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巴斯德所等發現新的種屬特異性C肝病毒宿主因子

2021-01-12 瀟湘晨報

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鍾勁課題組與北京大學教授魏文勝課題組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題為TRIM26 is a critical host factor for HCV replication and contributes to host tropism的研究論文。

C肝病毒(HCV)是一種RNA病毒,屬於黃病毒科的C肝病毒屬。近年來開發的直接抗病毒藥物(DAA)提高了C肝的治療效率,但由於缺乏疫苗,HCV的徹底清除仍具有挑戰性。HCV動物感染模型對C肝疫苗研發具有重要意義,HCV只感染人和黑猩猩,由於倫理等問題,現已禁止使用黑猩猩作為模型動物;表達HCV受體分子的轉基因小鼠可有限支持HCV感染,但由於缺少其他人源宿主因子,尤其是針對病毒進入細胞之後的關鍵步驟的宿主因子,該轉基因小鼠模型在C肝疫苗效價評價的應用上仍有限。因此,鑑定新的種屬特異性HCV宿主因子對HCV小動物感染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全基因組CRISPR/Cas9篩選,首次發現E3泛素化連接酶TRIM26是HCV重要的宿主因子。實驗結果顯示,TRIM26特異性地促進了HCV基因組的複製,而對於同屬黃病毒科的其他病毒(如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的複製沒有作用。機制研究發現,TRIM26與病毒編碼的RNA依賴性RNA複製酶NS5B相互作用,催化NS5B蛋白的第51位賴氨酸發生K27連接的泛素化修飾,從而增強NS5B與病毒複製複合體中另外一個關鍵蛋白NS5A的結合,最終促進HCV基因組的複製。此外,該研究還比較了不同宿主來源的TRIM26對HCV複製的影響,發現人以及樹鼩來源的TRIM26可支持病毒的複製,但小鼠來源的TRIM26不能支持HCV複製。序列分析發現,與其他種屬相比,鼠源TRIM26存在一段6個胺基酸的插入,刪除掉該胺基酸插入序列的鼠源TRIM26可部分恢復其與病毒NS5B的相互作用及幫助病毒基因組複製的功能。該研究還發現,在小鼠肝細胞中表達人源TRIM26可顯著增強HCV的感染效率。該研究發現了HCV新的宿主因子,進一步解析了HCV複製的分子機制;為HCV小動物感染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意義。

上海巴斯德所與上海科技大學聯培博士研究生梁軼莎、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副教授張桂根、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李齊恆為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鍾勁、魏文勝、張桂根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清華大學丁強課題組也參與了該研究。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西部之光」等的支持。

