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中師生當年參加中考的那些事兒】
你是人間理想
我是英語教科研。作為一名70後,我對聊一聊有關「一名中師生當年參加中考的那些事兒」這個話題並不是特別有什麼感觸,反倒覺得有些不知道說些什麼好。
亦或是因為時間過去了太久的緣故,亦或是當年自己還是一名懵懵懂懂的農村娃。說實話,總是在我腦海中反覆閃現的都是那些在農村幹農活的事兒。比如,每逢周末回家要不上山砍伐樹木、割草,要不就去田地裡收割水稻這樣揮灑汗水的場景。近期,教育部規定中小學每周課外活動和家庭生活中的勞動時間,小學1-2年級不少於2小時,其他年級不少於3小時。當70、80後看到這樣要求的時候,不知道會有怎樣的感想。
我是1988年參加中考的。儘管對當年的中考已經沒有多少印象,但是我還是無比堅信,隨著時間的流逝,一晃就是32年,當年的中考本身已經變成了故事。即便是點點滴滴的回憶,也一定會讓年輕時候的自己更加豐盈起來。
我行,我一定能行。
下面我就非常簡要地說一下去縣城參加中考的情景。
中考考場
我所就讀的學校非常偏僻,地處一所小村子。那裡遠離鬧市,只有連綿高山,藍天白雲,青山綠水,按照現在的說法,那裡的學習環境絕對是得天獨厚。每天下午上完課後,小溪邊就會散落著三三兩兩的同學們,大家在小溪裡洗澡,洗衣裳。
畢業的那一年,整個初三級共設兩個自然班,估計有80多人吧。正因為學校還沒有規模,自然就不可能設為中考考場。這個很正常,即使是現在,每個縣市也只是選擇一部分學校作為中考、高考的考點。
乘車趕赴考場
既然學校不是考場,那麼同學們就必須去所在的縣城的一個考點去參加中考。我家距離就讀的學校大概有30公裡,每周一個來回,其實也就是從一座高山的一頭翻到另一頭而已。我家離縣城就更遠了,大約有50多公裡。可以想像一下我當時去縣城的情景:那個時候,我一定是乘坐公共汽車提前一天趕去縣城,也一定是乘坐了整整一個上午的時間,也肯定是一路暈車。這與當時的路況有關,也跟幾乎沒有機會乘坐公共汽車去縣城這麼遠有關。
住的地方
提前一天趕到縣城,這意味著你必須在縣城呆上三天。或許,當時的人們非常貧窮,從來就沒有住旅店的念頭。那個時候的旅店清一色都是國營的,絕對不是那種「高大上」,收費較為低廉。即使是這樣,也沒有人願意去住旅店。哎,「貧窮限制了人們的想像力」這種說法什麼時候都是正確的。
讓人頭痛的是,我的家族很小,也沒有親人居住在縣城。不得已,還是找到了一個來縣城工作的鄰村本姓的人家裡,就這樣在縣城呆了三天。
環境的問題
有了住的地方以後,放好了隨身攜帶的衣衫,算是解決了一個大問題。不過,接踵而至的問題還在前頭呢。雖然當時已經16歲,但是作為甚少出過遠門的一個農村孩子而言,一切都是那麼不一樣,適應環境也就成為大問題了。即使是那種初來乍到縣城的興奮感也會讓你睡不著覺;還有那炎熱的天氣,也讓農村孩子極易中暑。看到現在的中考考場空調全覆蓋,70、80後是不是也想重新來一次中考呢?
飲食問題
飲食問題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挑戰。在一個與農村不一樣的環境中,吃飯也不是說吃飽了就可以了。我仍然記得,讓我住在他家的那位鄰村本姓的人對人很好,還特意讓我吃了一頓好一點的飯菜。或許是因為平時在家的時候,吃的東西就是為了能夠填飽肚子;在校學習的時候,每一個星期也就是一罐子的醃菜,我自然就多吃了一些。不過,結果可悲催了,居然拉起了肚子!
中考拉肚子,不會吧?
結語
連具體的考試時間都記不清楚,可是這一切回想起來就好像發生在昨天一樣。嚼起來,倒是有滋有味的。這或許就是常言說的「時間久了,自然就產生朦朧感」之美吧。幸好,那一年的中考應該考的還算挺好的。中考結束後不久,學校的校長和一位老師特意爬過那座高山來我家,親自把我被錄取為中師生的通知書交給我。
時間久了,自然就產生朦朧感。
本文系回答英語教科研自己在今日頭條所提出來的問題「你能說一說你當年參加中考的故事嗎?」,也是拜讀了一位80後所分享的對這個問題的精彩回答的一個禮節性回應。
大家都來分享自己當年參加中考的故事,即便是點點滴滴的回憶,也一定會讓年輕時候的自己更加豐盈起來。下面引用那位80後網友的話語來共勉:
故事,寫的就是自己當年的經歷。沒有什麼很出奇的事情,有的只有自己為了一個目標而努力的過程。相信自己,只有自己下定決心朝著目標前行的時候,才會得到自己的想要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