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中師生,被埋沒的中國教育基石

2020-08-18 呂不韋有所作為

中師生

大排檔下,人們觥籌交錯,交談甚歡。皎潔的月光穿過樹蔭,傾灑在坐落一旁的中師生們。

嫋嫋的煙火遮不住這些人臉上的失落,周遭的喧鬧與他們格格不入。

飯桌之上,不過三言兩語,每個人的臉上都掛著一絲悲涼,不為小家而悲,不為親友而悲,只為身旁的人而悲。

究竟為何20年前還是意氣風發的中師生群體,此時卻淪為此情此景?

那年那些初中生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各行各業百廢待興,教育事業更是青黃不接。

年邁的教師強撐著風中殘燭的身軀,以拳拳報國之心屹立在小小講臺之上,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

然而,人力總有窮盡時,整天的辛勤教導促使這些老教師不得不退居臺下。

面臨此情此景,全國各地的師資需求迫在眉睫,於是在各方商榷之下,創辦了中等師範學院,其宗旨就是廣招初中畢業生。

廣招中專生

在該校就讀4年之後,便將畢業的他們分配到各地中小學任教,這便是中師生的由來。

那個年代,大學這個詞對於貧困的學生來說無疑是虛無縹緲的。高昂的學費,難以預測的未來,誰也無法保證自己能夠脫穎而出。

殘酷的現實,讓走在時代浪尖的少男少女望洋興嘆,而此刻中等師範學院擺在了眾人的眼前。

在強烈的競爭之下,中等師範學院頃刻間湧入了大量成績優異的畢業初中生。

他們絕大多數來自偏僻的鄉村,祖祖輩輩幾乎都是面朝黃土的農民。他們不知道大學和師範學院孰輕孰重,但他們知道,從師範畢業後,便能每月能按時領取工資。

對於未來充滿迷惘的初中生來說,這般誘人的條件並非能夠輕易拒絕的。

站在隨風搖曳的稻田之中,汗流浹背的少女看著老師迎著灼灼烈日向自己走來。老師含著微笑,向少女透露出了喜人的消息。

中專生

少女聞訊,連忙鞠躬道謝,湧動的心跳驅使著少女迸發出無盡的活力,一路絕塵,飛奔回家。腳下的鄉間小路漸漸虛化,是更為廣闊的天地,還是坑坑窪窪的小道,誰也看不清楚。

她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不知道晚年的自己會不會後悔自己做出的這個決定。但是她明白,所謂的命運已經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那年那些中師生

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黝黑的少年提了提破舊的書包,緩步走進刻著師範學院的校門。

在他短短十五年的印象裡,老師是一個嚴肅且有耐心的角色。

當他決定報考師範學院的時候,老師不復以前的嚴肅表情,而是摘下眼鏡,輕聲道,「你真的想好了嗎,以你的天賦來說,考取一所不錯的大學沒有任何問題。」

他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家庭的重擔已經壓得父親難以站直身板,母親常常面對空空如也的米缸暗自啜泣。倘若不選擇這條路,他沒有辦法讓家人繼續承受這樣的痛苦。

看著少年掙扎的眼神,老師只是微微一笑,摸了摸少年的頭,不再說些什麼。

中專生合照

當越來越多成績優異的學生湧入師範學院之中,這些學校才開始意識到:倘若所有新時代的中堅力量都成為了教師,沒有人嘗試奔赴大學,沒有人想要去做科研,沒有人從事醫療行業,那不就成了本末倒置。

因此,為了防止這般此消彼長的情況愈演愈烈,當局開始實行保護性政策,規定凡學習成績位列全鄉鎮前十名的同學皆不能報考中專,只能報考高中然後考大學。

即使如此,那些進師範讀書的學生,依然保持著很高的素質,而倘若他們進入高中也能夠保持水平,大學不在話下。

誘使他們不斷報考中等師範學院的原因很簡單,那便是不必憂心衣食住行。年少的他們自然是有私心的,誰也無法否認他們為了活著而付出的努力。

或許正是如此,才有一批批新鮮的血液注入到了逐年下滑的教師行列中,從而促進了近代的中小學教育事業的發展,成為中國教育的基石。

又是一年畢業季,這些學生仿若吹散的蒲公英一般,翻山越嶺,飄向遠方。廣袤國土,都成了他們生根發芽的沃土。

作為教師的中專生

已然成為老師的他們踏過崎嶇的小道,路過炊煙嫋嫋的村莊,躍過清澈的小溪,翻過陡峭的高山,來到了一座簡陋的學校。

看著不過彈丸之地的教室,殘破的走廊,他們放下手中的公事包,拿起身旁的一支粉筆,龍飛鳳舞地在黑板上留下自己的姓名,其波瀾壯闊的教師生涯就從一句「同學們好」拉開了序幕。

