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讓550名中師生關注了我們

2020-12-25 小桔燈

前天,我寫了一篇關於曹振峰老師長篇小說《中師生》一書的評論文章。對於經常寫自媒體的我來說,寫文章形成了一種習慣,成文快,沒有深度。

讓我預想不到的是,此文章竟然在網絡上受到廣泛的傳播,閱讀量達到數萬,引得眾多的中師生參與評論。更意外的是,此文章發表後,《中師生》這個公眾號的粉絲猛漲,當天就漲了160多個,第二天,也就是昨天,更是猛烈,一天時間上漲了550 名粉絲。

寫自媒體幾年來,公眾號等平臺,粉絲猛漲的情況並不少見到,但是,對於一個非常小眾的公眾號,一個只是關注中師生群體的公眾號,在一兩天時間,漲了如此多的粉絲,真的讓我有所思考。

第一,是曹振峰老師《中師生》小說的巨大魅力,引得更多的中師生前來關注。

曹振峰老師是省作協會員,專業水平非常高的作家,又是中師生身份。因而,他駕輕就熟的塑造了宋春明為主角的一群中師生形象,故事情節波折不大,但是,找到了一代中師生的共性:中師生的原則性,秉正的性格和做事認真的態度。從主人公的身上,非常容易就能找到每一位中師生的影子,共鳴易顯,感動油然而起。

從今年9月7日起,我們在《 中師生》公眾號上連載曹振峰老師《中師生》小說。全書30萬字,共88章,我們連載了兩個多月,許多朋友,閱讀曹振峰老師《中師生》小說成了睡前必做的事。

第二,是一代中師生群體一直以來被聚積,克制或者蘊藏的情緒。從1979年到2000年,20多年間,全國共培養了400多萬中師生,在10多億人的大背景下,這是一個不大的群體,這麼多人,也就是當下一年高校畢業生的一半不到。

但是,我們不能割裂歷史去看得中師生現象。當年,初中畢業上中師生,能考上中師的學生,都是曾經的成績優秀學生,如果上高中,這部分學生,絕大多數考上大學應該沒有問題。二是,這些中師生,畢業之後,投身中國的基礎教育,經年累月,平臺的局限,讓他們的人生,多少有些悲情的色彩。

一代中師生,多過了不惑之年,有的已經退休,人生的回憶和盤點,懷舊的情愫總會時時縈繞。因而,過一段時間,在網絡上,就會一個回憶中師生的小思潮。影響不大,但是情感很真,思想濃正。

第三,我們的《中師生》這個公眾號,初建三四個月,一直致力打造一代中師生的精神家園。鳥兒飛過,天空並沒的留下什麼。一代中師生,回首當年,也是同學少年,如今,母校不再,師長同學漸漸老去,大家需要一個平臺,一個小群,一篇文章,一張照看,點燃一下曾經的記憶。《中師生》公眾號,得天下中師生支持,匯星星之火,忽明忽暗於歷史的天空。

作為《中師生》公眾號的運營者,殫精竭慮,想把此平臺運營更好,自知水平有限,歡迎更多的中師生朋友給我們提供中師素材的文章、圖片、圖書等,提出意見和建議,參與公眾號的運營。

我們初心不改,做好這一個情懷平臺!

