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師生
大排檔下,人們觥籌交錯,交談甚歡。皎潔的月光穿過樹蔭,傾灑在坐落一旁的中師生們。
嫋嫋的煙火遮不住這些人臉上的失落,周遭的喧鬧與他們格格不入。
飯桌之上,不過三言兩語,每個人的臉上都掛著一絲悲涼,不為小家而悲,不為親友而悲,只為身旁的人而悲。
究竟為何20年前還是意氣風發的中師生群體,此時卻淪為此情此景?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各行各業百廢待興,教育事業更是青黃不接。
年邁的教師強撐著風中殘燭的身軀,以拳拳報國之心屹立在小小講臺之上,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
然而,人力總有窮盡時,整天的辛勤教導促使這些老教師不得不退居臺下。
面臨此情此景,全國各地的師資需求迫在眉睫,於是在各方商榷之下,創辦了中等師範學院,其宗旨就是廣招初中畢業生。
廣招中專生
在該校就讀4年之後,便將畢業的他們分配到各地中小學任教,這便是中師生的由來。
那個年代,大學這個詞對於貧困的學生來說無疑是虛無縹緲的。高昂的學費,難以預測的未來,誰也無法保證自己能夠脫穎而出。
殘酷的現實,讓走在時代浪尖的少男少女望洋興嘆,而此刻中等師範學院擺在了眾人的眼前。
在強烈的競爭之下,中等師範學院頃刻間湧入了大量成績優異的畢業初中生。
他們絕大多數來自偏僻的鄉村,祖祖輩輩幾乎都是面朝黃土的農民。他們不知道大學和師範學院孰輕孰重,但他們知道,從師範畢業後,便能每月能按時領取工資。
對於未來充滿迷惘的初中生來說,這般誘人的條件並非能夠輕易拒絕的。
站在隨風搖曳的稻田之中,汗流浹背的少女看著老師迎著灼灼烈日向自己走來。老師含著微笑,向少女透露出了喜人的消息。
中專生
少女聞訊,連忙鞠躬道謝,湧動的心跳驅使著少女迸發出無盡的活力,一路絕塵,飛奔回家。腳下的鄉間小路漸漸虛化,是更為廣闊的天地,還是坑坑窪窪的小道,誰也看不清楚。
她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不知道晚年的自己會不會後悔自己做出的這個決定。但是她明白,所謂的命運已經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黝黑的少年提了提破舊的書包,緩步走進刻著師範學院的校門。
在他短短十五年的印象裡,老師是一個嚴肅且有耐心的角色。
當他決定報考師範學院的時候,老師不復以前的嚴肅表情,而是摘下眼鏡,輕聲道,「你真的想好了嗎,以你的天賦來說,考取一所不錯的大學沒有任何問題。」
他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家庭的重擔已經壓得父親難以站直身板,母親常常面對空空如也的米缸暗自啜泣。倘若不選擇這條路,他沒有辦法讓家人繼續承受這樣的痛苦。
看著少年掙扎的眼神,老師只是微微一笑,摸了摸少年的頭,不再說些什麼。
中專生合照
當越來越多成績優異的學生湧入師範學院之中,這些學校才開始意識到:倘若所有新時代的中堅力量都成為了教師,沒有人嘗試奔赴大學,沒有人想要去做科研,沒有人從事醫療行業,那不就成了本末倒置。
因此,為了防止這般此消彼長的情況愈演愈烈,當局開始實行保護性政策,規定凡學習成績位列全鄉鎮前十名的同學皆不能報考中專,只能報考高中然後考大學。
即使如此,那些進師範讀書的學生,依然保持著很高的素質,而倘若他們進入高中也能夠保持水平,大學不在話下。
誘使他們不斷報考中等師範學院的原因很簡單,那便是不必憂心衣食住行。年少的他們自然是有私心的,誰也無法否認他們為了活著而付出的努力。
或許正是如此,才有一批批新鮮的血液注入到了逐年下滑的教師行列中,從而促進了近代的中小學教育事業的發展,成為中國教育的基石。
又是一年畢業季,這些學生仿若吹散的蒲公英一般,翻山越嶺,飄向遠方。廣袤國土,都成了他們生根發芽的沃土。
作為教師的中專生
已然成為老師的他們踏過崎嶇的小道,路過炊煙嫋嫋的村莊,躍過清澈的小溪,翻過陡峭的高山,來到了一座簡陋的學校。