身為人民教師的他們延續著先祖的血脈,傳承著昔日的文明,訴說未來的發展。無論烈日灼灼,還是風雨交加,每天都在兢兢業業的工作,勤勤懇懇地批改著學生的作業。

不僅如此,師資缺乏的農村學校,常常因為課程緊張,導致老師必須兼顧多門課程。但是他們不怕課多課重,就怕孩子們沒能夠學到足夠的知識。

在這條崎嶇的教育事業道路上,有人半途而廢,鬱鬱寡歡;有人渾渾噩噩,得過且過;有人傾盡所有,化作基石,為到來的人鋪上一條康莊大道。

這20年間,中師生送出的農村學子一批又一批。

有的成為了名利皆收的博士,膝下兒女成雙。有的功成名就,家產上億。有的和往日的恩師成了同事,繼續投身於教育事業。

中專生教學

儘管韶華漸漸磨去老師和學生之間記憶,但是那些學生始終記得當陷入迷惘彷徨時,老師仿若漫漫長夜中,燈火通明的燈塔,為他們照明前方的道路。

這些中師生沒能趕上一個最好的時代,沒能將自己的天賦盡情施展在自己想要的平臺之上,但是他們創造了一個最好的時代,讓這些繼承了文明之火的青蔥學子能夠肆意揮灑青春。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下課鈴輕聲奏鳴,窸窸窣窣的收書聲此起彼伏。伴隨著一聲下課,洋溢著微笑的學生們從教師裡飛奔而出。懷中揣著課本的中年男子站在教室門口,向正在整理教案的中年女子投去溫柔的目光。

同樣作為中師生的他們在畢業後,便被分配到這所學校教書育人。趣味相投的兩人很快便結為夫妻,但是想要提供孩子一個更好的環境,憑兩人的工資卻是遠遠不夠。

為了考上大學,獲得更高的學歷,從而轉到更好的學校任職,兩人白天傳道授業,晚上挑燈夜讀。然而,漫長的五年等待期卻是磨平了夫妻倆的決心,最終放棄了這個想法。

現如今,年到中年的他們依然待在這座小山村之中,貢獻著自己的青春和才華,用大半輩子詮釋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1999年,中等師範學院陸續關停,曾經盛極一時的中師生逐漸成為歷史。

教學課堂

然而,當他們推動了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一舉成為鄉村振興的大功臣之後,卻被日新月異的新時代給無情埋沒。

雖然工資穩定,但中師生的收入並不可觀,他們所得到的跟他們所付出的青春和努力難以劃上等號。

更令人惋惜的是,他們本懷有重新追逐夢想的決心,但按照政策規定必須先工作五年才能獲得報考大學的資格。

整整五年,五年可以見證一家上億企業興旺衰敗,可以見證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成為相夫教子的妻子,可以見證一個躊躇滿志的男人淪為社會的奴隸。

長達五年的辛勤教導讓這些中師生大多數失去了耐心和信心,甚至有的已經成家,肩負著更大的生活壓力,家庭的責任已經不再允許他揮灑青春,因此也漸漸失去考大學的動力。

多少年後回憶起這段經歷,他們心中有的還是大部分是心酸,是失落。當年他們考上中師生時,鑼鼓喧天,舉村歡慶,享受世人的稱讚,如今只能在記憶中找尋曾今的母校。

中專生教師與學生合照

不妨試想,為何20年的中師生放在如今,卻是默默無聞,究其原因,是時代已經變了。

現在的學生已經將學歷當作了登上成功的敲門磚,幾乎沒有人會捨棄這樣一種機會,而這少之又少的人便是繼承了這些中師生意志的鄉村教師。

我們總會在中國年度感動人物中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雖然貧窮,但是依舊快樂。

可面臨高考的學生看到這些僅僅略有感觸,然後將這些人的事跡當作一種工具,無所敬畏地運用在作文上,不為表達尊敬,只是為了獲得高分,這般畸形的社會終究還是辜負一代中師生的辛苦。

這一群被歷史埋沒的教育基石不該在揮灑完自己璀璨的一生後,就這麼默默無聞;不該在桃李滿天下後,依舊沒人知曉他們的付出;不該在他們為教育事業做出如此貢獻後,一腳踢開。

