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的中師生,放到現在會是什麼學歷?

2020-09-03 背著書包走天下

前言:

又是一年畢業季,全國上下有數不清的大學生結束學生生活進入到社會,每一個學生都面臨著一個重大的問題,那就是如何找到一個更好的工作,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擁有一個好的學歷才是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的敲門磚,但是對於現在的大學生而言,本科學歷並沒有那麼吃香了,甚至研究生學習也越來越普遍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針對這個想像我想到了20多年前的中師生,為什麼那個時候的他們可以享受那麼好的待遇呢,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

中師到底是個啥?

估計現在很少有人還記得這個名字了,其實中師是中等師範學校的簡稱,上世紀80年代初,因為文革對教育的荒廢,全國各地需要大量的師資充實中小學校,國家決定從初中畢業生中招生進入師範就讀,3-4年學制,畢業後分配到各地中小學任教,這些人被稱為中師生。

他們的入學年齡普遍在14-15歲,17-18歲畢業就被分配到各地中小學任教,只有極少部分會進入高一級大專繼續深造。

這樣的境遇在當時那個年代可以說是可遇而不可求,要知道不是什麼人就可以隨隨便便就上中師的,能進入中師真的是一些熱愛教育、能力不凡的人才,這麼多年過去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還依然堅守在教育的第一線,為祖國的教育事業發光發熱。


某中師學校——淮陽師範

中師到底有多厲害?

中專最牛的時候,應該是整個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最初的兩年。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都知道,那個時候的大學錄取率極,普通家庭的孩子是很難有機會上大學的,上到初中這就已經很好了,但是中專為農村孩子提供了一條出路,因此中專學校也因此成為廣大農村學習努力的目標。

當年的新生入學注意事項

只要你考的上,上城市戶口、解決口糧、分配工作、幹部編制這些都是直接一步到位,從此人生開掛!

但是待遇雖好,但是也不是誰都可以考的上的,我周圍的很多現在已經是高級職稱教師的那個那個時候都沒有考的上中師,我大體估算了一下,考上的概率大約是千分之一,那個時候學生本來就少,一個學校也就出個四五個,這樣一說大家應該對考中師心裡有數了吧。

我們可以粗略的拿現在的學歷和中師學歷比較一下,拿我當時高考的那個班級來說,還是一個實驗班,班裡有50多個學生,能夠考上985,211的也就兩三個,當然本科率還是很高的,但是這個概率和考中師的概率一比孰難孰易大家應該明白了吧。

可以說,能進入中師的,幾乎都是品學兼優的學生,是尖子中的尖子,學霸中的學霸。而且進入中師之後還會受到更為嚴格的教育,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具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可以說當時的中師不輸現在任何的學校,當時能夠考上的人的智商也完全可以上最強大腦了,畢竟那個年代各種條件和現在簡直沒法比,這種艱苦的條件下都能考的上,足以看得出人家的實力了。

或許直接這樣說大家也感受不到中師生有多麼的厲害,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時村裡誰家要是考上一個中師,村長就會組織大家看電影,開聯歡會為這個人慶祝,放到現在誰家的孩子考上大學有過這個待遇,頂多是親戚鄰居道個謝,父母給點獎勵,完全達不到當時那樣的規格。而且之後很多年無論是從政還是經商或者是從事其他行業的,都有很多的是當時的教師改行過去的,一不小心就成為了那個行業的精英了。

中師和中專什麼時候開始不那麼行了呢?

