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漢字文化中,有著極其獨特的「同音字」現象存在,也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所以造就了很多與同音字相關的笑話故事,現在某個著名的搞笑節目中,也經常以此來創作笑話,也就是所謂的「諧音梗」。
在《笑林廣記》中,有記載一個著名的同音字笑話,清朝時捐官風氣盛行,很多不怎麼認字的人都因為花錢而成為官員,這些「捐官」中儘管也有李衛那樣的能幹之士,但是更多人都不學無術,以至於鬧出了很多的笑話。
一個捐官在面對前來地方巡視的上司時,便好多次所答非問,令人啼笑皆非,上司說:「近來百姓如何?」捐官畢恭畢敬地回答:「白杏只有兩棵,且沒怎麼結果,倒是紅杏數量不少。」上司無奈,再次強調說:「我問的是黎庶!」捐官極其恭敬地回答:「梨樹很多,但是結了果實的很少。」
這便是由於百姓與白杏、黎庶與梨樹同音所鬧出來的笑話,單單是這麼兩個字同音,就已經讓一個官員成為了笑話,那麼你能夠想像一篇文章,全文的94個字全都是讀音相同的同音字嗎?歷史上確實存在這樣一篇「神文」,那就是由趙元任寫的《石室施氏食獅史》。
全文為:「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這一篇文章一開始是94個字,後來擴充到103個字,加上題目中的7個字,那就是110個字,全部為「shi」的讀音,被很多網友稱為能夠讀懂的都是天才。但其實若是有學過古文就能夠懂大概意思,住在石頭屋子裡的施先生,很喜歡吃獅子,發誓要吃掉十隻獅子,為此經常跑去市場查看,終於買到了十隻獅子,卻發現那是十隻石獅子。
這個故事本身並沒有真實性可言,那麼趙元任為何要寫出這樣一篇文章呢,難道僅僅是一時的遊戲之作嗎?趙元任1918年獲得哈佛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後來在哈佛大學、清華大學、耶魯大學等世界頂級名校擔任教授,精通33種語言,被稱為「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這樣的人行事之中往往蘊有深意。
事實上根據趙元任自己的說法,他之所以要在1930年寫出這樣一篇文章,完全是為了漢語拼音在中國的推行,因為在拼音之前,人們的注音方法是給標註上同音字,但是卻沒有聲調的變化,於是趙元任就寫了這麼一篇文章,將同音的文字給放到一個極端的環境中去,以此來說明推行漢語拼音的重要性。
也正是由於趙元任等語言學家的努力,中國小學課本於1958年開始,便採用拼音給漢字住音,這大大降低了人們學習漢字的難度,不僅讓本國的小朋友更加容易學習漢字,同時也讓中國漢字走向世界的速度大大加快。
哈佛教授寫一「神文」,全文94字讀音相同,網友:能讀懂都是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