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後遺症:志願軍有多少戰士患上精神病

2020-12-19 騰訊網

[導讀]高唱「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走上朝鮮戰場時,16歲的蔣振娟可能沒有想到,僅僅1年半後,自己就成了精神病人:胡言亂語,亂解小便,反覆把棉被掀起一個角又放下折平。

摘自:《時間開始了》 作者:看歷史 出版社:先鋒國家歷史

60年前,數百萬中國軍人先後跨過鴨綠江,投身於抗美援朝的戰場。十餘萬中國軍人埋骨他鄉,20餘萬傷員回國治療,2萬餘人被俘。

60年後,即使是那些聲名赫赫的英雄,邱少雲、黃繼光、楊根思、羅盛教,都已經淡出了不少人的視線,何況還有另外一群老兵,已經更早地被人們所遺忘。

在今天的浙江省湖州市第三人民醫院老年精神病區,75歲的蔣振娟,思維仍然停留在56年前,醫生護士都叫她「小蔣」,問到年齡,她永遠的回答都是「17歲」。而她的病友,87歲的胡久昌,已經臥床不起。他們在醫學上被稱為「戰爭應激反應」患者,當年共有417名志願軍人來到這裡,其中146人長期留在這裡休養終老,而現在,只有蔣、胡二人尚在,在混沌中走到一生的末段。

他們的戰友,80歲的原志願軍第60軍180師戰士趙英魁,卻長期留在了臺灣。作為1.4萬名被脅迫到此的志願軍戰俘,他的人生下半場,更加充滿了曲折和艱辛。

直到近年來,這些特殊的原志願軍戰士的命運,才得以被公開關注。也許他們從來沒有獲得過勳章和鮮花,但他們同樣曾經是戰士,也曾經為自己的祖國慷慨赴死,流汗流血。

60年後,讓我們重訪他們的故事,追憶他們永不再回的青春。

高唱「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走上朝鮮戰場時,16歲的蔣振娟可能沒有想到,僅僅1年半後,自己就成了精神病人:胡言亂語,亂解小便,反覆把棉被掀起一個角又放下折平。繼而連續數日不眠不休,並且拒絕與任何人交談。

3年後,她因精神分裂症久治不愈,轉入浙江第五康復醫院、也就是如今的湖州第三人民醫院。

年僅19歲的蔣振娟,就此開始她漫長而混沌的餘生。

2010年2月下旬,湖州第三人民醫院老年精神病區裡,滿頭白髮的蔣振娟坐在床邊的的靠背椅上,低頭擺弄衣角,一絲口水從歪斜的嘴角慢慢滑下。間或抬起頭來,眼神空洞發直,沒有聚焦點,沒有一絲情感波動。

從56年前入院起到現在,醫生護士們一直叫她「小蔣」。 「問她多少歲?十七」,護士長俞靜如說。75歲的「小蔣」,記憶永久停留在了發病前。

在蔣振娟的隔壁,另一位87歲的志願軍精神病人胡久昌,鼻孔插著氧氣管,頸窩插著營養液管,已經臥床不起。

「戰爭應激反應」

韓戰,陸續參戰的300萬中國軍人中,有近20萬人傷殘。其中還有為數不多的精神病患者,有普通士兵,有戰鬥英雄,也有中高級軍官。

特等戰鬥英雄趙桐風就是一位。在張家口沙嶺子療養院裡,他一天到晚只重複一件事,聲稱設計「威力無比」的大炮。間或對著天空大吼,有如衝鋒陷陣。

戰後,這些病人由東北陸軍醫院陸續轉到大後方休養治療。華東軍區、華東野戰醫院也接收了一批。其中417名志願軍精神病人,陸續轉到了1955年在諸暨成立的精神病防治所,這就是湖州第三人民醫院的前身。

這417名病人,除部分康復出院,或是轉回原籍繼續休養治療外,最後剩下146人長期留院休養直至終老。

和當時國內其他醫院的收治情況大體相似,他們入院時,大多年齡只有20多歲,最大的不超過35歲,有的甚至還不到20歲。

這些「最可愛的人」,就此早早開始了連過去與現在、生存與死亡都模糊不清的人生後半場。

50年來,他們陸續離世,到現在只剩下蔣振娟和胡久昌兩人,也已處於生理機能整體衰退狀態。

護理了老兵們30多年的俞靜如說,在此之前,他們就已喪失記憶,喪失語言能力,喪失生活自理能力,不同類型的病症還伴隨不同的怪異行為,「千奇百怪,匪夷所思」。

沉默型的如蔣振娟終日枯坐不語,狂躁型的如胡久昌動輒無故打人。偏執型的如已去世的譚才生,固定在每天凌晨2點起床一遍遍掃地、重複擦桌子。只有護士聲稱「不準凌晨兩點起床,這是軍令」時,他才會停止強迫性勞動。