在1992年之前,初中畢業生考上中師和中專的難度,不比現在的高中生考上985大學的難度低。

而在1992年之後,考上中師和中專的難度就急轉而下,「貶值」的速度快的驚人,簡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我們把時間調到2000年左右,這個時候的中師和中專生大概是最後一批包分配的學生,他們可以直接分配到合適的小學和幼兒園,絲毫沒有就業的煩惱。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師很快就不再是大家都夢寐以求的地方了,由於招生條件放寬以及不包分配,中師的分量也就沒有那麼重了。

到了2005年左右,一些大、中專院校實行了3+2模式,錄取學生的門檻也越來越低,讀中專逐漸不是初中畢業生的首選,高中成了大多數初中生的首選。

到了如今的2020年,本科進一步的擴招,大專院校也擴招,各省的高考錄取率達到了一半以上甚至更高。

中專就漸漸的不被人們所追捧。所以,這樣來看,二十年前的中專生個頂個的優秀,真的不亞於現在的985和211的大學生。

二十年前的中專相當於現在的一本非重點大學

三十年前的中專相當於現在的985,211重點大學

1977年至八十年代中的中專相當於現在的重點大學碩士以上學歷。

二十年前的中專學歷還是中專學歷,和現在的中專學歷沒有區別,只是內涵不一樣。

相對來說,二十年前的高考制度下,升學率不是很高,能升入一本二本的學生是少之又少,考取中專也是不錯的選擇,因為畢業後就會有不錯的工作。

而現在中考時高中和中專比率是5:5(2018年擴招後為6:4),上中專是一種無奈的選擇。稍微學習好一點的都去了高中,普通高中錄取結束後的學生基本上了中專。


中國教育的未來

中國教育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那個時期國家為教育事業培養的這一批人才,或許對他們來說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教育事業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但是仔細想想以他們當時的實力完全可以上一個更好一點的學校,或者從事更高的行業,獲得更高的收入。

儘管這幾年國家一直在提高教師的工資待遇,也在不斷的加大基礎教育投資力度,但是相對來說教師行業的付出和收入並不是成正比的,我自己也馬上踏入這個行業,對這個行業中的一些弊端也有所了解,教師承擔了很多本不應該承擔的責任,也理所當然的應該受到國家政策的保護。

或許有人會說了,選擇教師行業的一般都是家庭條件一般的家庭,因為沒有別的什麼出路,只好選擇這個工資收入相對穩定又比較體面的工作。對這一點確實有一部分的原因是這樣的,但是也不能以偏概全,教育事業關乎到一個國家的繁榮富強,是為國家提供源源不斷動力的,絕不是單純的為了某個人的利益。

中小學學校操場

後記

我們應該慶幸中國的教育事業有這樣一群人身先士卒,有這樣的一群人為中國的教育事業撐起了一片天,我們更應該慶幸還有一大批的有志青年願意投身教育事業,願意從事中小學教師工作,願意接過老一輩教育工作者手中的接力棒,繼續為中國的教育事業「拋頭顱,灑熱血。」

不管如何,我們要向那些仍然在從事中小學教育事業的人,致以崇高的敬禮!


