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的中師生,可能是中國素質最好的一批教師

2020-09-03 中新視訊


經濟發展飛速的現代,越來越多學子選擇從事經濟金融相關的工作,無數人費盡心力、日夜艱辛,就是為了躋身金融行業。

而現今,意向成為教師的優秀人才卻已經少之又少。在上個世紀末,中國曾有這樣一批教師,他們可以完完全全可以成為那個年代的優秀人才,但是被稱為中師生的他們雖有一身知識與才幹,最後迎來的現實卻令人十足惋惜。

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為何高素質且優秀的他們,在世人眼中或許也是最為可惜的一代教師?

時代的「速成」人才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正處於經濟復甦的軌道上,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基礎設施在不斷加強,但依舊處於百廢待興的階段。彼時社會資源較為緊張,尤其在教育行業,中小學師資更為匱乏。為了緩解當時的這一問題,國家出臺了相關政策,並從當時的初中畢業生中選拔了最出色優秀的一批人。

這些學生之後被分配到了各個中等師範學校,直接擁有城市戶口。在那個年代,擁有城市戶口是很值得驕傲和幸運的事,於是在當年,有諸多優秀的初中畢業學子享受到了政策的利好,前往中等師範學校接受進一步的教育。

這些未來的預備教師在師範院校中學習三年後,便前往鄉村學校正式成為一名人民教師。這是當時的一種快速培養人才的方式,這批中師生是時代環境下產物,在經濟和工業並行發展的上世紀末,教育自然也被併入重要發展的軌道中。

中師生是當時應景的必要人才,對於當時出身於普通家庭的初中畢生而言,成為中師生幾乎是最好的選擇。

從1980到2000年,短短的二十年時間裡,全國上下約有400多萬名優秀的初中畢業生考入中等師範學校,成為一名中師生。在教育人才稀缺的當年,是他們義無反顧紛紛前往廣大的鄉村教育一線,撐起了當年中國鄉村教育的半壁江山。對當時急需發展教育的大部分鄉村而言,這無疑是一件好事。

然而實際上,曾有一位中等師範學校的老師言道:「他們以出類拔萃的優異素質,卻選擇上中師,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解決一張飯票。」簡短的一句話卻點破了其中的悲情,才華和素養的有限發揮使得這些眾人眼中的尖子生在當時選擇了成為金字塔底層的鋪路石,而他們做出這番選擇的原因,或許不過是為了可以有更加穩定的生活收入來源。

既是時代的浪尖,又是時代的浪尾

將這批中師生稱為浪尖,是因為在過去的年代他們向來都是頂尖而出色的優秀人才;

稱他們浪尾,則是惋惜於他們的才能沒有得到最大程度地施展。

他們不辭艱辛和偏遠,加入到了基礎教育的行列,這是中國基礎教育是發展的大幸,而對於他們的個人前途而言,選擇成為鄉村中小學教師這一行業,也著實為一種大不幸。

這些人都有成為國家棟梁的潛力,對於他們的能力和智慧,那些了解中師生的人們向來讚不絕口。

對於中師生們而言,學習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興趣與愛好,他們人人基本都是一本大學的好苗子,「而且不用費什麼勁就能考上」。

但是命運仿佛和他們開了個小小的玩笑,過去在初中成績並不優異的同學考上了高中,繼而在大學進修,之後他們所遇到的社會機遇和發展遠多於這些中師生們,那些人的發展、生活狀況和社會地位或許要遠好於中師生們。

試想,倘若這些中師生們在當初能走上繼續學識的道路,或許他們的實力和才能會在之後的日子裡得到更為全面的發揮。

最早的一批中師生現在已經五十多歲了,最晚的一批也年近四十,對他們而言,這一生或許本來有很多選擇機會,但在現實的衝擊下,卻又無從選擇,他們帶著最優秀的成績去了師範院校,將最好的青春年華留在了鄉村。

數十年的風雲變化,眾人也不能批判他們遭到埋沒,因為沒有他們,也不會有當前中國教育的穩定發展,他們捨棄了青春的一種選擇,來到基層成為中國基礎教育的一塊穩固基石,然而他們確實也被「埋沒了」,因為時代的無奈,他們的理想只能作廢,這種身不由己令人為之惋惜。

