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段時間,我們創建的《中師生》這個公眾號,得到眾多中師生的關注和支持。
以《中師生》這個公眾號為平臺,我們建了三個中師生交流群,一個中師生圖書漂流群,開展了一些中師生的紀念活動。
每天,都有中師生在群中交流,更有中師生在我們的《中師生》這個公眾號後臺留言,說找到了回家的感覺。
昨天,見到一位朋友說,我是農村初中82年畢業的,當年能上中師、中專的同學只能算是優等生而非學霸,他們都是數理化成績特別好,英語成績特別差,他努力競爭中師、中專就是因為當年中師、中專錄取英語科不計入總分(預考時中師、中專類英語不計入總分,正考英語不考),真正的學霸是全面發展,各科優秀,這樣的同學都上高中最後上大學去了,你們能說當年的中師、中專生是學霸嗎?
對於這一個問題,中師生,是當年的學霸嗎,我們聽聽大家的觀點:
反對的觀點:
網友一:你知道什麼是學霸嗎?當年的中師中專只能算得上在當時初中成績優秀,拿到現在比狗屎都算不上。現在讀書是全家一起上,父母要有知識文化作為鋪墊,還要懂方法,過去只要學生努力學習就可以了,現在是努力學習也不行。再說了,過去農村學生有幾個努力的,只有極少數努力才佔個先機,可以說那時的中師中專的學生沒有通過競爭投了機進入的。現在可不同了,現在學生從小就培養,都是通過競爭一步一步走來的,你說那時的中師能和現在的學生比,怎麼比?
網友二:很多人缺乏基本的邏輯,認定了當年能上中師必然可考入985之類的,正是未經過嚴格的思維訓練的表現。 就當時的具體情況而言,中師招生並非強制性的,即便能考第一,也可以不選擇中師。如果大家能記得這個事實,許多問題就沒必要糾結了。
網友三:學霸,這不是一個規範性說法。在多大範圍第幾名算學霸,其實並沒有明確的標準。當年能考中師的,成績相對優秀,這應該沒有爭議,但由於受平臺局限,當年的優秀者到後來也可能變得平庸,並不奇怪。不要老拿過去的優秀說事。既然當初這樣選擇,就接受現實。平和心裡。
支持的觀點:
網友一:在鄉中能考師範中專的肯定是學霸,只能說比較範圍相對窄一些。農村學生家庭貧困,希望早點分配工作,減輕生活壓力,他們大多數人的目標就是中專。城裡學生壓力較小,才會去讀前途未卜的高中。
網友二:我,91年中師畢業,英語99,滿分100,不知這算不算英語好?我的初中同班同學,沒考試中師,讀了高中,一個武大,一個重大,一個中山,不知你們如何看?08年,我研究生畢業時,英語全班最好的,如何?我的中師師兄師弟們,很多是大學的研究生導師?如何?當初考中師,看中的就是那一張飯票和那一個戶口。如果說家學的話,過去的鄉紳文化,你們知道嗎?上推三代,都是農民?
網友三:92年考中師,全校應屆生前三,復讀生不能考中專,前二是家裡條件好從縣城借讀回家考試的,其中一個初二復讀了一年辦的休學,其父是教育局工作人員,鑽的空子。畢業回來教初中數學,都是年級第一,同室大專畢業物理老師有難題解不上來,都幫她解出來,22歲結婚,23歲生子,25歲生二娃,30歲決定考研,32歲考上全日制研究生公費,這算學霸嗎?
還有一位朋友,持中間立場:
他認為,80年代,廣東考中師的大多數學生來自農村,城市的學生相對比少人考,因為是統招統分,當時農村比較落後,缺乏老師,校舍破爛不堪,條件艱苦,待遇低,怕去農村當小學老師,所以大多數城市學生讀高中,至於讀中師的學生是不是學霸很難說的清楚,因中考的知識面相對高考知識面而言比較窄,如果早慧,認真,努力的學生來說中考成績比好,晚成的學生不是那麼好。自2000年後取消中師,全部考高中來看,中考優秀的學生讀高中三年,也不一定保持優秀的成績考上重點大學,三年之中變數很大,有的中考成績平平的學生能考上高中,經三年努力後,都有可能考上重點大學,反而有些學生中考成績優秀,上高中之後成績一落千丈,變成學渣,上不了大學,只在高中止步,或讀高職。所以,誰是學霸,哪些是學渣,很難說的清楚。一句話,誰能笑到最後,誰就是勝利者,誰能立足於社會取得成功,誰就是王者。
這種爭論,雖然沒有太大的意義,但是,我們可以對曾經的歷史有一個判斷或者回憶。對於上面的反對觀點,《中師生》公眾 號認為:整體來說,在鄉村初中,考中師生的難度是要大於高中。考不上中師中專,可以去讀高中。上不了高中,那可就沒學上了。
一代中師生,曾經非常優秀,這是事實。畢業之後,中師生為我們的教育奉獻了一生,這更是事實。一個人的生命有限,能力有限,能達到這一步的群體,還能找到多少?歷史之中,能有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