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飛速的現代,越來越多學子選擇從事經濟金融相關的工作,無數人費盡心力、日夜艱辛,就是為了躋身金融行業。
而現今,意向成為教師的優秀人才卻已經少之又少。在上個世紀末,中國曾有這樣一批教師,他們可以完完全全可以成為那個年代的優秀人才,但是被稱為中師生的他們雖有一身知識與才幹,最後迎來的現實卻令人十足惋惜。
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為何高素質且優秀的他們,在世人眼中或許也是最為可惜的一代教師?
時代的「速成」人才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正處於經濟復甦的軌道上,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基礎設施在不斷加強,但依舊處於百廢待興的階段。彼時社會資源較為緊張,尤其在教育行業,中小學師資更為匱乏。為了緩解當時的這一問題,國家出臺了相關政策,並從當時的初中畢業生中選拔了最出色優秀的一批人。
這些學生之後被分配到了各個中等師範學校,直接擁有城市戶口。在那個年代,擁有城市戶口是很值得驕傲和幸運的事,於是在當年,有諸多優秀的初中畢業學子享受到了政策的利好,前往中等師範學校接受進一步的教育。
這些未來的預備教師在師範院校中學習三年後,便前往鄉村學校正式成為一名人民教師。這是當時的一種快速培養人才的方式,這批中師生是時代環境下產物,在經濟和工業並行發展的上世紀末,教育自然也被併入重要發展的軌道中。
中師生是當時應景的必要人才,對於當時出身於普通家庭的初中畢生而言,成為中師生幾乎是最好的選擇。
從1980到2000年,短短的二十年時間裡,全國上下約有400多萬名優秀的初中畢業生考入中等師範學校,成為一名中師生。在教育人才稀缺的當年,是他們義無反顧紛紛前往廣大的鄉村教育一線,撐起了當年中國鄉村教育的半壁江山。對當時急需發展教育的大部分鄉村而言,這無疑是一件好事。
然而實際上,曾有一位中等師範學校的老師言道:「他們以出類拔萃的優異素質,卻選擇上中師,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解決一張飯票。」簡短的一句話卻點破了其中的悲情,才華和素養的有限發揮使得這些眾人眼中的尖子生在當時選擇了成為金字塔底層的鋪路石,而他們做出這番選擇的原因,或許不過是為了可以有更加穩定的生活收入來源。
既是時代的浪尖,又是時代的浪尾
將這批中師生稱為浪尖,是因為在過去的年代他們向來都是頂尖而出色的優秀人才;
稱他們浪尾,則是惋惜於他們的才能沒有得到最大程度地施展。
他們不辭艱辛和偏遠,加入到了基礎教育的行列,這是中國基礎教育是發展的大幸,而對於他們的個人前途而言,選擇成為鄉村中小學教師這一行業,也著實為一種大不幸。
這些人都有成為國家棟梁的潛力,對於他們的能力和智慧,那些了解中師生的人們向來讚不絕口。
對於中師生們而言,學習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興趣與愛好,他們人人基本都是一本大學的好苗子,「而且不用費什麼勁就能考上」。
但是命運仿佛和他們開了個小小的玩笑,過去在初中成績並不優異的同學考上了高中,繼而在大學進修,之後他們所遇到的社會機遇和發展遠多於這些中師生們,那些人的發展、生活狀況和社會地位或許要遠好於中師生們。
試想,倘若這些中師生們在當初能走上繼續學識的道路,或許他們的實力和才能會在之後的日子裡得到更為全面的發揮。
最早的一批中師生現在已經五十多歲了,最晚的一批也年近四十,對他們而言,這一生或許本來有很多選擇機會,但在現實的衝擊下,卻又無從選擇,他們帶著最優秀的成績去了師範院校,將最好的青春年華留在了鄉村。
數十年的風雲變化,眾人也不能批判他們遭到埋沒,因為沒有他們,也不會有當前中國教育的穩定發展,他們捨棄了青春的一種選擇,來到基層成為中國基礎教育的一塊穩固基石,然而他們確實也被「埋沒了」,因為時代的無奈,他們的理想只能作廢,這種身不由己令人為之惋惜。
他們曾是時代浪尖的佼佼者,但也是為了推動時代浪潮撲朔前行的中堅力量。這些中師生們現在或過著平淡的生活,也有不少人在後來通過自己的打拼有了更加優越的生活,但無論如何,他們曾為國家需要挺身而出的義無反顧都應為國人所尊敬。(中小學老師學生全套預習資料點我)
「空前絕後的一代」永遠是時代的寶藏
有不少人將中師生比作空前絕後的一代,這是因為在國家的教育發展穩定之後,中師生的教育政策就被取消了。
在他們之前和之後,都沒有了中師生,因此他們便成為了眾人口中「空前絕後的一代」。這些曾經朝氣蓬勃的優秀人才,現在也逐漸步入中年,但他們曾在教育中揮灑的汗水,想必將會是他們一輩子最難以磨滅的記憶。
曾經的他們為了國家教育事業的建設發展默默紮根在了教育的第一線,拿著很低的工資,做著毫不起眼的工作,因為當時考上中師,就意味著免學費、包分配以及國家補助夥食費,在那個百廢待興、城鄉發展差異較大的年代,早工作早謀生向來是年輕人們普遍的願望,這些條件對那些成績優異的初中畢業生而言自然十分具有吸引力。
在現在的年代,中專生與過去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在2000年後,中專開始不再包分配,錄取條件的放寬和招收人數的增加使得中專的地位開始慢慢下滑,逐漸地,中專不再是初中畢業生的首選,高中成為了大多數初中生理想的畢業去向。
曾經萬分吃香的中專現今已經完全不復當年的熱門,而選擇就讀師範院校的優秀學子也不如曾經那般人山人海。
但是,在過去的年代裡,那些中師生和中專生們的能力和才學完全不亞於如今能考上985和211名校的高材生們。在過去,中師生和中專生是頂尖中的頂尖,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們才能擔負起成為中國教育發展基石的重任。
對他們自身而言,將大半生的精力和你那話投入到中小學教育中,或許是屈才,但他們的才學和素質即便放在現在,絕不僅限於中小學教師素質這麼簡單。
回望二十年前這批可以稱為當時中國素質最好的教師,他們的經歷屬實令人嘆惋。中師生們為了生活而放棄自己的前途,在基層默默為教育事業發展而付出,沒有他們,就不會有中國教育,尤其是中國鄉村教育的今天。
在機遇層出不窮、高素質人才緊缺的當年,他們放棄了無數可以選擇的機會,來到鄉村,撐起了中國教育的一片天。
這些中師生們將最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教育事業,如今他們的芳華早已悄然而逝,他們理應得到我們最真摯的敬意,身為時代寶藏的他們,在那個百廢俱興的年代熠熠生輝,註定將成為眾人們心目中最觸不可及卻又真實敬重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