不同類型的病人,也有相似的刺激反應。他們大多對電視裡的戰爭場面反應強烈。每當槍炮聲響起,有的老兵就會高唱解放軍軍歌、志願軍軍歌,站起來向電視裡的毛主席敬禮。

他們的病症,被美國著名精神病學家Rache稱為「戰爭應激反應」。他說,軍人可能會在戰爭結束後的數周、數月、數年間,都一直處於戰場上才會有的特殊亢奮狀態,最後會到達」崩潰點」,然後出現嚴重精神萎靡不振、反應遲緩,甚至記憶、語言功能退化、戰爭噩夢、終日獨處脫離群體,以及其他輕重不等的抑鬱症狀。

這或許能解釋,蔣振娟等人的病情,在走下戰場之後才慢慢發作。

恐戰自傷

與趙桐風等人的亢奮、狂躁截然相反,志願軍20軍58師174團三連副班長馬玉堂,卻是因恐戰而成了精神病人。

1951年,剛從第20軍後勤部抽調到一線戰鬥部隊,馬玉堂就流露出了強烈的恐戰情緒。某次高地阻擊戰時,敵軍炮火猛烈傾瀉,身為副班長的馬玉堂竟躲到了防空洞裡,直到被副排長強行拖出。

從那以後,馬玉堂一直情緒低落。「我身體不行了,但現在還沒有復員條件。」他時常和戰友念叨。部隊也注意到他回國訓練時,「工作不起勁,拒絕參加政治學習」,進而拒絕進食、聲稱「班長要拿衝鋒鎗打死他」、「班長說我是特務」。

當人們開始覺得馬玉堂「似有神經錯亂」時,他已經在反覆念叨「要死,自殺」之類的字眼。幾天後,馬玉堂支開看護他的兩名戰友,以「身體直立、兩腳平行」的古怪姿勢從樓上跳下。

送醫院救治時,馬玉堂咬緊牙關,顯得很痛苦。但軍醫檢查後認為並無大礙。因此,組織鑑定結果認為,馬玉堂並非真的想死,而是「想通過自傷的方式儘快脫離現役」。

1955年5月,馬玉堂終於退役,原因是得了精神分裂症、已經「不適合服役」。退役後,馬玉堂轉到湖州三院長期休養。

因「戰爭應激反應」產生的心理、精神異常,往往會被視為貪生怕死。士兵也可能因此受到嚴厲處罰,如關監獄,強迫加入「突擊隊」,送上軍事法庭,甚至處決。

然而,至今仍有很多軍事人員堅持認為那是違反軍紀。因為「真正的違紀行為,與心理應激性違紀行為之間的界限不易確定」

軍醫院事後對馬玉堂跳樓事件的分析報告也認為,馬玉堂所在部隊的基層領導及身邊戰友,都存在認識不當的失誤。即不應該表露出強烈鄙視其「貪生怕死」的態度,「這個態度進一步刺激了馬玉堂,導致其精神失常加重,最後選擇跳樓」。

但當時部隊的組織結論仍然強調馬玉堂「貪生怕死、思想落後」。

美國精神病學家Rache認為,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將戰時心理、精神異常視為「應激」。因為「當戰鬥激烈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任何人都可能出現精神異常。若能及時開展心理疏導和治療,將能大大減少軍隊的精神病減員。」

事實上,韓戰中,志願軍的對手美軍早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在這場戰爭及此後的越南戰爭中,美軍精神疾病退役人員均佔總數的10%。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有7830名精神症患者被解除兵役,佔解除兵役總人數的25%;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因患精神疾病退役的官兵為312354人,佔減員總數的33.6%。

浸透硝煙血色的青春殘片

並不是每個志願軍精神病人都象馬玉堂一樣,保存下了較詳細的病案記錄。隨著醫護人員一代代更替,他們的生平事跡漸漸湮沒無聞,甚至連籍貫、部隊番號、年齡等基本信息也變得模糊。

