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懷念一位鄉村教師,他曾是中師生

2020-12-16 騰訊網

今年的夏天,天氣還沒有來得及變熱,雨就一直下起來了。

去年,我的老師、同事、校友,一位教書30多年的老中師生去世時,也是這樣一個落雨的夏天。

間接從一位朋友得到消息,曾老師去世了,只有57歲。非常的震驚。

80年代,我讀初中時,曾老師從中師學校畢業,在我們那所學校教二年級數學,後來,縣城裡來的音樂教師調走了,曾老師開始教音樂。一個學校,三個年級,12個班的音樂課,都由曾老師來上。

那時,曾老師剛結婚不久,愛人長的非常漂亮,和學生交流比較多。她天天飛在曾老師身邊,不離左右,像一隻美麗的蝴蝶。曾老師和愛人是我們學校的一道風景。

我表叔,也在學校當老師。曾老師和他關係非常好,他們都是從一所師範學校畢業的中師生。他們兩個還一起報考成人高考,表叔學的是生物專業,曾老師學的是法律專業。

曾老師經常去表叔宿舍裡聊天,我在表叔室裡吃飯,能夠常常見到他們。

曾老師的愛人沒有正式工作,在鎮上做一個小生意,可能是飯店之類。那時後來的事。

我初中畢業考上中師,畢業後分配一所小學校教書,那時,曾老師當上了初中的校長,每天都比較忙。有一次,我去初中找同學,見到曾老師,他給我說,你畢業時,我給中心校大校長說,想把你分到初中學校來,大校長說,這兩年,中師生來我們這裡,教了一段時間就調到城裡,不太穩定,想讓你要小學教兩年,再說調到初中的事。

有這樣的話,自是很感激曾老師。

在鄉村小學教書一年後,中心校長想調我到初中教書時,我告訴他我想出去進修兩年,那時,中心校長還算英明,看到我一位親戚的信,還有一條不算好的香菸,就同意了。

又兩年,我進修結束,因為家裡的事多,回到老家村裡的學校教書。那時,原來的中心校長換人,曾老師不再鄉初當校長了,調到了一所偏僻的鄉村學校。

不當校長的曾老師,在縣城做起了建材生意。他和愛人一起在打理,聽說生意不錯。

十年前,我們當地教育系統做了一次雙選,也叫競爭上崗,教師選學校,校長選教師。因為我和村頭的校長關係不好,吵過兩次架,小肚雞腸的校長不再選聘我,我無奈被雙選到一所離家比較遠的學校。

這所學校,就是曾老師所在的學校。他也這所學校當老師。這時,曾老師住在城裡,每天開著他的POLO車上班。學校學生不多,兩個老師一班,一個人上半天的課,後來,每一位老師乾脆整天整天的上。

那時,不當校長後,曾老師在縣城的生意著實興隆了一段時間,後來,不知什麼原因,曾老師和愛人離婚了,曾老師得了一套縣城裡的房子,一輛車子,生意全部給了愛人。兒子也跟了愛人。

曾老師有藝術家氣質,不修邊幅,我和他在鄉村小學做同事時,他沒有再組建家庭,整天一個人也逍遙自在。 我父親的姥姥家,有親戚在他老家的村上。繞來繞去,我們還真扯上一個點親戚。平生了幾分親切。

