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學年,最早的那一屆中師生們杏壇謝幕了

2020-09-16 科技e資訊

 中師生是近年來逐漸被諸多媒體關注的一個群體,在全國大約有著400萬人的規模。他們大多奮戰在基礎教育的最前線,支撐起了中國最基層的教育體系。在慶祝第36個教師節之際,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經典傳承委員會副秘書長靳迎春發表文章,致敬中師生。

  又是一年教師節,第三十六個。

  只是最早的那一屆中師生再也邁不進新學年的大門,今年,他們正式退休了。

  是的,轉眼間他們已經在三尺講壇上耕耘了30多年,好多人的教齡比教師節的歷史還長。當年一個個生龍活虎的少男少女,如今已變成了滿頭華發的大爺大媽。這個特殊的群體,從此開始了杏壇生涯的陸續謝幕。

  他們就像個擺渡人,在把最後一屆學生渡到成長的彼岸後,完成了自己一生堅守的使命,只給學生留下一個漸漸消失的背影。

  他們學生覆蓋了從70後到10後。假如你說不了解中師生,那只是因你未曾留意過身旁默默耕耘的身影。在你從小到大的校園裡,你成長的一個又一個的腳步裡,一定有中師生相伴過你一程。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為了緩解農村小學師資嚴重不足的壓力,國家推行從初中畢業生中招收優秀學生就讀中等師範學校、學生畢業後到城鄉小學任教的招生政策。那時能考上中師的學生,都是絕對的學霸,他們以全縣第一至前幾十名的成績選擇上中師,大多是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捧上鐵飯碗,成為國家幹部。

  但這並不是他們自己的選擇,對大部分人而言,這一選擇後來都成為他們一生的不甘和隱痛。當年,也許是爸爸抽著劣質菸捲蹲在地上的嘆息,或者媽媽背過臉去悄然抹去的眼淚,又或是報完志願被父親強行改掉的無奈,十五六歲的少年就這樣,在他們最應該、也最有資格仰望星空的時候,卻不得不被迫去「撿拾地上的六便士」,放棄遙遠而模糊的夢想,屈從命運的安排,踏進了中等師範學校的大門。

  三年後,如父母所願,他們跳出了農門,捧起了鐵飯碗,成為了國家幹部——一名正式的公辦老師。那時國家還不富裕,尤其是農村還沒解決溫飽問題,一家有了一個每月能領到工資的人,是非常令人羨慕的事。

  中師生裡好多人還有一個標籤——家裡的老大,工作後第一要做的就是替父母分擔養家的重擔。每月微薄的工資,就成了全家人的「錢包」和「銀行」,不僅幫襯父母貼補家用,還要供弟弟妹妹上學,用現在網絡熱議的一個詞,那就是標準的「扶弟魔」,而這在當年都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要「扶」的還遠不只有「弟」,在那時還基本處於農耕時代的鄉村,一個家族裡只要有一人是老師,是最懂教育的那個人,那他就要責無旁貸地擔負起若干下一代人讀書上學的職責,這種使命感是他們從心裡也完全認同的。一個中師生教師的家庭裡,似乎永遠有一個或幾個讀書上學的孩子,有叫大伯、二姑的,或者舅舅、小姨的,全校老師也都知道誰是誰的侄子、外甥女什麼的。當下一代人在他們的親力親為的教導下,陸續考上了中專、大學,走出了農門,他就成了一個大家族裡最有威望、也是承載了家族責任和榮光的那個人。

  可以說,那個年代,他們僅憑一已之力,就可能實現整個家族的逆襲。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中師生們畢業後一般都是就近分配,在自家的鄉中、村小或鄰村教書,天然地留守在父母身邊。好多人下班後還要幫家裡挑水、種田,收秋打夏,一輩子都未曾脫離農業生產勞動;當父母進入了晚年,他們又可以奉養雙親,晨省昏定,床前盡孝。

  他們就這樣用一生的才華、付出和堅忍成全了父母,成就了學生,而自己,卻難擁有成功的人生。

  其實他們的命運從跨入中師大門的那一刻就定格了。他們就像本應跟在驢媽媽後面揚蹄撒歡兒的小毛驢,為生計所迫,還未成年便被過早地套上了籠頭,從此開始了一生的拉磨生涯,那小小的磨盤,便成了他們全部的世界,終其一生也掙不脫,走不掉。

  如同本山大叔曾唱過的歌——

  毛驢兒拉磨喲

  它走不出那個圈

  像那井裡的蛙喲

  看不到外面的天兒……

  (此外絕無貶損之義,只有深深的憐惜!)