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從檔案裡,從老醫護人員口中,從他們故鄉的親友述說中,試著去完成一幅浸透硝煙血色的青春殘片拼圖。

湖州三院院辦主任馬瓊芳說,三院早年多次搬遷,檔案也有部分散失。如今病案室裡「或許還有一些」。

醫院病案室裡,確實還保存著一個敞開著的舊紙板箱,裝著100來份牛皮紙檔案袋,有的紙袋上註明著「犧牲」或是「死亡」。還有10來本鮮紅封面的軍人退役證,無法歸入任何一個檔案袋。

每個檔案袋裡的材料多寡不一,大多只有一份軍人登記表或是退役證明。僅有個別袋裡存放有病歷,或是審查材料、詢問筆錄。

隨手打開一本軍人退役證,發黃的相片和紙張粘在了一起。顯然,已經很多年沒有人翻動、注目過這些曾充滿英武氣息的青春面容。

這些老兵中,絕大多數是一線戰鬥人員。其中一位已去世的湖北籍老兵王明德,隸屬12軍34師102團。12軍是上甘嶺戰役的志願軍預備隊,34師106團則是在戰役後期接替傷亡慘重的15軍45師一部,固守了陣地28天。

上甘嶺戰役之慘烈,一直被公認為韓戰之最。此役前後歷時43天,「聯合國軍」炮兵和航空兵,對志願軍固守的兩山頭髮射炮彈共190餘萬發,投炸彈5000餘枚。總面積不足4平方公裡的兩高地頂部,竟被炸彈生生削去了1~2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已有學者指出,槍、炮、地雷等武器,即便沒有直接造成殺傷,形成的震波、高分貝噪聲、燃燒等因素也會對士兵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影響。他們把「戰爭應激反應」稱為「炮彈休克」。

幾乎所有的志願軍老兵都會在回憶中提及,韓戰中美軍炮火格外猛烈:敵人「像撒胡椒麵一樣扔炮彈。以前扔汽油彈也就一顆兩顆,看準了來這麼一下,那天的汽油彈扔得不斷點。在營指揮所裡看著那個山頭就像一個大火炬。整整一天燒得如同火焰山。」

那個環境裡,很多人當場就精神錯亂了,「前方有,後方也不少。一個個目光呆滯。胡言亂語。動不動就在那裡』打炮了,打炮了!』或是『臥倒臥倒』的亂叫。那樣子,沒有人見了不發怵。」

歸俘洪朝林

志願軍第40軍119師355團二營機炮連彈藥手洪朝林,就是在戰場上激發出的精神分裂。

1950年10月19日,志願軍第40軍率先入朝作戰,收復平壤、越過三八線、徒涉臨津江,一路殺去,勢不可擋。

然而在「不到漢城的一個半山腰上」,洪朝林被美軍俘虜了。「碰到了大批敵人,我跑得慢,掉隊了」。

在戰俘營裡,洪朝林先是被拉去「聽講耶穌」,而後又有美軍心理戰部隊、臺灣國民黨軍政人員聯合志願軍叛徒,在戰俘營裡成立了準武裝性質的「戰俘警備隊」,在志願軍戰俘的胸口和雙臂等處強行刺上國民黨的青天白日黨徽,或是「反共抗俄」等政治宣傳口號,洪朝林也未曾倖免。

1953年8月,作為6000多名被遺返戰俘之一洪朝林帶著手臂上洗不掉的「反共抗俄」刺青,回到了國內,安頓在遼寧省第十康復醫院裡。在這裡,洪朝林開始整天「亂跑亂鬧」,在理髮館理了發不給錢,嫌棄鞋小穿不進去亂發脾氣,還在牛奶碗裡小便。

院方最初懷疑洪朝林是「胡說裝瘋」,理由是「初入院不說話,有一次打麻藥痛得受不了就開口了」。

「反動刺字」及國民黨舊軍人履歷,使得洪朝林在此後的4年間,經歷了至少4次極為詳盡的政治審查,留下了30多頁文字材料。包括浙江與遼寧方面的往來協查公函、組織上對洪朝林的審查記錄,以及洪朝林自述材料。