有幾次,我去小學校上班,提前給他電話,他就讓我在路邊等他,坐他的車帶上我去學校,可以同行十多裡,比我一個人騎個電動車快多了。

我在那個小學校待了兩年,又調回村頭學校。從此沒有見到過曾老師。

聽到曾老師去世的消息,不相信這是真的。當時,我正在外地,也沒有能夠去給他送上一程,真的遺憾。

一年多過去了,如今,窗外雨聲淅瀝。雨聲,讓人傷感。

轉眼,我也到了五十歲的年齡。想想曾老師,幾分失落,我的一生可能還難達到曾老師的高度,還走不出小村莊,唯願多留世上幾年了。想想自己的人生,唯的平安是福了。

相關焦點

  • 魏智淵,從一篇文章開啟,去了解一位中師生
    如周碧華老師的文章《中師生,中國騰飛的「墊腳石」》。這個秋日,讓我作為讀者,有時間細細的一遍一遍的閱讀魏智淵老師的文章《一代中師生的夢想與憂傷》。從中又讀出許多的感動。文章說,中師生,仿佛一代教師的精神胎記,讓許多人無論天南海北,都能夠從對方的身上認出自己。
  • 20多年前的中師生,可能是中國素質最好的一批教師
    而現今,意向成為教師的優秀人才卻已經少之又少。在上個世紀末,中國曾有這樣一批教師,他們可以完完全全可以成為那個年代的優秀人才,但是被稱為中師生的他們雖有一身知識與才幹,最後迎來的現實卻令人十足惋惜。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為何高素質且優秀的他們,在世人眼中或許也是最為可惜的一代教師?
  • 今天,我們送別一位好老師,她曾是一名中師生
    這兩天,我們的眼睛一次次模糊,為一位突然逝去的小學老師。雖然不曾謀面,但一段共同的人生經歷。李芳老師,就曾是中師生中的一員。1989年,完成三年師範的學習,您只有20歲,那是每一個中師畢業生的年齡。如果沒有這次車禍,您還是一名平凡的小學教師,一個賢惠的妻子,一個慈祥的媽媽,一個教學經驗豐富的小學語文教師。
  • 20多年前的中師生,可能是中國素質最好也最可惜的一代教師
    而現今,意向成為教師的優秀人才卻已經少之又少。在上個世紀末,中國曾有這樣一批教師,他們可以完完全全可以成為那個年代的優秀人才,但是被稱為中師生的他們雖有一身知識與才幹,最後迎來的現實卻令人十足惋惜。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為何高素質且優秀的他們,在世人眼中或許也是最為可惜的一代教師?
  • 二三十年前的中師生,可能是中國素質最好也最可惜的一代教師
    而現今,意向成為教師的優秀人才卻已經少之又少。在上個世紀末,中國曾有這樣一批教師,他們可以完完全全可以成為那個年代的優秀人才,但是被稱為中師生的他們雖有一身知識與才幹,最後迎來的現實卻令人十足惋惜。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為何高素質且優秀的他們,在世人眼中或許也是最為可惜的一代教師?
  • 一位中師生的遭遇:教書26年,我的教師資格證去哪了?
    羅老師是一位雲南省的鄉村教師。1990年,羅老師初中畢業,考入雲南省一所中等師範學校讀書。1993年,羅老師從師範學校畢業,回到家鄉一所小學校教書,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作為全國400多萬中師生的一員,羅老師和許多同學一樣,紮根鄉村,堅守講臺,一幹就是26年。這26年裡,羅老師換了幾所學校,都一直在鄉村學校。他的職稱,在師範畢業時被定為小學二級教師,到2000年,自然晉升為小學一級教師,也就是中小學二級教師,屬於初級職稱。
  • 八九十年代的中師生:中國基礎教育最優秀的一批教師
    這些負責人一致認為,這批中師畢業生,聰明,能幹,能夠迅速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一所鄉村小學只要去了一名中師生,就會立即推動整所學校教學質量的大幅度提高。其他的不說,就說普通話水平這一個顯性的事實。但凡八十年代中後期開始上小學的人,不管鄉村還是城市,其普通話水平比起他們的前輩,明顯高出一個檔次,這就是這批中師生的功勞。在此之前的民辦老師,基本上自己不會講普通話、更不會教普通話啊。
  • 對李吉明同志「中師生幽靈說」的史辯性思考——兼談「中師生」歷史性概念
    作為一名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中師生,我本人也曾在鄉村中學做過三年英語教師,一直一來很為自己的「中師生」身份而驕傲,儘管當年的中師生涯也讓我後來的奮鬥歷程走了不少彎路,但我從不後悔自己當年選擇了讀「中師」。
  • 我曾是一名中師生,教師是我一生的職業
    我曾經是一名中師生,1996年師範畢業,一晃教書24年了。下課時,我從一年級教室外經過,透過窗戶,看到一位新來的女教師正在上課,她應該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她語速很快, 下面的學生有些不守紀律。看到她,我想起24年前的我。