他們曾是時代浪尖的佼佼者,但也是為了推動時代浪潮撲朔前行的中堅力量。這些中師生們現在或過著平淡的生活,也有不少人在後來通過自己的打拼有了更加優越的生活,但無論如何,他們曾為國家需要挺身而出的義無反顧都應為國人所尊敬。(中小學老師學生全套預習資料點我)

「空前絕後的一代」永遠是時代的寶藏

有不少人將中師生比作空前絕後的一代,這是因為在國家的教育發展穩定之後,中師生的教育政策就被取消了。

在他們之前和之後,都沒有了中師生,因此他們便成為了眾人口中「空前絕後的一代」。這些曾經朝氣蓬勃的優秀人才,現在也逐漸步入中年,但他們曾在教育中揮灑的汗水,想必將會是他們一輩子最難以磨滅的記憶。

曾經的他們為了國家教育事業的建設發展默默紮根在了教育的第一線,拿著很低的工資,做著毫不起眼的工作,因為當時考上中師,就意味著免學費、包分配以及國家補助夥食費,在那個百廢待興、城鄉發展差異較大的年代,早工作早謀生向來是年輕人們普遍的願望,這些條件對那些成績優異的初中畢業生而言自然十分具有吸引力。

在現在的年代,中專生與過去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在2000年後,中專開始不再包分配,錄取條件的放寬和招收人數的增加使得中專的地位開始慢慢下滑,逐漸地,中專不再是初中畢業生的首選,高中成為了大多數初中生理想的畢業去向。

曾經萬分吃香的中專現今已經完全不復當年的熱門,而選擇就讀師範院校的優秀學子也不如曾經那般人山人海。

但是,在過去的年代裡,那些中師生和中專生們的能力和才學完全不亞於如今能考上985和211名校的高材生們。在過去,中師生和中專生是頂尖中的頂尖,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們才能擔負起成為中國教育發展基石的重任。

對他們自身而言,將大半生的精力和你那話投入到中小學教育中,或許是屈才,但他們的才學和素質即便放在現在,絕不僅限於中小學教師素質這麼簡單。

回望二十年前這批可以稱為當時中國素質最好的教師,他們的經歷屬實令人嘆惋。中師生們為了生活而放棄自己的前途,在基層默默為教育事業發展而付出,沒有他們,就不會有中國教育,尤其是中國鄉村教育的今天。

在機遇層出不窮、高素質人才緊缺的當年,他們放棄了無數可以選擇的機會,來到鄉村,撐起了中國教育的一片天。

這些中師生們將最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教育事業,如今他們的芳華早已悄然而逝,他們理應得到我們最真摯的敬意,身為時代寶藏的他們,在那個百廢俱興的年代熠熠生輝,註定將成為眾人們心目中最觸不可及卻又真實敬重的回憶。


