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對於成績最好的初中生,他們最好的出路,是上高中,考大學。
而在八九十年代,情況卻並不是這樣。
當時,相當一批成績最好的初中生會選擇讀師範中專。
猶記得初二的一天下午,我的班主任老師一臉感慨地回憶他初中時學習是多麼刻苦,為了考到年級第一名是如何拼盡全力。
「你學習成績這麼好,不還是呆在小縣城嗎?」一個刺耳的聲音打斷了班主任的自吹自擂,班級裡的溫度一瞬間降到了零度。
聲音來自我們班的刺頭,他一臉嘲諷地盯著班主任,滿臉不屑。
其實,這也是我當時心底的疑惑。
但讓我意想不到的是,班主任竟然沒有意料中的謊言被揭穿後的惱羞成怒,他長談一口氣,午後的陽光照在他清瘦的臉上,他臉上的皺紋顯得格外明顯。
他一臉無奈地和我們說:「老師那個年代,對於成績最好的農村學生,最好的出路是上師範中專。上了中專,出來就分配工作,就能有城市戶口,領國家工資,再也不用種地了。」說完,班主任又是長談一口氣
當時我沒有當一回事,以為是班主任的託詞。
兩年後,當我的高一語文老師感嘆當年優等生才能上的師範中專,現在都是成績最差的人才上的時候,我才逐漸意識到,原來,真的是初中成績最好的人,才能上師範中專。
原因無他:跳農門、省去高中大學學費、早點工作賺錢謀生。
這簡簡單單的三點,對於家境貧寒的農村子弟,充滿了誘惑力,足以讓他們放棄讀高中的機會。
當年,他們是父母眼中最省心的孩子,眾人眼中的天之驕子,是全村孩子學習的榜樣。但隨著時代的浪潮滾滾向前,事實證明,他們淪落為了時代發展的祭品。
「當年比我成績差很多的同學考上了南京大學,還有的人考上了南京師範大學,而我,困在小縣城裡,為了平凡至極的生活,拼盡全力。」一位當年的中師生的網上留言令我難過不已。
茨威格曾說:「命中饋贈的禮物,早已暗地裡標好了價格。」這個價格,就是讀高中考上大學後所擁有的成長、發展的可能性。
不知道當年選擇上師範中專的優等生,如今回過頭來審視自己當年的選擇,心底是否會升起一絲後悔?
不知道他們參加初中同學聚會時,看見當年成績遠遠不如自己的同學只因上了大學而擁有了更加精彩的人生,觥籌交錯間,是否會感慨造化弄人?
杯子碰在一起,是否會聽到夢破碎的聲音?我尊敬教過我的每一位恩師,但我為他們失去更好的可能而遺憾。讀書,不就是為了更好的未來麼?
也許,是我自做多情。老師口中的出路,沒有考高中這一條。家境貧寒,意味著家庭沒有能力供養他們讀高中。
要麼初中畢業外出打工,要麼在家務農,要麼讀師範中專,上高中考大學,想都不要想。
幾十年的我,站著說話不腰疼,腦子裡滿是「貧窮限制了人的眼界」的悲嘆,也許並沒有想到當時老師們的艱難和痛苦。
沒有體驗過當年中師生處境的我,沒有資格對他們的選擇評頭論足。
仔細想來,三十年後,當年的師範中專生們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畢竟,老師是中國最幸福的職業。
這個觀點,除了老師不同意,其他人都會同意。
對於大多數來自底層的中師生們,他們未必會後悔當年的選擇,相比於和他們相同處境的同齡人來說,他們如今的工作環境、生活條件要好了太多。
我就不止聽到一位在工廠當工人的人悔恨,當年沒有努一把力,考上師範中專,去當老師。
也許,把那一代人中混得最好的人和中師生相比,是我自作多情的源頭所在。
畢竟,榮華富貴,終究是過眼雲煙。幸福才是人生最終的追求。
從這一點看,當年選擇上師範中專的優等生的選擇,足夠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