  • 20年前的中師生,一個應該永遠銘記的群體
    國家決定從中學的畢業生中選拔優秀人才送到中等師範學校進行四年的再教育,隨後把這些人送到各鄉村的教師崗位上。而相應的,給到這些在未來能教書育人的優等生的條件也相當誘人,不僅能得到工作分配,還能解決戶口及生活中的各種生計問題。
  • 一位鄉村小學中年男教師的夢囈:未來兩年,做三件事情
    未來兩年,想多寫些教育類文章,對幾個「全國教師交流群」和「中師生交流群」重新定位,加強互動,吸納更多的教師同行。第二件事情:安靜的做一名鄉村小學中年男教師。本人的畫像:男性,43歲,中師畢業25年,初級職稱,月工資3500元。每天,早上7點去學校上課,下午五左右放學。教中高年級數學,每班學生有十多個。
  • 20多年前的中師生:可能是中國素質最好,也最可惜的一代教師
    在最好的年紀,他們分散到祖國最需要他們的地方,揮灑著青春,培育一代又一代鄉村的中小學生,有人說,他們是不幸的,他們順應時代的發展而生,卻被快速進步的時代所拋棄。20多年前的「中師生」,可能是中國素質最好也是最可惜的一代教師,容顏已逝,餘香仍在。
  • 一位鄉村從教中師生的縣城夢
    這是我看到一個故事,我認識許多中師生,感覺這位中師生的故事太悲了,總想告訴大家。這裡,就分享給各位聽聽。中師畢業後,美麗被分配到一所偏僻的鄉村小學校教書。因為父母都是農民,美麗想調到鎮上的中心小學校教書,可是,她找不到關係去活動。美麗的初中老師,一位美麗非常敬重的老師,有一天給美麗說,我能找中心校的領導將你調到中心小學,條件是你要和我兒子處對象,將來做我的兒媳婦。
  • 新的學年,最早的那一屆中師生們杏壇謝幕了
    中師生是近年來逐漸被諸多媒體關注的一個群體,在全國大約有著400萬人的規模。他們大多奮戰在基礎教育的最前線,支撐起了中國最基層的教育體系。在慶祝第36個教師節之際,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經典傳承委員會副秘書長靳迎春發表文章,致敬中師生。
  • 小說《中師生》有幾部?都是誰寫的?
    曹清萍老師的《中師生》是一部著力描述改革開放30年來中師生不懈奮鬥、成長的長篇小說,豐富和還原了共 和國改革開放來鄉村教師的成長史和創業史,真實而深切地反映了鄉村教師在改革開放來社會變遷中的歷史境遇和人生情懷。
  • 20年前的中師生,被埋沒的中國教育基石
    究竟為何20年前還是意氣風發的中師生群體,此時卻淪為此情此景?那年那些初中生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各行各業百廢待興,教育事業更是青黃不接。年邁的教師強撐著風中殘燭的身軀,以拳拳報國之心屹立在小小講臺之上,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
  • 一位鄉村教師的自述:我與優秀教師之間,原來只差局長的肯定
    如果我們把學生比作祖國的花朵,那麼教師則是辛勤的園丁,他們為了教育事業奮鬥的模樣十分值得我們敬佩。我的朋友老王,他是一位在鄉村工作的高中老師。他作為一名曾經的中師生,18歲畢業那年開始從教,至今依然在鄉村從事教育事業,如今距離當時已經過去了30多年了。
  • 羅玲:我驕傲,我是一名中師生
    原創作者|羅玲今天是全國第36個教師節。經過三年的學習,他們像蒲公英一樣,撒向廣大的鄉村教育一線,成為一名中小學教師。當年,這批中師畢業的中小學老師,撐起了鄉村教育的大半個天空。我也有幸成為了他們中的一員。我是1987級的中師生。當時,我們師範學校每年只從各鄉鎮中學裡招收前兩三名學生,每年只招一個班級。
  • 《中師生》讀後:教書十年,考上公務員,我驕傲,曾是一名中師生
    按:2020年6月,我們開啟了《中師生》閱讀漂流活動,大家一起閱讀曹清萍老師的長篇小說《中師生》,如今,在這「《中師生》閱讀漂流群」中,已有60多位中師生預約閱讀,10多位中師生完成了閱讀此書。今天,我們來分享劉繼雄老師的讀後感。
  • 中師生,為教育事業做出巨大貢獻,卻因學歷低與高級職稱無緣?
    在網上看到大家討論這樣一個話題:中師生為教育事業做出巨大貢獻,卻因學歷低與高級職稱無緣,你怎樣看待?上面各位教師的觀點,都是非常有道理。特別是後兩位教師,認為中師生既然開始時優秀,就應該得到時代的先機,能夠得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才華,做出貢獻的同時,達人達已。當年的中師生,除去轉行離開教師隊伍的人,大部分現在依然在教育領域。這個領域以地域分,可以分為鄉村和城市。如果再具體和細緻一些,我們可以選出代表,有北京和上海的中師生,和中西部鄉村學校的中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