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寫了一篇關於曹振峰老師長篇小說《中師生》一書的評論文章。對於經常寫自媒體的我來說,寫文章形成了一種習慣,成文快,沒有深度。
讓我預想不到的是,此文章竟然在網絡上受到廣泛的傳播,閱讀量達到數萬,引得眾多的中師生參與評論。更意外的是,此文章發表後,《中師生》這個公眾號的粉絲猛漲,當天就漲了160多個,第二天,也就是昨天,更是猛烈,一天時間上漲了550 名粉絲。
寫自媒體幾年來,公眾號等平臺,粉絲猛漲的情況並不少見到,但是,對於一個非常小眾的公眾號,一個只是關注中師生群體的公眾號,在一兩天時間,漲了如此多的粉絲,真的讓我有所思考。
第一,是曹振峰老師《中師生》小說的巨大魅力,引得更多的中師生前來關注。
曹振峰老師是省作協會員,專業水平非常高的作家,又是中師生身份。因而,他駕輕就熟的塑造了宋春明為主角的一群中師生形象,故事情節波折不大,但是,找到了一代中師生的共性:中師生的原則性,秉正的性格和做事認真的態度。從主人公的身上,非常容易就能找到每一位中師生的影子,共鳴易顯,感動油然而起。
從今年9月7日起,我們在《 中師生》公眾號上連載曹振峰老師《中師生》小說。全書30萬字,共88章,我們連載了兩個多月,許多朋友,閱讀曹振峰老師《中師生》小說成了睡前必做的事。
第二,是一代中師生群體一直以來被聚積,克制或者蘊藏的情緒。從1979年到2000年,20多年間,全國共培養了400多萬中師生,在10多億人的大背景下,這是一個不大的群體,這麼多人,也就是當下一年高校畢業生的一半不到。
但是,我們不能割裂歷史去看得中師生現象。當年,初中畢業上中師生,能考上中師的學生,都是曾經的成績優秀學生,如果上高中,這部分學生,絕大多數考上大學應該沒有問題。二是,這些中師生,畢業之後,投身中國的基礎教育,經年累月,平臺的局限,讓他們的人生,多少有些悲情的色彩。
一代中師生,多過了不惑之年,有的已經退休,人生的回憶和盤點,懷舊的情愫總會時時縈繞。因而,過一段時間,在網絡上,就會一個回憶中師生的小思潮。影響不大,但是情感很真,思想濃正。
第三,我們的《中師生》這個公眾號,初建三四個月,一直致力打造一代中師生的精神家園。鳥兒飛過,天空並沒的留下什麼。一代中師生,回首當年,也是同學少年,如今,母校不再,師長同學漸漸老去,大家需要一個平臺,一個小群,一篇文章,一張照看,點燃一下曾經的記憶。《中師生》公眾號,得天下中師生支持,匯星星之火,忽明忽暗於歷史的天空。
作為《中師生》公眾號的運營者,殫精竭慮,想把此平臺運營更好,自知水平有限,歡迎更多的中師生朋友給我們提供中師素材的文章、圖片、圖書等,提出意見和建議,參與公眾號的運營。
我們初心不改,做好這一個情懷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