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免疫所梁啟明團隊等揭示寨卡病毒導致小頭畸形的新機制

2020-12-20 中國生物技術網

寨卡病毒是一種屬於黃病毒屬的蟲媒傳播病毒。早在1947年,就已經從一隻來自非洲烏幹達的寨卡森林中的有發熱症狀的恆河猴體內被首次分離得到,因此得名「寨卡」。

在過去的70多年中極少有與之相關的研究被發表,原因在於它只會引起發熱、關節痛、結膜炎、皮疹等輕微症狀,且症狀很快消失。然而在2015-2016年,寨卡病毒突然在巴西美國東南亞地區爆發,很快擴散至全球61個國家和地區,並與胎兒流產,新生兒小頭畸形、格蘭-巴雷症候群等病例的快速增加密切相關。

2016年初,世界衛生組織將寨卡病毒列為全球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從而極大加快了全球對寨卡病毒研究的步伐,在短時間內就建立了多種小鼠和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寨卡感染疾病模型,並且被應用到寨卡病毒的診斷,治療以及相關疫苗的臨床前評價中。然而,到目前為止,寨卡病毒導致新生兒小頭病的致病機理仍不清楚,與之相關的分子機制,尤其是感染神經系統的機制的研究非常有限,嚴重影響了抗病毒靶向藥物的研發。

RNA幹擾(RNAi)是由小分子雙鏈RNA引發的轉錄後基因沉默過程,正常細胞自身的RNA幹擾調控對於細胞分化、發育等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細胞核內轉錄產生的初始miRNA(pri-miRNA)被Drosha加工成miRNA前體(pre-miRNA)後,由轉運蛋白Exportin-5轉運進入細胞質。胞質中的核酸內切酶 Dicer會將這些miRNA前體切割成多個具有特定長度(約21~23 bp)和結構的小片段雙鏈RNA,即成熟的miRNA。miRNA一條鏈與含有Ago2的蛋白複合物結合形成RNA誘導的沉默複合物(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RISC)。RISC和與miRNA具有同源區的mRNA序列進行特異性結合,在結合部位切割mRNA,引起轉錄後調控。最近有研究表明,神經細胞中Dicer酶缺陷會引起神經發育的退化

2020年8月6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梁啟明課題組聯合美國南加州大學醫學院趙振課題組在 Cell Stem Cell 雜誌上發表了題為:The Zika Virus Capsid Disrupts Corticogenesis by Suppressing Dicer Activity and miRNA Biogenesis 的探究論文。

該研究表明,寨卡病毒C蛋白(Capsid protein)能夠和Dicer酶相互作用從而抑制Dicer的miRNA的加工活性尤其是抑制了一些神經發育相關的miRNA的產生,最終抑制神經發生並導致小頭畸形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繪製寨卡病毒蛋白與宿主神經幹細胞蛋白質組相互作用網絡,篩選出寨卡病毒C蛋白可以與核酸內切酶 Dicer特異性的相互作用,而其他一些典型的黃病毒屬病毒如登革熱病毒(DENV)、日本腦炎病毒(JEV)、西尼羅病毒(WNV)等的C蛋白都不具備這種相互作用特徵,這極有可能是寨卡病毒區別於其他黃病毒屬病毒,能引起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原因之一。這種特異的相互作用能夠抑制Dicer對miRNA的加工活性,使成熟miRNA,尤其是一些與神經發育相關的miRNA(let-7a、miR-9、miR-17等)的合成受阻。

圖1:寨卡病毒蛋白與宿主神經幹細胞蛋白質組相互作用網絡

研究人員通過對寨卡病毒和其他典型黃病毒屬病毒C蛋白胺基酸序列比對,發現其第41位的單點胺基酸突變(H41R)使C蛋白喪失了與Dicer的互作,並且不再抑制Dicer的加工切割活性。接著通過病毒反向遺傳學產生出寨卡野生型以及C蛋白具有H41R突變的活病毒,通過子宮微注射的方式將二者感染進胚胎期13.5天(E13.5)的胎鼠大腦,並在E18.5時通過對胎鼠大腦大小的測量以及各腦層的染色發現,較於突變病毒,野生型病毒會導致更小的胎鼠大腦以及更薄的大腦皮層,說明寨卡病毒C蛋白對Dicer的抑制確實能夠引起神經發育缺陷。

圖2:胎鼠大腦微注射示意圖

此外,為了證實在活體水平上寨卡病毒C蛋白自身是否足以引起神經發育缺陷,曾建雄博士等人利用AAV基因傳遞系統,將寨卡病毒C蛋白及其突變分別以AAV病毒的形式微注射入胎鼠大腦,發現寨卡病毒C蛋白自身足以引起神經發育缺陷