TRIM26幫助HCV基因組複製的模式圖

【來源: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全基因組篩查冠狀病毒宿主因子網絡
    這些篩查發現了具有泛冠狀病毒性和病毒特異性功能作用的宿主因子和通路,包括主要依賴於糖胺聚糖生物合成、SREBP信號傳導、BMP信號傳導和糖基磷脂醯肌醇合成的通路;也發現了感染需要幾種表徵較差的蛋白質。此外,我們確定了含有VTT結構域的蛋白TMEM41B是SARS-CoV-2和三種季節性冠狀病毒感染必需的。
  • 基於宏轉錄組技術的水禽和岸禽病毒宿主特異性和關聯性研究
    但實際上,宿主大都會被一群病原體感染。我們用宏轉錄組技術探索了9種鳥類(5種雁形目(鴨類)和4種鴴形目(岸禽))的病毒組情況。在這些鳥類中共找到27種病毒,涵蓋dsRNA病毒、ssRNA病毒、逆轉錄DNA病毒和ssDNA病毒,其中的24種是首次發現。
  • 抗擊疫情:新冠病毒與宿主免疫系統的「相愛相殺」
    新冠病毒感染所導致的2019新冠病毒疾病,是由新冠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新發的以呼吸系統受累為主的臨床症候群,大多數的新冠病毒感染者表現為輕症或者中度症狀,15%左右可以進展為重症,其中有5%最終發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我們稱作ARDS,還有感染性休克或多器官衰竭,很多患者就是死於這些嚴重的併發症。
  •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取得C型肝炎病毒預防性疫苗研究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在C型肝炎病毒疫苗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於11月27日在國際學術期刊Gut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A trivalentHCV是單鏈RNA病毒,目前全球大約有1億8千萬HCV感染病例,分布遍及全球大部分地區。目前還沒有針對HCV的疫苗上市,雖然直接抗病毒藥物(DAAs)能夠治療HCV感染,但仍存在費用高昂,耐藥性突變等問題。因此,預防性疫苗對於C肝疫情的控制仍然非常重要。
  • 2020諾貝爾醫學獎揭曉:從C肝病毒的發現,到C肝的攻克
    北京時間10月5日17時30分,2020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揭曉,頒發給發現C肝病毒的三位科學家, 分別是 奧爾特 (Harvey James Alter)、 霍頓 (Michael Houghton)和 查爾斯·萊斯 (Charles M.
  • 誰能拯救7000萬慢性C肝病患?
    這是繼1976年的B型肝炎病毒諾貝爾醫學獎之後,為第二種肝炎病毒的發現所頒發的諾獎。病毒性肝炎是一大類常見病。感染肝臟、引起肝炎的病毒共有五型。這些病毒傳染的途徑和預後各不相同。五型肝炎中最常見的是甲、乙、丙三型,危害最大的則是乙型和丙型。
  • 2020諾貝爾醫學獎:是他們讓根除C肝病毒成為可能
    Rice的重大發現,共同推動了一種新病毒——C型肝炎病毒的確定。他們為抗擊血源性肝炎做出了決定性貢獻。血源性肝炎是一個全球性的重大健康問題,會導致全世界人民出現肝硬化和肝癌。 在他們的工作之前,A肝和B肝病毒的發現是向前邁出的關鍵一步,但大多數血源性肝炎病例仍然無法解釋。
  • TMEM41B是一種泛黃病毒宿主因子
    TMEM41B是一種泛黃病毒宿主因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0 16:30:06 美國洛克菲勒大學Charles M. Rice、紐約大學John T.
  • 「直播實錄」武漢協和醫院教授楊東亮:新冠病毒與宿主免疫系統的...
    今天要講的重點是新冠病毒與宿主免疫系統相互作用的新發現,或者我們認為目前的一些新特點。最後就今天這個話題做簡單小結和展望。根據它們反應的特點,大致可以把免疫應答分成兩類:一類是非特異性的免疫;一類是特異性的免疫應答。非特異性,也就是說這種免疫應答不針對單一或者獨特的病原體,對所有病原體都發揮作用;特異性的免疫應答,是針對特定的抗原、特定的病原體,比如針對B肝的免疫應答,就不會識別和清除那些被C肝病毒感染、被冠狀病毒感染的細胞,這就是特異功能。
  • 肝神在上:誰能拯救七千萬慢性C肝病患?
    Rice)三人共同獲得2020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理由是「發現C型肝炎病毒」。這是繼1976年的B型肝炎病毒諾貝爾醫學獎之後,為第二種肝炎病毒的發現所頒發的諾獎。病毒性肝炎是一大類常見病。感染肝臟、引起肝炎的病毒共有五型。這些病毒傳染的途徑和預後各不相同。五型肝炎中最常見的是甲、乙、丙三型,危害最大的則是乙型和丙型。
  • 小小的病毒是如何被發現的:簡述病毒的發現與研究史
    02 病毒的表象認知時代 對事物的認知有一個共同的規律:從現象到本質。對病毒的認識同樣如此。在發現病毒之前,病毒病就已經被人類所認識。