  一位中師生當年的班主任曾這樣評價他們:

  「在十六七年的時間內,全國近400萬學習成績優異的初中畢業生,湧進了中等師範學校並不算高的門檻,然後猶如一把把蒲公英的種子,被撒在祖國或肥沃或貧瘠的土地上。他們中的絕大部分,從畢業開始,就一直堅守在偏僻、荒涼的鄉村中小學,成了中國當代教育最堅固的基石。」

  沒錯,以中師生們的資質,他們原本可以長成參天大樹,成為棟梁之材;卻因在一個特殊的時期,服從於國家的需要,過早地被砍伐下來,鋪設到基礎建設的最底層,成為那鐵軌下的一根根枕木。從此,他們以其堅實而柔韌的身軀,日復一日地承載起鐵軌及機車的重力,經受著風霜雪雨的侵蝕,成為了支撐國家建設的基石。

  他們默默堅守,在中國最貧瘠的土地上去耕耘。中師生畢業後,大多被分配到貧窮偏遠的鄉村小學,有的條件非常艱苦,校舍破敗,交通閉塞,甚至需要步行好幾十裡山路才能到達學校,常年和學生們吃住在一起,拋家舍業;有的學校就只有一兩個老師,負責全校學生的所有的課程,包括音樂、美術、體育,當然——這都拿得起來,一幹就是幾十年。曾看到一篇寫中師生同學聚會的文章,當大家看到曾經那麼陽光、帥氣的男同學,二十年後滿面滄桑,劃著筏子出現在大家面前時,女同學們一下子全都哭了……整整20年的時光,他經歷著怎樣的艱辛和孤獨啊!

  他們勇於進取,在各方麵條件非常有限的情況下,大部分都進修了大專、本科,還有的讀到了碩士、博士,這沒有超出常人的頑強毅力不可能堅持下來。在如今全國基礎教育領域,從教育局長、中學校長、鄉鎮學校負責人,到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各級名師,無處沒有中師生的身影。是他們,用自己的青春和才華,支撐起了中國最基層的基礎教育體系,這已經是當今教育界的一個共識。

  有人說,讓最優秀的那部分人當老師,是個人的不幸卻正是中國教育之大幸!正是這400萬受過系統、嚴謹、規範的師範教育的科班生,完成了與鄉村民辦、代課老師的交替,扛過了中國基礎教育的大旗,譜寫了從九十年代至後來20年的新篇章。這20年裡,基礎教育尤其是廣大農村的教育體系逐步完善,師資水平不斷提高,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實現了雙基達標,成為中國基礎教育史上的一個「黃金時代」。

  儘管在他們的內心最深處始終存有一絲悲情和隱痛,但終歸有憾無悔,哀而不傷。「生命吻我以痛,我卻報之以歌」,既然做了枕木,那就練就最安穩、最結實的身軀,默默地為學生鋪就一條屬於他們的坦途,一路繁花相送,護佑他們走出鄉村,走向遠方,走進常常出現在他們夢裡的廣闊世界。

  讓自己的學生青出於藍,替他們去追尋年少時的那個夢想,成為他們此生最大的欣慰。

  自古道「忠孝不能兩全」。中師生們與家而言,乳燕歸窠,一生守護父母周全,盡人子之責,並以自己的專長助下一代成材;與國而言能忠於職守,紮根於國家最需要的基礎教育最前線,不忘初心,清貧自守,嘔心瀝血,哺育幼苗,幾十年的耕耘,桃李滿天下,實現了自己樸素而崇高的職業理想。一個做到了盡孝盡忠的人生,難道還不能謂之成功嗎?