我們應該向這些仍奮鬥在中小學事業的優秀中師生,表示敬意,致敬他們逝去的年華,致敬他們做出的選擇,致敬他們創造了一個這樣人人有書讀的時代。

相關焦點

  • 30年前的中師生:基礎教育最優秀的一批教師,被埋沒的教育基石
    30年前的中國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從殘酷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歷經數載,學習如何為人師表。而後紮根全國各地,用雙手託起中國教育的一片天地,他們就是30年前的中師生。時代翻湧,當時的出類拔萃卻成為如今的束縛,中師生被時代進步的塵埃淹沒,但他們的貢獻卻閃耀中國歷史長河,經久不息。
  • 20年前的中師生,一個應該永遠銘記的群體
    但作為中國教育基石的他們卻在教育事業發展兇猛的現代被深深埋沒了。「中師生」的起因來於祖國的號召,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剛剛經歷過各種革命大洗禮的中國漸漸意識到越來越多人口的泱泱大國需要教育。中國的教育基石不能就此埋沒最初的中師生只是為了解決一張飯票走上教師的講臺,雖然是出於現實的考量,但是誰又不是活在現實中?他們不知疲倦、不敢懈怠的付出也早已對得起這每月的糧票,可是他們卻因此奉獻了一生,並且在這一生中,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使得他們無法再進入更廣闊的世界。
  • 20年前的中師生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你的老師是20年前的中專生嗎?不要小看你的老師是中師畢業,你知道20年前的中專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嗎? 作為一個初中畢業考入師範學校,18歲就走上講臺的樂爸來說,我為自己是一名中師生感到自豪! 現在很少人知道什麼是中師?
  • 30年前的中師生:不該被遺忘的一批人
    30年前的中國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從殘酷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歷經數載,學習如何為人師表。而後紮根全國各地,用雙手託起中國教育的一片天地,他們就是30年前的中師生。時代翻湧,當時的出類拔萃卻成為如今的束縛,中師生被時代進步的塵埃淹沒,但他們的貢獻卻閃耀中國歷史長河,經久不息。
  • 25年前的中師生,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25年前的中師生,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你的老師是二十五年前的中專生嗎?不要小看你的老師是中師畢業,你知道二十五年前的中專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嗎?現在很少人知道什麼是中師?最早的一批中師生已經50多歲了,最後一批也40好幾了,這一生似乎有很多選擇的機會,卻又無從選擇,他們最好成績去了中師,最好的年華給了學校,數十年風雲變幻,我們似乎不能說他們被埋沒,因為他們是中國教育的基石,但他們確實被埋沒了,理想荒廢身不由己。
  • 20多年前的中師生,可能是中國素質最好的一批教師
    中師生是當時應景的必要人才,對於當時出身於普通家庭的初中畢生而言,成為中師生幾乎是最好的選擇。從1980到2000年,短短的二十年時間裡,全國上下約有400多萬名優秀的初中畢業生考入中等師範學校,成為一名中師生。在教育人才稀缺的當年,是他們義無反顧紛紛前往廣大的鄉村教育一線,撐起了當年中國鄉村教育的半壁江山。對當時急需發展教育的大部分鄉村而言,這無疑是一件好事。
  • 二三十年前的中師生,可能是中國素質最好也最可惜的一代教師
    在上個世紀末,中國曾有這樣一批教師,他們可以完完全全可以成為那個年代的優秀人才,但是被稱為中師生的他們雖有一身知識與才幹,最後迎來的現實卻令人十足惋惜。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為何高素質且優秀的他們,在世人眼中或許也是最為可惜的一代教師?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正處於經濟復甦的軌道上,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基礎設施在不斷加強,但依舊處於百廢待興的階段。
  • 20多年前的中師生,可能是中國素質最好也最可惜的一代教師
    中師生是當時應景的必要人才,對於當時出身於普通家庭的初中畢生而言,成為中師生幾乎是最好的選擇。從1980到2000年,短短的二十年時間裡,全國上下約有400多萬名優秀的初中畢業生考入中等師範學校,成為一名中師生。在教育人才稀缺的當年,是他們義無反顧紛紛前往廣大的鄉村教育一線,撐起了當年中國鄉村教育的半壁江山。對當時急需發展教育的大部分鄉村而言,這無疑是一件好事。
  • 當年的中師生
