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中師生當年參加中考的那些事兒

2020-08-23 英語教科研

【一名中師生當年參加中考的那些事兒】


你是人間理想


我是英語教科研。作為一名70後,我對聊一聊有關「一名中師生當年參加中考的那些事兒」這個話題並不是特別有什麼感觸,反倒覺得有些不知道說些什麼好。


亦或是因為時間過去了太久的緣故,亦或是當年自己還是一名懵懵懂懂的農村娃。說實話,總是在我腦海中反覆閃現的都是那些在農村幹農活的事兒。比如,每逢周末回家要不上山砍伐樹木、割草,要不就去田地裡收割水稻這樣揮灑汗水的場景。近期,教育部規定中小學每周課外活動和家庭生活中的勞動時間,小學1-2年級不少於2小時,其他年級不少於3小時。當70、80後看到這樣要求的時候,不知道會有怎樣的感想。


我是1988年參加中考的。儘管對當年的中考已經沒有多少印象,但是我還是無比堅信,隨著時間的流逝,一晃就是32年,當年的中考本身已經變成了故事。即便是點點滴滴的回憶,也一定會讓年輕時候的自己更加豐盈起來。


我行,我一定能行。


下面我就非常簡要地說一下去縣城參加中考的情景。


中考考場


我所就讀的學校非常偏僻,地處一所小村子。那裡遠離鬧市,只有連綿高山,藍天白雲,青山綠水,按照現在的說法,那裡的學習環境絕對是得天獨厚。每天下午上完課後,小溪邊就會散落著三三兩兩的同學們,大家在小溪裡洗澡,洗衣裳。


畢業的那一年,整個初三級共設兩個自然班,估計有80多人吧。正因為學校還沒有規模,自然就不可能設為中考考場。這個很正常,即使是現在,每個縣市也只是選擇一部分學校作為中考、高考的考點。


乘車趕赴考場


既然學校不是考場,那麼同學們就必須去所在的縣城的一個考點去參加中考。我家距離就讀的學校大概有30公裡,每周一個來回,其實也就是從一座高山的一頭翻到另一頭而已。我家離縣城就更遠了,大約有50多公裡。可以想像一下我當時去縣城的情景:那個時候,我一定是乘坐公共汽車提前一天趕去縣城,也一定是乘坐了整整一個上午的時間,也肯定是一路暈車。這與當時的路況有關,也跟幾乎沒有機會乘坐公共汽車去縣城這麼遠有關。


住的地方


提前一天趕到縣城,這意味著你必須在縣城呆上三天。或許,當時的人們非常貧窮,從來就沒有住旅店的念頭。那個時候的旅店清一色都是國營的,絕對不是那種「高大上」,收費較為低廉。即使是這樣,也沒有人願意去住旅店。哎,「貧窮限制了人們的想像力」這種說法什麼時候都是正確的。


讓人頭痛的是,我的家族很小,也沒有親人居住在縣城。不得已,還是找到了一個來縣城工作的鄰村本姓的人家裡,就這樣在縣城呆了三天。


環境的問題


有了住的地方以後,放好了隨身攜帶的衣衫,算是解決了一個大問題。不過,接踵而至的問題還在前頭呢。雖然當時已經16歲,但是作為甚少出過遠門的一個農村孩子而言,一切都是那麼不一樣,適應環境也就成為大問題了。即使是那種初來乍到縣城的興奮感也會讓你睡不著覺;還有那炎熱的天氣,也讓農村孩子極易中暑。看到現在的中考考場空調全覆蓋,70、80後是不是也想重新來一次中考呢?


飲食問題


飲食問題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挑戰。在一個與農村不一樣的環境中,吃飯也不是說吃飽了就可以了。我仍然記得,讓我住在他家的那位鄰村本姓的人對人很好,還特意讓我吃了一頓好一點的飯菜。或許是因為平時在家的時候,吃的東西就是為了能夠填飽肚子;在校學習的時候,每一個星期也就是一罐子的醃菜,我自然就多吃了一些。不過,結果可悲催了,居然拉起了肚子!


中考拉肚子,不會吧?


結語


連具體的考試時間都記不清楚,可是這一切回想起來就好像發生在昨天一樣。嚼起來,倒是有滋有味的。這或許就是常言說的「時間久了,自然就產生朦朧感」之美吧。幸好,那一年的中考應該考的還算挺好的。中考結束後不久,學校的校長和一位老師特意爬過那座高山來我家,親自把我被錄取為中師生的通知書交給我。


時間久了,自然就產生朦朧感。


本文系回答英語教科研自己在今日頭條所提出來的問題「你能說一說你當年參加中考的故事嗎?」,也是拜讀了一位80後所分享的對這個問題的精彩回答的一個禮節性回應。


大家都來分享自己當年參加中考的故事,即便是點點滴滴的回憶,也一定會讓年輕時候的自己更加豐盈起來。下面引用那位80後網友的話語來共勉:


