我們來分享劉繼雄老師的讀後感。
  • 雨天,懷念一位鄉村教師,他曾是中師生
    去年,我的老師、同事、校友,一位教書30多年的老中師生去世時,也是這樣一個落雨的夏天。曾老師和他關係非常好,他們都是從一所師範學校畢業的中師生。他們兩個還一起報考成人高考,表叔學的是生物專業,曾老師學的是法律專業。 曾老師經常去表叔宿舍裡聊天,我在表叔室裡吃飯,能夠常常見到他們。 曾老師的愛人沒有正式工作,在鎮上做一個小生意,可能是飯店之類。那時後來的事。
  • 新的學年,最早的那一屆中師生們杏壇謝幕了
    中師生是近年來逐漸被諸多媒體關注的一個群體,在全國大約有著400萬人的規模。他們大多奮戰在基礎教育的最前線,支撐起了中國最基層的教育體系。在慶祝第36個教師節之際,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經典傳承委員會副秘書長靳迎春發表文章,致敬中師生。
  • 今天,我們送別一位好老師,她曾是一名中師生
    這兩天,我們的眼睛一次次模糊,為一位突然逝去的小學老師。雖然不曾謀面,但一段共同的人生經歷。李芳老師,就曾是中師生中的一員。1989年,完成三年師範的學習,您只有20歲,那是每一個中師畢業生的年齡。400萬名曾經中師生想讓您平凡的活著,人生註定了我們的平凡,我們息息相連的兄弟姐妹,為中國教育做著共同的事情,不要驚天動地偉大,只要一日日的堅守
  • 曹振峰《中師生》連載(12):成立小蘋果文學社
    按:中師生,用不竭的努力,為中國教育撐起天空。由陝西作家曹振峰創作的長篇小說《中師生》也已經完成,並在文學雜誌《陝北》上選載了8萬多字。曹振峰,陝西省榆林市佳縣人,中師畢業,後取本科,中學語文高級教師,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經曹老師同意,我們連載他的作品。全書近30萬字。長篇小說《中師生》在公眾號《中師生》連載 ,更多中師生題材作品,一代中師生的家園。
  • 中師生最大的遺憾:沒有讀高中上大學?
    今年7月,我們創建了《中師生》,一個非常小眾的公眾號。兩個月來,有眾多的中師生關注了我們,和我們進行互動。我們推出了長篇小說《中師生》的漂流閱讀活動,讓更多的中師生有機會閱讀這本描寫中師生人生發展的優秀作品。
  • 中師生,不是當年的學霸嗎?
    這一段時間,我們創建的《中師生》這個公眾號,得到眾多中師生的關注和支持。 以《中師生》這個公眾號為平臺,我們建了三個中師生交流群,一個中師生圖書漂流群,開展了一些中師生的紀念活動。
  • 八九十年代的中師生:中國基礎教育最優秀的一批教師
    :中國基礎教育最優秀的一批教師2016年教師節期間,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初中畢業上中師:教育之大幸與個人之不幸》,在公眾號推送出來後,引起了廣大中師生的強烈共鳴。至今還被轉載,被寫當年中師生遭遇的作者大量引用甚至大段抄錄。那篇文章是從中師生個人遭遇的角度來寫的。雖然也涉及到了中師生對中國基礎教育的貢獻,指出了在當年特定條件下,讓中國最優秀的一批人從事基礎教育工作,夯實了中國基礎教育的基礎,但只是點到為此,沒有展開。對此,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 《芳華---一代中師生的記憶》徵稿啟事
    此生,我們都有同一個名字:中師生!我們學而優秀上中師,中師畢業去農村。我們中的有些人,畢業時是衝著踐行「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陶行知精神,哪裡最艱苦就到哪裡去。我們激情滿懷,精力充沛,我們廢寢忘食,視生如子。我們把一個個學生送上了中學,送出了大山。而我們中的有些人,卻選擇留在農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當韶華老去、農村蕭條,他們成了農村小學最後的守望者。
  • 你知道中師生嗎?
    村夫薦讀: 這是一篇客觀真實地記錄了中國教育進程中,「中師」為何而興,為何而亡的全過程。 推薦大家讀一讀,記住中國教育的大廈的基石裡,有一代中師生。最早的一批中師生已經50多歲了,最後一批也快40了,這一生似乎有很多選擇的機會,卻又無從選擇,他們最好成績去了中師,最好的年華給了學校。數十年風雲變幻,我們似乎不能說他們被埋沒,因為他們是中國教育的基石,但他們確實被埋沒了,理想荒廢身不由己。
  • 《中師生》一書,讓行將被遺忘的一代人有了存在感
    按:2020年6月,我們開啟了《中師生》閱讀漂流活動,大家一起閱讀曹清萍老師的長篇小說《中師生》,如今,在這「《中師生》閱讀漂流群」中,已有20多位中師生預約閱讀,近十位中師生完成了閱讀此書。今天,我們來分享陝西省長安師範學校1993級中師生楊老師的讀後感。
  • 致敬一代中師生,我們要做一個自媒體
    前幾天,筆者申請註冊「中師生」自媒體,成功通過後,這兩天,一直在考慮怎樣將這個自媒體做好,以不負天下中師生的眾望。 你可能不知道「中師生」,但是,並不影響在你的身邊有許多曾經「中師生」身份的人,他可能是你的親戚,更可能是你的小學或中學老師。 這是一個400多萬眾的群體,也是一個走進歷史故事,可能幾十年後,就被人們逐漸遺忘的歷史現象。這一群體,沒有為我們國家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卻用一代人的青春與人生託起了中小學教育發展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