綜上所述:寨卡病毒C蛋白能夠和Dicer酶相互作用從而抑制Dicer的miRNA的加工活性,尤其是抑制了一些神經發育相關的miRNA的產生,最終抑制神經發生並導致小頭畸形該研究為了解寨卡病毒的獨特致病機制提供了一部分理論依據。

圖3:寨卡病毒C蛋白抑制Dicer加工活性,抑制RNA幹擾系統並最終導致小頭畸形示意圖

該研究得到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公共平臺、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和上海市兒童醫院基礎-臨床創新研究中心的支持。同時,該研究還獲得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張健教授、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龍鋼研究員、Tulane大學Shitao Li教授、武漢大學付碧石教授和浙江工商大學酈萍教授的支持幫助。

論文連結:

https://www.cell.com/cell-stem-cell/fulltext/S1934-5909(20)30350-7

相關焦點

  • 寨卡病毒可直接導致新生兒小頭畸形
    本報北京5月12日電(實習生 胡彥然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我國科學家在世界範圍內首次建立寨卡病毒小頭畸形動物模型,證實該病毒可以直接導致新生兒小頭畸形。這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許執恆研究團隊,與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秦成峰研究團隊合作完成。
  • 中國科學家揭示寨卡病毒引發小頭畸形之謎
    中新社北京10月1日電 (記者 張素)在全球率先證實寨卡病毒是導致小頭畸形直接原因的中國科學家們,最新揭示寨卡病毒快速演化之謎。記者1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獲悉,該所許執恆研究組與軍事醫學研究院秦成峰課題組共同完成這項研究。
  • 研究揭示寨卡病毒衣殼蛋白的新功能
    研究揭示寨卡病毒衣殼蛋白的新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7 17:45:00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梁啟明、美國南加州大學醫學院趙振和杜蘭大學Shitao Li團隊合作取得新進展。
  • 寨卡病毒感染導致小頭症分子機制解開
    寨卡病毒感染導致小頭症分子機制解開2017-10-12 09:53 來源: 科技日報 寨卡病毒感染導致新生兒小頭畸形的發病率急劇上升,因而被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為「全球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11日,記者從軍事醫學研究院獲悉,該院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秦成峰團隊聯合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等單位科研人員協同攻關,在國際上首次闡明寨卡病毒毒力增強的分子機制。研究發現了一個位於寨卡病毒prM蛋白中的關鍵位點,單個胺基酸突變即可顯著增強寨卡病毒的神經毒力,從病毒層面揭示了寨卡病毒感染導致小頭畸形的分子機制。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上。
  • 我國科學家首次證實寨卡病毒感染致小頭畸形—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建立了寨卡病毒小頭畸形動物模型,並在全球首次證實寨卡病毒感染能夠直接導致小頭畸形的發生,該成果也為進一步研究寨卡病毒的致病機制和治療研究打下了理論基礎。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許執恆團隊與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教授秦成峰團隊合作在哺乳動物小鼠中發現,寨卡病毒可以在胚胎腦中快速複製並感染神經幹細胞,造成神經幹細胞的增殖與分化異常,以及神經元的大量死亡,最終導致大腦皮層變薄以及小頭畸形。 「寨卡病毒在小鼠胚胎腦中的複製速度非常快。」
  • 寨卡導致小頭症 寨卡危害比想像的可怕
    寨卡病毒有多可怕?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已經得出結論,認為寨卡是引起新生兒小頭症以及其他嬰兒腦部嚴重缺陷的病源。關於寨卡病毒,我們現在觀察到的遠比最初以為的要可怕得多。面對寨卡,科學界剛剛贏得了一場戰役,然而整個戰爭卻還遠遠沒有結束。
  • 幹細胞研究揭示寨卡病毒如何引發小頭症
    新華社柏林2月20日電 近年來,巴西等美洲國家頻發新生兒小頭症。科學界已證實寨卡病毒感染與小頭症發病存在關聯,卻不清楚病毒怎樣影響胎兒腦部發育。德國研究人員日前表示,他們已經找到寨卡病毒導致小頭症的科學證據。
  • 中國科大學者:寨卡病毒NS3解旋酶分子機制由金屬離子間接激活