故事,寫的就是自己當年的經歷。沒有什麼很出奇的事情,有的只有自己為了一個目標而努力的過程。相信自己,只有自己下定決心朝著目標前行的時候,才會得到自己的想要的結果。










相關焦點

  • 羅玲:我驕傲,我是一名中師生
    對當年這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平民來說,考上中師,是眼前看得見的能夠改變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命運的機會;解決一個人的工作著落問題,比將來取得一個更好的發展平臺更重要。 在這個背景下,當年,經過中考和嚴格的面試後,一批最優秀的初中畢業生,走進了中等師範學校。經過三年的學習,他們像蒲公英一樣,撒向廣大的鄉村教育一線,成為一名中小學教師。
  • 中師生,不是當年的學霸嗎?
    這一段時間,我們創建的《中師生》這個公眾號,得到眾多中師生的關注和支持。 以《中師生》這個公眾號為平臺,我們建了三個中師生交流群,一個中師生圖書漂流群,開展了一些中師生的紀念活動。
  • 當年的中師生
    當年的 中 師 生現在很少人知道什麼是中師?中師是中等師範學校的簡稱。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因為特殊十年對教育的荒廢,全國各地需要大量的師資充實中小學校,國家決定從初中畢業生中招生進入師範就讀,3-4年學制,畢業後分配到各地中小學任教,這些人被稱為中師生。他們的入學年齡普遍在14-15歲,17-18歲畢業就被分配到各地中小學任教,只有極少部分會進入高一級大專繼續深造。最早的一批中師生已經四五十歲了。
  • 《中師生》讀後:教書十年,考上公務員,我驕傲,曾是一名中師生
    按:2020年6月,我們開啟了《中師生》閱讀漂流活動,大家一起閱讀曹清萍老師的長篇小說《中師生》,如今,在這「《中師生》閱讀漂流群」中,已有60多位中師生預約閱讀,10多位中師生完成了閱讀此書。今天,我們來分享劉繼雄老師的讀後感。
  • 二十年前的中師生:當年引以為傲,如今也有苦衷
    學校也會在大門口張貼喜報,那些考上了孩子的名字,就成為鄉親們教育自家孩子最好的榜樣。中師生畢業的時候,也才十八九歲,看上去,還顯得有點「娃娃氣」。但他們只要往講臺上一站,專業素養也就顯現出來:普通話字正腔圓,粉筆字、毛筆字、鋼筆字端端正正,不管男老師還是女老師,除了英語是短板,其餘課程隨便哪一門,都能講得有板有眼,更不用說彈琴唱歌跳舞打籃球,樣樣精通。
  • 曾經的中師生,當年大家羨慕的對象,卻因學歷低與高級職稱無緣
    過去的中師生,那可是當時的最優秀的學生才可以考中的。從建國初期到1993年,期間的中師生們,不能說全部都是行業的精英,但是他們的整體的素質真的很高。不是後來考個啥大專可比擬的。但是師範也從1993年後,有了新花樣,有了委培生,花錢就可以上,那時師範生的水平,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 當年的中師生,天之驕子淪為時代祭品,如今後悔了嗎?
    當年,他們是父母眼中最省心的孩子,眾人眼中的天之驕子,是全村孩子學習的榜樣。但隨著時代的浪潮滾滾向前,事實證明,他們淪落為了時代發展的祭品。「當年比我成績差很多的同學考上了南京大學,還有的人考上了南京師範大學,而我,困在小縣城裡,為了平凡至極的生活,拼盡全力。」一位當年的中師生的網上留言令我難過不已。
  • 對李吉明同志「中師生幽靈說」的史辯性思考——兼談「中師生」歷史性概念
    作為一名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中師生,我本人也曾在鄉村中學做過三年英語教師,一直一來很為自己的「中師生」身份而驕傲,儘管當年的中師生涯也讓我後來的奮鬥歷程走了不少彎路,但我從不後悔自己當年選擇了讀「中師」。
  • 八九十年代的中師生:中國基礎教育最優秀的一批教師
    至今還被轉載,被寫當年中師生遭遇的作者大量引用甚至大段抄錄。那篇文章是從中師生個人遭遇的角度來寫的。雖然也涉及到了中師生對中國基礎教育的貢獻,指出了在當年特定條件下,讓中國最優秀的一批人從事基礎教育工作,夯實了中國基礎教育的基礎,但只是點到為此,沒有展開。對此,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 20多年前的中師生,可能是中國素質最好的一批教師
    在那個年代,擁有城市戶口是很值得驕傲和幸運的事,於是在當年,有諸多優秀的初中畢業學子享受到了政策的利好,前往中等師範學校接受進一步的教育。這些未來的預備教師在師範院校中學習三年後,便前往鄉村學校正式成為一名人民教師。這是當時的一種快速培養人才的方式,這批中師生是時代環境下產物,在經濟和工業並行發展的上世紀末,教育自然也被併入重要發展的軌道中。