相關焦點

  • 魏智淵,從一篇文章開啟,去了解一位中師生
    》書,看到魏智淵老師的文章《一代中師生的夢想與憂傷》。因為一直關注中師生群體,讀過許多中師生題材方面的文章,如謝新茂老師在文章《初中畢業上中師:教育之大幸與個人之不幸文章說,邁出校門的中師生命運立刻發生了分化,一些有背景的人邁入了官場,後來許多人迅速升遷,「先據要路津」,比例極小的人從中師直升入師專或者師大(我們一級學生,升入師大的不過一兩個人),更多的人撒向鄉村――那時候進城是很難的,必須有相當硬的背景。這些在鄉村裡遊蕩的中師生,有多少人關注過他們?明白他們內心的不甘,理解他們孤寂的靈魂?
  • 中師生,是一本書,是一個自媒體,更是400多萬教育者曾經的身份
    」2018年,《一代中師生的芳華》自媒體號創立。期間,發了幾篇有關中師生題材的文章。2020年7月,更名《中師生》,將全力發表中師生文章,致敬一代中師生群體。歡迎各位中師生朋友關注,賜稿,轉發。當初,也想註冊《中師生》,結果,名稱被佔用,只能注成《一代中師生的芳華》。前兩天查詢,發現那個「中師生"號註銷了!
  • 致敬一代中師生,我們要做一個自媒體
    前幾天,筆者申請註冊「中師生」自媒體,成功通過後,這兩天,一直在考慮怎樣將這個自媒體做好,以不負天下中師生的眾望。 你可能不知道「中師生」,但是,並不影響在你的身邊有許多曾經「中師生」身份的人,他可能是你的親戚,更可能是你的小學或中學老師。 這是一個400多萬眾的群體,也是一個走進歷史故事,可能幾十年後,就被人們逐漸遺忘的歷史現象。這一群體,沒有為我們國家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卻用一代人的青春與人生託起了中小學教育發展的希望。
  • 對李吉明同志「中師生幽靈說」的史辯性思考——兼談「中師生」歷史性概念
    上篇 並將芳華守舊鄉 託身天使光我唐說明:本次討論主要圍繞一篇原創文章展開,作者李吉明,見「明說是非 」2018年01月29日《中師生,現代教育史上的「天使」和「幽靈」!》(二)·李吉明文章:我曾經看到過一篇文章,那裡有句話我特別喜歡:「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中師生在吐芳華。」我也是一名中師生,也曾有過自己的「芳華」。那時候,我愛自己的學生,愛自己的事業,也曾為鄉村教育改革披肝瀝膽、做出過貢獻,也曾不務虛功、成為了「全國優秀人民教師」。
  • 內容運營:要寫一篇文章或者推送一篇文章時,我們應該關注哪些東西?
    篇幅很長,但是對於初入運營的貓貓們來說,我相信這是一篇乾貨,讀完一定會有所收穫的。開始學習,我們從最基本的內容本身入手,探討一個好內容具備的要素。談這個話題之前先簡單的討論一下,內容運營整體關注的是什麼?
  • 中師生,這裡應該有你母校?
    昨天,我們的《中師生》公眾號,開啟了一項新的活動:寫下你的中師母校名字。我們認為,中師生,歷史會記住,一代代人不能忘記。我們相信,中師生,是不容忘記的一代人,歷史會給一代中師生最高規格的評價。前一段時間,我們發表一篇文章,講到遲子建是一位中師生,其早年畢業於大興安嶺師範學校。
  • 《芳華---一代中師生的記憶》徵稿啟事
    (山東省青島師範學校)  據不完全統計,自1977年到1999年,全國共培養了約400萬名中師生。我們不敢想像:「祖國各行各業的人才,他們的小學教育階段,如果沒有千千萬萬的中師生,他們的基礎知識,該由誰教授?」周而復始的工作,讓我們都忘記了自己的默默奉獻。或許,我們今天仍然堅守在教學一線崗位上,做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師,但我們一樣過得充實而無悔;或許,我們中的一員,已經成長為名師、名校長、教育家,我們一樣忙碌而從容。
  • 《中師生》讀後:教書十年,考上公務員,我驕傲,曾是一名中師生
    按:2020年6月,我們開啟了《中師生》閱讀漂流活動,大家一起閱讀曹清萍老師的長篇小說《中師生》,如今,在這「《中師生》閱讀漂流群」中,已有60多位中師生預約閱讀,10多位中師生完成了閱讀此書。今天,我們來分享劉繼雄老師的讀後感。
  • 曹振峰《中師生》連載(12):成立小蘋果文學社
    按:中師生,用不竭的努力,為中國教育撐起天空。由陝西作家曹振峰創作的長篇小說《中師生》也已經完成,並在文學雜誌《陝北》上選載了8萬多字。曹振峰,陝西省榆林市佳縣人,中師畢業,後取本科,中學語文高級教師,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經曹老師同意,我們連載他的作品。全書近30萬字。長篇小說《中師生》在公眾號《中師生》連載 ,更多中師生題材作品,一代中師生的家園。
  • 中師生:1999年師範畢業,全班45名同學,40名在中小學校教書