    新華社合肥10月14日電(記者 鮑曉菁)記者1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中心獲悉,該校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金騰川團隊成功揭示了金屬離子激活NS3解旋酶的分子機制。該項研究首次為金屬離子-NTP對NS3解旋酶激活的變構調節提供了結構證據,為治療寨卡病毒感染的藥物設計提供了精細的結構信息。
  • 寨卡病毒解旋酶高解析度晶體結構揭示
    原標題:寨卡病毒解旋酶高解析度晶體結構揭示   ■最新發現與創新   近日,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楊海濤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解析了寨卡病毒解旋酶1.8埃米(即納米的1/10)高解析度晶體結構,有望開發出治療寨卡病毒的特效藥物。相關研究成果5月12日在線發表於《蛋白質與細胞》雜誌上。
  • 中國科學家破解寨卡病毒引發小頭症之謎
    為什麼寨卡病毒會引發嚴重的小頭症?中國科學家28日說,一個胺基酸位點上的突變導致寨卡病毒的毒性顯著增加,進而引發小頭症。中國軍事醫學研究院秦成峰團隊聯合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許執恆團隊等共同完成了這項研究,論文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
  • 新聞分析:為何仍無法確認寨卡病毒與小頭症關係
    世衛組織此前已表示,約四分之三的寨卡病毒感染者不會出現任何症狀,不過在巴西等地密集出現的新生兒小頭症病例增加被認為可能與寨卡病毒有關,世衛組織已宣布,這構成了「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截至1月末,巴西已報告4783例疑似小頭症或中樞神經系統發育畸形病例,其中確診404例。
  • 寨卡病毒是個什麼鬼?孕婦感染會導致胎兒小頭症嗎
    近日,國家衛計委邀請中國疾控中心衛生應急中心副主任倪大新、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李建東等專家,對這種病毒的傳播途徑、流行趨勢、防控措施等進行了詳細的講解。   1   為什麼以前從沒有   聽說過寨卡病毒?
  • 認識寨卡病毒: 發熱 皮疹 小頭症
    季節交替加上寨卡病毒可通過性接觸傳播,「全球感染寨卡病毒並出現相關併發症的人數可能顯著增加」。去年以來,寨卡病毒在巴西等美洲國家持續肆虐。當地的新生兒小頭症病例和其他出生缺陷顯著增多,世衛組織在今年2月將這場疫情認定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 美國已經確認小頭症由寨卡病毒引起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13日報告說,研究人員「使用既定科學標準認真評估現有證據」後得出結論:寨卡病毒是導致小頭症和其他幾種胎兒出生缺陷的原因。
  • Cell:新型寨卡病毒小鼠模型或揭示胚胎感染之謎
    在其中一個小鼠模型中,研究者對小鼠進行遺傳工程化修飾使其缺失一種名為幹擾素α受體的分子,該受體分子在機體對病毒感染的免疫反應上扮演重要角色;隨後研究人員在小鼠受孕一周後對其進行寨卡病毒感染,緊接著6-9天後檢測懷孕小鼠胎盤和胎兒機體中的病毒水平。
  • Cell Stem Cell:寨卡病毒也感染成體神經祖細胞
    2016年8月21日/生物谷BIOON/--在懷孕期間感染上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的媽媽產下的嬰兒中出現的小頭畸形和相關的出生缺陷被認為是正在發生的寨卡病毒爆發所導致的最為嚴重的後果。
  • 中國科學家證明寨卡病毒直接導致小頭症,成果被「並行」發表
    東方IC 資料光明日報北京5月12日凌晨消息,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寨卡病毒和新生兒小頭畸形密切相關,但始終沒有科學證據支持。我國神經生物學家與病毒學家合作,首次建立了寨卡病毒小頭畸形動物模型,證實了寨卡病毒可以直接導致新生兒小頭畸形。這一成果於北京時間12日凌晨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細胞-幹細胞》上。
  • 不僅是小頭症,寨卡病毒還引發青光眼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日電 (記者房琳琳)據《每日科學》官網1日報導,巴西研究人員與耶魯公共衛生學院的聯合研究小組稱,寨卡病毒能引起妊娠期感染該病毒嬰兒罹患青光眼疾病,相關論文發表在《眼科學》雜誌上。  懷孕期間感染寨卡病毒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的出生缺陷如小頭症等疾病。
  • 引起「小頭症」的寨卡病毒是什麼?它會毀掉巴西奧運會嗎?
    據新聞報導,去年10月至今年1月,僅巴西一國就出現了約4000例新生兒小頭症病例,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寨卡病毒正是導致這種小頭嬰兒的罪魁禍首。疫情的出現,也讓很多人擔憂起了即將到來的裡約奧運會。寨卡病毒是什麼?我們需要擔心嗎?1、寨卡病毒(Zika virus)是一種主要通過蚊蟲叮咬傳播的病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