  • 新冠病毒進入宿主細胞可被阻斷?
    新冠狀病毒的細胞進入取決於病毒刺突(S)蛋白與細胞受體的結合以及取決於宿主細胞蛋白酶引發的S蛋白。闡新冠病毒通過哪些細胞因子進入可能會提供病毒傳播的見解並揭示治療靶標。 一項新研究通過新冠病毒結合SARS-CoV受體ACE2進入而絲氨酸蛋白酶TMPRSS2用於S蛋白引發,批准用於臨床的TMPRSS2抑制劑可阻止其進入,可能成為治療選擇。
  • 上海免疫所梁啟明團隊等揭示寨卡病毒導致小頭畸形的新機制
    寨卡病毒是一種屬於黃病毒屬的蟲媒傳播病毒。早在1947年,就已經從一隻來自非洲烏幹達的寨卡森林中的有發熱症狀的恆河猴體內被首次分離得到,因此得名「寨卡」。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繪製寨卡病毒蛋白與宿主神經幹細胞蛋白質組相互作用網絡,篩選出寨卡病毒C蛋白可以與核酸內切酶 Dicer特異性的相互作用,而其他一些典型的黃病毒屬病毒如登革熱病毒(DENV)、日本腦炎病毒(JEV)、西尼羅病毒(WNV)等的C蛋白都不具備這種相互作用特徵,這極有可能是寨卡病毒區別於其他黃病毒屬病毒,能引起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原因之一。
  • 諾獎得主都沒做出的C肝疫苗,難在哪兒?
    來源:中國科學報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3位「發現C型肝炎病毒」的科學家,讓長期低調的C肝病毒狠狠刷了一次屏。很多人這才意識到:已被發現30多年的C型肝炎,竟然至今沒有疫苗上市。「事實上,3位諾獎得主之一的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多年來一直在為研發C肝疫苗而奮鬥,但革命尚未成功。」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鍾勁在接受《中國科學報》專訪時表示,C肝病毒的4大特徵導致疫苗難以問世。
  • 應用外泌體遞送宿主因子蛋白IFITM3可以抑制胎兒中寨卡病毒的感染
    同時,由於在胎盤和胎兒組織中均檢測到寨卡病毒,抗病毒治療藥物需要通過胎盤屏障傳遞給胎兒,並且治療的安全性需要滿足胎兒發育安全所需標準。 因此,這項研究中,南京大學吳稚偉教授課題組嘗試用來自活細胞的外泌體等胞外囊泡作為載體,遞送細胞固有的宿主抗病毒蛋白因子來控制胎兒中的寨卡病毒感染。
  • 研究發現:羊駝抗體能「綁定」在新冠病毒上,有效阻止其感染宿主
    最近,世界多國都出現了新冠肺炎二次感染的病例。雖然新冠疫苗和藥物的研製進行得如火如荼,許多「候選人」也已進入臨床試驗,但目前為止效果並不明顯。因此,科學家另闢蹊徑,轉而瞄準了羊駝的抗體。通過表徵Ty1的特異性,研究人員發現,Ty1以其天然構象在SARS-CoV-2感染的細胞中以高度特異性識別了病毒刺突蛋白。實驗中的低背景也說明,Ty1是一種高度特異性且適用於研究、診斷和治療的工具。
  • 日本腦炎病毒宿主適應新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從上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末,基因III型(GIII)毒株一直佔據著亞洲地區日本腦炎病毒流行的主要地位。
  • 艾德銘(Ralf Altmeyer)新任上海巴斯德所所長
    近日,上海巴斯德所新任所長聘書頒發儀式在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科大樓舉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家洋為新任法方所長艾德銘(Ralf Altmeyer)頒發了聘書。中科院生物局局長張知彬、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陳曉亞、書記張建新、上海巴斯德所聯合所長孫兵、副所長姜衛紅、行政財務總監陸和平,上海市科委國際合作處處長傅國慶以及上海巴斯德健康研究基金會秘書長袁泉等出席了儀式。李家洋首先對艾德銘所長的到任表示歡迎,並肯定了過去5年中上海巴斯德所取得的可喜進展,以及前任所長杜文聖(Vincent Deubel)為研究所做出的貢獻。
  • 科學家發現沙粒病毒如何影響宿主天然免疫系統
    9月18日,記者從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獲悉,該所肖庚富團隊發現,沙粒病毒聚合酶L蛋白具有多種生物功能,並對宿主天然免疫系統產生影響。
  • JVI:發現鞘磷脂能夠激活C型肝炎病毒RNA聚合酶
    10月,病毒研究領域著名學術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揭示了作為脂筏主要結構成分之一的鞘磷脂能夠以基因型特異性的方式激活C型肝炎病毒(HCV)1b亞型的RNA聚合酶,並且找到了其結合和激活的相關胺基酸位點。這項研究是博士研究生翁磊雲在豐田哲也研究員指導下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