向奮鬥者致敬

相關焦點

  • 20年前的中師生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你的老師是20年前的中專生嗎?不要小看你的老師是中師畢業,你知道20年前的中專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嗎? 作為一個初中畢業考入師範學校,18歲就走上講臺的樂爸來說,我為自己是一名中師生感到自豪! 現在很少人知道什麼是中師?
  • 20多年前的中師生,可能是最好的一代老師,網友:偉大的一代人
    20多年前的中師生,可能是最好的一代老師,網友:真正優秀的人曾經的中師生,不該被遺忘的一代優秀人才!可惜了一代芳華每每聊到現在的教師群體,不知為何,筆者就總是會想到當年的中師生群體。在筆者看來,當年的中師生可能算得上是中國最優秀素質最高的一群老師了,當然他們的人生際遇也在歷史的發展中變得可嘆可感。那一代人的芳華歲月,那一段歷史中的回眸,今天筆者就來和大家聊一聊當年的中師生。1. 何謂中師生?
  • 20多年前的中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不要小看你的老師是中師畢業,你知道二十年前的中專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嗎?現在很少人知道什麼是中師?中師是中等師範學校的簡稱,上世紀80年代初,因為特殊十年對教育的荒廢,全國各地需要大量的師資充實中小學校,國家決定從初中畢業生中招生進入師範就讀,3-4年學制,畢業後分配到各地中小學任教,這些人被稱為中師生。
  • 二十多年前的中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她很失望地說:「你說你還是本科師哩,連高一的函數題都不會,你還老說你們那個年代的中師生多牛,我看還比不上初中生。」想我當年學習成績年級前三的好學生,現在在女兒眼裡如此不堪。試問:二十多年前的中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最早的一批中師生已經50多歲了,最後一批也快40了。
  • 25年前的中師生,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25年前的中師生,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你的老師是二十五年前的中專生嗎?不要小看你的老師是中師畢業,你知道二十五年前的中專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嗎?現在很少人知道什麼是中師?中師是中等師範學校的簡稱,上世紀80年代初,因為文革對教育的荒廢,全國各地需要大量的師資充實中小學校,國家決定從初中畢業生中招生進入師範就讀,3-4年學制,畢業後分配到各地中小學任教,這些人被稱為中師生。他們的入學年齡普遍在14-15歲,17-18歲畢業就被分配到各地中小學任教,只有極少部分會進入高一級大專繼續深造。
  • 20多年前的中師生:可能是中國素質最好,也最可惜的一代教師
    社會的進步成就一批人,也必然會有一批人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他們默默的為時代的變遷做著貢獻,回首時,芳華已逝。在最好的年紀,他們分散到祖國最需要他們的地方,揮灑著青春,培育一代又一代鄉村的中小學生,有人說,他們是不幸的,他們順應時代的發展而生,卻被快速進步的時代所拋棄。20多年前的「中師生」,可能是中國素質最好也是最可惜的一代教師,容顏已逝,餘香仍在。
  • 20多年前的中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來源:育才家園(ID:YuCai_JiaYuan)不要小看你的老師是中師畢業,你知道二十年前的中專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嗎?
  • 20年前的中師生,一個應該永遠銘記的群體
    家長們覺得老師們太輕鬆,什麼課業都要家長監督指導,還要老師做什麼?老師覺得作為家長也該盡一份作為父母監督子女教育的責任。這兩者之間的那條三八線,它的畫法極難把握,超過哪邊一點點都會引起另外一邊人的情緒不滿。教師這個行業歷來便是香餑餑,尤其發展到現代,更是引起許多人的覬覦,他們選擇這個行業並不是秉承著傳道授業解惑也的原則,而是衝著一樣東西:功名利祿。
  • 當年的中師生
    當年的 中 師 生現在很少人知道什麼是中師?中師是中等師範學校的簡稱。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因為特殊十年對教育的荒廢,全國各地需要大量的師資充實中小學校,國家決定從初中畢業生中招生進入師範就讀,3-4年學制,畢業後分配到各地中小學任教,這些人被稱為中師生。他們的入學年齡普遍在14-15歲,17-18歲畢業就被分配到各地中小學任教,只有極少部分會進入高一級大專繼續深造。最早的一批中師生已經四五十歲了。
  • 20多年前的中師生,可能是中國素質最好的一批教師
    這些人都有成為國家棟梁的潛力,對於他們的能力和智慧,那些了解中師生的人們向來讚不絕口。對於中師生們而言,學習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興趣與愛好,他們人人基本都是一本大學的好苗子,「而且不用費什麼勁就能考上」。