這些審查記錄和詢問筆錄條理清晰、完全看不出患精神病的痕跡,洪朝林自稱「在戰爭中嚇出了精神病」,但「在被俘那時是清醒的」。

洪朝林的檔案袋,最後落在了湖州市第三人民醫院。這至少證明,洪朝林在1957年後在這裡休養過,甚至可能是終老。

浙江中部浦江縣潘宅鎮洪田畈,一個僅有一條機耕路出入的浙中小山村,洪氏家族世代聚居於此。

洪朝林這個名字,早已被人淡忘。以致於我們道明來意後,和他年紀相仿的鄰居洪才水也大感驚詫。

「他們一家人已經死絕了。」洪才水說,洪朝林最後在世的親人、有智障的弟弟,也在20年前走失了。

和絕大多數鄉親一樣,洪朝林念了三年小學勉強識字後,就輟學回家了。他家出身中農,有幾畝水田。如無意外,春種秋收、娶妻生子,然後盼個兒孫滿堂,順理成章地奔向千百年來中國農民心目中理想的人生結局。

只是,大時代的巨浪中,小人物始終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一切都在1946年6月的一天裡改變:母親漸漸遠去的哭喊聲中,19歲的洪朝林被國民黨軍抓了壯丁。

兩年零三個月後,洪朝林以國民黨軍93軍「解放官兵」的身份,在遼西會戰後被編入了解放軍第40軍,然後跟隨四野大部隊南下,從華北一直打到海南島。

洪才水說,1950年代,洪朝林曾經回到過老家一趟。那時,洪朝林的父親已經去世。

「他有時神經兮兮的,有時又很正常。」洪才水說,洪朝林只在家裡呆了半個多月,原因是「病情時好時壞,痛苦難耐」,據說「又回部隊治病了」。他已記不起洪朝林那一趟回家的確切時間,也從來不知道洪朝林參加過韓戰。

那以後,洪朝林再也沒有回過老家,就此下落不明。洪朝林的母親情知「兒子多半死在外面了」,無奈認了村裡一個孤兒作義子,為自己養老送終。如今,洪家養子也已到垂暮之年,賣掉了洪家祖宅後,住進了浦江縣敬老院。

「他家收乾兒子、賣房的契約都是我執筆的。」洪才水說。

兩天後,馬瓊芳向記者發來簡訊:確認洪朝林已於1959年1月在我院病故。

「膽小怯生」的學生兵

在湖州三院裡保存著檔案的志願軍精神病人中,像洪朝林、馬玉堂這樣的「國民黨被解放官兵」並非個案,他們都是被國民黨方面強抓壯丁入伍的農民。

並且,無論有沒有舊軍人經歷,這批病人中絕大多數軍齡不超過5年,除去發病到久治不愈退役休養的2-3年,正常服兵役時間往往也只有2-3年甚至更少。

Rache比較了新兵與老兵、未受過軍訓者與受過軍訓者、普通部隊與精銳部隊的「戰爭應激反應」情況後,證實前者發病率均比後者高。

另一個可佐證該項論斷的事實是,這批病人中的少數「學生兵」, 沒有念完中學就直接參軍上了朝鮮戰場,從入伍到發病時間通常不超過1年半。

「學生兵」吳曾規,1950年參軍,服役於志願軍第26軍。從此與家人音信斷絕。

這支部隊於1950年11月開赴朝鮮,略晚於洪朝林所在的40軍,也是第一批踏入朝鮮戰場的志願軍。

在姐姐吳玉華眼裡,吳曾規是一個「膽小怯生」的孩子,竟然主動報名參軍去朝鮮戰場,這讓全家人都感到意外。吳玉華認為,弟弟是受了「當時全國上下熱火朝天的報名參軍潮」鼓舞。

吳玉華也談到,當時母親很擔心,覺得吳曾規完全不適合上戰場。但「看看到處都在宣傳參軍報名」,又想想兒子也是「為國效力,參軍也是好事」,就同意了。

直到戰爭結束,吳家仍然沒有吳曾規的音訊。多方打聽後才得知,吳曾規可能在浙江省第五康復醫院裡。

於是,吳玉華在1956年去信查詢。院方回復「請來院當面確認」。

「他恍恍惚惚抬起頭,遲疑了片刻,叫了聲姐姐」。吳玉華悲喜交加,欣慰弟弟總算還認得「一直和他感情最深的姐姐」。

1952年10月,吳曾規在朝鮮戰場上被炮彈彈片擊中頭部,「腦子也震壞了」,在東北陸軍醫院幾經醫治沒有起色,只好轉回浙江。

這一面,成為吳玉華和弟弟的訣別。

兩年後,久病不愈的吳曾規病故於湖州三院,吳玉華去醫院帶回了弟弟的所有遺物以及骨灰盒。

在湖南常德精神病院裡休養的志願軍女護士長凌小雲,與吳曾規情況大體相似。她在上甘嶺戰役中搶救傷員時,被炮彈削去半邊頭蓋骨。凌小雲大難不死,但大腦功能嚴重損壞,記憶永遠停留在了20歲。