    我們打開牛皮紙信封,展開通知書,看到通知書上有「校外班」三個字。心裡一震,怎麼回事,不是哥哥的那所學校嗎?等領通知書的人走完了,我們扒在招生辦的窗戶上,問裡面的老師,我們怎麼是校外班的通知書。裡面的老師說,今年,我們縣裡的中師生,都上那所師範的校外班,在本縣職業高中上學。不過,畢業之後,和師範本校畢業的學生待遇一樣。既然如此,我們也只能聽天由命了。
  • 羅玲:我驕傲,我是一名中師生
    我是1987級的中師生。當時,我們師範學校每年只從各鄉鎮中學裡招收前兩三名學生,每年只招一個班級。我和另外一名初中同學分別以全校第一、第二名的成績考進了縣城中等師範學校。我們後面的同學由於分數不夠,都沒有機會再報考中師或者中專,他們只能報考縣城的一中、二中了。我們師範87級有41個人,我僅僅是這41名同學裡面最普通的一員。
  • 八九十年代的中師生:中國基礎教育最優秀的一批教師
    :中國基礎教育最優秀的一批教師2016年教師節期間,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初中畢業上中師:教育之大幸與個人之不幸》,在公眾號推送出來後,引起了廣大中師生的強烈共鳴。至今還被轉載,被寫當年中師生遭遇的作者大量引用甚至大段抄錄。那篇文章是從中師生個人遭遇的角度來寫的。雖然也涉及到了中師生對中國基礎教育的貢獻,指出了在當年特定條件下,讓中國最優秀的一批人從事基礎教育工作,夯實了中國基礎教育的基礎,但只是點到為此,沒有展開。對此,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 中師生,不是當年的學霸嗎?
    這一段時間,我們創建的《中師生》這個公眾號,得到眾多中師生的關注和支持。 以《中師生》這個公眾號為平臺,我們建了三個中師生交流群,一個中師生圖書漂流群,開展了一些中師生的紀念活動。
  • 新的學年,最早的那一屆中師生們杏壇謝幕了
    中師生是近年來逐漸被諸多媒體關注的一個群體,在全國大約有著400萬人的規模。他們大多奮戰在基礎教育的最前線,支撐起了中國最基層的教育體系。在慶祝第36個教師節之際,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經典傳承委員會副秘書長靳迎春發表文章,致敬中師生。
  • 你知道中師生嗎?
    最早的一批中師生已經50多歲了,最後一批也快40了,這一生似乎有很多選擇的機會,卻又無從選擇,他們最好成績去了中師,最好的年華給了學校。數十年風雲變幻,我們似乎不能說他們被埋沒,因為他們是中國教育的基石,但他們確實被埋沒了,理想荒廢身不由己。
  • 中師生最大的遺憾:沒有讀高中上大學?
    今年7月,我們創建了《中師生》,一個非常小眾的公眾號。兩個月來,有眾多的中師生關注了我們,和我們進行互動。我們推出了長篇小說《中師生》的漂流閱讀活動,讓更多的中師生有機會閱讀這本描寫中師生人生發展的優秀作品。
  • 王開東:中師生,一代人的夢想,一代人的憂傷
    張先生閱讀這些人的文章,有一個驚人的發現,「受過從小學到大學的完整教育的人相對來說,總要溫和一些。比如何其芳要比林默涵講究學術性,李希凡比姚文元稍少攻伐氣。>考試考得好的,都能得到他贈送的條幅,上面還有印章;上課時老師也是口吐蓮花,我們佩服得不得了。
  • 中師生啊中師生,當初你們捧著一顆心來現在帶走的是兩袖清風!
    中師生因為時代的需要而產生,他們又因時代的原因而終將退出歷史舞臺,他們是萬金油是多面手,撐起了當時基礎教育的一片天空!下面是幾位中師生的心裡話,讓我們一起走近了解他們並向他們致敬!@「81級中師生,典型的萬金油。
  • 20年前的中師生,一個應該永遠銘記的群體
    「中師生」的起因來於祖國的號召,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剛剛經歷過各種革命大洗禮的中國漸漸意識到越來越多人口的泱泱大國需要教育。由於中師生的難考,考上的學生就猶如一個村的狀元。全村全鄉的人都會跑來為其慶賀,突如其來的聲名遠播讓那一個時代淳樸的民心並沒有因此膨脹,反而更添一份使命感和責任感。這些中師生經過4年的學習後,都會被分配到各鄉村的普通中小學教書,而這一教就是十幾年,甚至一輩子。
  • 小說《中師生》有幾部?都是誰寫的?
    這兩天,《中師生》公眾號接到眾多關注者的詢問,怎樣讀到小說《中師生》?但凡問到這樣一個問題的朋友,忽略一個事實,就我所知,以《中師生》命名的小說,不只一部,最少有兩部。1、曹清萍老師的《中師生》,書已正式出版,現已全部出售,書店和網上很難找到書可以購買。想讀此書,可以參加《中師生》公眾號群的漂流閱讀活動。為了更多的人參與活動,我們從網上購了一本,作者曹清萍老師提供一本,近期,又複印了幾本,現在有多本《中師生》在漂流閱讀中。要閱讀曹清萍老師的《中師生》,只有紙條質的書可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