看著不過彈丸之地的教室,殘破的走廊,他們放下手中的公事包,拿起身旁的一支粉筆,龍飛鳳舞地在黑板上留下自己的姓名,其波瀾壯闊的教師生涯就從一句「同學們好」拉開了序幕。
身為人民教師的他們延續著先祖的血脈,傳承著昔日的文明,訴說未來的發展。無論烈日灼灼,還是風雨交加,每天都在兢兢業業的工作,勤勤懇懇地批改著學生的作業。
不僅如此,師資缺乏的農村學校,常常因為課程緊張,導致老師必須兼顧多門課程。但是他們不怕課多課重,就怕孩子們沒能夠學到足夠的知識。
在這條崎嶇的教育事業道路上,有人半途而廢,鬱鬱寡歡;有人渾渾噩噩,得過且過;有人傾盡所有,化作基石,為到來的人鋪上一條康莊大道。
這20年間,中師生送出的農村學子一批又一批。
有的成為了名利皆收的博士,膝下兒女成雙。有的功成名就,家產上億。有的和往日的恩師成了同事,繼續投身於教育事業。
中專生教學
儘管韶華漸漸磨去老師和學生之間記憶,但是那些學生始終記得當陷入迷惘彷徨時,老師仿若漫漫長夜中,燈火通明的燈塔,為他們照明前方的道路。
這些中師生沒能趕上一個最好的時代,沒能將自己的天賦盡情施展在自己想要的平臺之上,但是他們創造了一個最好的時代,讓這些繼承了文明之火的青蔥學子能夠肆意揮灑青春。
下課鈴輕聲奏鳴,窸窸窣窣的收書聲此起彼伏。伴隨著一聲下課,洋溢著微笑的學生們從教師裡飛奔而出。懷中揣著課本的中年男子站在教室門口,向正在整理教案的中年女子投去溫柔的目光。
同樣作為中師生的他們在畢業後,便被分配到這所學校教書育人。趣味相投的兩人很快便結為夫妻,但是想要提供孩子一個更好的環境,憑兩人的工資卻是遠遠不夠。
為了考上大學,獲得更高的學歷,從而轉到更好的學校任職,兩人白天傳道授業,晚上挑燈夜讀。然而,漫長的五年等待期卻是磨平了夫妻倆的決心,最終放棄了這個想法。
現如今,年到中年的他們依然待在這座小山村之中,貢獻著自己的青春和才華,用大半輩子詮釋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1999年,中等師範學院陸續關停,曾經盛極一時的中師生逐漸成為歷史。
教學課堂
然而,當他們推動了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一舉成為鄉村振興的大功臣之後,卻被日新月異的新時代給無情埋沒。
雖然工資穩定,但中師生的收入並不可觀,他們所得到的跟他們所付出的青春和努力難以劃上等號。
更令人惋惜的是,他們本懷有重新追逐夢想的決心,但按照政策規定必須先工作五年才能獲得報考大學的資格。
整整五年,五年可以見證一家上億企業興旺衰敗,可以見證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成為相夫教子的妻子,可以見證一個躊躇滿志的男人淪為社會的奴隸。
長達五年的辛勤教導讓這些中師生大多數失去了耐心和信心,甚至有的已經成家,肩負著更大的生活壓力,家庭的責任已經不再允許他揮灑青春,因此也漸漸失去考大學的動力。
多少年後回憶起這段經歷,他們心中有的還是大部分是心酸,是失落。當年他們考上中師生時,鑼鼓喧天,舉村歡慶,享受世人的稱讚,如今只能在記憶中找尋曾今的母校。
中專生教師與學生合照
不妨試想,為何20年的中師生放在如今,卻是默默無聞,究其原因,是時代已經變了。
現在的學生已經將學歷當作了登上成功的敲門磚,幾乎沒有人會捨棄這樣一種機會,而這少之又少的人便是繼承了這些中師生意志的鄉村教師。
我們總會在中國年度感動人物中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雖然貧窮,但是依舊快樂。
可面臨高考的學生看到這些僅僅略有感觸,然後將這些人的事跡當作一種工具,無所敬畏地運用在作文上,不為表達尊敬,只是為了獲得高分,這般畸形的社會終究還是辜負一代中師生的辛苦。
這一群被歷史埋沒的教育基石不該在揮灑完自己璀璨的一生後,就這麼默默無聞;不該在桃李滿天下後,依舊沒人知曉他們的付出;不該在他們為教育事業做出如此貢獻後,一腳踢開。
我們應該向這些仍奮鬥在中小學事業的優秀中師生,表示敬意,致敬他們逝去的年華,致敬他們做出的選擇,致敬他們創造了一個這樣人人有書讀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