遺忘與關愛

從吳玉華找到弟弟,到弟弟去世的兩年時間,因為「家裡上有老下有少,又要工作養家」,即便是「和弟弟感情最好」的吳玉華,也沒有再去看望過弟弟。

和親友斷絕了聯繫,幾乎是這群志願軍精神病人的常態。

常年照顧胡久昌的護工徐成役說,上一次有老兵家屬來醫院,還是幾年前一位老兵去世時。「在醫院十幾年,我就沒看到過有誰的家屬來探望的。」

不過,在垂暮之年,湖州三院裡的老兵們得到了一份遲來的關愛。近年來,湖州地方政府為在世的老兵承擔了每人每年40萬人民幣的全部生活、醫療開銷。馬瓊芳說,十年來,湖州地方政府黨政領導也會在春節及建軍節時來看望老兵們兩次。

只是,無論多少撥款支持,或是領導多關愛,都改變不了老兵們的結局,他們終將在混沌中,帶著寂寥和孤獨,長眠於3公裡外碧浪湖畔的湖州烈士陵園。

相關焦點

  • 志願軍戰士營養不良多患夜盲症,主席下令:保證每人每天一個雞蛋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抗美援朝戰爭正式爆發。志願軍王牌38軍入朝時配備了100輛汽車,但是20天後就僅剩下6輛可以使用了。27軍的45輛車入朝7天就損失了39輛。運輸工具的大量被擊毀,導致志願軍後勤運輸更加困難,志願軍的口糧和副食很難得到及時補充。即使是得到少量補充,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也不能生火做飯,因為哪怕有一點亮光都有可能招來美軍飛機的狂轟濫炸。
  • 韓戰,美軍看到志願軍為何會害怕?志願軍的衝鋒號代表什麼?
    所以在戰爭的初期志願軍大多數都是靠著戰術來跟美國的軍隊抗衡,採用的也是我們比較擅長的遊擊戰。但隨著戰爭的深入,志願軍在裝備上的不足就逐漸的凸顯出,雖然蘇聯也為我們提供了武器,但是也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是令美國感到害怕的歸根到底並不是我們的武器裝備,而正是志願軍們頑強的意志和英勇赴死的精神。
  • 抗美援朝戰爭後,志願軍俘虜中為何有14000人會投奔臺灣?
    1953年韓戰結束,志願軍通過3年的作戰達到了戰略目標,成功把美韓軍隊趕回三八線以南。然而戰爭不是過家家,即便打勝的一方也會有一定的傷亡損失,包括被俘的官兵。戰爭結束後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交換戰俘,交戰過程中志願軍累計有近2萬人被俘虜,這個數據相對於240萬人的我軍參戰總人次來說,佔比並不高。不過令人意外的是,這批被俘戰士中竟然有1.4萬餘人後來去了臺灣,投奔了國民黨軍陣營,而不是回到中國大陸。為什麼會這樣呢?參加抗美援朝的志願軍部隊,就是以解放戰爭後期的四大野戰軍外加華北軍區為班底。
  • 志願軍戰士說的一句話是什麼?美軍士兵為何聽了後卻喜出望外?
    但是,在上個世紀50年代,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都是文盲,不要說英語,就是漢字也識不了幾個,更為可笑的是有位年輕的戰士在入伍後,竟然對於公共廁所上所寫的男女倆字兒也分不清,因此鬧出了不少笑話。 「Hello!Lαydownyourαrms,Wewon′tKⅰllyou。」
  • 美軍每支部隊都有,志願軍戰士最愛繳獲,有時候也最討厭遇到
    大家都知道,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們曾經幫助朝鮮對抗美國而進行了抗美援朝戰爭。在這一次戰爭當中,我們面對的對象就是美國士兵。在當時的美國部隊當中,不僅僅是武器比我們國家的武器先進了很多,就連在飲食方面也是非常的優於我們國家的。因此在當時的戰場上,我們的志願軍戰士最喜歡從美國人手裡繳獲這種物資,那就是軍糧罐頭。