    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因為特殊十年對教育的荒廢,全國各地需要大量的師資充實中小學校,國家決定從初中畢業生中招生進入師範就讀,3-4年學制,畢業後分配到各地中小學任教,這些人被稱為中師生。他們的入學年齡普遍在14-15歲,17-18歲畢業就被分配到各地中小學任教,只有極少部分會進入高一級大專繼續深造。最早的一批中師生已經四五十歲了。
  • 你知道中師生嗎?
    「中師」不過是中國大教育的一朵小浪花,雖然歷時短暫,但功不可沒。 推薦大家讀一讀,記住中國教育的大廈的基石裡,有一代中師生。最早的一批中師生已經50多歲了,最後一批也快40了,這一生似乎有很多選擇的機會,卻又無從選擇,他們最好成績去了中師,最好的年華給了學校。數十年風雲變幻,我們似乎不能說他們被埋沒,因為他們是中國教育的基石,但他們確實被埋沒了,理想荒廢身不由己。
  • 20多年前的中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最早的一批中師生已經50多歲了,最後一批也快40了,這一生似乎有很多選擇的機會,卻又無從選擇,他們最好成績去了中師,最好的年華給了學校。數十年風雲變幻,我們似乎不能說他們被埋沒,因為他們是中國教育的基石,但他們確實被埋沒了,理想荒廢身不由己。
  • 《紅媒教育》中師,一個最悲情的詞!
    現在最早的一批從初中招收的中師生已經50多歲了,1998年最後一批也快40了,這一生似乎有很多選擇的機會,卻又無從選擇,他們最好成績去了中師,最好的年華給了學校。數十年風雲變幻,我們似乎不能說他們被埋沒,因為他們是中國教育的基石,但他們確實被埋沒了,理想荒廢身不由己。1
  • 20多年前的中師生:可能是中國素質最好,也最可惜的一代教師
    20多年前的「中師生」,可能是中國素質最好也是最可惜的一代教師,容顏已逝,餘香仍在。這一政策成效顯著,三年的壓縮教育,當可勝任中小學生的啟蒙,那一代的中師生可能是中國素質最好的一代教師,這十幾年來,他們為中國的教育事業付出了整個青春,他們的教育程度註定了只能到一線的中小學生進行基礎教育。
  • 八九十年代的中師生:中國基礎教育最優秀的一批教師
    :中國基礎教育最優秀的一批教師2016年教師節期間,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初中畢業上中師:教育之大幸與個人之不幸》,在公眾號推送出來後,引起了廣大中師生的強烈共鳴。至今還被轉載,被寫當年中師生遭遇的作者大量引用甚至大段抄錄。那篇文章是從中師生個人遭遇的角度來寫的。雖然也涉及到了中師生對中國基礎教育的貢獻,指出了在當年特定條件下,讓中國最優秀的一批人從事基礎教育工作,夯實了中國基礎教育的基礎,但只是點到為此,沒有展開。對此,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 新的學年,最早的那一屆中師生們杏壇謝幕了
    中師生是近年來逐漸被諸多媒體關注的一個群體,在全國大約有著400萬人的規模。他們大多奮戰在基礎教育的最前線,支撐起了中國最基層的教育體系。在慶祝第36個教師節之際,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經典傳承委員會副秘書長靳迎春發表文章,致敬中師生。
  • 20多年前的中師生,可能是最好的一代老師,網友:偉大的一代人
    20多年前的中師生,可能是最好的一代老師,網友:真正優秀的人曾經的中師生,不該被遺忘的一代優秀人才!可惜了一代芳華每每聊到現在的教師群體,不知為何,筆者就總是會想到當年的中師生群體。在筆者看來,當年的中師生可能算得上是中國最優秀素質最高的一群老師了,當然他們的人生際遇也在歷史的發展中變得可嘆可感。那一代人的芳華歲月,那一段歷史中的回眸,今天筆者就來和大家聊一聊當年的中師生。1. 何謂中師生?
  • 對李吉明同志「中師生幽靈說」的史辯性思考——兼談「中師生」歷史性概念
    放眼10至20年,中師生的治學,必將璀璨一如星河,而輝映校園,照亮如今崇尚享樂、動輒「非毛」等社會弊端的「暗夜」……《中師生》微信公眾號的神聖使命,其在此乎?本人的《中師生回憶錄》正以職場走筆、情感行旅、書影、語文教育憂思錄等章節,錚然登上《中師生》微信公眾號。
  • 20多年前的中師生,放到現在會是什麼學歷?
    針對這個想像我想到了20多年前的中師生,為什麼那個時候的他們可以享受那麼好的待遇呢,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中師到底是個啥?估計現在很少有人還記得這個名字了,其實中師是中等師範學校的簡稱,上世紀80年代初,因為文革對教育的荒廢,全國各地需要大量的師資充實中小學校,國家決定從初中畢業生中招生進入師範就讀,3-4年學制,畢業後分配到各地中小學任教,這些人被稱為中師生。他們的入學年齡普遍在14-15歲,17-18歲畢業就被分配到各地中小學任教,只有極少部分會進入高一級大專繼續深造。
  • 伴隨一生的高考——中師生,一批缺席了高考的優秀青年
    從此,中師生開始全部從初中畢業生中選拔招生,主要是為了解決當時我們國家基礎教育師資匱乏的問題。中師生充實到教師隊伍中,小學師資質量和數量睏乏現狀得到極大緩解。在十六七年的時間內,全國近400萬學習成績優異的初中畢業生,擁進了中等師範學校並不算高的門檻,然後猶如一把把蒲公英的種子,被撒在祖國或肥沃或貧瘠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