  • 我是一名中師生,從教31年,女兒成了我的高中同事
    原題:別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兼作曹振峰先生《中師生》讀後作者:泰山之子我是一名中師生,我是宋春明,宋春明是我,我中有他,他中有我。我是從教31年多的一名中師生,我是一名站在高中講臺上26年之久的一名中師生。
  • 20多年前的中師生,可能是中國素質最好也最可惜的一代教師
    在那個年代,擁有城市戶口是很值得驕傲和幸運的事,於是在當年,有諸多優秀的初中畢業學子享受到了政策的利好,前往中等師範學校接受進一步的教育。這些未來的預備教師在師範院校中學習三年後,便前往鄉村學校正式成為一名人民教師。這是當時的一種快速培養人才的方式,這批中師生是時代環境下產物,在經濟和工業並行發展的上世紀末,教育自然也被併入重要發展的軌道中。
  • 二三十年前的中師生,可能是中國素質最好也最可惜的一代教師
    在那個年代,擁有城市戶口是很值得驕傲和幸運的事,於是在當年,有諸多優秀的初中畢業學子享受到了政策的利好,前往中等師範學校接受進一步的教育。這些未來的預備教師在師範院校中學習三年後,便前往鄉村學校正式成為一名人民教師。這是當時的一種快速培養人才的方式,這批中師生是時代環境下產物,在經濟和工業並行發展的上世紀末,教育自然也被併入重要發展的軌道中。
  • 今天,我們送別一位好老師,她曾是一名中師生
    李芳老師,就曾是中師生中的一員。1989年,完成三年師範的學習,您只有20歲,那是每一個中師畢業生的年齡。您走上講臺,做一名小學教師,那是400萬中師生大多數人相同的起點。如果沒有這次車禍,您還是一名平凡的小學教師,一個賢惠的妻子,一個慈祥的媽媽,一個教學經驗豐富的小學語文教師。
  • 曾經有些學生叫做「中師生」。
    我們於一九八六年初中畢業,當時十四五歲的我們是被學校稱之為優秀學生的,初中畢業會考我們都考了630分以上的成績,當地的高中很想留住我們讀高中考大學,但年少的我們為了祖國的教育事業而選擇了讀師範學校,成了一名中師生,三年以後,十七八歲的我們就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 你知道中師生嗎?
    推薦大家讀一讀,記住中國教育的大廈的基石裡,有一代中師生。我們班主任老師當年是全縣第四名上的中專,當年縣重點高中在全縣招生400人(現在招生900人),班主任讀中專的那年,只有全縣前40名才可以去讀師範,而且只能是應屆初中畢業生。如果沒有考到縣前40名,你讀中專是沒有資格的。
  • 此文,寫給三十年前的中師生
    作為三十年前的中師生,對於每年新入職的老師,還是滿懷期待的,很想看看當下科班出身的老師們,有著怎樣的「十八般武藝」,好讓自己也跟著學一學,永遠保持著一顆年輕、火熱的心。可很多時候,不免有些失望,如今的新老師,個個名氣都不小,但真正拿起教鞭,走上講臺,似乎又總是少了點什麼。只能慨嘆一聲,屬於自己的「美好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 20年前的中師生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作為一個初中畢業考入師範學校,18歲就走上講臺的樂爸來說,我為自己是一名中師生感到自豪! 現在很少人知道什麼是中師?中師是中等師範學校的簡稱,上世紀80年代初,因為文革對教育的荒廢,全國各地需要大量的師資充實中小學校,國家決定從初中畢業生中招生進入師範就讀,3-4年學制,畢業後分配到各地中小學任教,這些人被稱為中師生。
  • 那個年代的中師生,後來後悔了嗎?這是來自他們的心聲!
    ,當年班裡成績第一,看到一個個成績不如自己的卻上了大學,不止一次的傷心過。18歲參加工作,而許多成績一般的同學都考上了不錯的大學,現今工作在城裡,命運弄人。,當年因為家裡窮選擇了中師,看著當年成績不如自己的同學都考上大學,心中酸楚難過,那也是自己曾經夢想的象牙塔啊。
  • 20多年前的中師生,可能是最好的一代老師,網友:偉大的一代人
    可惜了一代芳華每每聊到現在的教師群體,不知為何,筆者就總是會想到當年的中師生群體。在筆者看來,當年的中師生可能算得上是中國最優秀素質最高的一群老師了,當然他們的人生際遇也在歷史的發展中變得可嘆可感。那一代人的芳華歲月,那一段歷史中的回眸,今天筆者就來和大家聊一聊當年的中師生。1. 何謂中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