  • 喀秋莎首秀朝鮮戰場,志願軍戰士慨嘆:這威力足可以毀天滅地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同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正式拉開序幕,但志願軍在入朝作戰初期,仍然在使用著「萬國牌」武器裝備,尤其是在重武器方面更是與美軍存在巨大的差距,隨著蘇式裝備的換裝,志願軍的武器裝備有了很大的改善,在輕武器的火力投射方面與美軍相比已經絲毫不落下風。
  • 志願軍老兵痛哭:零下40度,潛伏6晝夜,125名戰士凍成冰雕
    2萬多人,無疑這場戰爭我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戰爭中志願軍的戰鬥意志連美軍都非常佩服,如果在正常的環境下,中美軍隊遭遇,在戰鬥意志方面,肯定是志願軍佔優勢的,但是朝鮮寒冷的環境給當時裝備簡陋的志願軍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 志願軍入朝首戰告捷,抗美援朝戰爭由此展開
    衣著單薄的志願軍戰士只能把被子撕下一塊,包住容易凍傷的手腳,依靠互相擁抱來取暖。,沒飯吃,他們在陣地上啃土豆。儘管饑寒交迫,但志願軍戰士並沒有絲毫退縮,每一座山頭、每一座高地來回拉鋸。有的肚子中了槍以後,就拿繃帶紮上,堅持戰鬥。南朝鮮軍從未曾見過如此勇猛的部隊,一場激戰過後,丟盔棄甲,紛紛逃往山下。志願軍第370團第2營4連圓滿完成阻擊任務,戰後,被授予「黃草嶺英雄連」的光榮稱號。
  • 一名志願軍戰士發威,上百南朝鮮軍喪膽,敵人軍官威脅踢打全沒用
    1953年6月,雖然抗美援朝戰爭已經進入了尾聲,但敵我雙方之間對一些重要的制高點的爭奪戰的烈度不但沒有相應降低,反而有愈演愈烈的態勢。8名戰士,但在優勢敵人面前,傷亡很大,副班長首先負重傷不得不被抬下去,戰士潘正光接替了副班長繼續戰鬥,但很快班長也犧牲了,於是潘正光就負責指揮3班。
  • 這個志願軍戰士,將補給車開翻溝裡,為何沒被處罰反榮立二等功?
    文/歷史九點半抗美援朝戰爭,我軍湧現出了一大批戰鬥英雄及模範,他們有的在一線殲敵立功,有的在後方戰略支援,有的負責救死扶傷,職責雖不同,但都為戰爭勝利做出貢獻。咱們之前介紹過很多志願軍功臣,今天要說的這位志願軍戰士,事跡尤為傳奇。1951年,這名志願軍的事跡還被改編成山東快書《一車高粱米》,在國內上演。
  • 志願軍入朝作戰吃的「炒麵」,可維持16天口糧,營養究竟有多少?
    ——《木蘭辭》戰爭是殘酷的,但是為了保家衛國,戰士們不得不趕赴前線,以生命和鮮血換來和平。新中國成立後,我們本應該抓緊時間搞建設,但是西方列強卻要在我們家門口搗亂。1950年,在中央的決定下,彭帥帶領志願軍進入朝鮮,勢要與帝國主義見個高低。我軍能夠打贏這場戰爭,主要靠的還是作戰意志,當時志願軍吃不飽穿不暖,很多戰士被凍成了冰雕,吃的也是「炒麵」,後勤補給很是問題。
  • 韓戰的拐點:慘烈程度堪比上甘嶺,志願軍與美軍雙方損失慘重
    上個世紀的韓戰中,我國為了支援朝鮮成立了志願軍,當時的中華青年和將士們都熱血沸騰,想要投身於解放人類的偉大事業中。在志願軍參戰的多場戰役中,其中有一場戰役尤為重要,這場戰役甚至成為整個抗美援朝戰爭的轉折點——長津湖戰役。
  • 韓戰:李奇微守漢城4天後敗逃,曾說:要打破志願軍不敗神話
    不過在甲午海戰發生57年後,中國志願軍終於在在漢城為華夏雪恥,這一次擊敗的是比當時日本還要強的美國。志願軍戰士入朝後,在彭德懷元帥的指揮下,連戰連捷。沒幾個月,志願軍戰士便將聯軍打退到臨津江附近。當時美國上下震驚,尤其是聯軍的總司令麥克阿瑟,他兩個錯誤的判斷讓聯軍陷入困境。
  • 抗美援朝志願軍吃什麼?