相關焦點

  • 20多年前的中師生:可能是中國素質最好,也最可惜的一代教師
    社會的進步成就一批人,也必然會有一批人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他們默默的為時代的變遷做著貢獻,回首時,芳華已逝。在最好的年紀,他們分散到祖國最需要他們的地方,揮灑著青春,培育一代又一代鄉村的中小學生,有人說,他們是不幸的,他們順應時代的發展而生,卻被快速進步的時代所拋棄。20多年前的「中師生」,可能是中國素質最好也是最可惜的一代教師,容顏已逝,餘香仍在。
  • 20多年前的中師生,可能是中國素質最好也最可惜的一代教師
    而現今,意向成為教師的優秀人才卻已經少之又少。在上個世紀末,中國曾有這樣一批教師,他們可以完完全全可以成為那個年代的優秀人才,但是被稱為中師生的他們雖有一身知識與才幹,最後迎來的現實卻令人十足惋惜。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為何高素質且優秀的他們,在世人眼中或許也是最為可惜的一代教師?
  • 20多年前的中師生,可能是最好的一代老師,網友:偉大的一代人
    20多年前的中師生,可能是最好的一代老師,網友:真正優秀的人曾經的中師生,不該被遺忘的一代優秀人才!可惜了一代芳華每每聊到現在的教師群體,不知為何,筆者就總是會想到當年的中師生群體。在筆者看來,當年的中師生可能算得上是中國最優秀素質最高的一群老師了,當然他們的人生際遇也在歷史的發展中變得可嘆可感。那一代人的芳華歲月,那一段歷史中的回眸,今天筆者就來和大家聊一聊當年的中師生。1. 何謂中師生?
  • 二三十年前的中師生,可能是中國素質最好也最可惜的一代教師
    而現今,意向成為教師的優秀人才卻已經少之又少。在上個世紀末,中國曾有這樣一批教師,他們可以完完全全可以成為那個年代的優秀人才,但是被稱為中師生的他們雖有一身知識與才幹,最後迎來的現實卻令人十足惋惜。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為何高素質且優秀的他們,在世人眼中或許也是最為可惜的一代教師?
  • 八九十年代的中師生:中國基礎教育最優秀的一批教師
    :中國基礎教育最優秀的一批教師2016年教師節期間,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初中畢業上中師:教育之大幸與個人之不幸》,在公眾號推送出來後,引起了廣大中師生的強烈共鳴。至今還被轉載,被寫當年中師生遭遇的作者大量引用甚至大段抄錄。那篇文章是從中師生個人遭遇的角度來寫的。雖然也涉及到了中師生對中國基礎教育的貢獻,指出了在當年特定條件下,讓中國最優秀的一批人從事基礎教育工作,夯實了中國基礎教育的基礎,但只是點到為此,沒有展開。對此,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 20年前的中師生,被埋沒的中國教育基石
    究竟為何20年前還是意氣風發的中師生群體,此時卻淪為此情此景?那年那些初中生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各行各業百廢待興,教育事業更是青黃不接。年邁的教師強撐著風中殘燭的身軀,以拳拳報國之心屹立在小小講臺之上,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
  • 20多年前的中師生,放到現在會是什麼學歷?
    針對這個想像我想到了20多年前的中師生,為什麼那個時候的他們可以享受那麼好的待遇呢,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中師到底是個啥?或許直接這樣說大家也感受不到中師生有多麼的厲害,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時村裡誰家要是考上一個中師,村長就會組織大家看電影,開聯歡會為這個人慶祝,放到現在誰家的孩子考上大學有過這個待遇,頂多是親戚鄰居道個謝,父母給點獎勵,完全達不到當時那樣的規格。而且之後很多年無論是從政還是經商或者是從事其他行業的,都有很多的是當時的教師改行過去的,一不小心就成為了那個行業的精英了。
  • 20年前的中師生,一個應該永遠銘記的群體
    可是在20多年前的中國,有一批畢業於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便能看出,那些被錄取進入師範學校就讀的學生那一定都是鳳毛麟角,專業素質極其過硬。可是他們的福利待遇並沒有隨著時代的變遷,隨著經濟的改革開放而有過多的提高,依然只是微薄的可憐,和現在動戈上萬的教師工資那是不可同日而語。進入90年代初期,由於教育事業的發展旺盛及之後的日趨穩定,國家取消了中師生這樣一個響應時代號召而產出的職業,這一批自撥亂反正時期後最早的一批教師,成為了前所未有的存在,他們就像被架空的中間勢力,前不沾親後不帶故。
  • 20年前的中師生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你的老師是20年前的中專生嗎?不要小看你的老師是中師畢業,你知道20年前的中專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嗎? 作為一個初中畢業考入師範學校,18歲就走上講臺的樂爸來說,我為自己是一名中師生感到自豪! 現在很少人知道什麼是中師?