  • 20多年前的中師生,可能是中國素質最好也最可惜的一代教師
    這些人都有成為國家棟梁的潛力,對於他們的能力和智慧,那些了解中師生的人們向來讚不絕口。對於中師生們而言,學習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興趣與愛好,他們人人基本都是一本大學的好苗子,「而且不用費什麼勁就能考上」。
  • 曾經的中師生,當年大家羨慕的對象,卻因學歷低與高級職稱無緣
    過去的師範教育屬於三級教育,就是中等師範、高等專科師範和高等本科師範這三級教育,2000年以後,中等師範已經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現在已經向高等專科師範和高等本科師範的二級師範教育方向轉變。過去的很多師範,已經搖身一變,變成各種高等專科學校或者什麼師範學院之類的了。過去的中師生,那可是當時的最優秀的學生才可以考中的。
  • 中師生最大的遺憾:沒有讀高中上大學?
    今年7月,我們創建了《中師生》,一個非常小眾的公眾號。兩個月來,有眾多的中師生關注了我們,和我們進行互動。我們推出了長篇小說《中師生》的漂流閱讀活動,讓更多的中師生有機會閱讀這本描寫中師生人生發展的優秀作品。
  • 20年前的中師生,被埋沒的中國教育基石
    她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不知道晚年的自己會不會後悔自己做出的這個決定。但是她明白,所謂的命運已經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那年那些中師生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黝黑的少年提了提破舊的書包,緩步走進刻著師範學院的校門。在他短短十五年的印象裡,老師是一個嚴肅且有耐心的角色。
  • 中師生,為教育事業做出巨大貢獻,卻因學歷低與高級職稱無緣?
    在網上看到大家討論這樣一個話題:中師生為教育事業做出巨大貢獻,卻因學歷低與高級職稱無緣,你怎樣看待?網友Lance課堂認為,那時候的中師生如果到現在還是中師文憑,說明這位老師不求上進,沒有看清社會的發展形式,也對國家的教育事業漠不關心,沒有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精神,即使評上高級職稱,也是浪費一個職稱指標。人生的第一學歷並不是非常重要,後期的發展決定著人生的方向,只有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踏實工作,才能達到人生想要的高度,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怨天怨地不如怨自己。
  • 20年前本科生,放到現在是什麼水平?可以比肩研究生嗎
    學歷到底重要嗎?關於這個問題到如今都是爭論的一個焦點。有的人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學歷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力;也有的人說知識就是力量,就算你最後去養豬,也比沒有讀過書的會養。總之啊就是各說各有理。那過去的學歷和現在相比較,一樣嗎?
  • 20年前本科生,放到現在是什麼水平?可以比肩研究生嗎
    學歷到底重要嗎?關於這個問題到如今都是爭論的一個焦點。有的人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學歷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力;也有的人說知識就是力量,就算你最後去養豬,也比沒有讀過書的會養。總之啊就是各說各有理。那過去的學歷和現在相比較,一樣嗎?
  • 中師生,一個應該永遠被銘記的群體
    01 對中師生,我一直心懷敬意。因為,自己當年初中畢業時,也曾在第一志願報考了中師,只是因為分數不夠,而沒有考上。換句話說,是因為我沒有那些中師生優秀,才上了高中,讀了本科。現在總是說初始學歷歧視,一個本科非985、211學校畢業的學生,即使考上了名校的研究生,也總是被人看不起。而只要本科上了名校,就一輩子臉上有光,因為,初始學歷代表了一個人的基本素質。從這個邏輯上講,其實最有資格進行學歷歧視的,是中師生。
  • 中師生啊中師生,當初你們捧著一顆心來現在帶走的是兩袖清風!
    中師生因為時代的需要而產生,他們又因時代的原因而終將退出歷史舞臺,他們是萬金油是多面手,撐起了當時基礎教育的一片天空!下面是幾位中師生的心裡話,讓我們一起走近了解他們並向他們致敬!@「81級中師生,典型的萬金油。
  • 90年代中專、中師生那麼吃香,和現在985、211比水平如何?
    ▲90年代的學生宿舍如果家裡條件不太好,但是學習成績也不錯的人,大概會去選擇讀一個中專或者是中師,因為這樣的學校在畢業之後會給分配工作,而且相比於大學來講,學費更加低廉,因此這也是很多人的選擇。千萬不要認為當時的中師和中專是非常不好的學校,在那個時候中專的錄取率也沒有很高,100個孩子中也只有不到6個人可以考上,而中師也就不到10%的錄取率,現在連大學的錄取率都高達20%多,可見那個時候中專也是非常難考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