    周總理親自動手為志願軍炒麵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由於我軍沒有制空權,部隊白天隱蔽防空,夜行晝伏,有糧食也難以生火做飯。在滴水成冰的冬季戰場上,向部隊供應什麼樣的軍用食品才既便於隨身攜帶,又能隨時食用?志願軍後方為前線製作炒麵有了炒麵,打仗時,大家隨身背著一條炒麵口袋,飢餓時抓一把炒麵塞在嘴裡,再吃上幾口雪,就可以堅持行軍作戰。炒麵伴隨著戰士們浴血奮戰。戰士們感激炒麵解決了大困難,甚至喊出了「為炒麵立功」的口號。
  • 美國華裔軍官去世,生前曾在朝鮮戰場坑死志願軍戰士!
    圖為呂超然眾所周知,美國海軍陸戰隊中有一個非常出名的華裔軍官,名字叫做呂超然。提起這個名字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想到他的一些「光榮事跡」,其中就包括利用自己華裔的身份欺詐志願軍士兵,並且讓志願軍士兵付出了慘重代價。所以即便是呂超然在世的時候,他的評價就褒貶不一,充滿爭議,很多人認為呂超然是一個美國英雄,也有些人認為,呂超然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卑鄙小人和叛徒。而呂超然的人生也確實是這樣,充滿了波折和兩面性。
  • 抗美援朝戰爭,志願軍的「零敲牛皮糖」,為何讓美軍哭爹喊娘?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雖然依靠有利的野戰工事陣地打運動戰,取得勝利,但面對美國的空軍、炮兵、坦克的猛烈進攻,無奈手中落後的裝備,加上糧彈補充跟不上,損失也非常慘重,有時一塊陣地打到最後,就剩一人。 彭德懷司令打紅了眼,策劃要打第六次戰役。
  • 《志願軍一日》:戰爭親歷者講述70年前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
    《志願軍一日》:戰爭親歷者講述70年前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來源:解放軍報作者:楊得志 等責任編輯:喬楠楠2020-10-26 09:46《志願軍一日》出版於1956年10月,出版後一時洛陽紙貴,一書難求。郭沫若、茅盾、巴金等多位文學大師或為該書親自作序或撰寫評論文章,成為軍事文學史上的佳話。書中那生動詳實的戰爭記錄和志願軍官兵捨生忘死、敢打必勝的英雄氣概,深深影響和教育著後來的人們,至今仍是我們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 飛機盤旋升空,志願軍戰士飛躍三八線,擊落美軍P-51野馬戰鬥機
    1950年6月25日,抗美援朝戰爭爆發,雖然經歷了三年的解放戰爭,我軍的戰鬥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別是在裝備上,但是相較於經歷了二戰洗禮的美軍,還是捉襟見肘,特別是由於入朝參戰之初,我軍尚未完全建制的建立其空軍來,因此經常面臨美軍飛機的轟炸,也正因為如此,靠近鴨綠江的交通補給線經常受到嚴重威脅
  • 全景式回顧抗美援朝戰爭(332)抗美援朝戰爭中我們的志願軍如何保密
    抗美援朝戰爭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志願軍將士英勇頑強、靈活機動的作戰功不可沒,而出色的軍事保密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隱蔽入朝參戰,出敵不意發起戰役反擊 出敵不意是重要的戰爭制勝法則。《孫子兵法》有云:「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 見證70年前志願軍譜寫的戰爭奇蹟…
    據主角原型口述,金城戰役是他最難忘的戰役,戰士們連續七次修復三十七米長的大橋,用血肉之軀築起金剛川上的水路通道,保障了前線的物資輸送。 這位志願軍立戰功無數,回國參加英模大會,毛爺爺兩次接見他。 晚年,有記者採訪他: 「老爺子,你最難忘的一次戰鬥是哪一次?」 張老英雄毫不猶豫地說:「金城戰役。」