  中師生群體是特有的歷史條件下的形成,他們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漸漸會淡出人們的視線。他們或許是空前絕後的一代,就像枕木一樣,再沒有人捨得選擇上好的木材建造鐵路,況且現在的高鐵已經進入無砟時代,無需枕木了。

  第一屆中師生是1984年畢業(有試點省份,全國不統一),1985年開始設立教師節。可喜的是,他們30年多年的杏壇生涯正好伴隨了國家大力倡導尊師重教、全力推動基礎教育發展的大好時代,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他們也許早就跟命運達成了和解,告別講臺之際,也該老懷安慰了。

  (本文作者靳迎春,1983級中師生,現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經典傳承委員會副秘書長) 


該文章系轉載網絡,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新聞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相關焦點

  • 文化常識:杏壇、杏林
    杏林、杏壇一字之差,但其意思卻差別很大。杏林、杏壇雖然都與杏子有關,但二者之間幾乎沒有任何關係。  「杏林」是中醫界常用的一個詞彙,該詞產生於漢末,和該詞直接有關的主人公是東漢時期福建籍醫生董奉。
  • 南方醫科大學順德醫院新一屆領導班子出爐
    8月7日上午,南方醫科大學順德醫院及附屬陳村、杏壇醫院召開班子見面會及幹部大會,宣布三所醫院新一屆領導班子任免決定。南方醫科大學黨委書記陳敏生、副書記昌家傑、副校長張玉潤,順德區副區長招霞紅、區衛計局局長譚俊傑,南方醫科大學順德醫院及附屬陳村、杏壇醫院全體中層以上幹部等出席。
  • 二十年前的中師生:當年引以為傲,如今也有苦衷
    誰家要是有小孩考上了中師,那就是最光耀門楣的事情,不僅父母引以為傲,整個家族的親朋好友,都會前來祝賀,覺得臉上「有光」。學校也會在大門口張貼喜報,那些考上了孩子的名字,就成為鄉親們教育自家孩子最好的榜樣。中師生畢業的時候,也才十八九歲,看上去,還顯得有點「娃娃氣」。
  • 爸,我看不起俺老師,他是中師生。父親說:你不懂啊
    表哥說,中師生就是高中沒有考上,不得已才上的中專,是最次的一類學生才上的;現在雖然老師們都聲稱自己是大專或本科學歷,但那是進修得到的,沒有用,底子還是中專。經表哥這麼一說,小麗的心裡拔涼拔涼的,一向溫文爾雅、知識淵博、談吐不凡的老師竟然是中師畢業的,學歷這麼低,還配教我們?
  • 八九十年代的中師生:中國基礎教育最優秀的一批教師
    至今還被轉載,被寫當年中師生遭遇的作者大量引用甚至大段抄錄。那篇文章是從中師生個人遭遇的角度來寫的。雖然也涉及到了中師生對中國基礎教育的貢獻,指出了在當年特定條件下,讓中國最優秀的一批人從事基礎教育工作,夯實了中國基礎教育的基礎,但只是點到為此,沒有展開。對此,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 對李吉明同志「中師生幽靈說」的史辯性思考——兼談「中師生」歷史性概念
    幾乎是與「教師節」同步,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的巨流中,教育改革成為了人們,尤其是教師們熱烈討論的話題。從80年代後期布魯納教育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到90年代的素質教育;從2003年的新課程改革,到2012年的高效課堂。
  • 羅玲:我驕傲,我是一名中師生
    記得新班主任上任就找我談話,他說:我準備要你當班長。因為在我調查看來,你那麼優秀卻沒有跟他們一樣談戀愛,說明你是很有想法和定力的人。——直到現在想來我還覺得不可思議,原來因為沒有談戀愛也有當班長的機會。1990年,我們畢業的時候,因為縣城各小學也缺老師。
  • 《芳華---一代中師生的記憶》徵稿啟事
    (山東省青島師範學校)  據不完全統計,自1977年到1999年,全國共培養了約400萬名中師生。放眼全國,一代中師生,當初都是從學校的佼佼者中千挑萬選上師範的,畢業後,我們因為紮實的基本功和精湛的業務能力,春風化雨般地滋潤了中國基礎教育的苗圃,心無旁騖地撐起了中國基礎教育一片蔚藍的天空,也為不少初級中學奉獻輸送師資。
  • 國內最早電子郵箱:中國雅虎郵箱今日謝幕
    原標題:中國雅虎郵箱今日謝幕從今天開始,中國雅虎郵箱將停止服務,用戶的所有郵件和相關的帳戶設置都將被刪除且無法恢復,推出至今已有13年的中國雅虎郵箱正式謝幕。有數據顯示,中國雅虎郵箱的謝幕將使約2%的中國郵箱用戶受到影響。中國雅虎郵箱是國內最早的電子郵箱,不過近年來市場份額持續萎縮。截止到2013年3月,中國雅虎郵箱的訪問量在郵箱類網站中已經降至第6位。車利俠
