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5月12日電(實習生 胡彥然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我國科學家在世界範圍內首次建立寨卡病毒小頭畸形動物模型,證實該病毒可以直接導致新生兒小頭畸形。這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許執恆研究團隊,與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秦成峰研究團隊合作完成。
據統計,2015年3月~2016年3月,巴西有6500餘名嬰兒被診斷患有小頭畸形,而這些患兒的母親大多感染了寨卡病毒。小頭畸形是一種罕見疾病,是指胎兒在子宮內或嬰兒期大腦發育異常,導致頭部明顯變小,這些患兒有可能出現智力發育顯著遲緩、癲癇等症狀。
世界各地不少研究機構正努力研究,以確認嬰兒患小頭畸形和孕婦感染寨卡病毒的關聯性。不過,之前探討寨卡病毒與小頭畸形的關係,更多地是看臨床表現,科學依據並不充分。中國科研團隊利用玻璃纖維針將寨卡病毒直接注入正在發育的小鼠胚胎中,3天後發現寨卡病毒增加了300多倍,而且病毒直接感染神經幹細胞,抑制了神經幹細胞的生長和分化。
許執恆說,通過全基因組表達譜分析,最終發現大量與免疫、小頭畸形、寨卡病毒的潛在受體及細胞凋亡相關的基因出現明顯異常,由此掌握了「直接證據」。
秦成峰說,這是一項完全在中國本土完成的工作,科研團隊在國內首先從輸入性病例患者身上提取了病毒樣本,完成了這項研究,而兩個實驗室的跨學科合作,在短時間內產出較好的科學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