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畢業季,全國上下有數不清的大學生結束學生生活進入到社會,每一個學生都面臨著一個重大的問題,那就是如何找到一個更好的工作,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擁有一個好的學歷才是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的敲門磚,但是對於現在的大學生而言,本科學歷並沒有那麼吃香了,甚至研究生學習也越來越普遍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針對這個想像我想到了20多年前的中師生,為什麼那個時候的他們可以享受那麼好的待遇呢,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
估計現在很少有人還記得這個名字了,其實中師是中等師範學校的簡稱,上世紀80年代初,因為文革對教育的荒廢,全國各地需要大量的師資充實中小學校,國家決定從初中畢業生中招生進入師範就讀,3-4年學制,畢業後分配到各地中小學任教,這些人被稱為中師生。
他們的入學年齡普遍在14-15歲,17-18歲畢業就被分配到各地中小學任教,只有極少部分會進入高一級大專繼續深造。
這樣的境遇在當時那個年代可以說是可遇而不可求,要知道不是什麼人就可以隨隨便便就上中師的,能進入中師真的是一些熱愛教育、能力不凡的人才,這麼多年過去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還依然堅守在教育的第一線,為祖國的教育事業發光發熱。
某中師學校——淮陽師範
中專最牛的時候,應該是整個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最初的兩年。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都知道,那個時候的大學錄取率極,普通家庭的孩子是很難有機會上大學的,上到初中這就已經很好了,但是中專為農村孩子提供了一條出路,因此中專學校也因此成為廣大農村學習努力的目標。
當年的新生入學注意事項
只要你考的上,上城市戶口、解決口糧、分配工作、幹部編制這些都是直接一步到位,從此人生開掛!
但是待遇雖好,但是也不是誰都可以考的上的,我周圍的很多現在已經是高級職稱教師的那個那個時候都沒有考的上中師,我大體估算了一下,考上的概率大約是千分之一,那個時候學生本來就少,一個學校也就出個四五個,這樣一說大家應該對考中師心裡有數了吧。
我們可以粗略的拿現在的學歷和中師學歷比較一下,拿我當時高考的那個班級來說,還是一個實驗班,班裡有50多個學生,能夠考上985,211的也就兩三個,當然本科率還是很高的,但是這個概率和考中師的概率一比孰難孰易大家應該明白了吧。
可以說,能進入中師的,幾乎都是品學兼優的學生,是尖子中的尖子,學霸中的學霸。而且進入中師之後還會受到更為嚴格的教育,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具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可以說當時的中師不輸現在任何的學校,當時能夠考上的人的智商也完全可以上最強大腦了,畢竟那個年代各種條件和現在簡直沒法比,這種艱苦的條件下都能考的上,足以看得出人家的實力了。
或許直接這樣說大家也感受不到中師生有多麼的厲害,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時村裡誰家要是考上一個中師,村長就會組織大家看電影,開聯歡會為這個人慶祝,放到現在誰家的孩子考上大學有過這個待遇,頂多是親戚鄰居道個謝,父母給點獎勵,完全達不到當時那樣的規格。而且之後很多年無論是從政還是經商或者是從事其他行業的,都有很多的是當時的教師改行過去的,一不小心就成為了那個行業的精英了。
在1992年之前,初中畢業生考上中師和中專的難度,不比現在的高中生考上985大學的難度低。
而在1992年之後,考上中師和中專的難度就急轉而下,「貶值」的速度快的驚人,簡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我們把時間調到2000年左右,這個時候的中師和中專生大概是最後一批包分配的學生,他們可以直接分配到合適的小學和幼兒園,絲毫沒有就業的煩惱。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師很快就不再是大家都夢寐以求的地方了,由於招生條件放寬以及不包分配,中師的分量也就沒有那麼重了。
到了2005年左右,一些大、中專院校實行了3+2模式,錄取學生的門檻也越來越低,讀中專逐漸不是初中畢業生的首選,高中成了大多數初中生的首選。
到了如今的2020年,本科進一步的擴招,大專院校也擴招,各省的高考錄取率達到了一半以上甚至更高。
中專就漸漸的不被人們所追捧。所以,這樣來看,二十年前的中專生個頂個的優秀,真的不亞於現在的985和211的大學生。
二十年前的中專相當於現在的一本非重點大學
三十年前的中專相當於現在的985,211重點大學
1977年至八十年代中的中專相當於現在的重點大學碩士以上學歷。
二十年前的中專學歷還是中專學歷,和現在的中專學歷沒有區別,只是內涵不一樣。
相對來說,二十年前的高考制度下,升學率不是很高,能升入一本二本的學生是少之又少,考取中專也是不錯的選擇,因為畢業後就會有不錯的工作。
而現在中考時高中和中專比率是5:5(2018年擴招後為6:4),上中專是一種無奈的選擇。稍微學習好一點的都去了高中,普通高中錄取結束後的學生基本上了中專。
中國教育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那個時期國家為教育事業培養的這一批人才,或許對他們來說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教育事業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但是仔細想想以他們當時的實力完全可以上一個更好一點的學校,或者從事更高的行業,獲得更高的收入。
儘管這幾年國家一直在提高教師的工資待遇,也在不斷的加大基礎教育投資力度,但是相對來說教師行業的付出和收入並不是成正比的,我自己也馬上踏入這個行業,對這個行業中的一些弊端也有所了解,教師承擔了很多本不應該承擔的責任,也理所當然的應該受到國家政策的保護。
或許有人會說了,選擇教師行業的一般都是家庭條件一般的家庭,因為沒有別的什麼出路,只好選擇這個工資收入相對穩定又比較體面的工作。對這一點確實有一部分的原因是這樣的,但是也不能以偏概全,教育事業關乎到一個國家的繁榮富強,是為國家提供源源不斷動力的,絕不是單純的為了某個人的利益。
中小學學校操場
我們應該慶幸中國的教育事業有這樣一群人身先士卒,有這樣的一群人為中國的教育事業撐起了一片天,我們更應該慶幸還有一大批的有志青年願意投身教育事業,願意從事中小學教師工作,願意接過老一輩教育工作者手中的接力棒,繼續為中國的教育事業「拋頭顱,灑熱血。」
不管如何,我們要向那些仍然在從事中小學教育事業的人,致以崇高的敬禮!
向奮鬥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