  • 20年前的中師生,一個應該永遠銘記的群體
    家長們覺得老師們太輕鬆,什麼課業都要家長監督指導,還要老師做什麼?老師覺得作為家長也該盡一份作為父母監督子女教育的責任。這兩者之間的那條三八線,它的畫法極難把握,超過哪邊一點點都會引起另外一邊人的情緒不滿。教師這個行業歷來便是香餑餑,尤其發展到現代,更是引起許多人的覬覦,他們選擇這個行業並不是秉承著傳道授業解惑也的原則,而是衝著一樣東西:功名利祿。
  • 20多年前的中師生,可能是中國素質最好的一批教師
    這些人都有成為國家棟梁的潛力,對於他們的能力和智慧,那些了解中師生的人們向來讚不絕口。對於中師生們而言,學習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興趣與愛好,他們人人基本都是一本大學的好苗子,「而且不用費什麼勁就能考上」。
  • 《中師生》讀後:教書十年,考上公務員,我驕傲,曾是一名中師生
    按:2020年6月,我們開啟了《中師生》閱讀漂流活動,大家一起閱讀曹清萍老師的長篇小說《中師生》,如今,在這「《中師生》閱讀漂流群」中,已有60多位中師生預約閱讀,10多位中師生完成了閱讀此書。今天,我們來分享劉繼雄老師的讀後感。
  • 杏壇傳略 楊連山
    杏壇傳略緣起古人講究天地君親師,師那是排在很重要的位置,與天地君親並列,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之語。有人更是說,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教師是良心活,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終年累月活動的空間就是一間教室,三尺講臺;朝夕相處的是那幾十個學生。還有一眼就能看到終點的未來,縱有天大的本身,又能成就個什麼祖父事業。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就像蠟燭燃燒了自己,卻沒有照亮別人;又像磨刀石,磨刀石磨薄了卻沒有磨利刀刃。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送走了一屆屆學生,也送走了自己的青春歲月。
  • 98屆中師生,一個學校一個老師,度過永生難忘的日子
    按:2020年6月,我們開啟了《中師生》閱讀漂流活動,大家一起閱讀曹清萍老師的長篇小說《中師生》,後來,又加入劉鵬飛老師的《我們曾是中師生》一書的閱讀漂流。如今,在這「《中師生》閱讀漂流群」中,已有190多位中師生朋友,20多位中師生正在和完成了對中師生圖書閱讀。今天,我們來分享文忠友老師的讀後感。
  • 20多年前的中師生,可能是中國素質最好也最可惜的一代教師
    這些人都有成為國家棟梁的潛力,對於他們的能力和智慧,那些了解中師生的人們向來讚不絕口。對於中師生們而言,學習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興趣與愛好,他們人人基本都是一本大學的好苗子,「而且不用費什麼勁就能考上」。
  • 當年的中師生
    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因為特殊十年對教育的荒廢,全國各地需要大量的師資充實中小學校,國家決定從初中畢業生中招生進入師範就讀,3-4年學制,畢業後分配到各地中小學任教,這些人被稱為中師生。他們的入學年齡普遍在14-15歲,17-18歲畢業就被分配到各地中小學任教,只有極少部分會進入高一級大專繼續深造。最早的一批中師生已經四五十歲了。
  • 二三十年前的中師生,可能是中國素質最好也最可惜的一代教師
    對於中師生們而言,學習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興趣與愛好,他們人人基本都是一本大學的好苗子,「而且不用費什麼勁就能考上」。但是命運仿佛和他們開了個小小的玩笑,過去在初中成績並不優異的同學考上了高中,繼而在大學進修,之後他們所遇到的社會機遇和發展遠多於這些中師生們,那些人的發展、生活狀況和社會地位或許要遠好於中師生們。
  • 那個年代的中師生,後來後悔了嗎?這是來自他們的心聲!
    @暗香盈袖我就是第一屆,芳華已逝,青春不再,可是現在跟年輕人比評職稱,條件是遠遠不夠的,政策可不可以向這些教育的基石們傾斜,當年因為家裡窮選擇了中師,看著當年成績不如自己的同學都考上大學,心中酸楚難過,那也是自己曾經夢想的象牙塔啊。
  • 中師生,不是當年的學霸嗎?
    這一段時間,我們創建的《中師生》這個公眾號,得到眾多中師生的關注和支持。 以《中師生》這個公眾號為平臺,我們建了三個中師生交流群,一個中師生圖書漂流群,開展了一些中師生的紀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