  • 30年前的中師生:基礎教育最優秀的一批教師,被埋沒的教育基石
    「教師是火種,點燃了學生的心靈之火;教師是石級,承受著學生一步步踏實地向上攀登。」30年前的中國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從殘酷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歷經數載,學習如何為人師表。而後紮根全國各地,用雙手託起中國教育的一片天地,他們就是30年前的中師生。時代翻湧,當時的出類拔萃卻成為如今的束縛,中師生被時代進步的塵埃淹沒,但他們的貢獻卻閃耀中國歷史長河,經久不息。
  • 20多年前的中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按:在朋友的自媒體是看到這篇寫中師生的文章已經很多久,作者從一位中師生畢業教師所教學生的角度,談了他對中師生的認識,文章語言說不上優美,但讀了讓人感到動情。今天,我們轉發於此。如果作者看到,請和小編聯繫,願意和你交朋友。
  • 當年的中師生
    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因為特殊十年對教育的荒廢,全國各地需要大量的師資充實中小學校,國家決定從初中畢業生中招生進入師範就讀,3-4年學制,畢業後分配到各地中小學任教,這些人被稱為中師生。他們的入學年齡普遍在14-15歲,17-18歲畢業就被分配到各地中小學任教,只有極少部分會進入高一級大專繼續深造。最早的一批中師生已經四五十歲了。
  • 30年前的中師生:不該被遺忘的一批人
    「教師是火種,點燃了學生的心靈之火;教師是石級,承受著學生一步步踏實地向上攀登。」30年前的中國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從殘酷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歷經數載,學習如何為人師表。而後紮根全國各地,用雙手託起中國教育的一片天地,他們就是30年前的中師生。時代翻湧,當時的出類拔萃卻成為如今的束縛,中師生被時代進步的塵埃淹沒,但他們的貢獻卻閃耀中國歷史長河,經久不息。
  • 20多年前的「中師生」,可能是中國素質最好也最可惜的一代教師
  • 你知道中師生嗎?
    「中師」不過是中國大教育的一朵小浪花,雖然歷時短暫,但功不可沒。 推薦大家讀一讀,記住中國教育的大廈的基石裡,有一代中師生。最早的一批中師生已經50多歲了,最後一批也快40了,這一生似乎有很多選擇的機會,卻又無從選擇,他們最好成績去了中師,最好的年華給了學校。數十年風雲變幻,我們似乎不能說他們被埋沒,因為他們是中國教育的基石,但他們確實被埋沒了,理想荒廢身不由己。
  • 對李吉明同志「中師生幽靈說」的史辯性思考——兼談「中師生」歷史性概念
    也有人說,中國教育的根本問題不是體制問題而是人的問題。我認為也很對。不是因為我沒有立場,而是我有自己的切身體會。這就比方說,正是有了「中師生」這一批人的存在,中國的基礎教育才不至於太糟糕;正是有了「中師生」這一批人的存在,中國的基礎教育才有了更多的羈絆。
  • 25年前的中師生,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最早的一批中師生已經50多歲了,最後一批也40好幾了,這一生似乎有很多選擇的機會,卻又無從選擇,他們最好成績去了中師,最好的年華給了學校,數十年風雲變幻,我們似乎不能說他們被埋沒,因為他們是中國教育的基石,但他們確實被埋沒了,理想荒廢身不由己。
  • 伴隨一生的高考——中師生,一批缺席了高考的優秀青年
    從此,中師生開始全部從初中畢業生中選拔招生,主要是為了解決當時我們國家基礎教育師資匱乏的問題。中師生充實到教師隊伍中,小學師資質量和數量睏乏現狀得到極大緩解。在十六七年的時間內,全國近400萬學習成績優異的初中畢業生,擁進了中等師範學校並不算高的門檻,然後猶如一把把蒲公英的種子,被撒在祖國或肥沃或貧瘠的土地上。
  • 中師生,一個應該永遠被銘記的群體
    01 對中師生,我一直心懷敬意。因為,自己當年初中畢業時,也曾在第一志願報考了中師,只是因為分數不夠,而沒有考上。換句話說,是因為我沒有那些中師生優秀,才上了高中,讀了本科。而只要本科上了名校,就一輩子臉上有光,因為,初始學歷代表了一個人的基本素質。從這個邏輯上講,其實最有資格進行學歷歧視的,是中師生。他們絕對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素質最高的群體,其實力不下於現在的985、211。要知道,當時中師的錄取率,要遠低於現在的985院校。
  • 魏智淵,從一篇文章開啟,去了解一位中師生
    如周碧華老師的文章《中師生,中國騰飛的「墊腳石」》。這個秋日,讓我作為讀者,有時間細細的一遍一遍的閱讀魏智淵老師的文章《一代中師生的夢想與憂傷》。從中又讀出許多的感動。文章說,中師生,仿佛一代教師的精神胎記,讓許多人無論天南海北,都能夠從對方的身上認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